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樂隊的夏天》的舞臺上,華東代表的「重塑雕像的權利」樂隊,是「高冷」的代名詞。
而「高冷」的另一面,就很容易成為「裝逼」。
從第一期就放狠話說「我們是來提高樂夏的Level」的,華東給很多不熟悉搖滾圈子的觀眾留下了一個「狂妄自大」的印象。
「在重塑之前中國沒有一支樂隊是背對著觀眾演出的,在重塑之前沒有任何一支樂隊是這樣純英文的,在重塑之前沒有一支樂隊在臺上是一句話都不說的。」
這個牛氣哄哄的「沒有」三連,透露著華東睥睨天下的氣勢,面無表情的臉龐上也仿佛帶著對其他樂隊的不屑。
「我們的音樂很難(被)聽(懂),我們不被聽眾挑選,我們挑選聽眾」,這種根植到樂隊骨子裡的驕傲、對自我感覺的良好,也讓他們一上來就站到了觀眾的對立面上。
但深入看下去就會發現,華東的「裝逼」僅僅是一種音樂直男的「耿直」,一種對自我觀念的堅持。而這種堅持不僅體現在他對音樂風格的理解上,也表現在他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華東是一個典型的嚴謹派,並把這種風格帶到了樂隊裡。重塑可以4個小時只排16個小節,通過不停的排練磨合,讓表演處於一個非常滿意且無比穩定的狀態,然後把這個狀態帶到現場演出中。
在高冷的外表下,重塑也並非像想像中的與其他樂隊「格格不入」。在《樂夏》這個舞臺上,作為老牌樂隊代表的「重塑」和作為新生樂隊代表的「Mandarin」因為一次合作,就意外成了志趣相投的朋友,長在華東笑點上的肖駿一次次成功「挑逗」華東崩塌嚴肅人設,也讓所有觀眾看到了不一樣的華東。
在《樂隊我做東》裡,華東和重塑更加真實。刨除掉《樂隊的夏天》裡的結論性陳述,去理解背後的原因,很多普遍存在大眾想像中的誤解,也因此有了另一種解讀。
比如關於「只唱英文」的質疑,華東的回答是:「純英文或者純漢語,並不是孰高孰低的問題,而是表演形式的問題。我認為英文是最適合唱搖滾樂的,因為聽了很多國外音樂,這些是指引我們的燈塔,而國內搖滾大佬比如羅大佑等,他們的唱腔並不是適合重塑想做的音樂,所以我們堅持用英文來唱。」
比如關於重塑沒有接受第一季《樂隊的夏天》的邀請,反而參加了第二季,很多網友因此質疑「重塑是看到《樂夏》紅了所以來蹭熱度」,但其實背後的原因只是因為「第一季導演告訴他需要唱中文歌,所以拒絕了」。
在《樂隊我做東》裡,觀眾認識了一個更real的華東和重塑。他倔強地堅持著自己的生活,在圈裡混不一定就要在圈裡交朋友;他也遠離大眾耳熟能詳的人物和八卦,比如不認識張繼科。
他曾在《樂夏》舞臺上大方地承認自己不用電腦而是用硬體試音,如果沒有深入追問,可能又是裝逼,結果只是因為自己懶;他也在《樂隊我做東》中回應ending Pose的堅持,把自己比喻成「馬戲團的小丑」,音樂也是一種戲劇化的表演,代表著舞臺的結束。
如果說五條人是《樂夏》這個舞臺上「外在的快樂」,華東則更像是一種「內斂的逗趣」。
儘管他的語言和動作直白到讓人乍聽之下接受不了,但這就是華東的個性,不隨波逐流,並有一套自己的處世邏輯,並能在這個邏輯裡做到自洽。
看得多了會發現,故作傲慢的外表之下,華東這人其實有點傻憨憨,還挺可愛。
——END——
你怎麼評價華東和重塑?關注我,一起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