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聆聽小館原創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電影《心靈捕手》採用好萊塢古典敘事手法,流暢且煽情得宜。作品主要講述了放蕩不羈的天才威爾通過與心理醫生尚恩的情感互動,威爾逐漸坦露其對於外界的排斥和自己悲慘的童年經歷,並慢慢地願意敞開自己的心扉去接納身邊的任何事物。
這部經典影片以人物作為因果關係的中心,曾獲得第70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與原創劇本獎。作為好萊塢電影大片,《心靈捕手》就像是一個多角的稜鏡,給觀賞者投以不同的視角欣賞本部電影。其折射出的色彩也是與眾不同的。這個融合了情感追求,既往回憶、乃至反抗主流價值觀的故事,無疑給觀眾多層次的啟發。
影片中的威爾是一個天賦異稟的人才,他能在有限的一個小時內就能夠解出多個資深數學家研究多年的理論命題。雖然威爾的身份是一位普通的雜役工人,但是他的談吐讓正統出身的哈佛高材生瞬間啞口無言。他完全具備了天才的所有特徵:勃發早慧、天賦異稟以及不拘小節。
我們承認威爾是個天才的同時,我們又將陷入另外一種詰問——難道天才必然是痛苦和放縱的嗎?這個不願意信任他人,不願付出真情,完全沉醉在自我生活的放浪子,是否完全承載著天才的特徵 ,這不僅對於觀眾,就算是劇中人也是困惑的。因此,威爾的所作所為幾乎得不到常人的理解。
至此,一個完整的教學行為模式初步形成,對於早慧而又怪異的天才威爾,林保教授自然而然地成為其課業導師;而在另外一個方面,對威爾進行心理輔導的尚恩醫生,便成為其心靈導師。
毋庸置疑的一點便是,作為心靈導師的尚恩承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尚恩打開這個不願意敞開心扉的天才少年的心靈,還原其原本該有的真摯與熱情。因為天才尚恩,不願與別人進行交流,因此外界很難走進他的心裡。交流作為維繫人際社會關係的基本途徑,有著其存在的特殊意義。作為心靈導師出現的尚恩醫生賦予了交流更多的教育性意義。交流改變了糾問灌輸式的單方向疏導模式,將雙向平等的理念融於其中,進而達到更為令人滿意的教化效果。
著名的心理交流師卡耐基曾在《人性的優點》一書中多次強調交流的重要性。卡耐基曾說:「人際交流是我們處理人際關係的第一步。」他積極呼籲人們採取正確和合理的方式去進行雙方間的雙向交流。人際關係的維護的第一步就是從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開始的。
尚恩並不是維爾見面的第一個心理諮詢師,或者說,名不見經傳的尚恩醫生並不是林保教授為天才威爾推薦的首選。但是林保教授也不得不承認,應對拒人於千裡之外的威爾或許只有尚恩醫生才是最合適的。作為結果的是,這位淡泊名利,不忌諱於向學生承認自己種種的醜事的心理學教師,以其豁達、真誠、不拘於陳腐的行為方式,溶解著威爾先前固執於自身的心理對抗。
與先前的輔導威爾的心理醫生、催眠大師不同,尚恩並不是高高在上地將威爾作為自己在心理學上研究的對象,而是更多地將威爾作為一個平等的對話者,作為一個正常交流關係中的平等的一方。進而,尚恩很輕鬆地向威爾講起自己與妻子的浪漫邂逅,自己的越戰經歷,並且毫無避諱地與威爾談及兩性關係。當威爾自負地評價尚恩的畫作,報復性地侮辱尚恩的亡妻時,尚恩也以正常的行為方式表示憤怒並且對尚恩進行了一番指責。可以說這種尊重與自尊並舉的交流模式,為尚恩成功地撫慰威爾自閉的心靈奠定了基礎。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論斷用在這個地方可能再合適不過。作為課業導師的林保教授,早已經承認自己奮鬥幾十年可能遠不如威爾的靈光一瞬,而作為心靈導師的尚恩醫生,本身也深陷於妻子過世的心理陰影中,這都將「師者」拉下了必須勝於弟子的聖壇。一些評論認為這部電影有著太多美國式的天才崇拜的意味,但是這一點反倒是表現原初師生關係的必需,編劇賦予威爾以天才的身份,正是令「弟子」擁有了「師者」所無法忽視的強勢地位,進而師生的交流必然依照著平等的溝通模式來進行。
威爾心結的打開可以說是尚恩教育模式的最終勝利,但是與此同時,這種勝利也是尚恩醫生人生哲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一種成功實踐。不可否認的一點便是,我們生活在一個價值觀更加多元化的社會中,我們中的許多人也一直奉行著尚恩醫生的這種做法。但是尚恩醫生的心理輔導還是引起了林保教授的反感。在針對天才威爾心結打開後的人生規劃,林保教授和尚恩教授兩人產生分歧。
林保教授認為天才如果不從事偉大的營生,是對上帝賦予的禮物的一種褻瀆。但是醫生尚恩則認為做什麼工作其實不是最重要的,他只希望威爾能夠做回他自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可以說,這場圍繞天才未來發展規劃的爭論是以林保教授為代表的美國主流價值觀與尚恩醫生推行的自然率真的人生觀的一場正面的交鋒。
影片結尾,打開心扉後的威爾,實際上並沒有按照兩位導師所規劃的人生藍圖生活。放棄了高薪職位的威爾,決定開著自己好友送的生日禮物——一部組裝車遠行,去追回自己心儀的女孩子。天賦異稟的威爾,因為身邊導師對於自己的關愛而打開了自己的心扉。在愛的感召下,威爾最終選擇放棄自己對於名利的追求,
讓自己的心靈永遠走在被愛觸摸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