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其實是講緣分的。一部作品只會在完美的時間,以完美的方式出現在你的生活裡。
與神對話就是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中與我相遇。。。
花了將近兩周時間逐字逐句讀完三部曲,意猶未盡,受益匪淺。由於信息量太大,讀後感就不寫了。把讀書筆記搬出來,就會是一篇長文。
以下是摘錄的讀書筆記:
1、現代人的憤怒、憂愁和怨恨來源於過度的個體主義造成的受害者心態。
2、個人的焦灼更多地來源於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比較和相互指責。
3、你永遠走你的路,同時允許別人走他們的路。
4、話語是最不可靠的真相供給源。
5、我要聽從的是我的本能對我說的話,而並非大多數人將會對我說的話。
6、如果你選擇了由愛誘發的行動,那麼你將會變成真實的你和最好的你。
7、你並不是在發現自我,而是在創造新的自我。
8、無論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你都要避免先入之見和自以為是,因為每種境況都是禮物,每種經驗中都隱藏著財寶。
9、只要你固執的認為,這些惡果是別的東西或者別的人對你「做」的,你便剝奪了自己去改變它的力量,唯有當你說「這是我做的」,你才獲得力量去改變它。
與改變別人的行為相比,改變你自己的行為容易的多。
改變任何事情的第一步,是認識和接受這樣的事實。
10、沒有什麼事物本身是痛苦的,痛苦是錯誤思維的後果。
痛苦源自你對事物作出的判斷,移除判斷,痛苦消失。
11、你是你自己的裁決者,你過去和現在做的有多好,由你自己說了算,你是唯一能夠評判你的所作所為的人。
別人永遠不能審判你。
12、摒絕外界的雜音,以讓內在世界能夠帶給你觀察力。
13、請關注他者的選擇,但別對其指手畫腳。
14、沒有什麼比自然更溫柔,真的沒有。
15、要秉持你的信念,要堅持你的價值觀,因為這些價值觀屬於你的父母,你父母的父母,屬於你的朋友和你的社會,它們形成了你的生活結構,失去它們,等於拆毀你的經驗的支柱,可你要逐一檢查它們,逐一審視它們。
16、自怨自艾、坐以待斃,從來不去尋求解決方法,因為「反正也沒用」——創造你長久貧困的現實。
17、所有的狀況都是暫時的,沒有不變的東西,沒有靜止的狀態。
18、人最難最難的事情是聽從自己的靈魂。
19、挫折感和焦慮感是不肯聽從靈魂的結果。
20、歡迎並享受你正在創造和已經創造的一切,拒絕它的任何部分等於拒絕你自己的一部分,千萬別詛咒它,因為詛咒它就是詛咒你自己。
21、如果你認為你情緒低落、諸事不順、萬念俱灰,你就換種思維。如果你認為你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糟糕,而且似乎再也沒有辦法恢復原狀,你就換種思維。
22、當你厭惡某種能量,你就讓這種能量出現,你越厭惡,你就越讓它變得真實——無論你厭惡的是什麼。
23、生活的意義不在於抵達任何地方——而在於發現你在那裡,向來在那裡,已經在那裡。你永遠處在純粹創造的時刻中。因此生活的意義就是創造——創造出你的身份和本質,然後去經驗它。
24、苦難與事件無關,但與人們對事件的反應有關。
25、實踐中的大師從不談及困難,因為實踐中的大師清楚的知道話語的力量,所以選擇了片言隻字也不提及它。
26、你們對各種各樣的事情都要做出審判,正是你們審判令你們與歡樂無緣,正是你們的預期使你們不快樂。
27、你總是得到你創造出來的東西,而且你總是不停的創造著。
28、關係的目標並非請別人來讓你變得完滿,而是你請別人來分享你的完滿。
29、但願處在關係中的每個人別去關心他人,而只、只、只是關心自我。
30、兩個人結合,本來滿心以為一加一將會大於二,結果卻發現一加一反而小於一,他們覺得情況變得不如單身的時候,不如那時候能幹,不如那時候聰明,不如那時候令人興奮,不如那時候迷人,不如那時候快樂,不如那時候滿意。
這是因為他們變差了,為了能夠開始——保持——戀愛的關係,他們放棄了大部分的真我。
31、你的第一關係必定是你與你的自我關係,你首先必須學會尊重、珍惜和愛你的自我。
32、在關係中,永遠不要出於義務感去做任何事情,無論做什麼事,你都要感到你的關係給你提供的是非凡的機會,讓你能夠確定和獲得你的真實身份。
33、長期關係確實為相互發展、相互表達和相互滿足提供了非凡的機會——這種機會本身就是很珍貴的。
34、愛是需求引起的反應。
35、問題越重大,你就越不可能聆聽自己的經驗,你就越容易將別人的決定據為己有。
36、別去做你必須做的事,而是去做你有機會做的事。
37、生活確實沒有目標,除非你給它一個。
38、尷尬是仍然在意別人看待自己的人才會有的反應。
39、儘管去做你真正熱愛的事情,別做其他事情!你的時間太少了,你怎麼會想到要浪費時間做某些你不喜歡的事情來謀生呢?那算什麼謀生啊?那不叫謀生,那是謀死!
40、對於高度清醒的人來說,靈魂的決定先於身體的行動,唯有糊塗的人才會試圖通過身體正在做的事情來製造靈魂的狀態。
41、沒有什麼事情是你必須做的。
《與神對話》的第一部,是關於人生觀,第二部和第三部分別是世界觀和宇宙觀。
正如文中所說,這些書是有價值的,但並非絕無錯誤。不管是什麼類型的靈性書籍,最終不是用來分門別類,而是藉以走進自己的內心。
對人來說,最重要的仍是,通過不同途徑而達成自我思考,這才是書籍的力量。
乏了,晚安。
偶得閱感,滋潤心靈,共享眾人,如有侵權,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