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那時候的人想過年,盼過年,等到過年的時候,也不過是吃上幾頓肉,幾個油餅而已;能夠喝上酒的人寥寥無幾。最熱鬧的還數到公社和大隊看文藝宣傳隊的演出。今天一隊唱,明天二隊唱,唱到正月初七,年就完了。
留給人的記憶是李玉和的《紅燈記》、郭建光的《沙家浜》、楊子榮的《智取威虎山》。那個時候過來的人,都能哼上兩句樣板戲,原因恐怕是文化生活太單調,這幾處戲演得太多唱得太多的緣故。演樣板戲的人不是小學的老師,就是大隊和公社挑選的文藝積極分子。總之他們是一幫「都有一顆紅亮的心」的人。一瓶紅墨水可以染紅李玉和的白襯衣,演得人唱得有滋有味,看得人聽得有精有神。前面的人就坐在土地上,後面的人有坐在磚塊上的,有站在那裡的;他們有竊竊私語的,也有嗑著瓜子的,可眼神都很專注,只要節目一開演,所有的聲音就完全停止了。
我看的最好的節目是西北軸承廠到我們鄉上的慰問演出:不僅前面有幕布,而且後面還有布景,那布景上的顏料有紅有黃,真惹人喜愛。過年是免不了要看電影的,看電影不是到公社就是到大隊。到公社往返一次就有十來裡路,到大隊往返一次也得五六裡路;走得時候成群結隊嘻嘻哈哈,回的時候三三兩兩嘰嘰嘎嘎也很熱鬧。電影的內容是看了又看,演了又演的東西。儘管如此大家還是攆著看。中國的新聞簡報,越南的飛機大炮,朝鮮的又哭又笑,阿爾巴尼亞的摟摟抱抱,已經讓人耳熟目祥。假如電影中出現紅蘋果的鏡頭,真可叫人涎水欲滴。電影的開始鏡頭中總要出現毛主席的鏡頭,孩子們總要激動得跳起來。廣播中總是學大寨的內容,即便是有文藝節目,也是侯寶林和郭啟儒和說的相聲,「老漢今年十八歲,學習大寨幹起來」。什麼「登山攀高峰,行船爭上遊」之類的東西。
那時候還提倡過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的活動。所謂的革命化的春節就是讓群眾過年過節不休息,還要平田整地,拉著條磙滿田跑。我們那時盼著過節,從年二十幾就開始了。盼著別人宰豬,盼著生產隊裡殺羊。別人宰豬的時候,圍著鍋臺站一圈,你搶一把毛,他薅一把鬃,年一過到供銷社去賣。生產隊裡殺羊的時候,每家每戶可以分到幾斤羊肉。過年的時候,東家門前繞一繞,西家門前走一走,發現亂骨頭,亂繩頭趕緊搶了來,也拿到供銷社去賣。賣來的錢買上兩個本子一掛鞭,放上一放,寫上一陣。根本不知壓歲錢是什麼東西。什么正月初五出行啦,正月十五鬧花燈啦渾然不知是什麼玩意兒。只是到了正月二十三這一天,再高高興興來上一次大聯歡。所謂的「聯歡」,無非是拿來幾個麥草,撒上幾把鹽,放上一把火,全家人或者幾家人在火堆上跳來跳去。臨了的時候把紅紅的火仔用鐵鍁揚出去,振振有詞地喊著:「麥子花——玉米花——高梁花」的禱告,然後一群人再踏螞蚱(火仔)祈求來年豐收。也有餘興未盡的人,跳完了東家的再跳西家的,過來過去的燎騷幹,即使燒了眉毛和頭髮也照樣高興。等到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的日子,剃了新頭,穿了新衣,揣上一把飽蠶豆,新的一年開始了。
記得有一年,隊裡的一個老漢,領著一群孩子在正月初五這一天趕著隊裡的馬群圍著村莊跑,原來這是一種古老的儀式叫出行,取大吉大利的意思;結果被大隊書記在廣播上點名批了好幾天,把這種行為叫做復闢回潮。他號召大家要破四舊立四新,勇敢地同封建陋習決裂。所有這一切都成了那個時代過來的人終身特有的記憶。
改革開放以後,最紅火的過年要數1984年的春節晚會。那是多少人值得回憶的日子。沒有打麻將的,喝酒的也停了下來,聚精會神地看晚會。馬季的《宇宙牌香菸》,姜昆的《打老虎》著實火了一把;在此以後,費翔的《冬天裡的一把火》,張敏敏的《我的中國心》,不知又讓多少人掉下了眼淚。這時的人們開始了走動。農村中不再是你宰豬給他端一碗,他殺羊給你回敬一碗;只要是宰豬殺羊,好酒好肉總要來上幾桌。結婚娶媳婦,有的人還扇開膀子大幹一場。人們見了面不再問:「你吃了嗎?」,而是問:「新年好」。很快焰火代替了農村中的燎騷幹,西方的聖誕老人代替了農民的灶王爺,一堆又一堆的瓜子皮和水果皮代替了送窮土和出行,農村中秧歌隊逐漸少了下來,走東家串西家的人也有了選擇,不再是空手亂竄。城裡的人早已開始忙著拜年,什麼壓歲錢啦,什麼小意思了……花樣繁多的明堂搞得人們應接不暇。久而久之城裡的禮品收購站也多了起來。
放鞭炮,貼對聯,紅紅火火過大年。城裡的人和農村的人,經過幾番折騰,年味越來越淡。電視節目已經調不起人們的胃口,有的人就喜歡上了麻將和賭博。見了面不是問:「新年好」,而是問:「你這幾天手氣怎麼樣?」。農村中來個耍猴的,鑼聲一響,許多人照樣跑得瘋癲瘋癲的。人們要吃有吃要喝有喝,你說這是怎麼了?!日子好了,人們天天在過年。很快許多人已經不滿足這種現狀,打破常規走出去過年。還有許多人,特別是那些遊子,領著媳婦和孩子,不遠萬裡或者千裡「常回家看看」,這場面不知激動了多少人的心。走出去的人也好,奔回來的人也罷,總之人們不再是大範圍的集合,而是開始了小範圍的聚會。
現在人們普遍感到:過年在一種輕鬆的背後,陰藏著一種沉重。有的人對中國人的年膩味了,開起了洋葷,過起了洋年,跑到聖誕節那兒找樂子。不過也有比較理智的過年,公曆的元旦一開始,賀年片不斷,簡訊不停……
(圖片選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