韓立勇:娛樂時代,也談科教領域的創新傳播

2020-12-24 信息分發站

往小了說,這是一個品牌建設的過程,是為行業和領域打造先鋒和經典;往大了說,這是為社會填補空白,為國家的全面均衡發展積蓄厚積薄發的能量。

最近關注到,第五屆深圳(國際)科技影視周、第十一屆中國國際科教影視展評製作人年會閉幕式「2020中國龍獎」頒獎盛典在深圳舉行。「中國龍獎」是國際科教影視最高獎項,被譽為「科教影視作品的奧斯卡」,歷來參選的作品來源也很廣泛,至今已有來自全球6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萬部作品參評。

科技領域的這個獎項,雖然不如「百花獎」一類的那樣廣為人知,但在我看來,它不僅對科教界很有意義,對影視界和整個社會都不可或缺。

就在去年,科技部、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等六部門聯合制定印發了《關於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要求以新技術、新工藝推動文化傳媒行業的發展與建立起我國的大文化數據體系。以期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蓋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創新體系,實現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

今年八月,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也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推動我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還提出了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加強扶持引導的10條政策措施,被稱為「科幻十條」。

從深層來看,政策的出臺意味著國家對科技文化融合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而「中國龍獎」恰好是這一政策在具體層面的生動實踐。這個活動從微觀層面把宏觀政策落實到普通人眼前,也對未來這一領域的發展起到了領頭示範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活動處處體現出專業精神。

比如,第11屆中國國際科教影視展評暨製片人年會首次推出中國科教科幻影視「茅廬書院」,邀請劉建中、季林、劉亞東、陸小華、柴寶亭、李倩、朱定真、張力、陳曉卿等來自科教電影電視和文化傳播領域的「高、精、尖」人才擔任講授人。著名主持人劉棟棟、張瑋受邀擔任推廣大使。在「新時代科教影視發展趨勢探析」分論壇上,來自高校、研究機構、先鋒企業、知名媒體的專家學者及業界領軍人物深入探討了融媒體時代科教影視的創作與傳播。

各類精於一道的專業人士、全方位的知識乾貨,交匯於一個時空之下,觸發了許多新的思考,也將推動這一領域的長遠可持續發展。這是科教之幸,也是時代之幸。

無論在哪個時代,科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好事。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這都是構築穩定底盤、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但要做好科教普及並不容易。

從傳播方式上看,科教類內容在人們的印象中向來刻板、嚴肅,不夠生動有趣,換句話說,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不夠吸引眼球。這個領域向來以「高大上」的形象展示自己,卻少了些接地氣的表現。

然而,從這個活動中,我看到了這個「高大上」的領域逐漸走向公眾空間、日益走進普通人心中的進程。

活動展映的影片類型包括科普長篇(30分鐘及以上)、科普短片(30分鐘以內)、科普動畫片、科普微視頻(8分鐘以內)等類型,內容涉及自然科學、身邊科學、農業科學、醫療科學、軍事科學等領域。

直觀上來說,公益展映活動讓更多更好的科教作品走進觀眾,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而更深一步來說,這種活動的存在是國家和社會層面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即便是表面上看起來再熱衷娛樂的時代,科學和教育都是統攝文化和精神層面的韁繩。沒有這種存在,許多東西可能走向失控。

從我的理論角度來看,科教向來是一個相對專業的領域,與普通人進行深度心智連接需要花費更多力氣、更講究策略。因此,有些人覺得做起來似乎性價比不高。但這個活動不僅做到了有效傳播,還起到了一個激勵作用,讓更多人看到一種決心、擔當和毅力,也看到了科教普及形式的更多潛力和可能。

從形式上來看,這個活動的目標不只是單向的展示,更是體現與公眾的互動,這本質上是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

比如,活動的優秀科教影視作品於10月起在科普影視共享平臺、嗶哩嗶哩「中國科教電影電視協會」官方號等線上渠道進行展映,同時在深圳、北京等地面向中小學、科技館、醫院等機構進行線下展映活動。

另外,結合產業發展趨勢,本年度「中國龍獎」與時俱進地增設了科普微視頻創新大賽,對優秀微視頻導演和製作人進行表彰,鼓勵更多年輕人和青年創作者通過短視頻的形式參與到科普、科教、科幻作品的創作中來。

這種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不只兼顧了不同年齡階層、拓寬了受眾範圍,更是與觀眾在多個維度進行了更為縱深的連接。互動的同時,也在不斷將內容和認知植入觀眾心智。而從觀眾角度來看,不僅對活動有了更為長久的記憶,對科教領域也有了重新審視的契機。

長遠來看,這種科教普及形式是非常能入腦入心的。微視頻傳播方式正是碎片化閱讀時代的傳播特質和嚴肅科教領域的結合點,以創新的形式承載傳統的內容,可以說是對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最好手段。

這次獲得特等獎的兩個作品,都值得一提。

一部是《手術兩百年》。這部科普長片是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出品的,劇組歷時3年,前往8個國家、探訪70餘家重要醫學博物館、醫院和醫療研究機構,採訪50多位國際頂級專家後拍攝製作而成的,生動展現了人類與疾病抗爭的發展歷程。

另一部是《蟲瓶》。美國導演鮑爾·詹岑執導的短片《蟲瓶》向觀眾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能否將一隻螞蟻困在一個密封的瓶子裡,同時它又能自由爬出來?通過解答該問題探討了建造突破傳統三維空間概念的結構。

兩部科普片既展現了精湛的專業水準,又為科普走向公共空間鋪陳了一條坦途。

在我看來,無論一個時代表象上受追捧的東西如何變化,真正的經典永遠都是時間沉澱之後經得起考驗的。風靡一時的東西也許轉瞬即忘,但留得下來的、深入人心的永遠是能跳脫歷史時代的那一部分。

這兩部作品不僅體現了這個獎項的專業水平,也展示了活動對於科教領域的價值。因為這是對既定傳統內容的一種開拓和創新,而這正是我們當下時代所缺乏和應當倡導的。

這個活動也讓我想到,當許多資源聚集在某一些領域,而另一些領域不再聚焦普通人關注時,有見識者要做的是重拾經典,然後把它們呈現在普通人眼前。往小了說,這是一個品牌建設的過程,是為行業和領域打造先鋒和經典;往大了說,這是為社會填補空白,為國家的全面均衡發展積蓄厚積薄發的能量。

本質上來看,每個行業和領域都有自己的差異化亮點,而如何從浩如煙海的素材中發掘特質,通過整合重組、以符合當下時代傳播特色的方式呈現在普通人面前,這是傳播者的功課,也是全社會的期待。相信「中國龍獎」架起的不僅是科教領域與公眾溝通的傳播橋梁,更是開拓了科教領域與公眾心智對接的坦途。

相關焦點

  • 韓立勇:唐探3,如何在觀眾心裡播一顆種子?
    作為影片團隊來說,也許要採用的,並不是傳統的宣傳手段,而應該在特殊時期創新手段,更重視與觀眾的心智連接。 在品牌與消費者的可持續連結中,我一再強調,動態的軟性營銷和公關手段,才是企業要重視的。對於電影也是如此。
  • CCTV-10央視科教頻道改版,19檔節目將亮相
    來源:傳媒內參—主編溫靜綜合自央視網近日,CCTV-10科教頻道全新改版亮相,以「放大品牌欄目、整合優勢資源、強化差異傳播、凸顯專業特色」的總思路,在理念、內容、形式、手段上創新,充分運用另外,新版科教頻道將打造具有融合傳播特色的四大平臺,立德樹人的教育平臺、科學精神的弘揚平臺、文化自信的展示平臺、生態文明的傳播平臺等。
  • 浙江大學發布「智海」人工智慧科教平臺
    7月1日,浙江大學「智海: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教平臺」揭牌。「智海」將依託高等教育出版社「新一代人工智慧系列教材」進行人工智慧算法實訓。據介紹,「智海」寓意為「有智之能,方可驅動時代變革,有海之容,便可賦能萬物更新」,並同時賦予平臺理念:人工智慧、教育先行;產學協作、引領創新。
  • 韓立勇:解密東道解建軍,一身劍氣錦衣夜行
    中新經緯客戶端9月2日電 題:《韓立勇:解密東道解建軍,一身劍氣錦衣夜行》作者 韓立勇(天涯社區執行總編輯,人民網新媒體智庫特約研究員)北三環的和平裡西街,位於北京東城區最北端,土地面積不大,卻住有漢、滿、蒙古、回、藏等31個民族的10多萬居民。
  • 網絡成娛樂新聞傳播陣地 低俗傳播不容忽視
    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日益普及,融合了移動網際網路平臺的大網際網路正以其多渠道、多角度、擴散迅速、影響範圍廣泛等特點逐步成為文化娛樂新聞傳播的重要陣地。根據近日騰訊娛樂攜手藝恩諮詢共同發布的《騰訊11月娛樂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我國網際網路文化傳媒產業各重點領域和應用的用戶,目前正呈現出持續增長趨勢,文化娛樂新聞借力網絡媒體實現極速傳播,未來,以手機、平板電腦為代表的移動網際網路終端將成為網際網路下一個熱門。
  • 應對全球性挑戰的工程教育系統創新暨第十五屆科教發展戰略國際...
    12月11日,應對全球性挑戰的工程教育系統創新暨第十五屆科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開幕,深入探討當前工程教育改革與創新實踐。會議旨在為全面提升高等工程教育服務國家科技創新能力搭建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來提供工程教育的中國主張、中國方案。
  • 「抖音」短視頻中的音樂傳播創新
    2018抖音數據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抖音」國內日活躍用戶1.5億,月活躍用戶超3億,平均每人每月有13.5天都在使用「抖音」[3],用戶的使用量保證了「抖音」的活躍指數,全民進入了音樂短視頻時代,因此筆者以「抖音」短視頻為例,藉此探討音樂創新在音樂短視頻發展中的重要促進作用。
  • 蘇秦發布丨第五屆中國創新傳播大賽獎項揭曉
    第五屆蒲公英獎的獲獎案例作品,從策略、內容、渠道、技術、區域、跨界以及產品、工具等方面全面反映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間國內傳播行業等最新案例和技術成果,代表了當前國內傳播行業的先進理念和技術水平。第五屆蒲公英獎評選對象涵蓋了公關、廣告、活動和互動等領域的傳播機構。該獎項的發布必將引起業界的廣泛關注和傳播,從而更好地引領行業向更加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 2018中國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出爐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新媒體部主任宋君毅、人民日報海外版「俠客島」內容總監申孟哲、上海廣播電視臺「看看新聞」營運長宋菁菁、抖音政務媒體運營總監李思嫻、騰訊新聞Dreamwriter負責人劉康、DT財經編委唐也欽、界面新聞副主編肖海生、浙江長興傳媒集團總編輯王曉偉、「華爾街見聞」副主編潘凌飛和公眾號「獸爺」聯合創始人張愎等十大創新案例負責人發表主題演講,介紹了各自在應用新聞傳播領域的實踐探索和最新嘗試
  • 我國政治傳播的創新路徑
    我國政治傳播的創新路徑 ——以新軍事電影為例 2019年12月05日 08:4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晶 字號 內容摘要: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樹立「四個自信」,特別是文化自信
  • 視頻廣告的顛覆性創新,傳影DIY在視頻營銷領域再下一城
    近日,傳影DIY再度升級,在視頻在線製作方面將目光投向視頻營銷領域
  • 出海下半場, 亞洲創新集團決戰出海社交娛樂
    走過工業時代,中國文化迎頭趕上、重新崛起、引航世界的時代,歷經20餘年發展,中國網際網路社交行業當前已進入內容與社交深度融合的內容社交時代,此時正是「浩渺行無極」的廣闊新藍海疊加著「揚帆但信風」的時代新機遇!今天讓我們走進這家成立於2013年的出海企業——亞洲創新集團(以下簡稱:亞創)。
  • 電通安吉斯蟬聯2016金投賞最佳傳播集團 ,創新系列論壇三連發
    意凌安索帕將繼續深耕數字內容營銷領域,推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營銷作品。」在此基礎上,東方夢工廠衍生業務總經理許鵬翀進一步介紹了旗下的豐富優質 IP 資源,並展示了其在動畫電影製作、衍生業務(包括消費品、聯合推廣、互動娛樂及實體娛樂)等多個業務領域的雄厚實力,並重點分享了東方夢工廠在未來衍生業務的發展遠景
  • 關注政治傳播實踐 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
    主辦方供圖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唐緒軍;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治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新聞傳播學院教授何晶先後致辭。唐緒軍表示,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社科大新聞傳播學院也在學校科教融合和推進新文科建設的大勢之中開新局謀發展。
  • 紅色年代的郭英森 承受了娛樂時代的滿滿惡意
    我們生活在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一切嚴肅的社會問題都被娛樂化和淺薄化,公共輿論也總是被娛樂化的、非黑即白的簡單道德情緒判斷所左右。在一個娛樂性電視節目裡,在一群娛樂化的公眾人物面前,用娛樂化選秀的方式去展現科學與思想的創新,本身就是這個時代的荒誕。有人事後評論,「科學不是選秀,你背誦幾個專業術語,配上夢想的翅膀,講一下沒錢的苦難經歷,就一夜間感動中國了?你以為你在參加好聲音嗎?」但是把科學變成選秀的並非郭英森,這不是他的錯。
  • 北京電視臺科教節目中心主任杜研:新時代全媒體法治內容的突破
    5月15日下午,科教節目中心在臺38層會議室舉行了法治業務培訓交流會,《法治進行時》《第三調解室》《法治中國60』》《現場說法》《庭審紀實》《警法目錄》節目製片人、主編和編輯記者參加了此次講座培訓,中心主任杜研以「新時代全媒體法治內容的突破」為主題,從多方面闡述了如何在新時代做好法治節目、講好法治故事。
  • 深度融合創新發展,打造全媒體傳播「國之重器」
    很多人把媒體視為時代的一面鏡子,而在當下,媒體可能不再只是現實的旁觀者和記錄者,更是變革的貢獻者和塑造者。網際網路平臺以及雲計算、人工智慧、5G、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賦能,使得媒體不僅可以創造更好的內容、實現更好的傳播,更能與受眾形成更高頻更廣泛的觸達與連結,產生更深刻的互動與影響。
  • 最新觀點 ||平臺社會語境下的藝術傳播創新
    以平臺媒體為依託,專業的藝術機構、藝術家、普通公眾廣泛參與到藝術實踐與傳播中,平臺以日常生活審美化和極高的捲入度,顯示出其在藝術傳播領域的廣闊空間。在新的傳播格局下,以傳統媒體為主的傳播渠道門檻不斷降低,社會化傳播成為當下主流的傳播形態,藝術傳播的媒介渠道主要包括專業媒體、藝術類機構媒體、自媒體,以及為上述行動者提供資訊聚合、分發的平臺媒體。專業媒體曾經是藝術家和藝術機構公開表達、展示的主要渠道。
  •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第七屆「政治傳播與社會發展」論壇在京舉行
    唐緒軍表示,當前中國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社科大新聞傳播學院也在學校科教融合和推進新文科建設的大勢之中開新局謀發展。本次論壇的主題立足政治傳播研究的核心關懷,同時力求開拓學科視野、深入社會現實,有效回應當前國家治理和社會建設中的重要議題。何晶希望在未來,關注政治傳播研究與實踐的各界同仁加強交流與合作,形成更多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為夯實學科基礎、促進學術繁榮、服務中國發展盡到一個學科共同體的本分。
  • 中傳啟用「國重大樓」「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入駐
    新京報訊(記者劉洋)今天(12月18日)上午,中國傳媒大學歷時一年建設的「國重大樓」正式啟用,這意味著該校「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國重實驗室)正式入駐辦公。據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介紹,這是第一家在高校建設的面向傳播學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