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型:劇情
導演:格斯·范·桑特
主演:羅賓·威廉士,馬特·達蒙
上映時間:1998年01月09日
獎項:第70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最佳男配角
1997年上映的美國電影《心靈捕手》是一部經典的心理學題材電影,卻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完美作品。它很像繁複冗長的生活本身,需要觀眾從電影中略顯嘈雜混亂的細節中去捕捉——生活的要義。
上世紀九十年代,麻省理工學院數學教授藍勃發現了教學樓清潔工威爾的數學天賦,並找到好朋友心理學教授桑恩一起幫助他。自小遭遇家庭不幸的威爾聰明絕頂卻叛逆不羈,由最初的對峙轉化成相互啟發,各自找到了人生意義。
影片沒有刻意表現「問題少年」被發掘數學天賦後走上了「開掛」的人生,而是用大量平淡無奇、髒話連篇的生活細節,塑造了一個等待被解救的靈魂。影片也沒有刻意凸顯教師的偉大,儘管教授藍勃不遺餘力地幫助威爾學習數學,尋求心理解脫,他所做的一切似乎是順理成章。同樣,電影也沒有著力刻畫一位無所不能的心理學教授,而是通過鏡頭貶斥了那些炫技式心理治療技巧,讓心理學教授桑恩帶著喪妻之痛滿身傷痕地走進觀眾的視線。
也許,這樣做在現實治療中是不負責任的,但是在電影的藝術表達上有特別優勢,它讓我想起了精神分析家、心理治療師李孟潮說過:
「高速高效是一件危險而悲哀的事情,做心理治療的雙方,都需要有耐心地享受時光,等待結果的浮現。無論成敗,坦然接受,如同兩個垂釣溪邊的老者。」
心理諮詢是一個在現實生活基礎上,對來訪者心理狀況進行高度抽象概括分析的過程,儘管這一過程往往平淡無奇卻艱難曲折,雙方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和時間,一旦找到契合點便能產生直擊心靈的巨大力量。
正是這些「不刻意」,把三個主要人物的命運聯繫在了一起,藍勃不想浪費威爾的天分,把自己的專業理想強加於威爾,威爾傲視一切卻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和世界,桑恩幫助威爾「成為他自己」同時也救贖了自己。
兩個小時的電影,一半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髒話連篇、狂傲不羈的躁動青春,但它並不是「真正的生活」,另一半是桑恩與威爾的心靈博弈,溫潤、智慧的桑恩以自己愛情經歷為出發點,慢慢地讓威爾從高度戒備的自我完美幻想中鬆懈下來,並「捕捉」到了威爾無處安放的心靈——極端自負外表下的深深自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到底想要追求什麼。
誰也不是誰的高高在上的心靈救世主,生活就像鞋裡總是有倒不出來的沙子,磨得血肉模糊還不能停下來,誰不是傷痕累累負重前行呢?在命途不順之時,人總會追問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可無論成功還是失敗,生活都會一直推著人往前走,卻從來不會告訴你答案。如果沒有真切踏實地活過,感受過人生的痛苦、喜悅、悲傷、聚散,也很難領會人在命途的驚濤駭浪中應當如何自處才能不迷失自我。
桑恩告訴威爾「這不是你的錯」,家庭不幸、放蕩不羈、漂泊無依、渴望成功……一切一切委屈苦難終於得到釋放,威爾像小孩子似的哭起來,代表這場「心靈之旅」的所有乘客。
我們應當感謝生命中這樣可遇不可求的「心靈導師」,「你已經擁有百萬獎券,卻窩囊地不敢兌現」,請多一些勇氣,發現自己,成為你自己。
願你遠行萬裡,歸來時仍有彼時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