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爆發一年多,安祿山就已經死了,為何還打了6年才平息?

2020-12-22 清朝野史天地

安史之亂爆發一年多,安祿山就已經死了,為何還打了6年才平息?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而這一場叛亂的主角自然是挑起戰火的安祿山,安祿山是一個非常狡猾的人,他通過各種討好的手段獲得唐玄宗的信任,在經過漫長的準備之後,最終發動了叛亂,但是其實在安史之亂爆發一年多後,安祿山就被自己的兒子給殺害了,可是為何在安祿山死後,這場戰亂還打了6年才平息呢?

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安祿山和史思明實力非常的強悍,雖然安祿山已死,但是他的整體實力還在,而另外一方方面,也是最為重要的就是唐朝內部自己盡出昏招,原本有救的大唐王朝,也被拉入了深淵。

大家都知道,唐朝定都關中的長安,而長安的門戶就是當時的潼關,安祿山從範陽一路南下,先是攻取了沒有任何防備的洛陽,隨後便朝長安而來,事實上,此時唐朝的戰略便是守住潼關,等待各路大軍從各個方面擊潰安祿山的軍隊就可以了,而當時的高仙芝和封常清在初戰不利的情況之下,已經退入了潼關當中,準備進行防守。

但是唐玄宗聽信了宦官的讒言,將高仙芝和封常清斬殺,後來不得已,是在無將可用的情況之下,將原本已經臥病在床的名將哥舒翰給請到了潼關,哥舒翰抵達潼關之後,採取的也是防守的戰略,但是唐玄宗在楊國忠的慫恿之下,下令哥舒翰主動出擊,哥舒翰大哭一場之後,率軍出擊,結果全軍覆沒,哥舒翰本人後來也被叛軍殺害。

而失去了潼關的唐朝,長安自然也是無險可守了,唐玄宗急忙逃亡蜀地,而後來平叛的主將郭子儀此時正在山西和叛軍作戰,而且形勢一片大好,在潼關沒有丟失之前,郭子儀連戰連捷,已經準備直取安祿山的老巢——範陽,但是潼關失守的消息傳來,唐肅宗倉促登基,第一時間就將郭子儀叫了回來。

而安史之亂爆發一年多以後,安祿山被他的兒子殺害,叛軍發生內亂,這對於唐朝來說無疑是個非常好的消息,如果處理的好,是可以很快解決掉問題的,也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之下,郭子儀率軍先後收復了長安和洛陽,而安慶緒率主力撤退到鄴城,而唐朝召集了9大節度使,整整20萬大軍,合圍鄴城,局勢可謂一片大好。

但是一方面唐肅宗為了迎接唐玄宗回長安,整整等了一年的時間,才下令出擊鄴城,而另一方面雖然有9大節度使,但是卻沒有設置主帥,最後竟然派出了一個宦官統兵,結果20萬大軍在史思明的和安慶緒的合攻之下,慘敗而歸。

後來郭子儀也多次被奪去兵權,不能平叛,最後之所以能夠平息安史之亂,最主要的還是安慶緒和史思明內部發生了內亂,這才平定了安史之亂,而經歷了安史之亂後,整個唐朝中央政府的威信受到了嚴重的衝擊,而究其原因,安祿山的叛亂是一方面,而唐朝中央對於平叛的態度和能力是最為重要的!

相關焦點

  • 安史之亂一共打了8年,其實安祿山死得早,死因不忍直視
    安史之亂:安祿山早早被親兒子所殺,為何還能持續8年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因為一個國家的兵力是需要有一個格局,唐朝國土面積達到1200萬平方公裡,所以就需要養更多的兵,但同時又不能過度的揮霍國庫,所以哪支軍隊用在哪個地方?應該怎麼用?
  • 安祿山明明手握重兵,安史之亂爆發後,為何大唐君臣還那麼輕敵?
    安史之亂是大唐王朝所經歷的一場浩劫,波及了半個中國,歷時長達八年之久。而安祿山這個頭號的叛賊,則是唐玄宗姑息養奸,一手培養起來的。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安祿山在範陽悍然起兵。面對各地奏報,玄宗竟然毫不相信,直到十一月十五,各方面的情報匯集到了一起,玄宗才信以為真。
  • 安史之亂歷時多久,安史之亂是誰平定的,安史之亂簡介
    唐朝曾經開創了"開元盛世","貞觀之治"一片盛唐景象,唐朝是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之一,一場安史之亂,使得唐朝由盛轉衰,漸漸沒落。安史之亂是如何爆發的?最後安史之亂又是誰平定的?安史之亂簡介會為你一一揭曉。安史之亂簡介唐朝後期,由於承平日久,國家無事唐玄宗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政治癒加腐敗。唐玄宗更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
  • 安史之亂爆發後潼關怎麼失守的
    安史之亂爆發之前,唐朝一直國力強盛,出現了文明和經濟高度發展,百姓幸福安康,社會治安的良好景象。都城長安也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繁榮,人口最多的世界性大都市之一。大唐成為了很多外邦人嚮往去的地方,很多外邦派出求學者來大唐進行了主動學習和文化交流。可見大唐多麼發達和強大。
  • 安史之亂怎麼就打斷了盛世大唐
    當然了,我們這個號不會簡單地說是因為李隆基越老越無恥,跟兒媳搞破鞋,重用奸臣楊國忠,也就是楊玉環他哥,楊國忠和安祿山的私人恩怨導致爆發安史之亂等等,這樣的說法太廉價了,直接把王朝興衰的原因歸到了兒女情長和家長裡短的各種瑣事上,只要有點思辨能力,就會覺得什麼地方怪怪的。要說清楚這事,還要從李世民開始講。
  • 安史之亂中,為何大唐軍人放著「好日子不過」,非要跟著造反呢?
    安史之亂時,漁陽鼙鼓動起來,安祿山一聲令下,範陽等地的「大唐將士」紛紛調轉槍口,直撲中原。當時的大唐,雖出了不少問題,但總體上仍處於盛世。為何這些軍人放著「好日子不過」,非要跟著造反呢?即使在安史之亂失敗後,已經接受大唐安撫的田承嗣,還公然建「四聖廟」,擊敗安祿山父子及史思明父子,足見安祿山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2、對楊國忠不滿者。安祿山起兵,打的是誅殺楊國忠的旗號。楊國忠確實不得人心。
  • 《劍網3》安史之亂6月8日公測 完整版CG首映
    《劍俠情緣網絡版叄》(簡稱《劍網3》)立項十年資料片「安史之亂」6月8日公測。「安史之亂」以700萬字篇幅劇情演繹十年歷史變遷,開啟全新的戰亂世界。戰火紛飛,狼煙蔓延,以丐幫為首的武林群俠能否拯救天下蒼生,李唐王朝的命運又將走向何方——「安史之亂」同名CG大片今日公映,最後的謎題即將揭曉。
  • 荒誕不經的李隆基,從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因為什麼走了下坡路?
    如果不是這樣,母女二人應該好好享福,可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兩個人死在了自己的欲望上。 太平公主幫助哥哥李旦復位,她的私慾心也膨脹起來,玩弄權術,也想弄個皇帝坐,過一把皇帝癮。人一旦被欲望控制,就走上了不歸路。皇帝李旦軟弱可欺,不願意在妹妹和兒子之間周旋,於是把帝位傳給了李隆基。狗急跳牆的太平公主妄想再發動一次兵變,不過這一次選錯了對象,被李隆基殺掉。
  • 安史之亂懸疑探究:常山郡得而復失,究竟是誰之過?
    如果安史之亂就此結束,那麼在論功行賞的時候,大家肯定會把顏杲卿撥亂反正看成是整個戰役的轉折點。換言之,有這樣一個功勞,任何家族只要不犯死罪,他們都有資格與大唐帝國同呼吸、共命運。這樣一個大功勞,在提交戰報的時候應該怎麼寫呢?
  • 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安祿山,為什麼能夠成為奸臣?最終下場如何?
    只可惜一場「安史之亂」,加速了盛唐的衰敗,最終讓唐王朝崩潰與覆滅。02提到「安史之亂」,就不能不提始作俑者安祿山。在安祿山年幼的時候,他的親生父親就離開了人世,從此安祿山就和母親相依為命。後來,安母又嫁給了將軍安波至的哥哥安延偃。這一次的改嫁,好不容易讓他們孤兒寡母算是重新有了依靠,但安祿山卻感到很不滿易,因為他非常不喜歡自己的繼父,甚至還認為和繼父生活在一起是一種恥辱,所以就跟著當時和自己要好的同伴們逃離了部落,開始自己闖天下。
  • 回紇人是胡人,安祿山也是胡人,為何回紇幫助唐朝打安祿山
    照理說,回紇人是胡人,安祿山也是胡人,回紇人應該和安祿山更親近的。為何回紇人不幫助安祿山,反而幫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呢?(安史之亂)有人說,主要的原因,是回紇人和唐朝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係。這話有一定的道理。回紇人屬於北方少數民族鐵勒諸部的一支。梁朝的時候,突厥汗國建立,回紇人受突厥汗國管理,也受盡了突厥人的欺負。
  • 是她引發的安史之亂嗎?這都是無稽之談
    在公元712年,登基成為唐玄宗。唐玄宗繼位後,勵精圖治,整頓吏治,重用賢臣,修訂律法,推行兵制改革,發展生產,提倡節儉。經濟迅速繁榮,國家強盛,進入開元盛世。唐朝正值全盛之際。卻突逢安史之亂。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和史思明造反,攻克長安,唐玄宗帶領妃子出逃到馬嵬坡,士兵怪怨楊貴妃兄妹禍國殃民,殺死楊國忠,逼迫楊貴妃自盡。難道這都是楊貴妃的過錯嗎?
  • 安史之亂究竟意味著什麼?為什麼至今國人都無法完全走出其影響?
    一、安史之亂的巨大影響1、唐帝國隕滅安史之亂爆發之前,唐朝正處於開疆拓土的「帝國時代」。不僅人口恢復增長到8000餘萬,國土面積也達到極盛,廣大的西域被唐軍牢牢掌控,甚至直接和大食帝國接壤,並爆發過有名的「怛羅斯之戰」。
  • 安祿山為何反叛?這三點原因使他在大唐官場混不下
    杜甫所作的《春望》一詩想必大家都十分的熟悉,而這首的創作背景也與唐朝發生的一起事件有關,那便是「安史之亂」而這場叛亂中最大的「發起人」便是節度使安祿山。那麼安祿山叛亂的動機又是什麼呢?二、與楊國忠的糾葛在安祿山與楊國忠之間的糾葛,還避免不了一個關鍵人物那就是李林甫。唐玄宗開元後期,李林甫成為大唐的宰相,李林甫是一個十分有才敢,且有政治手段的人。
  • 詩佛王維一生半官半隱,安史之亂出任偽職,為何反而能平步青雲?
    這一去就是4年多,遇赦回鄉省親時才發現,髮妻已經不幸病逝。這時,玉真公主的心頭之恨,早已煙消雲散。王維再次回到長安城後,積極向丞相張說獻詩,公主也熱心地為其引薦,很快就成功地得到提攜,入秘書省任職。後來,王維又向張九齡獻詩,再次受到賞識與重用,被提拔為八品右拾遺。不久之後,張九齡受李林甫排擠,被貶謫出京城為官。
  • 平定安史之亂的三大名將,其中兩人突然暴斃,僅有一人得以善終!
    可笑的是,唐玄宗此時還認為這是朝中安祿山的政敵為了誣陷他而編織的謊言。直到叛軍兵鋒直指東都洛陽之時,唐玄宗才幡然醒悟,急調入朝的名將,時任安西節度使的封常清坐鎮洛陽,但是此時的唐朝的軍事布局經過了數十年的開邊,已經完全從唐初的內重外輕轉入了外重內輕。
  • 安史之亂——多重失衡帶來的必然結局(下)
    後安史之亂時代穩住唐朝局面的幕後人——李泌      值得一提的是,上文所引《新唐書》的記載也點明:「(安祿山)御下少恩,雖腹心雅故,皆為仇敵。       這是導致安史之亂爆發的第三重失衡。       而在將帥關係失衡、彼此猜忌的大背景下,正如其需要通過不斷取得軍功以贏得唐玄宗的信任一樣,安祿山若想取得下屬將領的忠誠也必須有所回饋,那就是加官進爵。
  • 唐朝經歷8年安史之亂後,為何還能苦撐150年?學者:命不該絕
    如果說評價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讓人嚮往的一個朝代,相信很多人會選擇唐朝,理由也十分簡單,它既有著秦的強大實力,也有著宋的繁榮富庶,遺憾的是,在八年的安史之亂當中,唐王朝的命運卻發生了顛覆,在叛將安祿山帶領下,唐朝實力最強大的河北三鎮謀反,初期叛軍勢如破竹,先後攻佔了洛陽和長安,儘管在李光弼、郭子儀等大將帶領下,艱難的平定了叛亂,
  • 盛世李唐百國來朝,繁華安樂歌舞昇平,因何一亂頃國?
    天寶之戰,導致大唐軍隊重創,大唐外強中乾。天寶九年至天寶十三年(750-754年),唐朝與南詔展開了一場持續五年的戰爭。天寶戰爭總體來說,唐朝處於敗多勝少的狀態,而失敗的情況,大多是唐軍攻入南詔境內以後,孤軍深入,最終,因為種種原因,比如水土不服,比如南詔的埋伏,最終,唐軍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