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最頂尖的飛機,全球只擊落7架,5架被這位中國老軍人擊落

2021-01-18 皮卡丘自黴

有這樣一個人:

70年前,在抵抗美軍侵略和援助朝鮮的戰場上,他用幾個罐子抵抗住了美軍的電子幹擾,這大大提高了我們空軍的戰鬥力。開國中將王偉將一項重要任務委託給他:「從現在開始,全軍的雷達將掌握在您的手中」;

六十年前,在我國沿海地區,他積極研發了空軍武器,擊落了入侵我國領空的U-2偵察機,建立了國防安全屏障;

近年來,他在我國的載人航天,空間站和月球探索項目中不可或缺。

他是張履謙。

今天,我們走進了他和我們的空軍雷達的故事。

1.「除非解決這個問題,否則我們將永遠不會退縮」

1950年6月,韓戰爆發後,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國B-29重型轟炸機(綽號為「超級天空要塞」)從戰場上走出來,對朝鮮的各種目標進行轟炸。一段時間以來,B-29重型轟炸機似乎處在空無一人的狀態。

不久,在蘇聯空軍的參與下,B-29剋星米格-15戰鬥機問世。

米格 15擊落B-29的繪畫

1951年4月12日,48架B-29試圖在近100架F-80和F-84的掩護下轟炸安東的鴨綠江大橋。中國和蘇聯空軍派出約80架米格-15進行攔截,其中30架米格-15突破了護送戰鬥機防線,攻擊了B-29機隊。 3架B-29轟炸機當場被擊落,其中7架嚴重受損,轟炸任務中斷。

在「黑色星期四」之後,美國空軍將其大型轟炸機轟炸任務暫停了近三個月。

此後,在1951年10月22日至27日的大規模空戰中,又有5架B-29被當場擊落,其中6架嚴重受損,在回程途中墜毀或著陸後損毀,還有10多架受傷,10月28日,美國空軍司令部下令停止大型轟炸機群的白天戰略轟炸,並停止使用轟炸機進行夜間小批量戰術支持。

在夜間空戰中,雷達是飛機的眼睛。

美國軍方將一些B-29飛機改裝成電子戰機,以幹擾中國和朝鮮軍隊的雷達。根據戰後美國解密的信息,當時美軍使用的電子戰設備基本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舊貨,相關的技術人員也很稀缺。由於保密原因,朝鮮戰場上沒有使用最新的電子戰設備。

可以說,與二戰末期的鼎盛時期相比,美軍的電子戰實力下降了很多,但仍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B-29重型轟炸機內部安裝的電子幹擾設備

當時,中國和朝鮮軍隊配備的大多數雷達都是二戰中蘇聯軍隊使用的舊型號。在美國軍方的幹擾下,雷達屏幕上什麼也沒看到,或者雷達屏幕上出現了雪花般的噪音,無法將戰鬥機引導到空中。

這個問題很快被報告給當時的軍事委員會通訊部長王諍。王諍趕到中朝邊界的丹東雷達站親自坐下。在看完雷達被卡住的整個過程後,他莊嚴地對一個年輕的下屬說:「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就永遠不回去。」

這是決心和命令。

王諍的下屬當時才二十多歲。他是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而且之前也沒有接觸過雷達。

他可以解決美軍的電子幹擾嗎?

2.「從現在起,您將負責全軍的雷達」

這個年輕人叫張履謙。

1926年3月1日,他出生在湖南長沙黃花鎮的一個農民家庭。他的父親是當地著名的醫生,他稱他為「履行謙遜」。

張履謙小學畢業後,經歷了抗日戰爭的爆發,在流離失所中完成了中學教育。 1946年,他與高中同學朱總理一起進入清華大學電氣工程系,並住在同一宿舍(明齋117號)。朱總理後來擔任清華大學學生會主席,並經常外出參加活動。看到他沒有合適的冬裝,張履謙給了他一件最好的衣服-皮夾克。

1948年12月,張履謙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1年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軍事委員會通訊部。王諍部長非常重視這位清華大學學生黨員,並安排他從事雷達工作。雷達當時是高科技。對張履謙來說,這是一個陌生的職業,但他堅持這種信念:「只要工作需要,黨就要求我做我要做的事情,並把事情做好。」

張履謙努力學習雷達相關知識。他仔細閱讀了《雷達基礎知識》的外國版本,並將其翻譯成中文,供同事學習。他還前往雷達部門了解雷達的工作條件。

作為陸軍通信部第一位雷達技術員,張履謙接任了王諍在戰場上分配給他的抗幹擾任務,以抵抗美國的侵略和援助朝鮮。他在雷達站呆了十多天,並與雷達技術人員一起觀察了幹擾現象並討論了對策。

蘇聯P-20雷達用於韓戰

雷達幹擾分為兩類:無源和有源。當時的被動幹擾是飛機拋出的金屬箔條。這種幹擾方法技術簡單,但是很難長時間幹擾雷達。主動幹擾是當時(現在)美軍使用的主要幹擾方法。雷達幹擾器可以看作是小型雷達,可以通過發射與真實雷達相同頻率的信號來達到盲目雷達的效果。

張履謙在對幹擾現象的分析研究中發現,只要改變雷達的工作頻率,一段時間後幹擾現象就會消失,而當雷達以最高或最低工作頻率工作時,幹擾就會消失。似乎被削弱了。

現在,我們知道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當時美軍使用的早期雷達幹擾器需要操作員進行手動調整。雷達工作頻率改變後,操作員需要搜索新的工作頻率,然後將幹擾器設置為該頻率。在這段時間內,雷達不會受到幹擾,並且可以正常工作。

此外,由於飛機上空間和電源的限制,雷達幹擾機的性能也會受到限制。此外,蘇聯嚴格保密雷達的技術性能參數。當時美軍使用的雷達幹擾器最初是針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和日本雷達,無法完全覆蓋蘇聯雷達的工作頻率範圍。

當時,張履謙對此並不了解,但他迅速總結了幾種應對幹擾的措施:快速改變雷達頻率,擴展雷達頻帶,安裝瞬時自動增益控制電路以及共同定位,多站的幹擾源。儘管這些措施很簡單,但它們非常有效。

實際上,早期的雷達幹擾和抗幹擾就是拼雙方操作員的手速。

在沒有無線電設備的情況下,張履謙用了幾隻空罐子,並將它們切成一個半圓,從而創造性地製作了「電容器」。他用麻繩和拉杆將這些「電容器」連接起來以使其同步旋轉,並在戰鬥中進行了更換。為了達到快速改變雷達頻率的目的,「小罐解決了大的抗幹擾問題」。

這種快速跳頻抗幹擾方法仍然是各種現代雷達使用的有效抗幹擾方法。張履謙還總結了前線抗幹擾經驗,編寫了操作規程,下達給全軍,成為我軍第一個電子對策條例。

為了表彰張履謙在朝鮮前線所做的工作,今年年底,軍事委員會通訊部授予他三等功。

王諍高興地對他說:「年輕人,從現在開始,全軍的雷達將移交給你。」

1953年,我軍第一支雷達幹擾和抗幹擾小組正式成立,張履謙為組長,王諍為副組長。

三,空軍利器

1954年,空軍進入福建議程。

當時,國民黨在福建沿海的島嶼上部署了雷達站。如果直接飛過去,我們的部隊很容易被發現,從而失去了作戰行動的突然性。如果飛機被陸運打包,拆卸和運輸,則將花費時間和精力,並且飛機在拆卸和組裝後將無法立即形成戰鬥力。

當我們的空軍進駐福建,臺灣雷達電子幹擾時,張履謙迎來了一項新任務。

在仔細考慮之後,他提出了幹擾是戰鬥行動中的一種武器,在和平時期不應該輕易使用。建議對臺灣的雷達進行電子偵察,以發現其雷達覆蓋的盲區。飛機可以通過盲區進入福建。

該建議被接受。

在接下來的半年中,他帶領一個小組前往福建的各個山丘和島嶼。通過偵察和定向測量,他獲得了臺灣雷達的數量,功能,頻率和範圍的數據,並繪製了臺灣雷達的地圖。布局圖和盲區圖已發送給總參謀部,為駐福建空軍提供了重要信息。

1957年秋,張履謙被調任國防部第五研究所(現航空航天第二工業研究院)新成立的第二分所,擔任雷達研究部副主任。開始模仿蘇聯的1059短程地對地飛彈(後稱「東風1號」),專門負責模仿飛彈的偏航校正儀。

在此期間,他克服了蘇聯專家突然撤離所造成的困難。經過200多次測試,他通過自行開發的儀器和替代材料完成了任務。

博物館展出東風一號飛彈

從1962年開始,美國開始使用臺灣飛行員駕駛的U-2偵察機在大陸進行偵察活動。 U-2偵察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高空偵察機。它是由美國頂尖科學家,著名飛機設計師和洛克希德的靈魂人物凱利·詹森設計的。今天,它仍然是美國空軍現役偵察機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唯一可以擊落U-2的是薩姆-2飛彈。

薩姆-2飛彈是蘇聯的第一代地空飛彈。雷達看到飛機後,便通過無線電發射飛彈飛機的位置,並引導飛彈攻擊目標。因此,制導雷達相當於飛彈的眼睛。

在完成對蘇聯1059短程地對地飛彈的模仿之後,張履謙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致力於模仿蘇聯的薩姆-2地對空飛彈,並負責模仿製導雷達站的收發器系統。 [註:薩姆-2飛彈的仿製和改良模型後來被命名為「紅旗1號」和「紅旗2號」。 】

1962年9月,薩姆-2飛彈在江西擊落了第一架U-2。

美國科學家迅速做出反應,並在U-2上安裝了雷達偵察和警告系統,一旦檢測到薩姆-2飛彈的制導雷達信號,它就會警告飛行員。

我們看到了竅門,並制定了「緊密而快速的方法」(張履謙也對此做出了貢獻),首先使用其他雷達(例如高射炮製導雷達)來照亮並跟蹤U-2,而不會觸發其雷達偵察警報系統。 U-2進入薩姆-2飛彈的射程後,飛彈的發射準備工作將在8秒內完成(之前需要7-8分鐘),飛彈可以在20秒內擊中目標。在如此短的時間內,U-2沒有逃脫的機會。

依靠這種方法,我方在1963年11月和1964年7月擊落了第二和第三架U-2。

U-2飛機殘骸在博物館展出

四、「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1964年11月26日,U-2飛機再次入侵。

我們的地空飛彈部隊一直在等待它。 U-2飛機一進入伏擊圈,便立即按照先前的戰術發射了三枚飛彈。

這時,奇怪的事情出現了:從雷達屏幕看,敵機的信號竟然是棗核的形狀。突然之間,棗仁的形狀出現了縫隙。飛彈穿過間隙,U-2飛機首先下降到一定高度後,迅速拉升逃離。事後檢查,戰鬥準備,武器操作和各項保障任務都沒有問題。

這一幕發生了好幾次。飛彈部隊意識到美國人升級了U2偵察機的電子幹擾設備,因此他們向上級尋求幫助。

王諍找到張履謙:「研究室的主要工作是進行研究。軍隊是我們研究成果的實際運作單位。因此,我們的研究必須與軍隊結合起來。必須解決這個問題。」

經過詳盡的分析,張履謙得出結論,美國科學家已經為U-2飛機裝載了新的電子幹擾系統。飛彈制導雷達在最大回波定位的同時,採用了掃描跟蹤雷達系統。新的電子幹擾系統可以接收飛彈制導雷達的發射信號,並添加偏置的幹擾信號調製,然後以與雷達相同的頻率轉發回去,以欺騙飛彈制導雷達。用外行的話來說,這就像是魔術的眼罩,眼見為實。

後來,針對這一問題,上級部門召開了專門的對策研究會議。會上,張履謙詳細解釋了這種幹擾的原理以及他自己的反幹擾對策。提出只要將飛彈制導雷達的發射信號改變為連續照明信號,電子幹擾系統就會失效。

每個人都一致肯定了這一舉動。王諍說:「好辦法,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紅旗2地空飛彈制導雷達站

張路謙去了相關工廠,與製造商的技術人員一起修改了飛彈制導雷達的發射和接收系統,並迅速開發了一種抗幹擾裝置。這項改進措施很快生效。 1965年1月10日,第四架U-2飛機在內蒙古被擊落。

技術人員從U-2飛機的殘骸中找到了他們先前猜想的電子幹擾系統。

接下來,張履謙將前線反饋回來的抗幹擾措施,應用到紅旗2地空飛彈制導雷達站的設計中,大幅度提升了抗幹擾性能。

1967年7月,紅旗2號的設計完成。 9月8日,「紅旗2」飛彈在浙江嘉興一舉擊落了第五架U-2飛機。這場戰鬥的細節仍然是國家機密。目前已知的是,「紅旗2」飛彈制導雷達經受住了電子幹擾的考驗,國產的電子作戰設備已經超過了美國的產品。 U-2高空偵察機於60多年前問世,世界上只有7架被擊落,其中蘇聯擊落2架,其餘5架被張履謙擊落。美國頂級科學家曾多次與張履謙進行鬥法,但遭慘敗。

後來,張履謙主持了反導系統雷達的總體設計,突破了相控陣雷達的許多關鍵技術,研製了飛彈精確跟蹤雷達和衛星超遠程制導雷達。他擔任首席設計師,負責開發統一的微波測控系統,該系統克服了多個副載波,多種調製,精確角度測量,速度測量和距離測量以及遠程遙控技術,並完成了中國第一個發射和固定地球同步通信衛星。

他還參與了中國載人航天,空間站和月球探索項目的示範和高層規劃,提出使用陸地站建設,遠洋艦船,節點監測,中繼衛星和國際上兼容的測控網絡解決方案,參與了測控設備的技術研究;參與了月球探測項目的總體設計,研究了月球和月球的信息傳遞,對月地返回技術進行了風險評估,為月球探測項目做了大量工作。參與中國國防專項計劃的設計和審查,並進行信息傳輸反黑障研究。

1995年,張履謙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0年,現年84歲的張履謙被聘為「神舟八號」飛船和「天宮一號」目標飛機交會對接測控工作隊的首席專家。

2020年10月2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對抗美國和援助朝鮮70周年的會議上,張履謙也是志願人員代表之一,並受到了歡迎。

張履謙和第一批太空人在回收艙前合影

如今,這位中國雷達技術,電子對策和航空航天業的先驅之一已有94歲的高齡,但他仍然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他關注國際學術趨勢,與同行分享和交流。每天瀏覽各種新聞應用程式;在88歲學習使用微信之後,他還在朋友圈中發帖並與朋友互動...

這是張履謙說的「我一生都在與藍田打交道,只做過兩件事,學習和實踐,學習後的實踐和實踐中學習。」

相關焦點

  • 美軍U2闖進禁航區!中國擊落過5架,為何還敢來
    文 | 楊樹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軍武次位面」(ID: junwu233),原文首發於2020年8月26日,原標題為《美軍U2闖進禁航區!中國已經擊落5架,為何還敢來?》,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8月22日12時至26日12時,北部戰區在黃海青島至連雲港以東海域內組織實彈演習,相關海域被劃為禁航區。
  • U2都被解放軍擊落5架了,美軍還要送來第6架嗎?
    美軍機對我抵近偵察越來越頻繁,僅今年上半年在南海就有多達2000多次。但出動U-2闖我演習禁飛區,還是罕見的。U-2本身帶著強烈的冷戰色彩,它就像是從冷戰的墳墓裡爬出來的幽魂,飄到了中國上空。要知道,早在半個世紀以前,解放軍就已經擊落了5架U-2,現在美軍是要送來第6架嗎?
  • 當年我軍擊落5架U2 既靠技術更靠戰術
    ,當時美軍曾高調宣布沒有武器能擊落U2。1956年5月,首批4架U2型偵察機開始服役,主要執行對蘇聯、中國的高空偵察任務。新中國解放初期,我國空軍力量薄弱,美蔣利用空中優勢,頻繁對我沿海地區進行狂轟濫炸和騷擾偵察,破壞大陸經濟建設,儘管屢次遭到我人民空軍的沉重打擊,但美蔣的這一企圖始終沒有放鬆。
  • 朝鮮空戰:蘇軍爆錘美軍,擊落1106架美機,為何卻要冒充志願軍?
    4.為減少被美軍生擒活拿的機會,蘇聯飛機不得飛到美控區上空,只在中朝邊境作戰。 5.犧牲的飛行員,遺體掩埋在中國旅順,不往蘇聯國內運。 6.飛行員檔案全部抽走,嚴格看管,不得洩露入朝作戰的經歷。 7.飛機員不準攜帶手風琴等具有鮮明蘇聯風格的器材。
  • 王海:率部15分鐘內擊落美軍機五架,開創羅圈陣打法,形似八卦
    王海將軍至今依然是我軍擊落擊傷敵機最高紀錄保持者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陳列著王海當年駕駛的米格-15殲擊機。機身上繪有9顆紅星:5顆空心的星代表擊傷敵機數量,4顆實心的星代表擊落敵機數量,他帶領著空三師第九團第一大隊與號稱「世界王牌」的美國空軍激戰80餘次,擊落擊傷敵機29架,榮立集體一等功。剛成立的中國空軍是如何擊敗人數,性能,飛行經驗時長皆領先世界的美國王牌空軍?
  • 就是這架!委內瑞拉空軍擊落一架「不明」飛機,註冊地在美國
    在推特上,戰略作戰司令部(CEOFANB)提及,該司令部「聯合航空航天防禦司令部於7月8日凌晨在本國領空發現一架帶有美國機尾編號的飛機,並依法用我國軍事航空兵飛機將其擊落。」 該司令部推特上還公開了幾張被擊落飛機的現場照片,飛機尾翼上清晰可見編號「N339AV」。誰被擊落了?
  • F117當年如何在貝爾格勒被擊落?美軍飛行員出來曝光第二架
    但是,據美方披露,另外有一架美軍F-117A轟炸機於1999年3月27日,據稱在貝爾格勒執行任務期間也被擊落了,「被擊落」的F-117A轟炸機雖然能夠返回基地,但是在基地降落中卻突發事故,導致了F-117轟炸機損失,飛行員死亡。
  • 朝鮮空戰中蘇軍爆錘美軍,擊落1106架美機,為何卻冒充志願軍
    引言「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戰爭的辛勞和殘酷大家都並不願意再經歷,畢竟國泰民安才是中國人民最想要的生活。當年的韓戰,其實是中國不得不打的一場戰,這場戰爭中,大家只知道中國憑著微薄的國力和志願軍們昂揚的鬥志戰勝了美國,但是很少人知道其實在這場戰爭中,俄國軍隊也加入了戰爭中。
  • 曾經被我軍擊落5架,世界最難開的U2偵察機,實現人工智慧駕駛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U-2共生產了86架,在1962年到1967年間曾被解放軍使用地空飛彈擊落5架,目前美國還有32架U-2偵察機繼續服役,是美軍規模最大的高空偵察機群。U-2偵察機號稱世界上最難開的飛機,由於要在2萬米高空飛行,U-2採用了大翼展的全金屬懸臂中單翼,機身細長,外形就像是一架滑翔機,採用獨特的雙主輪自行車起落架。
  • 解放軍唯一一位大校營長,三年擊落三架U2高空偵察機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之後,美國和中國大陸的關係徹底鬧僵,為了獲取中國發展核武器還有彈道飛彈的信息,美國和敗退到臺灣的國民黨殘餘勢力聯合起來。當時國民黨政府為了尋求美援,答應了美國人的請求,並秘密成立了34地空偵察機中隊和35高空偵察機中隊,也就是所謂的黑蝙蝠部隊和黑貓部隊。這兩支部隊中,最難對付的就是黑貓中隊。
  • 原來美軍也有這麼厲害的空戰王牌:一次出擊就擊落5架零戰
    另外還有我的老朋友肯尼斯 沃爾什(Kenneth Walsh),他擊落20架敵機後獲得榮譽勳章,不久就被船送回國內了。1943年5月我被海軍陸戰隊第222中隊指揮官埃爾默 布拉克特(Elmer Brackett)選中擔任他的副官,負責指揮隊裡的F4U-1海盜戰鬥機。但命運使然,他升職調走後我便成為中隊指揮官。我在第222中隊任職期間沒有遇到過一架日本飛機。
  • 美軍擊落了這架客機,造成290人亡,但後來說這是錯誤的
    民用航空器發生事故的概率不高,一旦發生事故,像川航這樣的幸運兒很少,特別是被敵人故意擊落的,根本沒有生還的可能,他們和飛機一起被摧毀和殺害。當蘇聯和美國之間的衝突加劇時,一架韓國波音客機被擊落,蘇聯認為這是一架美國軍用飛機,沒有賠償和道歉。
  • 朝鮮空戰:擊落擊傷美軍戰鬥轟炸機各一架
    返回機場之後,地勤人員洗出了邢海帆開炮的照相膠捲,判讀他擊落1架,擊傷1架。幾個小時之後,志願軍地面陸軍部隊報告,在清川江一帶發現兩架美軍F—80飛機的殘骸。原來第二架美機也被邢海帆擊中了要害,沒有飛出多遠就掉了下來,但最終戰果以飛機上的照相為準。
  • 志願軍新手掉隊擊落美軍王牌,獲特等功臣,晚年在大學當掃地大叔
    1984年,中國空軍司令員王海上將隨國防部長張愛萍出訪美國。王海將軍在抗美援朝空戰中,共擊落擊傷美軍飛機9架,被空軍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 熟悉抗美援朝歷史的讀者,都知道當時志願軍沒有制空權,當時的聯合國軍最多時出動了2400架戰鬥機,美軍投入了最先進的噴氣式戰鬥機,很多飛行員都是二戰中的王牌,他們甚至囂張地在志願軍頭頂上超低空挑釁飛行。但很多讀者並不知道,剛成立一年的中國空軍不但參與了抗美援朝作戰,而且有力地打擊了美國空軍,對志願軍改善後方運輸狀況,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起了巨大作用。
  • 1954年,中國空軍擊落英國民航客機
    英國民航機被擊落的地點根據美軍的資料記載和參加救援的人員回憶:7月26日的航母戰鬥群的海空搜尋活動繼續進行。上午9時,美軍航母菲律賓號彈射了十六架各種型號的飛機,其中包括由VF-54中隊隊長鄧肯中校(CDR. George Duncan)負責帶隊護航的十架AD-4型海軍攻擊機。
  • 飛機盤旋升空,志願軍戰士飛躍三八線,擊落美軍P-51野馬戰鬥機
    1951年10月,中國與蘇聯達成了初步合作的協議,蘇聯在裝備上對中國提供援助,除了大規模的輕重武器外,還提供了各種飛機3000多架,這些飛機極大的提高了我國軍隊的建設,憑藉如此數量的飛機,中國組建了28個航空兵師。
  • 男神級顏值的抗戰烈士一天擊落三架敵機,犧牲後被徹底毀容
    年夏天,抗戰進入了最艱苦的階段,日寇為迫使中國投降,動輒出動數以百計的飛機反覆對抗戰大後方重慶進行可怕的無差別轟炸。然而,隨著日軍零式戰鬥機這一在當時性能世界一流的對手出現後,中國空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局,當年9月13日發生在璧山的空戰中,中國空軍被零式擊落了13架擊傷11架,而日軍戰鬥機卻未被擊落1架!此後的雙流等地空戰中,由於雙方飛機性能差距懸殊,中國空軍再度失敗且戰機損失慘重,只能暫時不升空保存實力。
  • 朝鮮空戰到底擊落了多少架美國戰機?真相令人吃驚!
    以前我們耳濡目染的只是中國空軍在朝鮮戰場大顯神威。比如電影《長空比翼》、《長空雄鷹》等朝鮮空戰片都是反映志願軍空軍在朝鮮戰場與美國空軍空戰的情景,既沒有前蘇聯空軍的參戰,也沒見蘇聯飛行員的影子,似乎整個空戰都是中國志願軍打的。這樣一來,擊落美國飛機的數量自然就相當有限。
  • 越戰期間,中國援越高炮兵擊落了多少美軍戰機?
    ▲ 美軍F-105「雷公」戰鬥轟炸機差距懸殊的裝備對比20世紀60年代是世界軍事裝備快速更新的時代,美國空中力量在韓戰開啟噴氣時代之後,進入超音速戰爭時代,一批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研製並列裝部隊的新式飛機,推動美國空中力量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武力存在
  • 張積慧擊落2架敵機,還開4天檢討會?劉震:別檢討了,改慶功會!
    美國空軍王牌飛行員戴維斯是二次大戰中的空中英雄,他飛行266次,擊落敵機無數。1951年8月,他被美軍空軍調入朝鮮作戰。臨行前,他的父母妻子為他送行,擔心他的安全,反覆叮囑他,中國的飛行員不可輕視,他們能打下別人的飛機,同時也有可能打下你的飛機。可是,驕傲的戴維斯笑著說:"你們放心吧,別人是別人,我是我,憑我的本領,我現在可以閉著眼睛上天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