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馬特,對夾縫生存的悲壯突圍

2021-03-02 北青藝評

被審醜

 

殺馬特形象在近年來的電影中並不鮮見:《求求你愛上我》中的葬愛家族和殺馬特利亞,《瘋狂的賽車》和《泰冏》中留著一頭黃毛的黃渤與王寶強,《我不是藥神》中章宇飾演的黃毛,都有殺馬特的影子。在寧浩的《心花路放》中,徐崢指著周冬雨扮演的殺馬特少女說黃渤:「以前是屌絲,後來非主流,現在想當殺馬特了。」然而,這些電影中的殺馬特更多只是噱頭、標籤,只是一種社會奇觀,電影根本無意進入一個殺馬特的真實世界。

《瘋狂的賽車》劇照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殺馬特「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焉」,在大眾和主流媒體的心目中,除了作為異類,殺馬特幾乎成為審醜文化的範本,承載的意義幾乎全是負面。

傳播學學者詹姆斯·卡賴曾指出:「現實是一種稀缺的資源。」帕特裡夏·奧夫德海德在《紀錄片》一書中則說:「現實不是我們周圍的一切,而是我們所知道、理解和彼此分享的周圍的一切。媒體能夠作用於最昂貴的不動產,即我們大腦中的現實。」

媒體是塑造現實的重要傳播手段。殺馬特現象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媒體塑造的一種現實,而作為被塑造的對象實際上是缺席的,是看不見的、沉默的群體。他們的形象是鬼是妖是魔,只能任由媒體評說。

此前,就有媒體從文化精英的立場出發,居高臨下地將殺馬特形象視為「對城市人形象的模仿,他們的誇張髮型是對大都市時尚的低端詮釋和拙劣仿造,他們所以為的『時尚』在城市人看來不倫不類,因而招致『農轉非』的揶揄」。當然,媒體的視角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李一凡導演的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就為我們呈現出了不一樣的殺馬特。

夾縫狀態


作為紀錄片導演,李一凡一直以來都關注、記錄非主流人群的生活和命運。對於紀錄片的拍攝,他提倡、推崇一種「肉身體驗」的理念,他認為「肉身體驗」決定了內容的權重。所謂肉身體驗,就是藝術家要親自到社會現場,具體、在地甚至粗糲地去觀察、體驗、記錄。

在他的首部紀錄片《淹沒》(和鄢雨合作)中,他將攝影機放到了奉節街頭,記錄下了2002年為保證三峽水庫第一次蓄水成功,奉節老縣城搬遷、消失的全過程(該片啟發賈樟柯拍出了《三峽好人》);後來,他又花了兩年時間,深入西北的農村,拍出了《鄉村檔案:龍王村2006影像文件》。

《淹沒》

這種進入現場、紮根現實的「肉身體驗」精神,當然也延續到了《殺馬特,我愛你》的拍攝中。他歷時數年跟蹤、接觸、記錄、拍攝殺馬特,完成了對67個殺馬特的採訪及11次網絡採訪,購買、觀看了917段殺馬特的自拍視頻。

這三種素材有機地融合成了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到,影片有兩種畫幅比例,一種是正常的電影畫幅,這是導演對殺馬特的固定採訪畫面;另一種是由殺馬特的自拍視頻構成的手機豎屏影像,影片由這兩種畫幅的影像交替組成。

同時,導演又有意識地將殺馬特豎屏影像進行三屏呈現,例如影片一開始,我們看到的是三塊手機豎屏影像,左邊一屏以特寫表現工廠招工的廣告,右邊一屏以全景鏡頭展現招工現場人流擁擠的畫面,中間一屏以中近景鏡頭播放殺馬特的自述視頻。

在嘈雜、喧鬧的工廠背景聲中,一個個殺馬特的故事浮現出來。導演這樣設計,顯然具有深意。正如有論者指出的,三個豎屏影像的並置呈現,聲畫的錯位和重疊,「開啟了一種多元紛亂的殺馬特風格,而整部紀錄片也正是以這種殺馬特美學的影像風格來呈現的」,形式與內容因此契合無間,有助於我們更強烈地感受殺馬特的存在空間。

這種影像表現風格也強調了殺馬特生活的「夾縫」特徵:受制於城鄉二元的戶籍體制,殺馬特身處城市和農村的夾縫之中,生活於強硬的剝削和軟弱的妥協之間;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他們是移民大潮和階層固化擠壓之下的副產品……

在整部紀錄片中,導演完全隱身,讓殺馬特自己在鏡頭前直面觀眾,講述自己的故事:每天十幾小時的流水線工作消磨了他們的青春;上升發展空間的逼仄使生命的色彩變得蒼白暗淡;曾經留守兒童的不幸經歷,原子化的生存,防不勝防的城市套路,使他們陷入貧窮、孤寂、絕望、壓抑、傷害、缺愛的生存狀態……

通過將殺馬特的生存落實到他們最真實的生存空間——工廠,這部紀錄片從而將殺馬特的身份還原為他們最真實的身份——90後農民工。

導演說,他拍的並不是殺馬特史,他拍的其實是90後農民工歷史的一部分:「很多人都以為我能拍一個特別精彩的殺馬特故事,可是沒有精彩的殺馬特,只有生命極其貧乏的殺馬特。」

身體突圍


影片突出了殺馬特生活的夾縫特徵,當然這夾縫也成為他們「飛越瘋人院」般的突破口:玩身體(留誇張的髮型、打耳釘、穿怪異的服裝等)就是他們對自己貧瘠生存空間的悲壯突圍,是掙脫悲慘境遇的一種撫慰和宣洩。正如影片中的一首歌所唱的:

好想我的頭髮像孔雀一樣,

帶我飛翔,

飛過工廠的高牆。

入夢是我唯一的思想,

那裡沒有工廠

流水線好瘋狂。

 

為什麼要弄造型誇張的髮型?殺馬特教主羅福興說:「頭髮好像給了自己一種勇氣,從形象上就感覺有一種震懾的東西,而且在大家的印象裡這就是壞孩子,在我的印象中壞孩子就不會被欺負,所以我就想成為壞孩子,就打扮成這樣。」一位殺馬特女孩說,這樣打扮是為了像刺蝟一樣,將自己封閉起來,不被別人欺負。

同時,他們誇張的髮型發色,也是一種瘋狂的求關注。一位殺馬特女孩說:「平時生活中沒有存在感,但是玩這個就會讓人注意到你,別人就會來關心和安慰你,會想你是不是因為悲傷或者經歷過什麼事情之類的,玩這個其實是出於一種私心,想得到別人的關愛。如果你是個正常人的話,誰會來安慰你呀。你不是正常人,他們才會來關心你。」另一位殺馬特甚至說,「就算別人罵自己兩句,也有人跟自己說話……別人怎麼看無所謂,哪怕是吵一架,也至少有個人願意跟我吵一架。」

為什麼殺馬特只能玩頭髮?羅福興說,因為他們沒有別的選擇,他們沒辦法選擇房、車,只能選擇成為殺馬特,玩不了車、玩不了房,只能玩頭髮。

「文藝青年」


殺馬特改造身體的行為,還有更積極的意義。李一凡指出,這部紀錄片中的殺馬特,其實屬於90後農民工當中的活躍分子,屬於他們當中的文藝青年:「他們接觸到一些好看的東西,藉助一些視覺元素,有一些對自由、對個性的追求。他們不完全是逆來順受的;他們有一點脆弱,對於社會的壓榨與苦難比較敏感;他們有點叛逆,不願意跟父母過一樣的生活。他們不光只在乎使用功能,還在乎審美。」

他們選擇成為殺馬特,表明自己不願成為流水線上的螺絲釘,不留戀沒有尊嚴的工作,於是他們選擇用吸人眼球的造型來衝破身處的夾縫空間,衝出工廠,找到了可以讓他們獲得暫時的自由的空間:公園、溜冰場、迪廳……他們在這裡找到了夥伴,消除了孤獨。他們還投入網際網路,找到了自己的網絡根據地——貼吧、QQ空間、QQ群等,他們在這裡創建自己的社區,創造屬於自己的圈層。

在一年時間內將QQ群的殺馬特成員發展到上萬人的羅福興說:「我覺得我在城裡打十年工,還是普工,沒有上升的機會。而玩殺馬特的話,我就有上升的機會,我可以活在另一個空間(網絡)裡,那裡就是我的避風港和世外桃源,在網絡社區,我可以成為殺馬特貴族,這個貴族頭銜,我很容易獲得,雖然是虛幻的,但我身處其中很開心。在工廠裡,我如果剪個普通的髮型,只會默默無聞地在流水線上工作……」

審美自由

 

殺馬特造型因此不只是一種審美的自覺,實際上是90後農民工對生活現狀的一種吶喊,一種訴求。但它也冒犯了主流和大眾的審美,被打上非主流、另類、怪異、低俗、腦殘的標籤。片中,有殺馬特稱自己的頭髮曾被人燒;網絡上,對殺馬特的奚落、嘲諷鋪天蓋地;黑粉假冒粉絲攻佔殺馬特貼吧將殺馬特成員踢出,或成為群主解散殺馬特QQ群;線下則有看不見的手,徹底將殺馬特文化扼殺……

李一凡所拍的紀錄片《淹沒》《鄉村檔案》和《殺馬特,我愛你》可以稱為「城鄉關係三部曲」,處理的都是城市化進程中的普通人和底層人,關注他們的生存狀況。

《殺馬特,我愛你》還原可殺馬特的脆弱、敏感,某種程度上也是對主流媒體自大無知的傲慢與偏見的糾偏,真正體現了奧夫海德海所說的紀錄片該具有的意義:「紀錄片是塑造現實的重要傳播手段,因為它宣揚自己的真實性。紀錄片總是植根於現實生活,並且宣稱它所向我們展示的事情值得一看。」

殺馬特教主羅福興有這樣的金句:「審美自由是一切自由的起點。」面對殺馬特被抹掉的現實,他說:「這個時代永遠都有被拋棄的人,永遠都有不被尊重的人。」

羅福興曾經這樣形容殺馬特的生活:「感覺就像活在一個牢籠裡,外面的生活什麼也不知道」,像是對他這句話的回應似的,《殺馬特,我愛你》的最後一個鏡頭圍繞著一個封閉的樓盤打轉,特別意味深長。「社畜」們看到這一幕,也會百般滋味在心頭:996福報、35歲被裁員、打工人……冷冽的現實,使他們和殺馬特之間的距離,也許只有一道指縫那麼寬。

在此意義上,《殺馬特,我愛你》所講的就不只是殺馬特,借用布魯姆的說法,它有助於「我們找到自己,成為關懷的個人,而不是漠視自己,也漠視他人的個人主義者。」

文 | 連城  編輯 | 陳凱一



相關焦點

  • 殺馬特的烏託邦身體
    上一次對「殺馬特」的集體凝視來自於一場「自上而下」的討伐。那些自認為比殺馬特更加「高級」的年輕人在網絡甚至於在現實中,對殺馬特不遺餘力地進行著圍剿,將他們貶低為「窮醜卻自我感覺良好的loser」, 以至於出現在紀錄片中進行講述的面孔,大部分都剪去了張揚的頭髮,回歸了普通人的裝扮。「家族」成員之間的外在標識不再,只剩下一個又一個在溫飽線上掙扎的平凡個體。
  • 手工製作古風髮飾,漂亮的飄帶蝴蝶對夾好仙啊!附教程
    今天生活喵來分享一款古風帶飄帶的蝴蝶對夾的製作教程。我們也來實現一下小時候的夢想,自己做一對漂亮的蝴蝶對夾吧!這款蝴蝶對夾有著長長的飄帶和流蘇,非常仙。蝴蝶主體是用珍珠雪紗絲帶製作成的,非常適合夏天佩戴,這款髮夾還是如今流行的古風造型,小女孩們可是很喜歡的,不知道你喜不喜歡這樣的手工製作的蝴蝶髮飾?喜歡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製作方法吧!
  • 5本人族最為悲壯絕望的小說,被諸天萬族視為螻蟻,為生存而戰!
    大家好,我是小馬哥,今天推薦5本人族最為悲壯絕望的小說,被諸天萬族視為螻蟻,為生存而戰!第一本:《長生界》 作者:辰東 字數:284萬字書評:長生界,主角是黃河邊祖龍村少年。故事悲壯,很有衝擊力,主人公冷酷而理智,當前輩們為人族的延續前赴後繼,相繼犧牲後,獨自扛起自己的責任,為夾縫中掙扎的人類殺出一條生存之路!為什麼我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愛這土地愛得深沉。當年看得熱淚盈眶。記憶中主角殺伐果斷。為人類的延續和壯大犧牲了自己……現在來看的話,有些橋段和語言偏白,不過當時的閱感確實稱得上熱血沸騰,盪氣迴腸!皇甫奇的封神之作。
  • 曾經火爆的殺馬特,為什麼銷聲匿跡了?
    關於殺馬特,相信每個80後90後都並不陌生。但也有很多人對殺馬特有偏見和誤解,今天,唐唐就帶大家來看看真正的殺馬特是什麼樣的! 2007年左右,社會上開始出現這麼一群人。
  • 「殺馬特,我愛你」
    直到後來拍了殺馬特,我才明白殺馬特的群是很難進的。他們的群分兩種,一個審核群,一個正式群。審核群我們就進不去,你需要有殺馬特的髮型,還要有殺馬特的審美,你QQ空間裡還得有火星文等殺馬特的各種裝備。我拜託三教九流的各種朋友幫我找殺馬特,大概四五年都沒找到,沒有任何回應。
  • 再見,殺馬特
    就如同其中一位農民工說的,不當殺馬特,你就沒有歷史了。只是流水線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猶記得,殺馬特還沒有出圈那會,筆者還在讀初中,周圍輟學去打工的一些朋友,都留起了非主流的髮型,大家偶爾坐在一起聊天,似乎沒什麼奇怪的。轉眼上了高中,與殺馬特一起產生的「小清新」收到輿論越來越多褒賞的態度,也有主流文化批評家認為,這是東方古典趣味的回歸,而「殺馬特」在網上卻幾乎走到被人人喊打的地步。
  • 殺馬特14年:除了頭髮,他們一無所有
    但在最近的熱門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中,殺馬特有機會親口講述他們的所思所想、為什麼要玩殺馬特。導演組買了195條工廠人的自拍視頻沒有生活,只有生存。個性在流水線上不復存在,既然我和別人一樣都是可以替代的廉價工具,那麼我又是誰呢?
  • 被獵殺的「殺馬特」:只因貧窮是「原罪」
    真正的殺馬特不會「自黑」在後來的採訪裡,《殺馬特我愛你》導演李一凡經常會提及,最初想拍攝殺馬特紀錄片時,他根本聯繫不上任何一個殺馬特。直到後來聯繫上了被許多媒體報導過的「殺馬特教父」羅福興,但後者也依然十分謹慎,在李一凡反覆聯絡之後才勉強打消疑心。
  • 古風小花朵對夾,用絲帶就可以自己做出來的漂亮手工髮飾
    圖十三做好的花朵背面加流蘇穗子,如上圖圖十三所示,最後粘上鴨嘴夾,這樣一款漂亮的古風小花朵對夾就製作完成了。上面是小編製作的三對純色的花朵對夾,感覺搭配上小編手繪的古風髮型效果還是不錯的,不知道小夥伴們喜不喜歡呢?偷偷告訴你哦,彩色的絲帶製作出來的小花效果也不錯哦,小編要去嘗試下製作混色搭配的小花去啦,小夥伴們也加油做做看吧。如果生活中的你喜歡手工製作請關注愛家生活喵哦,這裡有很多有意思的手工教程跟大家分享,另外路過的小哥哥和小姐姐記得給小編留個贊再走哦,你們愛看是我發文最大的動力啦!
  • 非主流「殺馬特」的消失,是當代網紅圈的悲哀……
    羅福興想創建一個屬於自己的群落,他在網上找到了smart這個英文單詞,把音譯的「斯馬特」改成了自己認為更有氣勢的「殺馬特」,這個詞一直流傳到了現在。他自稱「殺馬特教父」。到2009年,殺馬特家族慢慢壯大,羅福興一人同時管理著30多個殺馬特QQ群。
  • 殺馬特我愛你,一部應該在人民大會堂循環播放的電影
    殺馬特群體為何被絞殺,深層次原因是什麼?屌絲群體和殺馬特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中國知識分子該如何建立平民立場的主體性?周楚珺耕讀政治學的傳播學博士,左岸中年圓首的秘書主持人,深焦DeepFocus 主編2017年,紀錄片導演李一凡開始拍攝殺馬特。
  • 「殺馬特」傷心故事
    殺馬特青年。受訪者供圖等在工廠門口的女孩「我們對『殺馬特』有理解上的誤區。」李一凡對記者說,「他們不是每天都頂著那種頭髮的……只有周末去溜冰場,才吹那種頭型。」廣東燠熱,如果不持續地噴大量髮膠,堅硬的髮型很快就倒塌了。生產繁忙的時候,很多「殺馬特」每個月只有一天休息,他們平時只是披著長發。殺馬特青年。
  • 殺馬特我愛你
    於是,就有了現在這樣的《殺馬特我愛你》——殺馬特自述的個人史、精神史。01 當「殺馬特」的那一刻,他們很快樂起初,很多人抱著獵奇的心態去看《殺馬特我愛你》,但看到最後都沉默了。或多或少,殺馬特的某些話也打動了他們。是時候,我們也該放下有色眼鏡,去重新認識殺馬特。
  • 殺馬特背後的工廠青年:不是酷,是很殘酷
    殺馬特到底是誰?現實生活中的殺馬特青年是一群怎樣的人?在五顏六色的頭髮背後,他們面臨著怎樣的生存環境? 從2016年開始,李一凡在廣東、貴州、雲南等地,完成殺馬特採訪67個,網絡採訪11個,同時,通過在快手購買手機視頻等方式,收集了工廠流水線及工人生活錄像九百多段,最終製作成一部影片。
  • 曾被人看不起的殺馬特髮型,是許多打工青年追求過自由的證明
    這,就是殺馬特髮型的力量所在——雖然年輕工人們沒有因為殺馬特真正覺醒階級意識,但在潛意識裡,他們已經在用這種外人看來「幼稚」又「膚淺」的殺馬特文化,向工廠發起一次反抗。對於一個正常人而言,這樣在城中村裡「與世隔絕」的生活,可能是完全無法想像、無法順利生存哪怕一天的。但三和詭異也正詭異在這裡:即便與社會脫節,每個月收入更是只有1200元、遠低於深圳最低工資2200元,但大神依舊有著能活下去的辦法。
  • 中國殺馬特簡史:網絡第一家族殺馬特現在都去哪了?
    以殺馬特興衰為視角,沉珂之死,前十年,是孕育;後十年,是野蠻生長,以及最後的輝煌。-1-沒有人確切地知道殺馬特的起源時間。流傳最早的說法是,在1999年,香港視覺系樂隊ParanoiD成員Mai Rox,將殺馬特自拍照上傳網絡,開始收穫大量的粉絲。此時的沉痾12歲,羅福興9歲。
  • 你憑什麼diss殺馬特?
    」,你大概能搜到的新聞是: 「《明星大偵探》黃明昊『殺馬特』審美引爆笑」、「佟大為殺馬特髮型玩壞表情包」。「教父」,沒有人認出他,儘管他以殺馬特教父之名曾在網絡上呼風喚雨。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那些殺馬特青年們,為何要玩殺馬特?為什麼要玩殺馬特?
  • 殺死那個殺馬特-中國殺馬特消亡史【上】丨文末福利
    曾經遍布大江南北的殺馬特現在成了一個歷史名詞,只在短視頻平臺和網絡論壇的某個犄角旮旯裡還存在著。提到殺馬特,大部分人第一印象是「腦殘」「傻X」這種負面印象,在各種視頻裡出現的殺馬特也大多是被戲謔,被人當成笑料的角色。沒有人了解他們,也沒有人願意去了解他們,除了李一凡。
  • 誤解,獵奇,共情:《殺馬特,我愛你》放映與對談
    2月6-7號48小時的時間裡,蒙太奇平臺將免費展映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
  • 定格南極探險者的悲壯瞬間——為了同伴生存,毅然消失在雪虐風饕中...
    《勇士》動態素材 雪虐風饕中的悲壯瞬間 多爾曼在1913年創作了一幅名為《勇士》的作品,描繪了勞倫斯·奧茨(Lawrence Oates) 第二天,醒來後,他知道他必須按照自己的決定去做……他願意為了同伴們的生存機會,選擇犧牲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