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鋼琴的兒童如果要學習即興伴奏,首先鋼琴也要有一定的基礎,至少在業餘5級以上。小學生沒有機會學習和聲,我的方法是:先實踐後理論。我教的第一首歌曲便是《雪絨花》,C大調,右手高八度彈奏旋律,左手彈分解和弦,幾分鐘就學會了,但這個時候,學生並不知道其中的原理,為什麼要這樣彈。其中也沒有用主和弦、下屬和弦,屬和弦的術語,也沒有用Ⅰ、Ⅳ、Ⅴ級的標記,而是用三個字母來代替,Ⅰ級用「C」表示;Ⅳ級用「F」表示;Ⅴ級用「G」表示。隨後的教學思路是,像鋼琴教材一樣,每次學習一到兩首配好伴奏的旋律,講解其和聲原理。
這些知識不一定需要系統講解,用到講就行,真正實用的還需要掌握些伴奏常識,這些在和聲教材裡並沒有,如:
1、和聲位置。和聲位置即伴奏的內聲部,要儘量靠近中央C。旋律位置高時,可以適當向高音區移動,旋律位置低時,也可以向左方向移動,但是都不可離中央C太遠。
2、常用伴奏音型。如分解和弦適合抒情的、歌唱的旋律;低音加和弦適合激昂的,奮進的旋律等,這個要通過一定時間的練習,才能掌握。
3、重拍。重拍一般都彈低音,不管是2/4拍,還是3/4拍,4/4拍,每小節的第一拍,一般要彈低音,以突出重拍。這個低音可以用和弦的根音,也可以用三音,五音。
4、加花。右手的加花,通常用在旋律銜接之處,左手也可以演奏低音旋律及加花。
5、留白。左手在伴奏時,並不需要一直不停地彈,有時需要空出一拍或者半拍,這叫做留白,起到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
6、高潮。每首曲子一般都有高潮部分,在力度上可以稍強些,音域可以稍寬些。
7、力量的平衡。力度最大的是旋律聲部,其次是低聲部,再其次是內聲部。旋律非常明朗的情況下,伴奏可以不彈旋律,但是在高潮的時候一般要彈旋律,以烘託氣氛,伴奏不可壓過所伴奏的旋律,避免喧賓奪主。
8、色彩和弦。這是我發現的規律,暫且叫色彩和弦,定義不是很準確。很多歌曲或者樂曲裡,在某一句的結束,總有一個和弦比較特別(不是主和弦,也不是屬或者下屬和弦),通常用大三和弦,因為用在句尾,也就不再往後進行,有點像不準備解決的七和弦,但是沒有七音。例如《運動員進行曲》,《歡迎進行曲》都非常明顯。這個音在《國歌》的第14小節,用的是B大和弦。發現這個規律後,我在伴奏中就用上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第24小節,用的是Ⅱ級大三和弦。並不是所有的曲子都有。建議在配伴奏時無中生有地加一個,效果會不錯。bⅡ級,bⅥ級、bⅦ級的和弦也經常用。色彩和弦每首曲子用一、兩次就行,多了不宜。
9、曲子收尾。曲子結束一般只有兩種情況,一個是強結束,一個是弱結束。強結束,就要把曲子情緒推上來,結束音往往比前面的音更強,可以稍慢,也可以原速;弱結束的時候一般要收一下,即速度慢那麼一點點,力度也小一些。
我設計的兒童學習即興伴奏的步驟是:a、老師配好伴奏,學生練習,要練夠一定量;b、老師指定旋律,讓學生配和弦,課堂上糾正;c、老師指定旋律,讓學生看譜彈奏,即興配和弦;d、隨意的旋律,讓學生不看譜,即興彈奏。
學鋼琴要學習即興伴奏,即興伴奏體現了學鋼琴最大層次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