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中美國給中國最慷慨無私的援助》是網上流傳很廣的一篇文章。文中說,「在中國曆時8年的抗日戰爭中,美國給予了中國最有力,最直接的援助,使中國抗戰熬過了最艱難的時期。」揆諸史料,即會發現,美國在抗戰中給予中國的援助雖然很重要,但既不無私,也不慷慨。
抗戰爆發後,蔣介石即打定「苦撐待變」的外交方針,即在國內堅持抵抗,待美英對日開戰,再贏取最後的勝利。中國無力單獨對日作戰,所以蔣介石將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爭取國際援助上。在蔣介石看來,英國、蘇聯都不可期待,「惟美為民主輿論之國,較易引起俠義之感」,①進而有可能大舉援華。
然而對於日本的侵略行徑,美國只是原則性地表示,希望各國以和平途徑化解糾紛。蔣介石無奈地對記者說:「美國不能守中立……相信美國必能予中國以同情與援助。」②為獲得美援,胡適、宋子文等在美國奔走多年,但收效甚微。能促使美國逐步擴大對華援助的只有國際局勢的改變。
1938年下半年,日本侵略的對象不再限於中國,而威脅到歐美各國在太平洋島嶼的利益。美國考慮援華,但又不願激怒日本。此時日本發布第二次「近衛聲明」,宣稱建立「日滿華」共榮的「東亞新秩序」。為防止中國投降,美國才在1938年12月給予了中國第一筆援助,即「桐油貸款」:中國在獲得2500萬美元貸款的同時,向美國出口22萬桶桐油。1940年,中國又先後以錫礦、鎢砂作保,獲得總計4500萬美元的貸款。③
法國投降、德意日三國軸心建立,都使美國放寬對華援助。不過1940年9月,羅斯福主持制定美國在遠東行動的原則時,還是將「避免和日本衝突」列為第一條。直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方打消顧慮,於次年3月給了中國5億美元「無擔保、無利息、無指定用途、無任何附帶條件的貸款」。④
此前在某種意義上,美國還是日本侵華的「後盾」。以石油為例,1937年日本從美國進口石油2900萬桶,1940年為2300萬桶,各佔日本當年進口的80%和60%。⑤
美國大舉援華前,蘇聯出於牽制日本的目的,給予了中國最大援助。從1939年到1941年,美國援華貸款1.95億美元,同期蘇聯援華總額則有2.5億美元。⑥
1941年4月,蘇聯與日本籤訂中立條約,停止援華。好在美國國會此時通過了《租借法案》,這被蔣介石稱為「抗戰中一大事也。」但讓蔣失望的是,各國所得的租借物資極不平等。
在奉行「歐洲第一」、「先歐後亞」策略的美國看來,同德國作戰的英國、蘇聯才是要優先援助的對象。1941年,美國對英國援助9.99億美元,次年為43.25億美元,1943年增到86.25億美元,全部對英租借佔總額的64.65%。即使是對蘇聯,美國也很慷慨,租借總額112.6億美元,約佔美國租借法案下全部對外援助額的23.2%。⑦史達林說,如果沒有美國援助,「那我們就會戰敗」。
相比之下,美國對中國的援助,只是維持國民政府不至投降。從1941年到1945年,美國援華的租借總額只有8.25億美元(加上戰後援助,一共15.48億美元,佔美國租借外援的3.2%)。美國對華援助不僅少,且分配不均,在中國戰場最困難的1943年和1944年,美國租借給中國的物資僅分別價值4900萬美元、5300萬美元。⑧
通過以上史實可以看到,美國對華援助的從無到有、由少到多,其出發點都是自己的國家利益,而不是想像中的「道義」。說美國慷慨和無私,都過於一廂情願。更重要的是,美國援助中國的回報是巨大的,使中國成功地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換言之,即以甚小的代價,換取到了極大的利益。承認美國抗戰援華之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應了解其上述援華的內在決策邏輯。
注釋:
①郭倩:《論抗戰時期中國尋求美國租借援華的外交努力》,安徽大學碩士論文;②《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第97頁;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年;③④林宇梅:《美國援華貸款與中國抗戰》,《民國檔案》2003年第4期;⑤闕敏:《抗戰時期美國逐漸走向援華過程初探》,《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9年第20卷;⑥⑦⑧翟全禎、董興林:《從數量關係看抗戰時期美國「租借」援華》,《齊魯學刊》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