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李鴻章:晚清重臣,偉大的外交家,子孫後代個個人中龍鳳

2020-12-23 騰訊網

"人生遭遇本有一定,但當盡其在我,以待事會之來。"

能說出這種人生感悟的人,大概其一生的經歷都不是普通人能相比的。沒有跌宕的人生,怎能看的如此豁達

有人說近代的中國只有兩個半外交家,其中一個便是李鴻章,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什麼叫弱國無外交;另外一個則是名震寰宇的周總理,他讓我們看到受盡屈辱的中國人終究還是站起來了;剩下的半個就是在國際上為貧窮落後的中國在國際上挽回最後一絲民族精神和顏面的顧維鈞。

彈指一揮間歲月已從指尖流逝,曾經風光的李鴻章終究已是紅塵俗世中的一粒塵埃,很多人都好奇這位傳奇人物的後人都去了哪裡呢?

晚晴重臣,弱國外交

歲月蹉跎已是過眼煙雲,往事不堪回首,只待明日的耀眼陽光。

近代的中國從被英國的堅船利炮轟開大門的那一刻,到新中國的成立,經歷了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

這期間的屈辱在中華民族的身上刻下了沉重的痕跡,與各國列強籤訂了數十款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條約,這期間總是少不了一個人的身影,他就是被當下戲稱為"背鍋俠"的晚清重臣李鴻章

李鴻章雖然說算不上什麼名門之後,也算是出生在官宦世家。

他的祖父雖然一心想通過科舉走上仕途,但屢次落榜,終究是名落孫山抑鬱不得志

於是就把希望都寄託到了李鴻章父輩這一代,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實現祖父夢想的竟然是最不被看好的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

李文安八歲開始讀書,經過近三十年的寒窗苦讀才終究是榜上有名,考上了進士,大概是命運的安排,與李文安一同考中的還有另一位在近代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曾國藩

或許是李文安早已看到了曾國藩的前途無量,當即讓自己的兩個兒子拜在了曾國藩的門下,成為曾國藩的門生

1843年剛剛20歲的李鴻章以優貢生的身份進入曾家,跟隨在曾國藩的身邊虛心求學,經過四年多的刻苦鑽研,李鴻章順利的考取進士,開啟了屬於自己毀譽參半的仕宦生涯

在那個風雨漂泊的時代,李鴻章有過盛極一時的讚譽,也有賣國求榮的罵聲。

一個人走在這樣的歲月當中,也難免於隨波逐流,即便心中懷揣著千裡封侯的雄心壯志,終究還是無法把握住自己的命運,任憑時局對命運的攪動。

時勢造英雄,亂世不自拔

李鴻章進入翰林院不久之後,清廷就爆發了入主紫禁城以來最大的危機,太平天國的運動幾乎席捲了半個中國,洪秀全在南京登基稱帝與大清朝廷分庭抗爭,也就是這個時節舞文弄墨的李鴻章搖身一變成為帶兵上陣的儒將

在湘軍當中擔任數年幕僚的李鴻章已經對軍務當中的各項事宜了如指掌,在曾國藩的認同和點頭之下,李鴻章開始組建屬於自己的淮軍

在風雲變幻的亂世,哪怕是一個不經意的瞬間都能改變整個歷史的進程,協辦軍務多年的李鴻章視野日漸開闊,與洋人接觸的多了,他發現傳統的軍隊早已跟不上時代的潮流。

大清的日漸頹勢來自於國勢漸微,朝廷之所以無法抵擋住西方列強的強勢壓迫是源於國弱,欲要強國首要強軍,強軍則需要師夷長技以制夷

在組建淮軍的初期李鴻章就料想到了這些問題,於是他進購大量國外先進的武器裝備到淮軍將士的手中,並且有意的建設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兵工廠。

太平天國被剿滅以後,善於鑽營、精通中庸之道的曾國藩害怕功高蓋主將自己統帥的湘軍盡數解散,李鴻章卻顯然看到了保留淮軍的重要性,對內可以平內寇,對外則可以抵外夷。

在李鴻章的力爭之下,他的淮軍得以保留,而且在此後的幾年當中為清廷立下了卓著的功勞。

曾國藩死後,李鴻章擔起了洋務運動的重擔。身為直隸總督的他在國內大量的修建兵工廠、大力發展重工業,興辦實業發展經濟,算是為中國的近代工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對外,李鴻章也擔起了弱國無外交的重擔,屢次出現在對外談判的辦公桌上與列強對峙。只是在列強強大的槍炮之下,李鴻章也是身不由已,毫無辦法只能儘量的維護住中國的主權完整。

雖然李鴻章代表清廷籤署了不少丟盡中國人顏面的條約,但這也許是歷史的選擇,他也曾選擇過抗爭,只不過是無能為力而已。

身為大國的重臣屢屢備受外夷的侮辱讓他心有不甘,李鴻章多次出使西洋,足跡遍布歐美多國。

每到一處他都感慨西方的發達,也為國內的落後深感嘆息。

但他骨子裡終究還是有著一絲的倔強,在誇讚歐美各國的時候,也常常說道:中國遲早有一天也能像他們一樣遍布高樓大廈,擁有自己的尖端裝備和完善的工業體系。

如今的中國已經改頭換面,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不僅有了高樓還創造出了多項的世界第一,備受屈辱的那段歷史已經成為過去,今天的我們追求的是中華民族再一次的偉大復興。

如果李鴻章還在世,或許他會感到些許的安慰,只可惜他已經是歷史的塵埃,至死都沒能看到中華民族的崛起。

好在他的後人還在世上,遍布世界各地的李家後人,正親眼見證著偉大的中國夢。

枝繁葉茂,人中龍鳳

作為清末重臣的李鴻章雖然在仕途上經營的風生水起,但他也有不盡如意的苦楚。

在他三十多歲的時候還沒能給李家留下一絲骨血,沒有辦法的他只能從六弟李昭慶的膝下過繼一個孩子,也就是李鴻章的長子李經方

李經方雖然出使過日本、澳洲等國,但終其一生大部分的時光都是充當李鴻章的影子,跟隨在李鴻章的身邊,這讓他的人生黯淡了不少。

很多人都說他才華出眾,但總是不得施展。即便是1934年以80歲的高齡離開人世,也只不過是後輩留下了巨額的財富而已

後來李鴻章又有二子一女,次子李經述雖然才華不及兄長,但為人至善至孝,據傳因為接受不了李鴻章逝世的事實,在李鴻章下葬不久之後便吞金自殺,死時不到40歲,聽起來確實有些悽涼。

三子李經邁是最不耀眼的一位,大多數的榮譽都是來自於朝廷對於他父親李鴻章的追思。

但這位名門之後卻是理財的高手,彌留之際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財富。李鴻章的小女兒則是民國名家張愛玲的曾外婆 。

李鴻章的孫輩在那個亂世各自奔波,子孫遍及海內外。

有的人回歸平靜,有的人則在自己的事業上開闢出一片新的天地。

如今李鴻章的光環在他們頭頂上越來越弱,餘生的路該怎麼走也是他們自己的選擇。

相關焦點

  • 李鴻章後人現狀:個個人中龍鳳,其中3個億萬富翁,1個清華院長
    在歷史上有很多爭議很大的歷史人物,後人對他們的評價褒貶不一,歷史對他們也存在著很大的誤解。而在近現代歷史中清朝短短幾百年,卻經歷了建國、輝煌、覆滅的整個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最具爭議的歷史人物就是晚清名臣李鴻章,他經歷了眾多的重大歷史事件,伴隨著清朝的滅亡,他的歷史也消逝了。李鴻章1823年出生在安徽,他的父親是進士出身,曾經和曾國藩是同考生。後來李鴻章道光二十年中秀才被選為優貢,入京會試,以年家子身份受業曾國藩門下。
  • 晚清第一怪才辜鴻銘罵重臣李鴻章,罵人不帶髒字
    辜鴻銘是晚清學貫中西第一怪才、大學者,供職晚清名臣、湖廣總督張之洞門下,任張之洞的外務秘書和幕僚。在洋務運動發揮重要作用。 辜鴻銘 李鴻章,晚清重臣、曾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政治家,洋務運動的發起人之一,中國近代好多不平等條約都是他籤訂的,戲稱自己為大清朝的裱糊匠
  • 晚清老照片:清朝官員公堂審案的真實情景,李鴻章和他的孫子們
    > 圖為晚清時期,上海的兩個盲人樂師,他們兩人和我們印象中的江湖藝人類似,靠街頭賣藝混口飯吃。 圖為晚清時期,上海街頭的一對母子,從圖片中我們可以得知,這對母子應該是有錢人家的家眷,否則不可能去到專門的照相館拍照
  • 晚清重臣李鴻章,人到40歲的逆風翻盤,這2點值得我們去學習
    李鴻章就是其中一位,他是晚清重臣,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建立中國第一支海軍等等,甚至被當時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但這樣的人,誰會想到,他40歲依然一事無成呢?人到中年,要勇於接受失敗晚清時期,活到40歲仍然一事無成的李鴻章,一開始也是焦慮不安,他內心有著非一般人的人生抱負,但也有很多文人墨客的通病,那就是非常的「矯情」,用現在的語言,就是「作」。
  • 李鴻章的葬禮|晚清陳卿美
    李鴻章主持外交工作三十年,沒有李鴻章在外苦撐危局,哪有慈禧穩坐權力之巔。李鴻章的死,是大清帝國的重大損失,從此朝中再無李中堂。慈禧為失去肱股之臣而哭,為失去一位並肩戰鬥的偉大戰友而哭。更重要的是,沒有李鴻章,誰還給自己背鍋,慈禧痛哭,其實也是在惜別「背鍋俠」。 李鴻章之死,山河嗚咽,天地黯淡,江山失色,九州同悲。
  • 該不該給子孫留錢?李鴻章混血孫子用一生悲劇證明:留財不如留德
    「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說這話的是民族英雄林則徐,他這話的意思再明白不過,就是說:「如果子孫跟我一樣有能力,我留錢給他們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如果子孫不如我,我留錢給他們也無濟於事。」林則徐的言外之意是:不要給子孫後代留財產。晚清重臣李鴻章對此似乎不以為意,他死後留給兒子、女兒的財產頗豐。
  • 「西洋鏡」中的李鴻章
    梁任公則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究竟誰的說法靠譜呢? 李鴻章一生事業主要有三件:輔助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作為「總設計師」興辦洋務、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總理外交(自同治九年至光緒二十七年,李可說是清國唯一的外交總長)。
  • 清朝最睿智的貪官,死後留下了百億資產,後代至今依舊是億萬富豪
    而風雨飄搖的大清是那些晚清重臣苦苦撐起來的,今日要說的便是晚清一位極為重要、極富爭議的重臣——李鴻章。 在軍事上,他組建了自己的私軍——淮軍,在鎮壓太平軍上,他有著莫大的功勞;在外交上,令中國顏面盡失的條約上有他的名字,與外國列強據理力爭有他的身影;在救國圖強上,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發起人,他提出富強才能救國,主張向西方學習、發展海軍、改革兵制、辦軍工和民用企業。他主持開礦山,修鐵路,拉電報,還曾先後創辦過涉及到各行各業的民用企業。
  • 晚清名臣林則徐的子孫後代結局如何?現在過得怎麼樣?
    談及民族英雄,比較有知名度的是抗金民族英雄嶽飛、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還有抗擊荷蘭入侵的鄭成功,他們誓死保衛國家領土完整,他們的英雄事跡至今還廣泛流傳,筆者今天談談晚清民族英雄林則徐及他的後代。
  • 李鴻章入土不到60年,被挖了墳墓屍骨無存,真是令人痛心
    在洋務運動中,李鴻章起了重要作用。以李鴻章為首的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四家軍工企業之一,深知軍備建設的重要性,深知學習外國先進技術有助於國家軍事發展。在70年代初,李鴻章再次認識到,中國的落後是因為太窮,必須先富起來,國家才能強大,此時洋務運動的焦點轉向了「求富」。
  • 從幕僚到北洋大臣,李鴻章是如何做到在晚清官場屹立40年不倒
    提到李鴻章,有些人對他可能沒有什麼好印象,會把他和喪權辱國聯繫到了一起。其實很多人對李鴻章是偏見居多,他從早期一介書生轉變為屢立軍功的大臣,他在軍事、外交、經濟上對清朝做出的貢獻,是很多人都無法企及的,要不然他也不可能在晚清內外交困的情況下,依然成為清朝不可或缺的人物,那他是如何做到屹立40年不倒的呢?
  • 李鴻藻是晚清重臣同治帝師,兒子李石曾卻成為推翻晚清的民國元勳
    李石曾這個名字不曾在歷史書上出現過,但是在很多關於近代史,尤其是民國歷史的書中經常出現這樣的一個歷史人物,我認為他對於歷史的進程還是有一定推動作用的。李石曾到底是什麼樣的歷史人物?李石曾的本名為煜瀛,石曾其實是他的表字,祖籍是河北高陽縣,1881年生於北京,是「青牛頭」李鴻藻的第3子。
  • 晚清續命功臣李鴻章:屍骨無存,下場真慘
    李鴻章的一生跨越了時代,和左宗棠、曾國藩、張之洞被稱為晚清四大功臣,他的智慧和成就深深影響了幾代人。但這樣的李鴻章卻引來了不少人的謾罵,更是被稱為「賣國賊」,甚至換來了屍骨無存的下場。不過李鴻章的前瞻性還是值得每個人去肯定的,而且自己後期組建的北洋水師也是靠它帶來的積蓄,後面至於這個北洋水師的戰果,咱們就不必多說了。有人說他在當時外交方面的周旋也值得肯定,《馬關條約》等一系列條約的籤訂這是周旋的結果嗎?
  • 盤點史上4大外交家,其中三位有滅國之功,但有一位死後屍骨無存
    現在的人對古代人物的認識,一般集中在皇帝、名將、權臣以及女人身上,但是歷史遠遠沒這麼簡單,很多歷史上的大牛人就因為職務原因而被歷史忽略,比如外交家。但是這裡就要盤點下歷史上的四位赫赫有名的外交家,在這四位外交官中,有三位都有滅國之功,但也有一位死後被刨墳,現在來看看這四位外交家都是誰吧。
  • 晚清老照片:李鴻章自己撐傘沒了官威,官府衙役摁倒犯人打板子
    旗人貴婦合影。 這些人來自官宦之家,個個盛裝華服,打扮精緻,她們代表了晚清上流社會的女性形象。最後一排中間那位女士穿洋裝,顯示出她對外來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敢於領風氣之先。
  •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為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還有種說法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本期盤點為大家介紹他們的功與名!曾國藩十九世紀中國最受人敬仰、最偉大的學者型官員曾國藩(1811年-1872年),宗聖曾子七十世孫。
  • 李鴻章四十無後過繼一子,後連生兩子,他是怎麼對待繼子的?
    李鴻章作為晚清重臣和外交名臣在清朝乃至整個古代歷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晚清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幾乎都有李鴻章的身影,尤其深度參與了大清和列強之間的外交事宜,也因此,李鴻章的歷史形象飽受爭議,有人罵他是「誤國者李鴻章」,有人又同情他的遭遇,「當戎馬壓境之際,為忍氣吞聲之言,旁觀者尤為酸心,況鴻章身歷其境者!」
  • 晚清老照片:富家千金嫁人要嬤嬤伺候,李鴻章到德國宰相家做客!
    晚清老照片:富家千金嫁人要嬤嬤伺候,李鴻章到德國宰相家做客!
  • 1958年,李鴻章的屍骸被挖出,掛在拖拉機後面拖行示眾,骸骨散盡
    善惡在我,毀譽由人,蓋棺定論,無藉於子孫之乞言耳。人們常常說蓋棺定論,指的便是一個人的是非功過到死後才能做出結論,事實上,世界上總有很多人是無法蓋棺定論的。比如說秦始皇,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人們還能因為議論、爭執,比如說朱元璋。而晚清時代,李鴻章也是一個無法蓋棺定論的人,他的是非、功過,爭執了數年同樣沒有結果。
  •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李鴻章絕命詩真偽
    這首詩傳為李鴻章死前口述,無題。後稱為「絕筆詩」、「絕命詩」或「遺詩」,但在史料中難覓此詩。此詩在李去世近六十年後才出現,目前查到的最早出處為臺灣著名史學家高拜石《南湖錄憶》。也是這首「臨終詩」的惟一原始「史料」依據。晚清重臣李鴻章文人出身,書生帶兵,他本人年少科第(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二十四歲時中二甲第十三名進士),後授翰林院編修,充武英殿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