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爆發之前,唐朝一直國力強盛,出現了文明和經濟高度發展,百姓幸福安康,社會治安的良好景象。都城長安也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繁榮,人口最多的世界性大都市之一。大唐成為了很多外邦人嚮往去的地方,很多外邦派出求學者來大唐進行了主動學習和文化交流。可見大唐多麼發達和強大。
可惜,公元755年節度使安祿山叛變,爆發安史之亂,當時很長時間社會安康,沒有發生過動蕩,朝廷也沒怎麼重視國內軍事部署,軍紀也鬆散,唐玄宗很長時間不關心朝政,醉心於楊貴妃的眉毛,忙著吃喝玩樂享受,沒有任何防備。安史之亂一爆發,一下子很快發展,佔領了很多城池,連東都洛陽也被叛軍攻破了。
戰爭初期,唐軍手忙腳亂,處處被打敗,後來通過軍事調整和部署,扭轉被動的局面,與叛軍進入了僵持狀態,甚至開始反擊,遏制住了叛軍的發展趨勢,也得到了一定勝利。
當安史叛軍20萬大軍蜂擁而至到潼關時,唐玄宗把哥舒翰封了統帥,命令他守住潼關。
我們要知道,潼關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它是進入長安的要塞,只要能守住潼關,就能守住長安,否則後果不可想像,李唐的統治也會落入亡國的危機。潼關的重要性比喻山海關,凡是對歷史有一定認識的的人都知道,1644年,清軍在吳三桂的配合下,從山海關進入北京,就建立了自己的統治。
據記載,哥舒翰當初打算只要守住潼關,不出關,叛軍糧食吃盡,撐不了多久,厭戰,鬥志耗盡,不攻自破,那是反擊的最好機會。
但是唐玄宗按耐不住,,安史叛軍的來勢洶洶,他又憤怒又害怕,喪失自己的冷靜,恨不得要他馬上死,不聽哥舒翰的勸告,就不停地催他出關應戰,哥舒翰也無奈之下出應戰了,其實,這個也是安祿山想要的,結果被安祿山打敗了,20萬大軍只剩下了不到一萬人。
那問題來了,唐軍和安史叛軍人數差不多,唐軍為什麼被打敗的那麼徹底,據說,首先唐軍的戰鬥意志不如叛軍,雖說唐軍也有20萬人,但是老練的正規軍只要幾萬人,其他都是新招的新兵,還沒來不及系統訓練。其次,哥舒翰50多歲高齡,身體又不好,沒能有效管理,各路將領之間也矛盾重重,很難達成統一意見,不顧大局,都做自己的小算盤。最要命的是,唐玄宗太急性子,沒有冷靜考慮形勢,著急收回洛陽,盲目下達命令。以上種種原因就引起了唐軍的慘敗,潼關的失手。
如果唐軍沒有失守潼關,長安也不會被叛軍佔領,唐玄宗也不會驚慌失措地向四川逃跑,朝廷也很可能很快鎮壓叛軍。
雖然經過八年的戰爭唐軍最終鎮壓了安史叛軍,但是唐朝也元氣大傷,社會動蕩,老百姓也落入了痛苦的災難之中。局勢反轉,再也沒有盛唐,唐朝也越來越開始走披下路,中央政權衰弱,唐玄宗以後的唐朝的皇帝也一個比一個無能,為唐朝的毀滅埋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