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前傳:唐玄宗安祿山互飆演技,血腥戰亂本可避免

2020-12-22 顧道驚城

在唐玄宗的晚年,他時刻都被一個問題所困擾,那就是:該如何對待太子?

我在昨天的文章中分析過,不能讓太子太弱,否則自己歸天后,太子可能繼不了位;不能讓太子太強,否則自己可能還沒歸天,就被太子逼得提前退休。

出於這種原因,唐玄宗一方面安排太子在關中三大軍區擔任重要職務,一方面安排安祿山獨自接管關東三大軍區,用以制衡太子。

安祿山雖然認楊貴妃為乾娘,但他對於唐玄宗而言畢竟是個外人,兩人的關係是十分微妙的。關於這一點,唐玄宗和安祿山內心都十分清楚。

隨著唐玄宗一天比一天年邁,他也擔心安祿山會對自己陽奉陰違,私下與太子勾結。

當然了,唐玄宗的這種擔憂是我的個人猜測,但我認為這種猜測十分合理:把一個外人捧到那麼高的位置,自己的年紀又太大,唐玄宗怎麼可能不擔憂呢?

我也在昨天的文章中分析過,安祿山得罪太子雖然很危險,但也不是沒有解套的機會。

正是出於這種原因,唐玄宗一方面必須相信安祿山,另一方面又會不可避免地懷疑安祿山。

就在這個當口,坊間傳出了「安祿山即將造反」的小道消息,唐玄宗決定順水推舟,下旨召安祿山入京。

小道消息是誰放出的?不知道。

可能是唐玄宗放出的,他想藉機敲打安祿山,順便讓自己安心;也可能是太子李亨放出的,施離間計促使唐玄宗與安祿山內訌。

面對唐玄宗的徵召令,楊國忠說安祿山肯定不敢來,但安祿山最後還是來了。

國忠又雲「召必不至」,洎召之而至。十三載正月,謁於華清宮,因涕泣言:「臣蕃人,不識字,陛下擢臣不次,被楊國忠欲得殺臣。」玄宗益親厚之,遂以為左僕射。

面對勇於前往京城的安祿山,坊間的各類小道消息突然在一瞬間偃旗息鼓了。

安祿山的表現令唐玄宗非常滿意,這似乎可以證明:他與安祿山之間的默契依然存在,局外人很難理解。

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唐玄宗認為安祿山極富政治智慧,絕不會做出造反的事。

什麼是政治智慧呢?這個概念說起來比較含糊,我用後來的郭子儀給大家舉個例子吧。

若干年後,皇帝身邊的奸臣都說郭子儀肯定會造反,但郭子儀一聽到皇帝的徵調,向來都是二話不說直接進京。

子儀事上誠,御下恕,賞罰必信。遭幸臣程元振、魚朝恩短毀,方時多虞,握兵處外,然詔至,即日就道,無纖介顧望,故讒間不行。

當皇帝認為郭子儀手握兵權太危險的時候,郭子儀就任由皇帝解除兵權。

魚朝恩素疾其功,因是媒譖之,故帝召子儀還,更以趙王為天下兵馬元帥,李光弼副之,代子儀領朔方兵。子儀雖失軍,無少望,乃心朝廷。……代宗立,程元振自謂於帝有功,忌宿將難制,離構百計。因罷子儀副元帥,加實戶七百,為肅宗山陵使。

當皇帝認為郭子儀可以掌兵,但必須進行分權的時候,郭子儀也是一副毫不反抗的樣子。

郭子儀權任既重,功名復大,性寬大,政令頗不肅,代宗欲分其權而難之……子弟、諸婿遷官者十餘人,所領副元帥諸使悉罷之;以其裨將河東、朔方都虞候李懷光為河中尹、寧、慶、晉、絳、慈、隰節度使,以朔方留後兼靈州長史常謙光為靈州大都督,西受降城、定遠、天德、鹽、夏、豐等軍州節度使,振武軍使渾為單于大都護、東、中二受降城、振武、鎮北、綏、銀、麟、勝等軍州節度使,分領其任。

當皇帝認為郭子儀必須在京城生活的時候,郭子儀可以待在京城生活好幾年。

時程元振用事,忌子儀功高任重,數譖之於上。子儀不自安,表請解副元帥、節度使。上慰撫之,子儀遂留京師。

如果把郭子儀的名字遮住,單看他的個人履歷,恐怕誰都會認為:這傢伙權勢滔天,簡直就是一個造反的好胚子啊。

但當郭子儀面對皇帝的時候,卻始終表現得乖巧溫順。

從表面上看,皇帝要殺郭子儀,似乎也就是一句話的事。可郭子儀卻好像狂風中的小草一樣,任爾東南西北風,我自巋然不動。

無論哪個朝代,提起郭子儀的時候,總認為他是人臣不可超越的典範之一。

這就叫政治智慧,這才是聰明人的做法。

讓我們把話題拽回安祿山身上,如果他是一個政治智慧比較低的人,肯定是不敢隨意入京的,因為他會時刻擔心:皇帝老兒是不是想趁機要我的命呢?

可安祿山或許是信任唐玄宗的政治智慧,也或許是信任唐玄宗的理性,又或許是信任唐玄宗沒有老糊塗,所以他大大方方地進京,擺出一副「殺剮隨意」的樣子。

此時的唐玄宗固然不知道後來的郭子儀,但他對安祿山的期望,應該就是郭子儀那樣的臣子。

總而言之,我讓你幹什麼你就幹什麼。你不要恐懼,不要自作主張,你要習慣把自己的全部都交到我手上,我這麼理智的君主一定不會辜負你。

唐玄宗的這種做法,其實就是把安祿山看成一條勇猛無比的超級戰犬。

對待這種超級戰犬,主人應該怎麼做呢?自然是在使用的同時加大訓練和調教力度,否則萬一被戰犬反噬怎麼辦?

讓安祿山進京,就是一種調教的方式,就好像主人要求戰犬翻過身子,把最柔軟的肚皮露出來一樣。

對於戰犬而言,這是一種很危險的舉動,只要主人決定動刀,那麼戰犬必死無疑。可一旦戰犬通過了這次考驗,主人對於戰犬的信任必然會加碼。

事實上,在調教安祿山這方面,唐玄宗的做法還是很厚道的。

儘管安祿山一再挑釁太子,但唐玄宗的做法,卻能在將來為安祿山解套。

總而言之,太子你給我看好,安祿山就是我精心調教的超級戰犬,我讓他幹什麼就幹什麼,你怕不怕?

面對這種超級戰犬,太子自然會怕,但太子也會明白一個道理:安祿山並不是真心討厭我,他只是被父皇調教好的一條超級戰犬。

只要我老老實實聽父皇的話,將來登基之後,這條超級戰犬必然也能為我所用。

這樣一來,等唐玄宗去世之後,安祿山再想與太子和解,難度不就大大降低了嗎?

如果太子登基之後,非要一門心思地要和一條狗過不去,垂死掙扎的超級戰犬自然會見誰咬誰,你說太子這是何苦來哉?

明明可以用更自然地方式馴服他,你卻偏偏要宰了他,報當初他咬過你的仇,未免也太小心眼了吧?

如果太子夠理智,他是絕不會這麼做的。

更重要的一點是:封建統治者對於「忠誠」的要求是極其苛刻的。

唐玄宗活著的時候,安祿山誰的面子都不給,只忠於唐玄宗一人,甚至敢為此得罪太子,這是怎麼樣的一個孤忠之臣啊?

太子登基之後,難道不希望自己也擁有這樣一位忠臣嗎?

這就是現實的博弈,安祿山看似非常危險,其實一切都充滿了未知數。只要安祿山玩得好,外加有點好運氣,肯定是可以平穩著陸的。

唐玄宗看到安祿山乖乖進京,自以為馴獸水平高超,與安祿山默契十足,但唐玄宗忘記了一點:他一直在用訓練超級戰犬的方式訓練安祿山,可安祿山是人不是狗!

安祿山有自己的思維,同樣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如果讓安祿山永遠活在皇帝的喜怒哀樂之中,皇帝的一念之差就可以決定他的一切,而他恰好又擁有一定的資源和基礎,這一切豈不是太可怕了?

很多時候,讀者說起某個典故的時候津津樂道,總覺得非常精彩。

可讀者們忘記了一點,如果身處局中,那種恐懼感與寂寞感有多難熬。如果不是天生具有大智慧和大心臟的人,根本就頂不住。

劉邦把自己置身於項羽的刀下,一頓飯沒吃完就開溜了。安祿山把自己置身於唐玄宗的刀下,卻足足有兩個月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裡,安祿山內心恐怕是充滿了恐懼。如果那個「安祿山即將造反」的小道消息與唐玄宗無關的話,恐怕唐玄宗的內心也會充滿猶豫。

為了防備太子,馴養一條超級戰犬是很有必要的,可問題是:這條超級戰犬未必就一定得是安祿山啊!

安祿山敢孤身入京,唐玄宗自然會大大放下疑慮。但他內心依然會琢磨:安祿山是不是看透了我不會殺他,所以用這種方法來麻痺我呢?

安祿山進京之後,唐玄宗對他好得不得了,加官進爵一樣不少。但在安祿山看來:這會不會是先想辦法安撫我,然後重新找理由殺我呢?

還是那句話:安祿山是人不是狗,他有自己的思維,同樣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最終的結果還是讓安祿山長出了一口氣:唐玄宗不但沒有殺他,更是把他放回了關東駐地。

唐玄宗為何要這麼做呢?傳統史書用一種很隨意的口吻說:這是因為唐玄宗老年痴呆了。

正如在談及鴻門宴的時候,傳統史書同樣用一種很隨意的口吻說:這是因為項羽婦人之仁。

項羽這種殺人如麻的梟雄會婦人之仁?好吧,我們今天不討論項羽,單說「老年痴呆」的唐玄宗。

唐玄宗超凡的政治智慧,在馬嵬兵變後依然展現得淋漓盡致。

當唐玄宗聽到太子擅自北上之後,雖然感到震驚,但他立刻追認太子相關行為的合法性。

當唐玄宗聽到太子在靈武擅自稱帝之後,雖然同樣感到震驚,但他立刻追認太子相關行為的合法性。

單憑唐玄宗的這種表現,我就敢斷定他絕對沒有老年痴呆,因為這種政治智慧是常人難以領悟的。

當大權在握時,唐玄宗向防賊一樣防著自己的兒子,更幹出過一天內連殺三子的事,說他是權力野獸,應該不過分吧?

可當大權旁落時,唐玄宗沒有怨天尤人,更沒有垂死掙扎,反而在第一時間做出最正確最理智的選擇:止損。

所以,幾乎是在一瞬間,那個好似權力野獸一般的唐玄宗消失了,變成了一個望子成龍,子最終成龍的慈父。

唐玄宗為何會有這樣180度的大轉變呢?因為時局。

我們要知道,在太子北上靈武稱帝的時候,安祿山已經成為了大唐帝國的最大敵人,如果唐玄宗不承認太子相關行為的合法性,他和太子的矛盾立刻就要公開。

如果皇帝與太子在這個時候公然內訌,就等於白白送給安祿山一個統一天下的絕佳良機。

面對劇變不昏頭,誰說唐玄宗是老年痴呆?

或許有人會說:在安祿山進京時,要是唐玄宗動手把他剁了,不就天下太平了嗎?

在我看來,唐玄宗如果這樣做,那麼他或許很快就要提前退休了。

在安祿山第一次進京時,你說他有什麼罪?什麼罪都沒有啊!

如果安祿山剛到京城就被唐玄宗給剁了,類似於史思明這樣的人肯定會一致要求唐玄宗給個說法:安大帥接到聖旨騎馬進京,最終卻只有一具無頭屍體被車拉出京,這叫什麼事兒呢?

在安祿山第一次進京時,拋開坊間的小道消息,我們根本找不到安祿山蓄意謀反的任何證據。僅憑一些小道消息就擅殺掌管關東三大軍區的重要人物,什麼昏君能幹出這種事來?

如果唐玄宗真這麼幹了,類似於史思明這樣的人要求唐玄宗殺死楊國忠以謝天下,關中三大軍區的將領也跟著落井下石,唐玄宗該怎麼辦呢?

如果唐玄宗不妥協,那麼大唐天下當時就有大亂的可能。這樣一來,後世會怎麼評價唐玄宗呢?

如果唐玄宗妥協,軍鎮大佬又要求唐玄宗再殺楊貴妃,他還要不要繼續妥協呢?

這樣一折騰,豈不是馬嵬兵變換一種方式提前上演嗎?

很多人都說,沒有安祿山,就不會有安史之亂。

誠然,在皇帝沒有亂出招的時候,如果安祿山不起兵,其他人肯定不敢亂動。

可如果皇帝亂出招,提前殺了安祿山,誰敢保證史思明這樣的人不會站出來起兵作亂呢?

這等於是安祿山用自己的生命,為史思明等人換來一個不容錯過的天賜良機。到了那個時候,軍人勢力同樣會失控。

這就好像來瑱進京,卻被皇帝殺死之後,來瑱坐鎮的襄陽立刻失控,他的親信梁崇義要為莫名身亡的來大帥討個公道,這種做法獲得了多數人的相應。

初,長安人梁崇義以羽林射生從來瑱鎮襄陽,累遷右兵馬使。……崇義尋殺昭及南陽,以其狀聞,上不能討。三月甲三,以崇義為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留後。崇義奏改葬瑱,為之立祠,不居瑱聽事及正堂。

面對這種情況,皇帝也沒有辦法,只能捏著鼻子認錯,同時被迫接受梁崇義成為襄陽節度使的事實。

來瑱死後又梁崇義,安祿山死後也會有史思明。指望通過斬首行動來解決軍人勢力,實在是太天真了。

當安祿山準備回到關東的時候,又發生了一件驚掉眾人眼球的事。

此時的安祿山已經有了極大的嫌疑,而且他本人還在唐玄宗的五指山裡。按理說,安祿山應該想辦法避免嫌疑。

但安祿山並沒有這樣做,反而變本加厲地向唐玄宗索要更多權力。

己丑,安祿山奏:「臣所部將士討奚、契丹、九姓、同羅等,勳效甚多。乞不拘常格,超資加賞,仍好寫告身付毋授之。」於是除將軍者五百餘人,中郎將者二千餘人。

面對安祿山索要權力的要求,唐玄宗竟然答應了。

後世讀者在讀到類似內容的時候,肯定會大驚失色:老皇帝這是怎麼了?不殺安祿山也就罷了,居然還要給他更多權力?

我在昨天的文章中說過,安祿山與唐玄宗的關係很像李逵與宋江的關係:雙方都希望對方表現得與自己親如一人,從而震懾有可能威脅到自己的人。

李逵在面對宋江的時候,始終表現得像個孩子,宋江真要是發火,李逵一點都不怕:「大哥你別嚇唬我,我整條命都是你的,要殺就殺唄!」

面對李逵這種耍無賴的表現,宋江也會用對待熊孩子的口吻說:「你這夯貨再不改,我早晚收拾你!」

然後呢?宋江繼續信任李逵,李逵想要什麼,只要宋大哥給得出,那就必然不會落空。

在唐玄宗面前,安祿山所表現出來的意思,和李逵在宋江面前所表現出來的意思大同小異:「我是個胡人,要不是乾娘(楊貴妃)照顧,根本沒有出頭的機會。所以我整條命都是爹娘給的,您啥時候想殺我直接傳個話,我直接跑到京城來隨便您殺!」

對於安祿山的這種表態,唐玄宗也像對待自家闖禍的寵物狗一樣:「你要啥老子給你啥,但是回到關東以後記得安分點,否則老子早晚收拾你。」

在這種時候,越是不拿自己當外人,就越是能令主人放心,安祿山心裡如明鏡一般。

當安祿山與唐玄宗再次做出了非常默契的表演時,就是在用這種方式告訴周圍的人:我們兩個是拆不散分不開的,你們不要妄想從我們兩人的關係當中投機取巧了!

我一貫的理念就是:權力兩端誰都不會真正相信對方,總會有打破平衡,雙方刀兵相見的那一天,此所謂「囚徒困境」。

當安祿山一言不發直接進京的時候,當唐玄宗力排眾議放安祿山回關東的時候,當這兩人當著文武百官聯袂表演的時候,我真的很希望他們能把這份默契永遠保持下去。

如果兩人真能做到這一點,不但是歷史上一段君臣相宜的佳話,更不會有血腥動亂長達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

相關焦點

  • 安史之亂:鼎盛的王朝是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有著怎麼的影響?
    在中國古代中唐朝經歷了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唐高宗的「永徽之治」、武則天的「治宏貞觀,政啟開元」「貞觀遺風」及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後,成為了一個國富民強的國家,經濟在唐玄宗天寶年間達至鼎盛。而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併,以至於百姓多遷徒流亡。安祿山為了自保和升官拜楊貴妃為母親。由提倡節儉變為揮金如土,如曾將一年各地之貢物賜予李林甫。
  • 安史之亂爆發一年多,安祿山就已經死了,為何還打了6年才平息?
    安史之亂爆發一年多,安祿山就已經死了,為何還打了6年才平息?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而這一場叛亂的主角自然是挑起戰火的安祿山,安祿山是一個非常狡猾的人,他通過各種討好的手段獲得唐玄宗的信任,在經過漫長的準備之後,最終發動了叛亂,但是其實在安史之亂爆發一年多後,安祿山就被自己的兒子給殺害了,可是為何在安祿山死後,這場戰亂還打了6年才平息呢?
  • 楊玉環之死中的唐玄宗,一個落寞無能的普通人
    就像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一對相愛的人,唐玄宗和楊玉環。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故事通過白居易的詩歌《長恨歌》而流傳千年。從長恨歌開始,幾乎歷朝歷代的人都會說起這一段讓人傷心的往事。在楊玉環之死的當中,我們看到的不是皇帝與妃子的感情,而是一對普通情侶在不能被容忍的世界裡生離死別的故事。在楊玉環之死當中,唐玄宗可以說不過是一個落寞無能的普通人。
  • 安史之亂歷時多久,安史之亂是誰平定的,安史之亂簡介
    最後安史之亂又是誰平定的?安史之亂簡介會為你一一揭曉。安史之亂簡介唐朝後期,由於承平日久,國家無事唐玄宗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政治癒加腐敗。唐玄宗更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楊國忠因楊貴妃得到寵幸而繼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財,以致群小當道,國事日非,朝政腐敗。安祿山又與宰相楊國忠交惡。
  • 大唐頭號昏君,因此人的一系列操作,大唐帝國無法避免地走向覆滅
    唐朝存在289年,但是大多數人對唐朝的印象,存在著大量的空白時期,比如安史之亂後,唐朝存續了一百多年,但是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很少有人記得發生了什麼。事實上,安史之亂後的唐朝被稱之為「中唐」,中唐和更往後的晚唐,充滿了戰亂和各種腐朽,因此乏善可陳。
  • 莊子說做人要善始善終,唐玄宗沒有做到,毀掉了整個大唐盛世!
    唐朝在經歷安史之亂後,雖然最終平定叛亂,但就此唐朝開始走下坡路,「開元之治」這「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的鼎盛時期也不復存在,唐朝再也不能稱為「盛唐」。 為了讓自己的地位更加牢固,李林甫更是把安祿山推上了節度使的位置,可以說後續安史之亂的爆發,和他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不過除了唐玄宗個人因素之外,唐朝在其他方面肯定也有著隱患存在。
  • 楊玉環竟為安祿山「洗三」?緋聞傳出,唐玄宗不以為然
    史書中都記載楊玉環性格溫婉,資質豐豔,「美麗俏佳人」之說,唐玄宗也是為之迷得神魂顛倒,這句詩描述得很是經典「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玄宗為看楊玉環一笑,命人快馬加鞭才採回新鮮的荔枝。但是楊玉環曾經竟然為安祿山「洗三」?並且緋聞不斷,可是唐玄宗不以為然!
  • 唐肅宗李亨和父親唐玄宗的恩怨
    文/歷史崔上一集歷史崔講了,安祿山打敗哥舒翰,攻陷潼關後,唐玄宗李隆基帶著媳婦,從長安出發,逃往四川成都,把帝國的中心拱手讓給安祿山
  • 唐玄宗的寵妃楊貴妃給安祿山「洗三」,是什麼習俗?他倆真有染嗎
    安祿山作為唐玄宗面前的寵臣,是封疆節度使,而楊貴妃作為唐玄宗最喜歡的愛妃,兩人之間是什麼關係呢?兩個人之間究竟發生過什麼事情,導致大家認為安祿山和楊貴妃有染呢?本篇文章,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兩人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
  • 造反全靠「演技」,天生反骨的安祿山,竟還讓楊玉環幫他打掩護
    他出生於西域康國,本姓康,其父本是雜胡人,父親過世後,其母迫於生計,改嫁於突厥人,後改姓安。 因為從小沒有父親而被周圍的同齡小孩嘲笑、自小漂泊的日子在安祿山心裡留下了陰影,使他過早的經歷了世態炎涼,習慣了抓緊一切能夠為自己謀利的機會。所以從現代心理學角度分析,其內心的成長本就是不健全的,童年經歷才是他反叛之心的根源,而不僅僅是反骨的面相之說。
  • 楊貴妃為安祿山洗澡,唐玄宗聽後為什麼很高興?原因其實太簡單
    有很多人認為一切的開端源自於盛唐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安史之亂。唐玄宗統治期間,唐朝的國力達到了頂峰,在全世界更是幾乎霸主級別的存在。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唐玄宗卻沒能堅持下來,在自己的統治後期荒廢朝政,寵愛楊貴妃,並且給了地方軍隊過大的權力,最終導致這場劫難的發生。
  • 安祿山為何反叛?這三點原因使他在大唐官場混不下
    杜甫所作的《春望》一詩想必大家都十分的熟悉,而這首的創作背景也與唐朝發生的一起事件有關,那便是「安史之亂」而這場叛亂中最大的「發起人」便是節度使安祿山。那麼安祿山叛亂的動機又是什麼呢?二、與楊國忠的糾葛在安祿山與楊國忠之間的糾葛,還避免不了一個關鍵人物那就是李林甫。唐玄宗開元後期,李林甫成為大唐的宰相,李林甫是一個十分有才敢,且有政治手段的人。
  • 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安祿山,為什麼能夠成為奸臣?最終下場如何?
    只可惜一場「安史之亂」,加速了盛唐的衰敗,最終讓唐王朝崩潰與覆滅。02提到「安史之亂」,就不能不提始作俑者安祿山。據說,安祿山長大後會講六種語言,在那個語言翻譯全靠人工的年代,有這種語言能力的人可以說是相當有市場的,因此安祿山就靠這個本事做起了「牙郎」,專門幫買賣雙方協議物品價格。
  • 楊貴妃幫安祿山洗澡,被抓傷隱私部位,唐玄宗親自觀看不怒還賞賜
    楊貴妃與唐玄宗的浪漫關係,不僅從側面說明了唐朝風氣的開放,還說著名的倫理道德對他們幾乎沒有約束力。根據野史傳說,安祿山雖然是唐玄宗的養子(楊貴妃是他的養母),但有楊貴妃陪伴,為他洗澡。太過分了,安祿山不僅在洗澡的過程中抓傷了楊貴妃的隱私,還被唐玄宗賞了。發生什麼事了?一、楊貴妃伺候安祿山洗澡。
  • 薛仁貴的孫子薛剛為什麼跟著安祿山反唐,後來怎樣了
    相關劇照薛剛本名叫薛嵩,他父親是薛仁貴的第五個兒子薛楚玉。薛楚玉早年頗受朝廷重用,擔任過範陽、平盧兩地節度使。後來有人眼紅薛家權勢,抓住一點小事告發他們,薛楚玉和兄長薛訥都被免官。範陽、平盧兩軍區的大致範圍包括河北一帶、遼寧南部,範陽節度使就是幽州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的地方。薛嵩跟著父親在燕趙地區長大,性情豪邁,有一身好力氣,弓馬嫻熟。但他不愛讀書。而此時唐玄宗李隆基不理國事,眼裡只有楊玉環,朝政大權握在楊國忠手裡。薛嵩的父親被免官後,繼任的幽州節度使叫張守珪。開元二十年,張守珪陰差陽錯收養了一個義子,叫安祿山。
  • 安祿山是個「傻大笨」的典型,他其實幹過牙郎,打敗唐玄宗很容易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安祿山一直給人一種「傻大笨」的印象,再加上他本身很胖,於是,始終扮演著一個與人無害的角色。於是,從大唐開元初年起,憑藉著特殊的歷史時機,安祿山從一名普通的胡人,一步一步登上了大唐帝國節度使的寶座。而安祿山「傻大笨」標籤的背後,是他的一個狡詐的內心。而讓安祿山練就如此心機的「土壤」,是安祿山的第一個職業。安祿山的第一份職業,叫互市牙郎。
  • 安史之亂後,唐朝又出了一個昏君,盛極一時的帝國再無力回天
    李唐的皇帝,諸位最熟悉的大抵就是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或迎來開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而若提起李适,大部分人可能都有一個疑問,他是誰?李适,唐朝第九位皇帝(武則天和唐殤帝除外),唐代宗李豫的接班人。天寶元年(742),時年十五歲的皇長孫李豫迎來自己的長子李适。
  • 為何總能引發戰亂?
    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節是當時一種全權印信,受有此全權印信者,便可全權調度,故稱節度使。唐朝時期的節度使是一個可以威脅中央政權的存在。在最開始的時候,節度使只是一種稱謂,他連一個正式的官職都算不上,但是後來他一步一步最終成為了一個可以不聽朝廷號令的地方軍事力量。
  • 安史之亂後,朝廷唯一依仗的神策軍,為什麼會是太監統領?
    安史之亂對李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不管唐玄宗之前如何的勵精圖治,開創盛世。就這一下,讓多少年的辛苦付之東流,從此李唐走向了衰落。不過衰落是不假,但是維持的時間還挺久的。這中間的原因不是單一的,是多方面促成的。
  • 安祿山喜歡楊玉環嗎?
    據說「安史之亂」的之時,安祿山打出的一個口號就是將楊玉環奪過來納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