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遭遇本有一定,但當盡其在我,以待事會之來。"
能說出這種人生感悟的人,大概其一生的經歷都不是普通人能相比的。沒有跌宕的人生,怎能看的如此豁達。
有人說近代的中國只有兩個半外交家,其中一個便是李鴻章,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什麼叫弱國無外交;另外一個則是名震寰宇的周總理,他讓我們看到受盡屈辱的中國人終究還是站起來了;剩下的半個就是在國際上為貧窮落後的中國在國際上挽回最後一絲民族精神和顏面的顧維鈞。
彈指一揮間歲月已從指尖流逝,曾經風光的李鴻章終究已是紅塵俗世中的一粒塵埃,很多人都好奇這位傳奇人物的後人都去了哪裡呢?
晚晴重臣,弱國外交
歲月蹉跎已是過眼煙雲,往事不堪回首,只待明日的耀眼陽光。
近代的中國從被英國的堅船利炮轟開大門的那一刻,到新中國的成立,經歷了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
這期間的屈辱在中華民族的身上刻下了沉重的痕跡,與各國列強籤訂了數十款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條約,這期間總是少不了一個人的身影,他就是被當下戲稱為"背鍋俠"的晚清重臣李鴻章。
李鴻章雖然說算不上什麼名門之後,也算是出生在官宦世家。
他的祖父雖然一心想通過科舉走上仕途,但屢次落榜,終究是名落孫山抑鬱不得志。
於是就把希望都寄託到了李鴻章父輩這一代,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實現祖父夢想的竟然是最不被看好的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
李文安八歲開始讀書,經過近三十年的寒窗苦讀才終究是榜上有名,考上了進士,大概是命運的安排,與李文安一同考中的還有另一位在近代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曾國藩。
或許是李文安早已看到了曾國藩的前途無量,當即讓自己的兩個兒子拜在了曾國藩的門下,成為曾國藩的門生。
1843年剛剛20歲的李鴻章以優貢生的身份進入曾家,跟隨在曾國藩的身邊虛心求學,經過四年多的刻苦鑽研,李鴻章順利的考取進士,開啟了屬於自己毀譽參半的仕宦生涯。
在那個風雨漂泊的時代,李鴻章有過盛極一時的讚譽,也有賣國求榮的罵聲。
一個人走在這樣的歲月當中,也難免於隨波逐流,即便心中懷揣著千裡封侯的雄心壯志,終究還是無法把握住自己的命運,任憑時局對命運的攪動。
時勢造英雄,亂世不自拔
李鴻章進入翰林院不久之後,清廷就爆發了入主紫禁城以來最大的危機,太平天國的運動幾乎席捲了半個中國,洪秀全在南京登基稱帝與大清朝廷分庭抗爭,也就是這個時節舞文弄墨的李鴻章搖身一變成為帶兵上陣的儒將。
在湘軍當中擔任數年幕僚的李鴻章已經對軍務當中的各項事宜了如指掌,在曾國藩的認同和點頭之下,李鴻章開始組建屬於自己的淮軍。
在風雲變幻的亂世,哪怕是一個不經意的瞬間都能改變整個歷史的進程,協辦軍務多年的李鴻章視野日漸開闊,與洋人接觸的多了,他發現傳統的軍隊早已跟不上時代的潮流。
大清的日漸頹勢來自於國勢漸微,朝廷之所以無法抵擋住西方列強的強勢壓迫是源於國弱,欲要強國首要強軍,強軍則需要師夷長技以制夷。
在組建淮軍的初期李鴻章就料想到了這些問題,於是他進購大量國外先進的武器裝備到淮軍將士的手中,並且有意的建設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兵工廠。
太平天國被剿滅以後,善於鑽營、精通中庸之道的曾國藩害怕功高蓋主將自己統帥的湘軍盡數解散,李鴻章卻顯然看到了保留淮軍的重要性,對內可以平內寇,對外則可以抵外夷。
在李鴻章的力爭之下,他的淮軍得以保留,而且在此後的幾年當中為清廷立下了卓著的功勞。
曾國藩死後,李鴻章擔起了洋務運動的重擔。身為直隸總督的他在國內大量的修建兵工廠、大力發展重工業,興辦實業發展經濟,算是為中國的近代工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對外,李鴻章也擔起了弱國無外交的重擔,屢次出現在對外談判的辦公桌上與列強對峙。只是在列強強大的槍炮之下,李鴻章也是身不由已,毫無辦法只能儘量的維護住中國的主權完整。
雖然李鴻章代表清廷籤署了不少丟盡中國人顏面的條約,但這也許是歷史的選擇,他也曾選擇過抗爭,只不過是無能為力而已。
身為大國的重臣屢屢備受外夷的侮辱讓他心有不甘,李鴻章多次出使西洋,足跡遍布歐美多國。
每到一處他都感慨西方的發達,也為國內的落後深感嘆息。
但他骨子裡終究還是有著一絲的倔強,在誇讚歐美各國的時候,也常常說道:中國遲早有一天也能像他們一樣遍布高樓大廈,擁有自己的尖端裝備和完善的工業體系。
如今的中國已經改頭換面,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不僅有了高樓還創造出了多項的世界第一,備受屈辱的那段歷史已經成為過去,今天的我們追求的是中華民族再一次的偉大復興。
如果李鴻章還在世,或許他會感到些許的安慰,只可惜他已經是歷史的塵埃,至死都沒能看到中華民族的崛起。
好在他的後人還在世上,遍布世界各地的李家後人,正親眼見證著偉大的中國夢。
枝繁葉茂,人中龍鳳
作為清末重臣的李鴻章雖然在仕途上經營的風生水起,但他也有不盡如意的苦楚。
在他三十多歲的時候還沒能給李家留下一絲骨血,沒有辦法的他只能從六弟李昭慶的膝下過繼一個孩子,也就是李鴻章的長子李經方。
李經方雖然出使過日本、澳洲等國,但終其一生大部分的時光都是充當李鴻章的影子,跟隨在李鴻章的身邊,這讓他的人生黯淡了不少。
很多人都說他才華出眾,但總是不得施展。即便是1934年以80歲的高齡離開人世,也只不過是後輩留下了巨額的財富而已。
後來李鴻章又有二子一女,次子李經述雖然才華不及兄長,但為人至善至孝,據傳因為接受不了李鴻章逝世的事實,在李鴻章下葬不久之後便吞金自殺,死時不到40歲,聽起來確實有些悽涼。
三子李經邁是最不耀眼的一位,大多數的榮譽都是來自於朝廷對於他父親李鴻章的追思。
但這位名門之後卻是理財的高手,彌留之際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財富。李鴻章的小女兒則是民國名家張愛玲的曾外婆 。
李鴻章的孫輩在那個亂世各自奔波,子孫遍及海內外。
有的人回歸平靜,有的人則在自己的事業上開闢出一片新的天地。
如今李鴻章的光環在他們頭頂上越來越弱,餘生的路該怎麼走也是他們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