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是恐怖分子,但我選擇了和平

2021-02-20 西域都護

視頻來源:網絡

看過《我父親是恐怖分子》這本書的人都知道,這句話源於這裡,這是一個關於選擇的故事。第一次視線與它相撞的時候,我就知道我可以和他有關。

以前在校園裡,注視著黑板上的白色粉筆講述著民族的故事、聽到充斥在身邊雜七雜八的口舌,再到之後自己開始真正深入,接觸更多形形色色的人,看到校園、家庭之外更廣闊的世界時,才認識到自己對於民族、宗教關係認知的匱乏。這是可怕的,不僅對於像我這樣無知的人而言,還包括其他群體某種程度的「無知」和「狹隘」,因為這都是產生「偏見、錯誤、暴力、恐怖」的原因。就如書中的當代宗教激進主義正是這一概念的典例,通過對一個群體進行宗教經典的極端主義解讀,然後開始進行直接性暴力行為,並對此暴力加以正當化和合理化。

將自己的心思滲透進主人公扎克的筆觸,你就會對從想了解恐怖分子兒子生活模樣的熱忱,開始逐漸轉移。沒錯,他的父親是恐怖分子,無權無勢,從謊言的世界裡脫穎而出,心懷不同的教條和反猶太主義,成為史上第一個在美國本土奪人性命的伊斯蘭教徒,他的兒子扎克,從小經歷著自己父親、叔叔們宣揚極端思想以及武力至上的教育中,被教導去仇恨別人的男孩。從父親一開始刺殺任務後的鋃鐺入獄,再到之後在獄中參與策劃世貿中心的第一次爆炸,他家人的生活開始發生巨大的改變。扎克19歲之前,搬家超過二十次,更換了無數所學校,被同學欺負唾棄,只能更多的在家中看書看電視打遊戲。他的生活開始無時不刻地充滿死亡的威脅和來自媒體的騷擾,流離失所,窮困潦倒,似乎為下一名恐怖分子的誕生做好了準備。他是因為父親被殃及的池魚,每日在恐懼、憤怒與自我憎惡中度日。但在成長為男人後,他為什麼會選擇成為與父親完全相反的角色,這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

在父親入獄後,他的母親便成為他此生嚮導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她出生在美國的匹茲堡,在當地一個清真寺誦讀了清真言後不顧自己父母反對,毅然地成為穆斯林教徒。全家面臨艱難考驗時,她對伊斯蘭教信仰始終沒有動搖過,更從不會惡語評論他人,因為她始終認為,愛與忠誠超越一切。當她告訴扎克要放下仇恨、學會尊重、多讀書的時候,我就深深地體會到真正層次的信仰,和那句「暴力不是宗教或種族與生俱來的」的這句話。

一次以青少年暴力為話題的全國青年大會改變了扎克的想法。他從小備受欺負,這種話題使他很感興趣,在話題討論中,他交了很多朋友,尤其是一位猶太朋友。因為家庭與宗教的因素,他從未與猶太人為友,這件事使他突然認識到,他與猶太人之間,並沒有與生俱來的仇恨。

一次暑期在主題樂園的打工經歷,讓他認識到了形形色色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他們打開了扎克的世界,扎克說「那感覺甚至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他開始反思那些被灌輸到腦袋裡的宗教激進主義謊言,關於國家、戰爭和宗教的謊言,並用現實加以觀照。因為從小,他從未質疑過他在家裡、學校或是清真寺裡所聽到的一切。偏見和其他一起被灌入腦袋裡的,聽起來仿佛都是事實,他能靠什麼來辨別真偽呢?他被從小教育去害怕異類來「保護」自己,偏見的自我循環機制簡直天衣無縫。如果不是這樣一個工作的機會,他可能這一輩子都不會去接觸同性戀的人們、猶太人或其他教徒,也就不可能去揭開事實真相了。

每一個人都很可愛、很真誠。他慢慢走出以往家庭灌輸極端宗教觀念的桎梏,學會感恩,感恩那些對他好的人,不分民族、不分膚色。去探索、去質問、去關懷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在從小到大都被灌輸了一大堆所謂的人生智慧時,前者顯得就更為珍貴了。當扎克勇敢地自己從自己世界走出,又把自己經歷和改變告訴給世界的每一個人時,是不是我們都該冷靜下來仔細反思。

將一個人變成恐怖分子很簡單,就是把他變成一個心胸狹隘的人。你只要先找到一個脆弱的人,一個已經失去了信心、他的收入、他的自尊心、他的力量的人,一個感覺被生活羞辱了的人,然後將他與世隔絕,向他灌輸恐懼與憤怒,便能讓他將所有的異己視為無頭無臉的攻擊目標。但就算自出生就在仇恨中長大、被武裝起來的人,依然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也許他們會比其他人更能理解這個世界多麼需要不再有人受傷害。「世界上有無數事業值得讓我們獻出生命,但沒有一項事業值得我去奪人性命」,暴力從未解決任何問題。

當你處在中國這樣一個特殊民族大環境中時,當我們這個大家庭共同面臨考驗的時候,所謂的「無知、偏見、恐怖」,從廣視角鏡頭看進,你是不是正扮演著那個謊言世界裡的角色?感覺這本書的含義放在哪裡都是一本教材,也許你不是穆斯林,可能因為你的偏見,你開始對所有的「穆斯林」產生恐懼;也許你是穆斯林,可能因為你的偏見,你開始對身邊的諸多產生了不滿;也許當你聽到新疆,你開始對它唏噓不已,敬而遠之;也許你身在新疆,你對它滿懷熱情卻被現實冷冷拍打。每一個教訓都告訴我們,制度的貧困和教育的匱乏,讓有些人很難向扎克一樣有所改變,同情、和平與非暴力,是教導我們變得人性化,共同合作來化解矛盾,而非以暴制暴、置之不理。

有些人在逃避、有些人在掙扎,但更多的人在努力,在勇敢地面對,在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我們都是站在雄雞上的孩子,可能「所有宗教,所有群體,你總能看到一小部分人對他們的信仰太過狂熱,以至於認為他們應該用各種方法,讓其他人和他們過同樣的生活」,但我相信大部分人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尊重與和平,就像扎克說的,「我的父親是恐怖分子,可我選擇了和平,我不是我的父親」。

相關焦點

  • 我的父親是恐怖分子, 但我選擇了和平
    文/卡夫卡整理授權轉自孤獨的人不睡覺 公眾號(ID:awuya1990)一前天,巴黎遭到來自ISIS的恐怖分子襲擊值得深思的是,幾乎所有的恐怖活動都源自於極端的伊斯蘭組織,而且幾乎所有的自殺式襲擊者都只有二十來歲。
  • 我的父親是恐怖分子
    他用平靜的語調向全世界講述自己的故事——我的父親是個恐怖分子。1990年11月5日成了他生命的轉折點。無論是接受採訪,還是對外演講,他的開頭總是「1990年11月5日,我的父親暗殺了梅厄·卡赫納,猶太防衛聯盟的創始人。」這場暗殺讓扎克的父親埃爾·塞伊德·諾塞爾成為了首名在美國本土行兇的伊斯蘭極端分子。
  • 假如你的父親是恐怖分子
    奧薩馬問艾曼:「為什麼不和我一起訓練?」艾曼的回答是,自己更想念書。艾曼的說法顯然透出一股孩子應有的天真。如果他再專注點,體能再強點,那他無法,也不能選擇學校,只能選擇訓練場和戰場。這部紀錄片讓我想起另一個恐怖分子的孩子——扎克•易卜拉欣。他的父親埃爾-塞伊德•諾塞爾參與策劃了 9·11 事件。扎克在 2014 年登上 TED 的紅色舞臺,向全世界講述自己的故事「我的父親是恐怖分子」。
  • 我父親是恐怖分子 但我不是
    一小時前,當我和姐姐、弟弟在睡夢中度過我們最後一段童真時光時,母親無意間聽到電視中傳來梅厄·卡赫納的名字,她抬起頭看著屏幕,第一眼看到的是那個阿拉伯裔槍手的畫面。她的心跳停了一拍:那是我的父親。母親搖醒了睡夢中的我。「出事了。」她說。當時我還是個年僅七歲的小胖孩,穿著忍者神龜的睡衣。我早已習慣天還沒亮就被叫醒,但叫醒我的一向是父親,他會讓我帶上我的小毯子去宣禮塔禱告。
  • 我的爸爸是恐怖分子.
    (我的爸爸是恐怖分子)作者扎克·易卜拉欣在1990年的時候,扎克剛剛7歲,他的爸爸殺了猶太人防衛聯盟的拉比,但當時沒有入獄,在三年後因為其他事情入獄
  • 恐怖分子的孩子註定是恐怖分子嗎?
    這些恐怖分子的孩子沒有選擇童年遊戲是一起製作簡易炸彈
  • 奧斯卡紀錄片《恐怖分子的孩子》:絕望的教育,充滿死亡氣味的童年
    他們可以因為價值理念殺人不眨眼,然而再怎麼冷血的恐怖分子也是人,也有世俗上溫情的一面,尤其是對待他的子女。 每次從戰場回來,阿布都會像普通父親一樣抱著孩子,親吻他們,會問他們,有沒有想自己。   當恐怖分子的兒子成為和平主義者  和恐怖分子一樣可怕的是:他們的後代缺乏共情能力,對生命格外漠視,殘忍。長大後,他們重複上一代的命運,悲劇循環發生。
  • 恐怖分子想要的,我偏不讓他們得逞
    於是這次,我沒感到後怕,只覺得憤怒:這幫恐怖分子臭流氓!所以我今早出去跑步了。我的邏輯,是這樣的:劉備曾經對諸葛亮說:「我與曹操,常相水火。操以急,我以緩;操以暴,我以仁;凡每每與之相反,遂能如願也。」同理,恐怖分子臭流氓想要什麼?我偏不給他們什麼。
  • 父親找恐怖分子戳瞎女兒的眼,竟是為了阻止她外出工作!這個國家的...
    「為了不讓女兒出去工作,一位父親找來恐怖分子將女兒挖眼變盲....」這並不是電影橋段,而是真真切切發生在阿富汗女子khatera身上的故事。現年33歲的Khatera從小的夢想就是到家外面去打工,她非常渴望能夠到戶外工作,甚至還想成為一名警察。
  • 塔利班在阿富汗暴虐行兇,妙齡少女憤怒反擊,兩名恐怖分子被槍殺
    今年2月,美國和塔利班在多哈籤署了一項協議,計劃從這個飽受戰爭蹂躪的國家撤出外國軍隊,以換取恐怖分子對該國的安全保證。事隔數月,塔利班和阿富汗政府軍之間仍然衝突不斷,並禍及平民。
  • 影音推薦|《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
    9.11恐怖襲擊的發生使美國國內掀起了反對、歧視穆斯林的風潮,可汗與曼迪婭的髮廊被迫關張,而曼迪婭的獨子山姆更是在一場由種族歧視引發的少年爭鬥中意外身亡。悲憤的曼迪婭將憤怒發洩在了可汗的穆斯林姓氏上,說只有可汗告訴美國人民及美國總統他的姓氏並非與恐怖分子相關,才會與他再次相見。
  • 《倫敦陷落》影評:與恐怖分子鬥,其樂無窮?
    所以,在好萊塢電影中,表現個人英雄主義的電影比比皆是,和敵對特工鬥,和恐怖分子鬥,和外星人鬥,和世界末日鬥,並且結尾往往能夠化險為夷。「911」以後,和恐怖分子的對決便多起來,僅2013一年,白宮便淪陷三次,分別在《特種部隊2:眼鏡蛇的崛起》、《白宮墜落》和《白宮陷落》中,尤其是後兩部,題材撞了車。光自家的首都淪陷還不過癮,而今,美國人又瞄上了英國的首都,這便是《倫敦陷落》。
  • 普京是怎麼對待恐怖分子的?
    「我支持香港警察,你們可以打我了。」「我們將到處追擊恐怖分子,原諒他們是上帝的事,我們的任務就是送他們去見上帝,在機場抓住就在機場槍斃,在廁所抓住就把他淹死在馬桶裡。」人們只記住了這句經典的「反恐語錄」,但是忽略了普京後面的一句話:「我當時在外出,飛到彼得堡的時候情緒低落。一個朋友問我說,你怎麼這麼憂傷?我說,我剛才胡謅了一些話,恐怕有點不合時宜。我有點不太高興,我不應該把自己降到亂說話那種層次。」第二年,他成為了俄羅斯總統。從1999年到2019,普京變得越發沉穩,在這期間他經歷了四任美國總統,在處理國際關係中變得遊刃有餘。
  • 電影《恐怖分子》改名後,在央視播出,我有點吃驚
    這部電影真正的名字叫做《恐怖分子》,是臺灣導演楊德昌的作品,而《請假裝你會捨不得我》是楊德昌前妻蔡琴演唱的歌曲,也是本片的片尾曲。
  • 電影《恐怖分子》改名後,在央視播出,我有點吃驚
    今天皮哥就與大家講講這部《恐怖分子》。臺北上空,警笛響起,空氣變得緊張,幾個生活壓抑的「恐怖分子」出場。影片名字叫《恐怖分子》,看完影片再回味這個名字,很有意思。影片中並沒有出現荷槍實彈的恐怖分子,那麼在這個看似祥和的城市,為何感覺壓抑至極,危險無處不在呢?
  • 恐怖分子:請假裝你會捨不得我
    開頭一個大遠景,冷冽的色調,極具疏離感,角色經常被困於構圖中巨大的背景當中,這種電影中環境對角色影響是巨大的,構圖中的顏色以及鏡頭中時常出現的畫外音,例如恐怖分子裡的槍聲.但這一切,丈夫都不知道就是這種陰冷乏味而又恐怖的色調
  • 香港蒙面暴徒=ISIS恐怖分子!
    這些蒙面暴徒及其所代表的罪惡勢力,和伊斯蘭國(ISIS)恐怖分子又有何區別?香港市民必須知道,現在警方要對付的絕非「手無寸鐵」的學生,而是蓄意要殺死市民的恐怖分子,如果不採取必要且有實質打擊效果的武力,這些暴徒必將會殺死更多無辜港人。
  • 拆彈專家2影評:若恢復了記憶,他會不會再次選擇成為恐怖分子?
    後來,他成了恐怖分子,親手布局了核炸彈。再後來,他失憶了,我認為故事從這裡正式開始進入劇情。警察們告訴潘乘風:「你是警察局在恐怖組織的臥底。」恐怖分子告訴他:「歡迎回來!大哥!我們的計劃如期進行!」可他失憶了,什麼都記不得,從拆彈專家到恐怖分子這五年內的記憶,只能由兩方人轉述。相信警察,他就是臥底。相信恐怖分子,他就是主謀。
  • 港獨:恐怖分子和邪教的雜種
    所以,他恬不知恥的說:「罵我『賣國』,真的所言不虛,而且還是賣國雜種,體內絕對流淌著邪教與恐怖分子的血液。」一個不認祖宗、「五毒(獨)俱全」、將「雜種」稱謂引以為榮的人,竟然被「港獨」、「臺獨」捧為「資深政治家」、「英雄」、「導師」。這就是「港獨」、「臺獨」的英雄模範。
  • 印度片《我的名字叫可汗》既不唱歌也不跳舞:「我不是恐怖分子」
    《我的名字叫可汗》這部電影的靈感來源於發生在可汗的扮演者,沙魯克·汗的身上發生的一件事——過飛機安檢時,因為汗這個姓氏是伊斯蘭教的,被安檢人員審問了幾個小時才被放行。這也是這部電影最開始的場景。(可汗khan的k不發音,翻譯版本的問題,其實應該是汗,演員與角色是同一個姓氏)影片在現在與過去中穿插,像觀眾展示了為何可汗拼了命要找到美國總統,就為了說上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