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小島國如何坐吃山空?|地球知識局

2020-12-23 地球知識局

位於南太平洋中部的島國諾魯,陸地面積只有21.1平方公裡,是僅次於梵蒂岡和摩納哥的世界第三小國(同時是最小的島國),不到一個小時就可以週遊一圈,風景還算優美。

是真的小,十分鐘可以數出有多少戶人家

真實版海島大亨

(圖片:shutterstock@yutthana-landscape)▼

然而島上的人文景觀卻有些奇怪,遍布著破舊的廠房和設備。裡面沒有工人,居民們似乎也已經忘記了這些廠房原本是用來做什麼的,只有爬山虎和在廠區裡玩耍的孩子還能證明,這個國家確實曾經擁有過「發達的工業」。

類似的廢棄設施遍布全島

(圖片來自@deposit / 圖蟲創意)▼

這種對比應該會讓老一輩諾魯人唏噓不已。在他們的記憶裡,就在半個世紀之前,諾魯可是世界上人均GDP僅次沙烏地阿拉伯的國家。

其實排名都掉下來了,不過落差非常大

(圖片來自:wikipedia)▼

致富機遇的發現

1798年,英國船長約翰·費因抵達諾魯,開啟了諾魯與世界交流的歷史。19世紀末,德國向南太平洋擴張,在1888年將諾魯變為了自己的殖民地。不過此時的諾魯對德國而言並不重要,因為島上除了椰子樹和土著外似乎什麼都沒有。

太平洋上有眾多島國,諾魯是其中最小的一個▼

但幾年後一位海員的發現改變了諾魯的命運。

1896年,太平洋島嶼公司的一名貨運人員在島上短暫停留時,發現了一塊看起來奇特的巖石。它的切面閃閃發亮,似乎是什麼了不起的礦石。在這位辦事員將其帶到公司的雪梨辦事處3年後,公司一位化驗師將之化驗,才發現這是一塊磷酸鹽礦石。

磷酸鹽是相關化肥生產的重要原材料

而這座島上,到處都是磷酸鹽...

(圖片:shutterstock@Fokin Oleg)▼

地質勘探隊迅速出發,對諾魯進行了詳細的勘察,最終這塊島富於磷酸鹽的現實公之於眾:

由於地理位置特殊,被珊瑚礁環繞的諾魯長期以來都是海鳥跨赤道遷徙的主要途徑和棲息地,大量鳥糞便年復一年堆積於此。

鳥很多,鳥糞也很多,關鍵是時間足夠久

但萬年的積累,現代人幾十年也就挖光了

(圖片:shutterstock@A7880S)▼

數萬年間,在赤道高溫環境下,鳥糞土中有機磷鹽被分解,並留下豐富的磷酸鹽;在鹼性地下水的作用下,磷酸鹽又與碳酸鈣反應,形成了各種含磷巖石。 結果是,該島2/3的區域被厚達6~10米的磷礦所覆蓋,其礦藏品位更是高達38.9%,是典型的富礦。

諾魯國徽,白色三角十字代表含磷礦產

坐下的軍艦鳥(鳥糞)則是這種礦產的重要來源▼

磷酸鹽礦是製作化肥的重要原料,其磷元素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在當時,現代農業已經有了很大進步,一些國家開始拋棄傳統肥料而採用更好的人工肥,而磷礦石粉碎後可直接作磷肥用於農業生產,諾魯的價值更被凸顯。

廢棄的諾魯磷酸鹽採礦場

(圖片:shutterstock@Robert Szymanski)▼

被發現自帶珍貴的資源屬性後,諾魯的地位自然不一樣了。20世紀後,諾魯作為殖民地,磷礦被德國、澳大利亞、英國、紐西蘭、日本等國不計後果地瘋狂開採。

開採諾魯磷酸鹽礦

(圖片:wikipedia)▼

1908年至1913年間,殖民者從諾魯強行開採了63萬噸磷酸鹽,1925至1930年開採了170萬噸,1933到1938超過400萬噸,到了1950年,一年的磷礦出口量首次突破100萬噸……

這些開採的磷礦絕大部分出口到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至少有83%的歸宿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田地、牧場。

諾魯磷酸鹽裝卸站和運輸船舶

(圖片:shutterstock@Robert Szymanski)▼

高強度開採不僅加速諾魯資源枯竭,還破壞了當地生態。開採過程中產生的有害物質先是引起礦區地表土壤結構形態的變化,接著也危及植被生存,導致諾魯損失了大部分原始植被,進而讓島上鳥類喪失了棲息地和食物來源,它們種族滅絕的風險也大大增加。

20世紀初的諾魯地圖

通向內陸的道路以及港口等基礎設施

主要用處就是出口磷酸鹽

(圖片:wikipedia@Lorrie Graham/AusAID)▼

面對過度開採的種種惡果,諾魯人與殖民當局多次斡旋反抗過,但終未能讓利慾薰心的後者花更多的心思維護島內生態。

1968年,諾魯實現國家獨立,對磷礦也有了完全的管控權。然而對於島上的磷酸鹽礦來說,命運卻沒有太多的改觀,因為諾魯自主政府也沒有思考太多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與殖民者一樣大肆開發磷酸礦。

努力吃幹榨盡挖到光禿禿...

(圖片:wikipedia@Lorrie Graham/AusAID)▼

主要是國際買家給的太多了,不僅諾魯政府得益於磷酸鹽礦的收入得以運轉,全體國民也坐享其成。所謂拿人手短,當所有人的幸福生活都建立在對礦產的壓榨上時,開發新產品和可持續開發礦產的聲音便被無限壓制了。

曾經的磷酸鹽礦場

(圖片:shutterstock@Robert Szymanski)▼

天堂生活也莫過於此

諾魯獨立之時,仍處人類對化學肥料的需求急劇增長時期,市場上的磷肥原料供不應求。因此諾魯放飛自我,暫時擱置了「邊開採、邊恢復生態」的想法,決定以磷酸鹽致富興國。於是,諾魯以2100萬澳元的價格從澳大利亞原開採公司全額購買了磷酸鹽業務,隨後就瘋狂開採磷礦,頭年開採量甚至超過德國殖民時期的開採總和。

和每一種不可短時再生的資源一樣

這座小島的財富存量終有耗盡的一天▼

為了滿足採礦需求,諾魯還從國外大力招入採礦勞工,但諾魯本國的勞工很少參與工作,在6000多諾魯人中只有約2000人工作。

主要是從鄰國(不接壤)進口勞工

吉里巴斯和吐瓦魯都是沒什麼自然資源的小島國

很多人也依靠著諾魯的磷酸鹽產業度日▼

勞動力豐富了,磷礦開起來自然更得心應手,諾魯借著磷礦出口也是賺得盆滿缽滿,至80年代時,諾魯磷酸鹽的出口達到巔峰,諾魯藉此一躍成為太平洋最富裕的島國,

國運和個人命運就像過山車,大起大落▼

有錢意味著強購買力。當時在我國還很鮮見的臺式電話,在諾魯已經是家家戶戶都有的尋常物件,彩電冰箱也並不稀奇,每家兩輛汽車甚至是標配。在當時的島上走一走,能看見人們愜意地開車,在只有20多平方公裡的島上繞圈子兜風,繞一圈只需要20分鐘。

1972,諾魯人已經可以乘著飛機出行了

(圖片來自@Wikipedia)▼

有錢了不僅人民底氣足,政府也大方,為民眾提供了羨煞旁國的各種福利。

居民的房屋建設能夠獲得政府的大量補貼,水、電、通訊費幾乎免費;居民也不存在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因為島上不僅有兩所設備先進的、免費看病的公立醫院,居民要是覺得需要出國看病,同樣不用花自己的錢,因為政府有錢;連出國留學都可以得到全額補貼。

這就叫一生下來就當富翁。

但現在的GDP四分之一靠澳大利亞援助

拿人的手短,也不知道話語權還有幾分

(圖片來自@Robert Szymanski / Shutterstock.com)▼

但諾魯認為,僅僅將錢「用之於民」還不能向世界表明自己到底有富裕,「走出國門」也很有必要。當時磷酸鹽礦產每年能夠為諾魯帶來每年0.6至0.78億美元的收入,政府年度支出約為2000萬美元,餘下的便由政府投入了一個名為「諾魯磷酸鹽礦費信託(NPRT)」的信託基金,再用基金中的這些錢在海外大量購入房產和投資。

人民只負責吃喝玩樂就好了

(圖片來自@DFAT /flickr)▼

1982年,諾魯在澳大利亞墨爾本投資,買了塊比自己國土面積還大的地,又花了2000多萬美元在土地上蓋了座52層高樓,使之成為當時墨爾本最高的建築。舉行完工典禮時,諾魯邀請了數百名國家代表來參加,將他們安置在酒店悉心招待了10天,讓全世界都看到了諾魯的「豪氣」。

正是信託基金投資的房地產項目之一

但早已被澳大利亞的公司收購

(圖片來自@timsdad / wikipedia)▼

除了墨爾本,雪梨,美國夏威夷、英國倫敦、紐西蘭、菲律賓等地的許多地產或項目也都被諾魯買下。

輝煌不過幾十年

政府出手闊綽,福利制度優越,都提高了民眾的幸福感、維持了社會穩定。但這同樣也推高了全體國民對生活水平的預期,卻沒有教會人們應該如何靠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在經濟發展順暢、國庫充盈時一切都不是問題,但誰知道磷礦在肉眼可見的未來就要開採完了呢。

磷酸鹽庫存是有限的,但人類的需求暫時是無限的

(圖片來自@David/ flickr)▼

進入九十年代,諾魯先前肆無忌憚開採、且不注重修復的惡果漸漸凸顯。

生態環境已經從根本上被破壞,島嶼隨處可見月球表面一般的土況,無法開墾為農業用地也無法做建築用途。同時,諾魯每年的磷酸鹽產量也在以令人感到悲觀的速度下降,到90年代末時已經不足100萬噸,同時國際磷礦價格下跌,諾魯距離沒發現磷礦之前的生活又近了一步。

後來也嘗試再次開採,但就這麼大個地方

能挖的早就挖的差不多了

(圖片來自@DFAT /flickr)▼

磷酸鹽產量下降帶來收入的減少,政府為了賺錢竟然默許洗錢。1990年代,諾魯成了知名避稅天堂:在這裡開一家合法銀行,只需要25000美元而無其他要求。不過這種做法很快被反洗錢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FATF)盯上,諾魯也在其壓力下於2003年提出了反避稅法規,終止了洗錢交易,國內的多家銀行也被迫關閉。

澳政府於2006年關閉了諾魯的銀行系統

人們只能用現金交易,積蓄只能存在家裡

在澳大利亞的樹蔭下存活的諾魯

2016年之後,連澳大利亞的銀行也與其斷了業務往來

(西太平洋銀行諾魯分支 圖片來自@Carlos Braga/ pinterest)▼

進入21 世紀的諾魯已經跟鼎盛時期的自己隔了十萬八千裡遠,磷酸鹽出口早已經無法滿足諾魯經濟、 社會的發展需要,據美國中央情報局估計,該國2005年的人均GDP只有5000美元,是巔峰時期的1/10。

在諾魯的採礦業瀕臨結束後,財政赤字的漏洞補不上

連唯一的航空公司的唯一的飛機也被沒收了

(圖片來自@Robert Szymanski / Shutterstock.com)▼

而沒礦可開意味著大量工作機會的損失,很多先前就職於採礦行業的工人也不得不離開工地、離開諾魯,造成了大量人口流失:2006年,有1500名來自吉里巴斯和吐瓦魯的工人離開諾魯,諾魯的失業率也超過了20%。

諾魯的失業率取決於磷酸鹽的出口量

在2005年,天賜的財富所剩無幾,幾乎全民失業了▼

但就業問題的解決也並非易事。在長期低成本、高質量生活的滋潤下,諾魯國民惰性較高,本土農業和漁業基本荒廢,曾經唯一的農產品椰子也無人種植。工作人口中,有90%以上都供職於政府部門,其餘人則領著政府補助「寄國籬下」。

澳大利亞不想接納偷渡來的難民

暫時就安置在諾魯的暫留中心

而諾魯則能因此為國民提供工作崗位

(圖片來自@DIAC images /wikipedia)▼

然而,整體局面的改觀也沒有那麼容易,政府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人民健康:該國是世界最肥胖的國家。

諾魯94%的居民超重,72%居民肥胖,超過40%的人口患有2型糖尿病。在肥胖引起的一系列慢性病作用下,很少有人能活到60歲以上。原因也很簡單:先前諾魯人吃著自己捕的新鮮魚類、種的水果和蔬菜,之後磷酸鹽帶來的輕鬆且巨額的收入讓人們停止勞動,進口的各種魚罐頭和加工食品成了人們的最愛。

諾魯的肥胖率是全世界最高的,平均體重約100公斤

主要是諾魯人覺得越胖的人越有錢

(圖片來自@Lorrie Graham / wikipedia)▼

總統也該減減了....

(圖片來自: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wikipedia)▼

當全國人民的身體這個「革命的本錢」都無法正常運轉,還能有什麼更多的期待呢?

經濟崩盤後也開始在意健康問題了

不過減肥和重振經濟一樣,不是那麼簡單的

(圖片來自@DFAT /flickr))▼

所以事到如今,諾魯的政府還是沒有想出什麼有效的辦法讓諾魯重現往日輝煌,依然在出口著所剩無幾的磷礦,但少了外國援助,自己的國民是萬萬難以靠此活下去的。

參考文獻: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hosphate_mining_in_Nauru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auru_Phosphate_Royalties_Trus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conomy_of_Nauru

https://theconversation.com/the-new-rise-of-nauru-can-the-island-bounce-back-from-its-mining-boom-and-bust-62419

https://www.amusingplanet.com/2015/06/nauru-island-country-destroyed-by.html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shutterstock@Robert Szymanski

END

相關焦點

  • 阿富汗是如何成為毒品王國的?|地球知識局
    (⊙_⊙)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NO.1779-染上毒癮的國家作者:那日蘇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談到世界毒品產地,很多人會想到金三角,但其實「金新月」已經取代金三角,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毒品產地——其罌粟種植面積近11萬公頃,每年生產4000噸毒品,巔峰時佔據全球毒品產量的
  • 俄羅斯農業是如何中興的|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NO.1369-俄羅斯農業中興作者:那日蘇製圖:孫綠 / 校稿:酸奶 / 編輯:養樂多今日的俄羅斯已無蘇聯時期的超級大國地位,但在軍事、科技、政治等方面的影響力仍十分強大。
  • 土耳其,天降大旱|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761 在中東諸國中相對充裕的水資源,讓小亞細亞半島的富庶延續至今,糧食、蔬菜、水果、棉花在收成正常的年份可以自給自足,還出口到國外,成為世界第五大果蔬出口國和西亞唯二的糧食出口國之一
  • |地球知識局
    (⊙_⊙)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NO.1759-埃塞與厄特作者:中年維特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埃塞的領土主要組成部分是衣索比亞高原,然而這一高原並非只屬於如今的埃塞一國,它同樣是厄利垂亞領土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 沙漠釘子戶慘遭強拆,真的很兇|地球知識局
    (⊙_⊙)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NO.1714-沙特部落拆遷作者:重光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拆遷,是世界各國城市建設發展中繞不開的話題。當徵地方與被徵收方易於達成一致時,一切都和和氣氣,推進迅速。
  • 德雲社坐吃山空?遲遲不能恢復正常演出,能堅持下去嗎?
    就算是一座金山,也總有搬空的那一天吧!再說了,不是每一個演員都是嶽雲鵬,就算是沒有商演,人家還可以指著接真人秀和電影養活自己。德雲社這麼多的成員,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去接真人秀養活自己的。德雲社坐吃山空?看起來目前德雲社是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可是德雲社也絕不是在坐吃山空。可能在大家的眼中,德雲社就只是一個說相聲的地方,可是德雲社的產業鏈絕不僅僅是相聲。
  • |地球知識局
    而三大島鏈中最重要的基地,莫過於位於第二島鏈核心位置的關島。外來殖民者與當地土著的衝突才剛剛開始太平洋島民與世隔絕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1915年,塞班島的查莫諾人)(圖片:wikipedia)▼哥倫布到達美洲、麥哲倫船隊環遊世界後,西班牙對世界的認識和航海能力已經超越了其它歐陸國家
  • 宋朝抗元的秘密武器今天如何了?丨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679-成都東北門戶 作者:常教員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13世紀前半葉,蒙古帝國對東亞大陸的徵服到了最關鍵的階段。
  • 印度教,去中國 | 地球知識局
    印度是印度教傳播最廣的國家,全世界十億印度教信徒中有九億居住在印度。然而,因多數信徒均集中在尼泊爾和印度兩國,人們普遍認為印度教有一定的民族性限制,不具備國際性。所以談及世界級宗教的時候,印度教的地位遠遠不如其他大宗教。
  • 2020,南極氣溫20度 | 地球知識局
    這過熱的「天災」,對這個地球意味著什麼呢?到底有多熱?從1850年代到現在,全球氣溫升高了大約1°C。自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七個年份全部產生於過去十年間(2010-2019),而最熱的五個年份則全部是在自2015年後。
  • 朝鮮狗肉風俗|地球知識局
    這可以說是朝鮮半島地區信史時代有據可查的最早記錄,而如今這處墓葬遺址也已和眾多同時期的墓葬遺址打包成為朝鮮的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這種食用狗肉的古老習俗或許與朝鮮古代的農業環境分不開。
  • |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752 江華條約的籤訂 一是朝鮮王朝確實難以招架日本人的炮艦 二是大院君被罷免後,上臺了許多支持開放貿易的開化派 (圖片:世界影像 / Wikipedia)▼
  • 韓國,正在撿起漢字 | 地球知識局
    2015年KBS拍攝的紀錄片《超級中國》收視率超過10%,這是一個恐怖的數字,相比之下中國最火的節目(除了春晚)收視率也難以超過2%。另一個引人注目的數字是2019年韓國赴中國觀光的遊客接近二百五十萬人次,相當於韓國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可以說韓國人對中國的了解,正在因中國的日益強大,而變得日漸深刻、詳盡而立體。
  • 朝鮮,懷念崇禎|地球知識局
    現在看來東北平原有著很好的農業條件但當時人類對能源的利用水平很低東北是名副其實的苦寒之地在相對溫暖的朝鮮看來仿佛另一個世界(圖片來自:shutterstock@Anton Balazh)▼這場朝堂之爭在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前夕達到了頂峰。
  • |地球知識局
    這些嫁給同一個男人的女人們又該如何相處?其中又有多少我們難以想像的秘辛呢?當時穆罕默德及其信徒的地盤還很小相比個人享樂,最重要的還是緊密團結自己身邊的人(圖片:google map)▼在625年3月的烏侯德戰役中,保衛麥地那的穆斯林軍隊因軍中弓箭手擅離職守,而遭到來自麥加的阿拉伯多神教徒騎兵突襲
  • |地球知識局
    除了湘西,湘東南也是山區大戶沅江是湘西最重要的河流▼湘西地形複雜,多高山巨谷。雲貴高原的東延部分武陵山,以及中國二三階梯分界線的雪峰山,兩座東北西南走向山脈一南一北橫亙在湘西大地上,其主脈和支脈覆蓋了湘西地區90%的土地。
  • | 地球知識局
    戰場橫屍遍野,衛生狀況堪憂,為蚊蟲鼠蚤最愛之地;此外,戰爭的直接後果之一就是引起當地人口的流動。戰時,有的民眾迅速出逃,有些借著愈加便利的交通躲到遠方,更多的則是避難於附近府縣、村寨山野。在這個人口流量大且流速加快的時候非常容易導致疫情的擴散。
  • 這個北美的小島國,滿大街行走的黑人,原住民曾是黃種人!
    牙買加,是加勒比海的其中一個島國,牙買加是個北美洲的小島國 ,因為離邁阿密只有不到兩個小時的飛機 ,所以來著旅遊度假的美國人很多,牙買加有連綿的沙灘,淡藍清澈的海水,溫暖的陽光以及一望無際的藍天。法爾茅斯周圍環繞著糖廠和牛場,是加勒比海保存最完好的喬治亞城鎮之一,偉大的房子由詩人伊莉莎白和他的親戚建造,現在是一個博物館,裡面有古老的家具和罕見的樂器和韋奇伍德瓷器,如果有興趣的話,你可以探索好希望種植園,這是一座有古老的椰子和糖種植園。
  • 「世界地球日」,說說中國最早寫了「地球」的詩歌是哪一首
    地球我們現在對「地球」這個名詞已經是太過熟悉了,說不定有時一天還會說上好多次。可是你否知道,「地球」這個名詞的歷史其實並不算十分久遠。在古代各國,對地球形狀的猜測就有多種,這裡面自然也有認為是球形的,但畢竟都是假說和猜測,直到十六世紀才由葡萄牙人麥哲倫率領的第一次人類環球航海證實。在明末,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為中國帶了這種理念,他在為中國皇帝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上,第一次出現了「地球」這個名詞。在此之前,中國有大地的概念,卻沒有地球的概念,所以把地球作為一個概念和名詞寫進詩詞裡肯定不會很早。
  • 曾經最富有的國家諾魯,如何從天堂島淪為赤貧國度
    諾魯陸地面積21.1平方公裡,海洋專屬經濟區面積32萬平方公裡,是世界上最小的島國,也是世界上第三小的國家,僅大於摩納哥及梵蒂岡。這個世界上最小的島國,國際上非常有名── 諾魯曾經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還在國際上被稱為「太平洋上的科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