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上映遭到國內外不少網友的抵制批評,國外批評者蠻橫不講理這是不爭的事實,他們蠻橫的邏輯就是因為該片末尾的致謝。這時國內的很多批評者也沒閒著,也開始找槽點,認為有些情節處理有違歷史和中華文化。主要爭議有兩點:一是花木蘭居住的土樓,大家覺得不能接受;二是化妝過於誇張,濃妝豔抹,醜化中國人。
《花木蘭》劇照
如果網友以此兩點否定電影《花木蘭》就有些狹隘了,因為沒有去考慮歷史因素。下面就說說土樓放入電影情節裡是否合理,有感而發,歡迎交流指點!
電影開頭一出現土樓就有不少人直呼:&34;這花木蘭是客家人?這玩笑開大了吧?花木蘭明明是中原人啊!事實上,是批評者有些武斷了,沒搞明白&34;的來龍去脈,生活在北方中原地帶的人怎麼能稱為「客家人」呢?
電影《花木蘭》截圖
&34;也稱之為&34;或&34;。之所以這麼稱呼,因為他們是外來人,只有外來人才稱之為&34;。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在他的《漢語音韻學》中就討論過這一點,他認為&34;就是&34;或「外來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來的人;這也可以從客家人的語言、風俗、譜系中得到驗證。
客家人也從來不否認自己是漢人,但是因為他們的遷徙經歷,造成了客家人在語言和習俗上的獨特風格。他們所使用的語言與南北方均有不同,單從語言特點來看,明顯地保留了古時中原漢語的音韻特徵。因此,客家人的來源也得到了證實,他們就是北方漢人南遷的一支,後來因該群體具有非同一般的凝聚力而成為不以種族命名的&34;。
南遷的這批漢人,他們原本就居住在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淮河流域以西、漢水流域以東的地區。從漢代開始,他們就為了躲避戰亂不斷南遷。
花木蘭當時生活的地點雖然現在依然有爭議,有多種說法,如譙郡人,宋州人,黃州人和商丘人等說法。但是,這些地點與客家人最初的生活區域都是完全吻合的,也就是說花木蘭居住地的一部分人後來南遷成為了&34;。南遷規模最大的時期當是永嘉之亂以後,西晉的滅亡導致中國四分五裂,隨後中國北方又處在五胡十六國的戰亂時期,而花木蘭生活的南北朝雖是五胡十六國之後,但依然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當時柔然的頻繁侵擾正是發生在這個時候。
南北朝地圖
通過簡單梳理,我們可以斷定,在南方生活在土樓裡客家人的祖先與當時花木蘭時的漢人有著很多的重合點。可以說,他們原本都生活在北方中原地帶,因逃避戰亂一部分人不得不遠走他鄉,遷徙至現在的贛、粵、閩一帶。
大家之所以對電影《花木蘭》中的土樓場景進行批評,正是因為很多人理所當然地認為土樓屬於遷徙後的客家人,不屬於花木蘭生活的那個時代。其實,這種想法完全是割裂歷史的想當然,土樓是一種家族式、堡壘式建築,有著高大堅實的外牆,下部不設窗戶,整棟建築圍成圓形卻只有一個門洞。族人聚集而居,有外地侵擾可以齊心協力防守禦敵。這種比較成熟的建築形式,不可能是漢人遷徙到南方後一下子就形成的,一定是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定型。
福建土樓
如此說,在客家人南遷之前應該就建有土樓,而且是建在北方中原一帶,就是花木蘭生活的地域。電影《花木蘭》中的土樓是有極大可能性的,並不是無釐頭地胡編亂造。後來,或許因為戰亂等原因,這些土樓都被破壞消失殆盡,即使當時沒有破壞,因為時代久遠也早已不見蹤影。目前在福建土樓中,最古老的土樓集慶樓也只有600年的歷史,更早的土樓也化為了灰塵。
福建土樓
總體感覺,電影《花木蘭》很值得觀看,裡面的場景布置、情節設計以及所體現的價值取向,基本是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影片摒除了之前西方電影個人英雄主義的觀念,取而代之的是國家和家族觀念。忠、勇、真、孝貫穿影片之中,可以說由西方人操刀的電影能以此為主線,實屬難得,這是中國傳統的國家和家族觀念走向世界的一大步!
(註:個別圖片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