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是恐怖分子.

2021-03-02 胡運香

(我的爸爸是恐怖分子)作者扎克·易卜拉欣

在1990年的時候,扎克剛剛7歲,他的爸爸殺了猶太人防衛聯盟的拉比,但當時沒有入獄,在三年後因為其他事情入獄,在監獄裡邊竟然還跟別人聯合策劃了一場爆炸案。1993年的世貿中心爆炸案,造成死亡6人受傷1000多人震驚世界的恐怖大案。

扎克爸爸本來是一個帥氣陽光的人。是一個優秀的電工,妻子是美國一名小學老師,夫妻非常恩愛,他爸爸對別人說妻子是自己的皇后。然而幸福的生活被打破。他爸爸遭遇到別人的陷害,無法在本地生活。搬家到了澤西市,不幸在工作中損傷了右手無法做電工,失去了工作能力。一個沒有工作能力的人,被社會拋棄的感覺應該讓他很絕望和充滿怨恨,如果此時曼德拉在他身邊,不知道能否感化他,讓他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

然而沒有那麼多的童話故事,災難發生了,這時他加入了一個組織。就是後來危言聳聽的聖戰組織,領導人叫阿扎姆,拉登的培養者。阿扎姆的講話慷慨激昂語氣兇狠。他給人洗腦,叫人念古蘭經說即使有炮彈打過來,也會有一群鳥飛過來把炮彈叼走,人們念著古蘭經上戰場刀槍不入,就像清朝義和團。說念什麼咒可以刀槍不入。就是這樣不斷的洗腦,讓你來不及思考,只能堅信。在他10歲的時候,他爸爸還帶著他去打槍,估計準備培養他加入聖戰。

他和媽媽去監獄看他爸爸,發現他爸爸滿口謊言,怎麼都不承認傷害了別人,心裡只有聖戰。於是媽媽和他爸爸離婚。然後改名換姓。他媽媽每天穿穆斯林的衣服只露出兩隻眼睛,就是希望別人不要認出來,在他19歲之前搬過至少20次家,感覺要和別人熟悉了就趕快逃離,就怕別人認識他,但是即使這樣,在學校裡面還是會有人知道他是恐怖分子的孩子,經常遭遇暴力。他有時候就對媽媽說胃疼不去學校。因為學校裡面那樣的氛圍壓力讓他很害怕。

不久他媽媽嫁給一個埃及人,那個人是一個拳擊手,天天往死裡打他。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他不成為一個壞小孩,幾乎都是一個意外。因為生長在壞的土壤裡,父親的欺騙,校園暴力,繼父的大打出手。讓他的心裡充滿了仇恨。

人生的轉折點之一在他十幾歲的時候,有個小孩子被別人欺負,幾個人拿著他的書包亂扔,他個子很高,就拿出那個書包扔到垃圾桶裡。那一刻他心裡特別愉快,他也可以欺負別人了。但是當他看到那個小孩在旁邊哀哀的哭泣,他一下仿佛看到了以前的自己。他說我不能把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轉嫁給別人。他從垃圾桶裡拿出了書包,並向那個孩子道歉。

轉折點之二是2000年的一場以青少年暴力為話題的全國青年大會改變了他。他從小備受欺負,這種話題使他很感興趣。在話題的討論中,他交到了很多朋友。大會臨近結束的某一天,他發現他的一位朋友是猶太人。因為家庭及宗教的因素,他從未與猶太人為友。這件事使他突然認識到,他與猶太人之間,並沒有與生俱來的仇恨。那一刻他欣喜若狂,因為仇恨有太大的負能量,壓的他喘不過氣來。

他到十五六歲的時候,繼父才停止了對他的毆打是因為打不過,最讓人難忘的是他18歲去參加工作的時候接觸社會,認識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他們聊天開玩笑,明白這些人並沒有像教會所描繪的那樣壞,於是他跟好朋友說他是恐怖分子的兒子,他們受到了驚嚇但是沒有排斥他,讓他感受到溫暖, 相信世界如此美好。所以一個美好的世界和每個人都有關係,因為也許你的一個溫暖,一份努力,就讓一個人走向光明。而這份光明會照耀更多的人。反之,如果因為我們的排斥讓一個人走向墮落,會給社會帶來一顆顆定時炸彈。

於是他回家告訴媽媽,要脫離教會,做一個無神論者。他以為媽媽會反對,因為她是一個非常虔誠的伊斯蘭教徒,但是他媽媽說,我受夠了仇恨,所以寬恕吧,你去做你自己要做的事。

其實伊斯蘭教也有美好的一面,只是有的人借著教會的名義做魔鬼的事情。

他慢慢地走出了以往家庭灌輸極端宗教觀念的桎梏。他學會了感恩,感恩那些對他好的人。他覺得僅僅是自己走出來是不夠的。所以他來到了TED演講,把自己的經歷和改變告訴別人。即使他明白自己在演講中公開身份所面臨的危險,他也無所畏懼。

他勇敢地站出來,為了那些遭受恐怖主義傷害的人們,為了證明暴力不是宗教或種族與生俱來的。兒子並不會走上和父親相同的道路。

他後來成為名人,還去FBI演講,其中有一場演講完的時候,有一個女士上來握著他的手就哭了,流著眼淚跟他說,我是一個FBI探員。當年你七歲的時候,我抓的你爸爸,那時候就特別擔心你會步你爸爸的後塵,這麼多年來一直擔心你的人生,現在看到你這樣優秀讓我特別的感動。

看了這本書內心裡很沉重,如果扎克的爸爸沒有遇到那個陷害他的女人,沒有喪失工作能力,他可能就不會遇到阿扎姆。不會被洗腦,不會對美國人充滿仇恨。可能會幸福的度過他的一生,不會製造出驚天的恐怖大案,但是世界沒有如果。

難過的同時也給我很多力量,看到了大多人性的善,而我們的世界正因為大多人的善,才越來越精彩紛呈。我們善待每一個人,其實也是善待我們自己,每個人的一生都有他自己選擇的結果。就算你從小到大被教導要去仇恨別人,給別人貼上各種各樣的的標籤,你也仍然可以選擇寬容待人,選擇去愛、去付出、去希望、去獲得自己的美好人生。祈願未來的世界裡沒有仇恨、 欺騙……每個人都快樂幸福美滿,感恩一切。

相關焦點

  • 我的父親是恐怖分子
    他用平靜的語調向全世界講述自己的故事——我的父親是個恐怖分子。1990年11月5日成了他生命的轉折點。無論是接受採訪,還是對外演講,他的開頭總是「1990年11月5日,我的父親暗殺了梅厄·卡赫納,猶太防衛聯盟的創始人。」這場暗殺讓扎克的父親埃爾·塞伊德·諾塞爾成為了首名在美國本土行兇的伊斯蘭極端分子。
  • 假如你的父親是恐怖分子
    一提到恐怖分子,我們幾乎都能想到類似的血腥畫面。極端、殺戮、暴力一直都是恐怖分子的同義詞。但是,導演德爾基想讓觀眾看到的,還有恐怖分子與平常人沒有區別的一面。訓練營裡,恐怖分子的孩子們,白天他們在槍聲下做各種體能訓練;晚上他們破壞「一人一條被子」的規則,好幾個孩子躺在同一條被子下,你一句我一句地抱怨這裡的生活。
  • 恐怖分子的孩子註定是恐怖分子嗎?
    這些恐怖分子的孩子沒有選擇,從小耳濡目染極端的教義,被嚴格地規訓,從七八歲開始學習使用槍枝,習慣於暴力和死亡,童年遊戲是一起製作簡易炸彈。姑且不談論其他,只論及這部紀錄片《恐怖分子的孩子》的文獻價值,就足以值得被尊敬。極少有人能夠真的進入恐怖分子的私密空間,貼身觀察這群人的行為,考察他們的思想。
  • 恐怖分子想要的,我偏不讓他們得逞
    於是這次,我沒感到後怕,只覺得憤怒:這幫恐怖分子臭流氓!所以我今早出去跑步了。我的邏輯,是這樣的:劉備曾經對諸葛亮說:「我與曹操,常相水火。操以急,我以緩;操以暴,我以仁;凡每每與之相反,遂能如願也。」同理,恐怖分子臭流氓想要什麼?我偏不給他們什麼。
  • 我的父親是恐怖分子,但我選擇了和平
    視頻來源:網絡看過《我父親是恐怖分子》這本書的人都知道,這句話源於這裡,這是一個關於選擇的故事。第一次視線與它相撞的時候,我就知道我可以和他有關。這是可怕的,不僅對於像我這樣無知的人而言,還包括其他群體某種程度的「無知」和「狹隘」,因為這都是產生「偏見、錯誤、暴力、恐怖」的原因。就如書中的當代宗教激進主義正是這一概念的典例,通過對一個群體進行宗教經典的極端主義解讀,然後開始進行直接性暴力行為,並對此暴力加以正當化和合理化。將自己的心思滲透進主人公扎克的筆觸,你就會對從想了解恐怖分子兒子生活模樣的熱忱,開始逐漸轉移。
  • 一個恐怖分子和一個平民的愛情
    在德裡,Zooni真得遇上了她的王子-Rehan,一個導遊,一個極度危險的恐怖分子。我有時會想起他凝視照片的眼神,深情而無奈。對一個身負各種使命的軍人來說(抱歉,我一直認為Rehan是一個軍人,而不是恐怖分子),這種割捨,包含了多少不忍和無可奈何。
  • 恐怖分子襲擊電臺(恐怖直播)
    恐怖分子襲擊電臺(恐怖直播)(恐怖直播)導演: 金秉祐編劇: 金秉祐主演: 河正宇 / 李璟榮主持人尹英華不以為然,並且說道你炸吧炸吧炸給我看看。然後沒一會就聽見了爆炸聲發現窗外的麻浦大橋被炸了,大驚失色的尹英華很快冷靜了下來。他的同事要報警也被他強壓了下來,說要利用這次恐怖襲警事件做獨家報導,尹英華很清楚這是一次事業翻身的好機會。
  • 印度片《我的名字叫可汗》既不唱歌也不跳舞:「我不是恐怖分子」
    《我的名字叫可汗》這部電影的靈感來源於發生在可汗的扮演者,沙魯克·汗的身上發生的一件事——過飛機安檢時,因為汗這個姓氏是伊斯蘭教的,被安檢人員審問了幾個小時才被放行。這也是這部電影最開始的場景。(可汗khan的k不發音,翻譯版本的問題,其實應該是汗,演員與角色是同一個姓氏)影片在現在與過去中穿插,像觀眾展示了為何可汗拼了命要找到美國總統,就為了說上一句話。
  • 戴卡西歐手錶就是恐怖分子?
    戴卡西歐手錶就是恐怖分子?   維基解密文件顯示,不少無辜者因此被捕入獄
  • 武裝分子處死親媽 恐怖分子行為人神共憤
    武裝分子處死親媽 恐怖分子行為人神共憤時間:2016-01-08 19:21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武裝分子處死親媽 恐怖分子行為人神共憤 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一直以殘暴著稱,但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想像他們做出弒母這樣滅絕人性之舉。
  • 奧斯卡紀錄片《恐怖分子的孩子》:絕望的教育,充滿死亡氣味的童年
    之後,阿布熱情的嚮導演一一介紹了自己的孩子。可怕的是,八個孩子的名字都和常在新聞裡出現的恐怖分子有關。然後向父親邀功說:我們把它的頭砍掉,就像爸爸你對那個男人做的那樣。 爸爸對某個男人行刑的過程成了孩子們行使暴力的教程。
  • 普京是怎麼對待恐怖分子的?
    「我支持香港警察,你們可以打我了。」「我們將到處追擊恐怖分子,原諒他們是上帝的事,我們的任務就是送他們去見上帝,在機場抓住就在機場槍斃,在廁所抓住就把他淹死在馬桶裡。」人們只記住了這句經典的「反恐語錄」,但是忽略了普京後面的一句話:「我當時在外出,飛到彼得堡的時候情緒低落。一個朋友問我說,你怎麼這麼憂傷?我說,我剛才胡謅了一些話,恐怕有點不合時宜。我有點不太高興,我不應該把自己降到亂說話那種層次。」第二年,他成為了俄羅斯總統。從1999年到2019,普京變得越發沉穩,在這期間他經歷了四任美國總統,在處理國際關係中變得遊刃有餘。
  • 我的父親是恐怖分子, 但我選擇了和平
    文/卡夫卡整理授權轉自孤獨的人不睡覺 公眾號(ID:awuya1990)一前天,巴黎遭到來自ISIS的恐怖分子襲擊值得深思的是,幾乎所有的恐怖活動都源自於極端的伊斯蘭組織,而且幾乎所有的自殺式襲擊者都只有二十來歲。
  • 電影《恐怖分子》改名後,在央視播出,我有點吃驚
    這部電影真正的名字叫做《恐怖分子》,是臺灣導演楊德昌的作品,而《請假裝你會捨不得我》是楊德昌前妻蔡琴演唱的歌曲,也是本片的片尾曲。
  • 電影《恐怖分子》改名後,在央視播出,我有點吃驚
    今天皮哥就與大家講講這部《恐怖分子》。臺北上空,警笛響起,空氣變得緊張,幾個生活壓抑的「恐怖分子」出場。影片名字叫《恐怖分子》,看完影片再回味這個名字,很有意思。影片中並沒有出現荷槍實彈的恐怖分子,那麼在這個看似祥和的城市,為何感覺壓抑至極,危險無處不在呢?
  • 我父親是恐怖分子 但我不是
    母親搖醒了睡夢中的我。「出事了。」她說。當時我還是個年僅七歲的小胖孩,穿著忍者神龜的睡衣。我早已習慣天還沒亮就被叫醒,但叫醒我的一向是父親,他會讓我帶上我的小毯子去宣禮塔禱告。「等等,」這是我從太空超人毯子裡跌跌撞撞爬出來後勉強吐出的第一句話。「我該把什麼東西放到床單上?你指的是什麼樣的……東西?」我是個乖孩子,靦腆,聽話。我想儘量按照母親吩咐的去做。
  • 影音推薦|《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
    9.11恐怖襲擊的發生使美國國內掀起了反對、歧視穆斯林的風潮,可汗與曼迪婭的髮廊被迫關張,而曼迪婭的獨子山姆更是在一場由種族歧視引發的少年爭鬥中意外身亡。悲憤的曼迪婭將憤怒發洩在了可汗的穆斯林姓氏上,說只有可汗告訴美國人民及美國總統他的姓氏並非與恐怖分子相關,才會與他再次相見。
  • 恐怖分子:請假裝你會捨不得我
    開頭一個大遠景,冷冽的色調,極具疏離感,角色經常被困於構圖中巨大的背景當中,這種電影中環境對角色影響是巨大的,構圖中的顏色以及鏡頭中時常出現的畫外音,例如恐怖分子裡的槍聲.但這一切,丈夫都不知道就是這種陰冷乏味而又恐怖的色調
  • 「恐怖分子」出沒香港?!劏房內遠程指揮殺人劫獄……
    你曾把香港和恐怖活動聯繫起來嗎?反正本帥從沒有! 前兩天,一個涉及尖沙咀搶劫案的印籍男子被香港警方擒獲,該男子上榜國際刑警「紅色通緝令」,更與恐怖分子扯上關係。究竟是怎麼回事?!   事情要從2月初說起。
  • 香港蒙面暴徒=ISIS恐怖分子!
    這些蒙面暴徒及其所代表的罪惡勢力,和伊斯蘭國(ISIS)恐怖分子又有何區別?香港市民必須知道,現在警方要對付的絕非「手無寸鐵」的學生,而是蓄意要殺死市民的恐怖分子,如果不採取必要且有實質打擊效果的武力,這些暴徒必將會殺死更多無辜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