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NO.1656-印度教去中國
作者:刁像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作為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之一,印度教在南亞次大陸長期佔主導地位,印度和尼泊爾兩國的印度教信仰者,均佔本國人口比例的80%左右。
印度教在南亞諸國中的人口比例
並不只在印度一國佔壓倒性多數▼
印度是印度教傳播最廣的國家,全世界十億印度教信徒中有九億居住在印度。然而,因多數信徒均集中在尼泊爾和印度兩國,人們普遍認為印度教有一定的民族性限制,不具備國際性。所以談及世界級宗教的時候,印度教的地位遠遠不如其他大宗教。
相比那些傳布世界各地的大宗教
基本集中在南亞的印度教確實頗顯狹小
(建在俄國南極科考站的東正教教堂)
(圖片:shutterstock@StanislavBeloglazov)▼
即使在緊鄰印度的中國,我們也很少看到印度教徒的影子。
但實際上,印度教曾傳來過這裡。
傳入東土
根據中印史籍的記錄和考古發掘出來的遺蹟,諸多學者認為印度教與佛教同時期傳入中國。
傳播路線大體分為四條:
一是從印度科羅曼德耳海岸,經馬六甲海峽、馬來群島,至中國的廣州、泉州或其它海港。這條路線基本遵循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目前在泉州發掘出來的大量印度教歷史文物和中國沿海地區的地方史籍均可證實。
元代印度教林伽與神龕狀石構件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藏)
(圖片:魯宇譞 / 圖蟲創意)▼
二是由印度阿薩姆地區(古稱伽沒洛國)進入上緬甸,再由緬甸通往中國雲南和其它西南地區。這條線路幾乎沿著著名的「西南絲綢之路」,目前在雲南劍川石窟中所見到的雕像以及大理發現的印度密教的遺蹟可以證實。
大理劍川石鐘山石窟
(圖片:汗牛識途中 / 圖蟲創意)▼
三是從克什米爾,翻越蔥嶺(帕米爾高原),再沿著天山南北兩路,再到達陽關和玉門關。即著名的陸上絲綢之路,同時它也是佛教傳入我國的主要通道,我國新疆石窟和敦煌石窟中依然可以找到印度教的身影。
翻越帕米爾的通道可能是前三條裡看上去最難的
但在當時條件下可能也是通向中原最近的
(底圖:NASA)▼
四是由印度經尼泊爾,翻越喜馬拉雅山脈進入中國西藏的孔道,這是印度佛教和印度密教入藏之路,反過來同時也是藏傳佛教反傳南亞地區的孔道。
通向中原的四條路線▼
由於地理區位的限制原因,印度教徒在我國的建廟和活動,主要集中在新疆地區,比中原地區要早得多,這些從歷史記錄和考古發現均可得到證明。
玄奘法師在它的著名作品《大唐西域記》中曾提到,今日的和田地區在七世紀以前曾有溼婆派的活動痕跡。而跨過塔克拉瑪幹沙漠,在和田地區的北面龜茲(庫車),也曾出現過印度教寺廟。
在古代塔裡木河流域水量較大的時期
南北疆之間是有河流橫跨塔克拉瑪幹沙漠的
玄奘法師就曾以此穿越沙漠
這條沿河通道向東還可一直延伸到羅布泊
(底圖:NASA)▼
至於考古證據,則是今日新疆的羅布泊等地發現過石祖、陶祖、木祖等遺蹟,它們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印度教在羅布泊留存的遺蹟。
除了新疆之外,雲南也是印度教早期傳入的地區之一。在今天雲南白族聚居的大理地區,劍川石窟石鐘寺區第8號窟中正座有蓮花型的約尼。印度教白族化之後,當地人稱之為「阿盎白」,而在約尼的旁邊還有印度教的天王像。
「約尼」一般與「林伽」相配套
與一般石窟的主尊為神祗不同
該窟的主尊就是「約尼」
(圖片:汗牛識途中 / 圖蟲創意)▼
這是因為這一時期的大理地區,有多種宗教在此盛行,緬甸和中原分別傳入的佛教在當地也有著一定市場。時間一長,宗教之間得到了融合,此時的雲南也發展出了密教(當地人稱為阿叱力教),它由佛教和印度教混合而成,所崇拜的神祗為大黑天(溼婆)。在今日的劍川石鐘山第15號窟及祿勸密教達拉摩崖石刻中,都可以看到大黑天的雕像。
沒找到劍川版本,來個尼泊爾版本吧
(圖片:wikipedia@Christopher J. Fynn)▼
而大理地區也因為有著怡人的印度教生存環境,吸引了大批印度教本土僧人駐足於此。甚至於南詔第八代國王世隆,還曾於872年立鐵柱於彌陀,並公開崇奉大黑天神。
漢地的印度教
印度教在邊疆地區傳得如火如荼,漢地也難免受到影響。根據目前所見最早的記錄《唐大和尚東徵記》中記載,天寶九年,廣州就有婆羅門寺三所。
而在中國古代歷史中最重要的世界級海港——泉州(刺桐),也有著眾多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商人。他們不僅帶來了信仰,還在完成原始積累之後,在泉州建設了自己的廟宇,留下了東南的另一處印度教遺蹟。
元代印度教惡魔石構件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藏)
(圖片:魯宇譞 / 圖蟲創意)▼
根據《諸蕃志》記載,北宋雍熙年間,有自稱是天竺國的僧人航海至泉州,還買了一片地,建了一座廟在泉州城南。而溼婆的象徵林伽,形似竹筍,實際是一種生殖崇拜,當時的刺桐人稱其為石筍。今日的泉州還有一條河流叫筍江,有一部分學者認為這就是印度教痕跡的殘留。
由於兩宋時期陸上交通斷絕
貿易轉向海路,沿海城市大規模崛起
來自「西方」的文化也多經海路來華▼
然而,泉州石筍崇拜的出現,愈發有擴張的趨勢,而這一信仰也與漢地傳統文化有悖。大概在北宋大中祥符年間以前,就有許多當地百姓對這一信仰嗤之以鼻,認為這是穢物。老百姓的反饋得到了地方官的重視,他們也認為任由這種文化長期發展下去,實在是有傷風化,於是府尹便派人去破壞,方式基本上都是直接把林伽鑿斷。
元代「大象與林伽」石構件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藏)
(圖片:魯宇譞 / 圖蟲創意)▼
宋元疊際,元朝的時候,馬可波羅又來到了著名的泉州,在其筆下泉州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商港,印度商人接踵而至,呈現繁榮狀態。此時的印度教徒繼續在泉州南門內附近建立各種寺廟,其遺物今日都能在泉州的博物館中見到。
元代印度教財富女神拉克希米龕狀石構件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藏)
(圖片:魯宇譞 / 圖蟲創意)▼
近幾年來,泉州出土了約二百多立方米印度教的文物,其中除了大量的稜形或者是其他形狀的石制林伽外,還有很多印度教主要神祗的石刻雕像,溼婆、以及各種溼婆的變種、吉祥天女、人獅等均可見到。
除此之外,還有諸多類似佛教本生故事模式,印度教史詩神話和民間故事(如《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等)的浮雕。以及用古泰米爾文寫成的有關印度教的碑銘,這些雕像的形象栩栩如生,造型十分美麗,堪稱宗教文物中的精品。
元代印度教毗溼奴石雕立像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藏)
(圖片:魯宇譞 / 圖蟲創意)▼
文化傳播
印度教除了在中國留下的實物痕跡外,對於中國的一些文化思想也產生了一些有意思的影響。
由於在舊時的印度次大陸,印度教的意識形態佔有統治地位,印度的一切科學文化知識都被壟斷在婆羅門手中。在婆羅門執行祭祀、解釋吠陀經典中,也在無意中建立和發展了一系列科學研究。
當然,這些自然現象背後肯定都能找到一個大神
(圖片:shutterstock@AstroVed.com)▼
當然這些在宗教界人士看來並不是「科學」,只是為了祭祀而發展的輔助學科,比如:天文學、語言學、音韻學、工藝學、數學等。尤其是其中的數學研究,最早是為婆羅門建立祭壇測量服務的,後期發展成為科學。
印度齋普爾-古代天文臺
(莫臥兒帝國作品,印度+伊斯蘭成果)
(圖片:Salvador Aznar / Shutterstock)▼
這些實用的知識也隨著宗教的傳播進入我國。例如我國的佛教高僧一行參考印度教的《九執歷》創造了《大衍曆》;在隋唐時,也曾譯出多種印度教的「算經」和「算法」。
印度教醫學也隨著佛教傳入了中國,在隋堂時就一直流傳著許多「胡方」,比如《婆羅門諸仙方》《婆羅門藥方》《耆婆所述仙人命論方》等。
印度教與佛教的聯繫眾所周知,佛教的外道神佛中也有許多印度教的神祗,這點無論在漢傳還是密宗中都有體現。
更別提許多神話人物也都有印度教的影子了。比如哪吒的原型就來源於婆羅門教、《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則是印度教神猴訶努曼的形象。
仿佛是熟人了
(圖片:shutterstock@pics007)▼
不過,印度教雖然在中華大地留下了諸多物質與非物質痕跡,但印度教這一套整體系統並沒有完全像佛教一樣移植到中華本土中,僅僅是作為許多宗教以及民間文化的邊角料而已。
和佛教同時期進入中土的印度教為什麼會淪落到這般境地呢?
其實印度教也曾想在中華大地一展宏圖,並且初期甚至還受到了諸多士族子弟的歡迎,這是因為印度教的人分四等這一套階級固化理論正好符合士族集團的需求。
生活好苦,世世代代皆如此
(圖片來自:R.M. Nunes / Shutterstock)▼
然而在中國歷史上,絕大多數時期掌權的人都是以皇帝為首的利益集團,這其實與士族集團之間有著一定的結構性矛盾。如果長期階級固化,對於皇權來說反而不是好消息。正是因為宗教設定和權力結構的衝突,使得印度教一直處於被遏制的狀態,連利用的價值都很少,頂多有一些文化現象可以延留下來。
如果有印度大師教皇上修身養性之法
不知能否多出幾分好感來
(圖片:De Visu / Shutterstock)▼
再加上印度教的許多現象本身就與儒家文化為主的漢文化圈的調性不合,久而久之印度教整體就退出了以實用主義為主的中土舞臺。
參考文獻: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nduism
2.陳炎,鄧東.印度的婆羅門教、佛教與中國的儒家、道家[J].孔子研究,2003(04):40-49+56.
3.黃心川. 印度瑜伽與少林武功[J]. 佛學研究(0期):136-141.
4.馬維光. 哈奴曼與孫悟空的差異[J]. 南亞研究, 2000(02):78-80.
5.絲綢之路連接著中印文明——記印度教神廟在泉州
6.李巧惠. 泉州開元寺印度教古石雕考[J]. 流行色, 2019, 000(007):69-70.
7.陳水德. 泉州外來宗教文化的傳播[J]. 黎明職業大學學報, 2014(04):11-15.
8.黃心川. 印度教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J]. 宗教學研究, 1996(03):80-86.
9.邱永輝. 印度教在中國:韋伯命題與雲南經驗[J]. 世界宗教文化, 2019, 000(003):15-22.
10.朱明忠. 印度教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影響[J]. 東南亞南亞研究, 2011, 000(004):57-62.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魯宇譞 / 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