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講述CS路易斯晚年生活的電影。我對路易斯的認識從一部電影《納尼亞傳奇》開始,看這部電影時,我被電影中那美麗的雪景感染,於是看了一遍又一遍。
後來隨著對基督信仰的認識,我讀到他的《返璞歸真》。難以言喻我當時讀到這部書時候的心情,我仿佛聽到一個慈祥的,有智慧且溫柔的老人在我耳邊對我細細道來那些活潑的,有力量的聖經真理。
而我對路易斯的進一步的認識就是今天我將跟大家分享的這部電影《影子大地》。
路易斯小時候失去了母親,他曾經跟上帝祈禱讓他母親活下來。但是上帝沒有聽他的禱告,他的母親還是離開了他。
成長中的路易斯接受了當時社會潮流中的無神論思想,不再信仰上帝。後來,他重新回到上帝面前,並在極惡劣的二戰背景下為處於痛苦及絕望中的人播放信仰的福音,後來他的錄音集結成書,於是就有了《返璞歸真》。
1950年,路易斯以基督信仰為元素髮表了兒童文學《納尼亞傳奇》。《納尼亞傳奇》一經發表便獲得了孩子們的青睞。童話中推開櫥衣櫃進入另一個世界的神奇想像讓孩子們嚮往,那個納尼亞的世界也成了孩子們盡情想像的地方。
一個美國女作家Joy帶著兒子一起去英國尋找路易斯,她的孩子喜歡《納尼亞傳奇》,Joy本人也被路易斯的思想吸引,轉而由無神論信仰上帝。在相處的過程中,Joy與路易斯產生了感情。後Joy與酗酒兇暴的丈夫離了婚,帶著孩子居住倫敦。之後,兩人終於傾慕愛意。可好景不長,不久Joy就患上癌症,路易斯不得不面對失去愛人之痛苦。
在那個漆黑的夜晚,路易斯守在Joy身邊,為她祈禱。之後,他與Joy的孩子在閣樓上失聲痛哭。
《影子大地》劇照
看完《影子大地》,我們再去讀CS路易斯的《卿卿如吾》,讀那些他寫給愛妻思念的信件,我們會更能體會路易斯文字所散發的魅力。這部電影通篇沒有情慾的鏡頭,但是卻讓我們有一種持續的崇高的愛的享受。
我看完這部電影後有兩個感受願跟讀者分享。
其一,愛情該務實還是務虛?
這是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這也是電影中表現出來的問題。務實的愛情是什麼呢?我想或許就是吃喝玩樂,衣食住行。務實的愛情是眼睛與眼睛的相遇,但是心靈與心靈間卻毫無語言。
這個美國女作家與她丈夫之間的愛情或許就是務實之愛,以致於他們後來再也沒有交集。可與此同時,路易斯的思想吸引著他,但是那些思想又是什麼呢?那些思想是對真理的解釋,是有關愛,苦難,盼望,信仰的表達,那些真理好像是虛的,是完全跟吃喝玩樂,衣食住行不相關的東西。這種貌似務虛的東西似乎才是真正愛情長久的元素。
我喜歡讀書,我能感受到當我讀到一本好書時候的那種精神享受。那感受就像我有一個精神戀人,它使我沐浴在真理之下,飽嘗愛的滋味,長久而不衰。
我最幸福的一件事就是當我看完一本書,而後妻子也讀了那本書,之後我們開始探討書裡的精神世界。這種交流絕對比夫妻之間聊吃喝玩樂,衣食住行更享受,也更持久。
而愛情需要的就是這種務虛的追求。只有兩顆共同愛好真理的心,他們才能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走得更近。
你問我為什麼?我只能告訴你最初上帝為亞當造夏娃的時候,亞當看見夏娃之時說了一首情詩:「這是我骨中的骨,這是我肉中的肉!」他當時看見赤身露體的夏娃想的是什麼?是情慾嗎?是夏娃的美貌嗎?他看到夏娃的時候,想到的是浪漫,想到的是詩,想到的是看似務虛的真理。
愛情難道不需要亞當那樣擁有浪漫而詩意的精神之戀嗎?
而Joy與路易斯就是因著這種相同的精神之戀的情感走到了一起。
Joy喜歡路易斯的講道,喜歡他的書。路易斯也願意聽她朗誦她的詩歌。在這樣的交流之中,他們真正產生愛情。
如果你愛一個人,但是卻不愛他的思想,不愛她的靈魂,那樣的愛就是沒有聯繫的愛,而是在務實的基礎上孤獨寂寞的愛。
其二,苦難是什麼?
苦難是什麼?我從這部電影裡面感受到苦難也是幸福。沒有哪一部電影能像《影子大地》一樣將苦難的奧秘用這麼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而當我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能體會到路易斯所說的痛苦也即快樂的那種境界。
在我未出生以前,我跟誰都沒有關係。在我出生以後,我有了爸爸,媽媽,弟弟,爺爺,奶奶,叔叔等等。人是靠關係活著對不對呢?
人在世間的日子就是不斷地建立關係又不斷地失去關係的過程。我本來一個人,後來我有了妻子,於是這個本來和我不相識的女人就跟我建立了關係。我本來不是爸爸,後來孩子出生,孩子就跟我建立了關係。我本來跟某某不是朋友,後來因著某種共同的興趣愛好,我們是朋友了,我們就建立了朋友關係。
關係的建立是幸福,關係的消失就是苦難。
就像影片中的路易斯第一次失去媽媽時,他內心深處極其痛苦;就像他剛跟Joy確立夫妻關係,可是Joy卻因癌症離他而去。
這世間有關係的建立就有關係的失去,有幸福歡笑的一顆就有悲哀流淚的那一天。人們通常的幸福就是永遠不要失去,這種關係永遠保存。可是,路易斯卻告訴我們苦難和痛苦有時候也是幸福的一部分。
苦難和痛苦是幸福的一部分,你是否同意呢?
當Joy在病床上痛不欲生的時候,路易斯無計可施。此時,他飽含關心地按手在Joy頭上,說:「親愛的耶穌,求你與我的妻子同在。」
那一刻我的確感受到痛苦也就是幸福,這的確比那些親人在身邊但是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更幸福。
正如路易斯所說:「我們每個人都想活在幼稚園裡,活在自我的世界之中,不想受到傷害。可是上帝知道我們需要經歷,於是他用一種方式讓我們離開我們的幼稚園,那就是苦難。」
人的這一生無法避免苦難,我們若想逃避苦難那就是幼稚。作為孩子,我們都選擇安全,都選擇幸福快樂地成長。但作為成人,我們更多地要接受痛苦。與逃避苦難相比,如何面對苦難則更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幸福來源於關係的建立,苦難來源於關係的毀滅。死亡似乎是關係毀滅的核武器。可是,人的精神若是能夠相信,他就能看見在上帝的愛中活著的人不會死。他們依然靠著從天而降的力量維持著那種關係,那樣,死亡就帶不走我們的幸福。
我想起我大學的陳老師來,他當時對我說:「我相信我的妻子在那邊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