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明明手握重兵,安史之亂爆發後,為何大唐君臣還那麼輕敵?

2020-12-25 騰訊網

安史之亂是大唐王朝所經歷的一場浩劫,波及了半個中國,歷時長達八年之久。而安祿山這個頭號的叛賊,則是唐玄宗姑息養奸,一手培養起來的。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安祿山在範陽悍然起兵。面對各地奏報,玄宗竟然毫不相信,直到十一月十五,各方面的情報匯集到了一起,玄宗才信以為真。

(玄宗劇照)

當天,玄宗就召見了宰相楊國忠,面對皇帝的詢問,這個奸相的回答令人瞠目結舌,他笑著說:「現在只是安祿山相反,三軍左右皆不想反,十天之內他就會被斬殺,不如陛下發兵討伐他,以大義討伐暴逆,定可兵不血刃!」

真不知道楊國忠哪來這麼大的信心,他以為安祿山的十五萬漁陽突騎是來開玩笑的嗎!僅僅曉以大義就能兵不血刃,如果他們曉得大義,還會造反?

然而,楊國忠的一番胡謅竟使玄宗十分贊同,只是派出了金吾將軍程千裡赴河東、特進畢思琛赴洛陽募兵,以抵禦叛軍。這樣簡單的安排,耽誤了大範圍戰備動員的寶貴時間。

(楊國忠劇照)

不但楊國忠是這樣荒謬的看法,就連前線的大將也是如此。第二日,玄宗又召見了在長安述職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封常清與高仙芝合稱大唐的「帝國雙璧」,常年徵戰中亞,橫掃西域無對手,作戰經驗十分豐富。

對著封常清,玄宗情不自禁地大罵安祿山是頭忘恩負義的白眼狼,看著陛下憂愁的樣子。封常清將胸脯拍得震天響:「臣請走馬赴東京,開府庫,募驍勇,挑馬棰渡河,計日取逆胡之首懸於闕下。」(《舊唐書·封常清傳》)玄宗大喜,立即派封常清前往洛陽募兵,與叛軍決戰。

楊國忠一個文臣,誇誇海口也就罷了,封常清這麼個久經沙場的老將,卻也牛皮吹得震天響。這一下,玄宗更加安心,沒能對反賊給予應有的重視。

(封常清)

其實此時的安祿山,實力絕對不容小覷,為了叛亂,他已經準備了十餘年。有二十餘萬野戰機動部隊,地方還有很多團練兵。而且早在天寶五載,安祿山就修建了雄武城,囤積了大量糧草、馬匹與兵器。

其後,他又吞併了突厥西部葉護阿布思麾下,威名赫赫的同羅鐵騎。多年來還秘密收養了八千多名契丹、奚等少數民族的戰俘與壯士,組成親兵衛隊,號稱「曳落河」。

還籠絡了高尚、嚴莊、史思明、蔡希德、張通儒、崔乾佑等文武為心腹。可謂軍多將廣、兵強馬壯。

(安祿山劇照)

這些情況,作為宰相的楊國忠是應該掌握的。而邊軍強悍的戰鬥力,封常清也應該瞭然於胸。那麼,安祿山明明手握重兵,安史之亂爆發後,為何大唐君臣還那麼輕敵呢?

那是因為往日的大唐太厲害了。當年,衛公李靖憑三千騎兵就敢直搗突厥王庭;英公李世績六千步騎就能擊敗薛延陀二十萬大軍;太宗李世民三萬部隊打得十五萬高句麗精銳抱頭鼠竄。那時大唐的部隊並非邊軍,可全都是來自中原的府兵。

然而,天寶年間府兵制已經瓦解了。府兵制的基礎是均田制,大唐承平日久,人口急劇增長,加之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均田制已是漏洞百出。兵戶們出兵打仗,常年在外得不到輪換,好不容易回來,又得不到應有的勳田,誰還會賣命呢。

(玄宗劇照)

所以,開元年間,宰相張說與李林甫,大力推行募兵制,讓各邊將在邊境地區就近招募部隊。這樣一來,部隊既職業化,又本土化;既提高了戰鬥力,又熟悉敵軍的習性。大唐戰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這個制度也逐步發展成了節度使制度。

但是,不論唐玄宗,還是楊國忠與封常清,他們太自信了,依然沉浸在往日的輝煌中,相信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將昔日的府兵之家動員起來,仍會所向披靡。囿於時代的局限,他們無法理解土地制度在農業社會的地位,參透不了府兵制與募兵制的本質區別。

天寶十三載時,高力士曾對玄宗說過邊將太盛,威脅中央的問題,然而玄宗思慮良久也找不出其中的問題,一心想著:「朝政委以宰相;軍戎付於邊將。」就萬事大吉,再加上「朕推心待之,必無異志。」(《資治通鑑》)

然而,節度使制度實行後,雖然在對抗外敵方面成效顯著,但節度使權力太大,軍、政、人事、財物權力一把抓,而又缺少有力的監督機制,使節度使們儼然成了獨霸一方的土皇帝。

此時的中原,六百多個折衝府已經全部廢棄,中央只有一支充斥著後門兵、吃空餉等問題,毫無戰鬥力的禁軍。在軍事上,已經形成了外重內輕的格局。節度使們不造反,全憑一顆赤膽忠心維繫著。一旦碰到個有野心的主,造反便成為必然。所以,即便沒有安祿山,也會出現張祿山、王祿山,並且一反一個準。

面對安祿山的十五萬漁陽突騎,大唐君臣的輕敵耽誤了寶貴的準備時間,使得戰爭伊始,唐軍便陷入了巨大的被動之中。(文:熊魚自笑)

(玄宗劇照)

淺見寡識,以就正於方家。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安史之亂爆發一年多,安祿山就已經死了,為何還打了6年才平息?
    安史之亂爆發一年多,安祿山就已經死了,為何還打了6年才平息?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而這一場叛亂的主角自然是挑起戰火的安祿山,安祿山是一個非常狡猾的人,他通過各種討好的手段獲得唐玄宗的信任,在經過漫長的準備之後,最終發動了叛亂,但是其實在安史之亂爆發一年多後,安祿山就被自己的兒子給殺害了,可是為何在安祿山死後,這場戰亂還打了6年才平息呢?
  • 安史之亂爆發後潼關怎麼失守的
    安史之亂爆發之前,唐朝一直國力強盛,出現了文明和經濟高度發展,百姓幸福安康,社會治安的良好景象。都城長安也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繁榮,人口最多的世界性大都市之一。大唐成為了很多外邦人嚮往去的地方,很多外邦派出求學者來大唐進行了主動學習和文化交流。可見大唐多麼發達和強大。
  • 安史之亂一共打了8年,其實安祿山死得早,死因不忍直視
    安史之亂:安祿山早早被親兒子所殺,為何還能持續8年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因為一個國家的兵力是需要有一個格局,唐朝國土面積達到1200萬平方公裡,所以就需要養更多的兵,但同時又不能過度的揮霍國庫,所以哪支軍隊用在哪個地方?應該怎麼用?
  • 安史之亂怎麼就打斷了盛世大唐
    當然了,我們這個號不會簡單地說是因為李隆基越老越無恥,跟兒媳搞破鞋,重用奸臣楊國忠,也就是楊玉環他哥,楊國忠和安祿山的私人恩怨導致爆發安史之亂等等,這樣的說法太廉價了,直接把王朝興衰的原因歸到了兒女情長和家長裡短的各種瑣事上,只要有點思辨能力,就會覺得什麼地方怪怪的。要說清楚這事,還要從李世民開始講。
  • 安祿山為何反叛?這三點原因使他在大唐官場混不下
    杜甫所作的《春望》一詩想必大家都十分的熟悉,而這首的創作背景也與唐朝發生的一起事件有關,那便是「安史之亂」而這場叛亂中最大的「發起人」便是節度使安祿山。那麼安祿山叛亂的動機又是什麼呢?二、與楊國忠的糾葛在安祿山與楊國忠之間的糾葛,還避免不了一個關鍵人物那就是李林甫。唐玄宗開元後期,李林甫成為大唐的宰相,李林甫是一個十分有才敢,且有政治手段的人。
  • 安史之亂中,為何大唐軍人放著「好日子不過」,非要跟著造反呢?
    安史之亂時,漁陽鼙鼓動起來,安祿山一聲令下,範陽等地的「大唐將士」紛紛調轉槍口,直撲中原。當時的大唐,雖出了不少問題,但總體上仍處於盛世。為何這些軍人放著「好日子不過」,非要跟著造反呢?這些人,無論胡漢,都沒有沾過大唐盛世的光,是安祿山把他們從底層提拔起來,對安祿山忠心耿耿。即使在安史之亂失敗後,已經接受大唐安撫的田承嗣,還公然建「四聖廟」,擊敗安祿山父子及史思明父子,足見安祿山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2、對楊國忠不滿者。
  • 安史之亂歷時多久,安史之亂是誰平定的,安史之亂簡介
    唐朝曾經開創了"開元盛世","貞觀之治"一片盛唐景象,唐朝是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之一,一場安史之亂,使得唐朝由盛轉衰,漸漸沒落。安史之亂是如何爆發的?最後安史之亂又是誰平定的?安史之亂簡介會為你一一揭曉。安史之亂簡介唐朝後期,由於承平日久,國家無事唐玄宗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政治癒加腐敗。唐玄宗更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
  • 安史之亂懸疑探究:常山郡得而復失,究竟是誰之過?
    當安祿山所向披靡的時候,整個大唐真可謂「聞安色變」。就在這至關重要的當口,顏杲卿和顏真卿兄弟在常山郡撥亂反正,對於叛軍是極大打擊,而大唐的士氣為之一振。可過了十來天,常山郡再次被叛軍攻陷,顏杲卿和他的兒子共赴黃泉。
  • 安慶緒,到底是借了誰的膽子,竟敢弒父安祿山?
    唐朝真正意義上的由盛轉衰正是安史之亂,這次叛亂直接導致了唐朝一蹶不振,而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便是安祿山,可安祿山皇帝的位置還沒坐熱,就被自己的兒子 公元755年安祿山手握20萬重兵,打著剿滅奸臣楊國忠的旗號,浩浩蕩蕩的直逼京城,唐玄宗得知安祿山造反之後,一氣之下殺了居住在都城安祿山的大兒子安慶宗
  • 晚唐皇帝的無奈之處,四處林立的藩鎮,手握大權的宦官
    很多人都在指責晚唐之時,皇帝重用宦官,自唐憲宗之後,八個皇帝,七個都是宦官擁立的對於這樣的情況,皇帝還時依靠宦官。因此也是讓人非常不解,很多人就在罵晚唐皇帝,宦官之禍不除,晚唐怎能安定。可是,真的時他們不想要除掉宦官之禍嗎,而是不能,當你的面前有兩條路的時候,一條鋪滿了玻璃渣,一條鋪滿了碎石子。
  • 《劍網3》安史之亂6月8日公測 完整版CG首映
    安史之亂6月8日公測 值此公測前夕,《劍網3》還為諸位俠士奉上一份大禮,十大門派新套裝「定國」套首次放出,誠邀品鑑。而丐幫幫主【風火神龍】郭巖對決【北漠之狼】安祿山的壯觀畫面更將整個劇情推向最高潮…… 在CG中多次出現的荔枝 運用動作捕捉技術 首部CG著名配音師再現根據史實記載,唐朝安史之亂發生在公元755年冬季。因此本部CG動畫中呈現出大多冰雪封城、生靈塗炭的戰爭場景。製作團隊通過還原烽火硝煙之下陰暗壓抑的天空景象,營造季節環境的悲涼氣氛。
  • 安史之亂——多重失衡帶來的必然結局(下)
    後安史之亂時代穩住唐朝局面的幕後人——李泌      值得一提的是,上文所引《新唐書》的記載也點明:「(安祿山)御下少恩,雖腹心雅故,皆為仇敵。       這是導致安史之亂爆發的第三重失衡。       而在將帥關係失衡、彼此猜忌的大背景下,正如其需要通過不斷取得軍功以贏得唐玄宗的信任一樣,安祿山若想取得下屬將領的忠誠也必須有所回饋,那就是加官進爵。
  • 手握重兵的郭子儀祖墳被挖,為何不找宦官魚朝恩報仇?格局太大!
    魚朝恩郭子儀手握重兵,何必要如此低調呢?我們是站在現代人的視角上思考問題的,因為知道了最後的結局是郭家大興大旺。難道一代名將還鬥不過一個宦官嗎?僅從智慧、作戰經驗等方面看,郭子儀當然佔據上風,但是,這並不是常規的戰場,這是更高層次的爭鬥。
  • 盛世毀滅者:755年,他改變了大唐
    安祿山該不該死?在安史之亂爆發的19年前,開元二十四年(736年),關於如何處置一個有罪的邊將,唐玄宗與朝中大臣產生了分歧。西部藩鎮坐大後,卻引起了唐玄宗的警惕,尤其是西北各鎮與太子李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王忠嗣本人就是太子的至交好友,後來在安史之亂中,李亨也是在西北軍的支持下到靈武即位。
  • 大唐頭號昏君,因此人的一系列操作,大唐帝國無法避免地走向覆滅
    唐朝存在289年,但是大多數人對唐朝的印象,存在著大量的空白時期,比如安史之亂後,唐朝存續了一百多年,但是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很少有人記得發生了什麼。事實上,安史之亂後的唐朝被稱之為「中唐」,中唐和更往後的晚唐,充滿了戰亂和各種腐朽,因此乏善可陳。
  • 安史之亂前傳:唐玄宗安祿山互飆演技,血腥戰亂本可避免
    當皇帝認為郭子儀手握兵權太危險的時候,郭子儀就任由皇帝解除兵權。魚朝恩素疾其功,因是媒譖之,故帝召子儀還,更以趙王為天下兵馬元帥,李光弼副之,代子儀領朔方兵。子儀雖失軍,無少望,乃心朝廷。……代宗立,程元振自謂於帝有功,忌宿將難制,離構百計。因罷子儀副元帥,加實戶七百,為肅宗山陵使。
  • 平定安史之亂的三大名將,其中兩人突然暴斃,僅有一人得以善終!
    而後,楊國忠為了打壓政敵,使得唐玄宗勒令病廢在家的老將軍哥舒翰率軍出徵,隨後又逼迫哥舒翰出關迎敵,釀成了靈寶之戰的慘敗,近二十萬唐軍全軍覆沒。隨著唐軍在靈寶之戰的慘敗,安史叛軍從容攻陷潼關,唐玄宗出逃,太子李亨在策劃了馬嵬驛兵變後,北上靈武稱帝,大唐王朝進入了艱難平叛之旅。
  • 十大名將復興安史之亂後的大唐王朝
    大唐自安史之亂後,內有藩鎮割據自立,不服朝廷管轄,外有吐蕃、回鶻等外敵不斷入侵圍攻,然而大唐在這內憂外患的煎熬下仍舊堅挺了將近一百五十年,這一切都離不開幫助大唐克敵伐叛的十大中興名將,正是他們穩住了大廈將傾的大唐,重塑了大唐的根基,延續了大唐的國祚。
  • 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安祿山,為什麼能夠成為奸臣?最終下場如何?
    只可惜一場「安史之亂」,加速了盛唐的衰敗,最終讓唐王朝崩潰與覆滅。02提到「安史之亂」,就不能不提始作俑者安祿山。在安祿山年幼的時候,他的親生父親就離開了人世,從此安祿山就和母親相依為命。後來,安母又嫁給了將軍安波至的哥哥安延偃。這一次的改嫁,好不容易讓他們孤兒寡母算是重新有了依靠,但安祿山卻感到很不滿易,因為他非常不喜歡自己的繼父,甚至還認為和繼父生活在一起是一種恥辱,所以就跟著當時和自己要好的同伴們逃離了部落,開始自己闖天下。
  • 是她引發的安史之亂嗎?這都是無稽之談
    武則天被逼退位後,政局動蕩,這時候李隆基脫穎而出。先是粉碎韋後集團的陰謀後又當機立斷粉碎太平公主篡權的陰謀。在公元712年,登基成為唐玄宗。唐玄宗繼位後,勵精圖治,整頓吏治,重用賢臣,修訂律法,推行兵制改革,發展生產,提倡節儉。經濟迅速繁榮,國家強盛,進入開元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