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抗戰援華「慷慨無私」?

2021-01-08 騰訊網
美國逐步擴大對華援助的出發點,乃是其國家利益,而非國際道義

《抗日戰爭中美國給中國最慷慨無私的援助》是網上流傳很廣的一篇文章。文中說,「在中國曆時8年的抗日戰爭中,美國給予了中國最有力,最直接的援助,使中國抗戰熬過了最艱難的時期。」揆諸史料,即會發現,美國在抗戰中給予中國的援助雖然很重要,但既不無私,也不慷慨。

抗戰爆發後,蔣介石即打定「苦撐待變」的外交方針,即在國內堅持抵抗,待美英對日開戰,再贏取最後的勝利。中國無力單獨對日作戰,所以蔣介石將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爭取國際援助上。在蔣介石看來,英國、蘇聯都不可期待,「惟美為民主輿論之國,較易引起俠義之感」,①進而有可能大舉援華。

然而對於日本的侵略行徑,美國只是原則性地表示,希望各國以和平途徑化解糾紛。蔣介石無奈地對記者說:「美國不能守中立……相信美國必能予中國以同情與援助。」②為獲得美援,胡適、宋子文等在美國奔走多年,但收效甚微。能促使美國逐步擴大對華援助的只有國際局勢的改變。

1938年下半年,日本侵略的對象不再限於中國,而威脅到歐美各國在太平洋島嶼的利益。美國考慮援華,但又不願激怒日本。此時日本發布第二次「近衛聲明」,宣稱建立「日滿華」共榮的「東亞新秩序」。為防止中國投降,美國才在1938年12月給予了中國第一筆援助,即「桐油貸款」:中國在獲得2500萬美元貸款的同時,向美國出口22萬桶桐油。1940年,中國又先後以錫礦、鎢砂作保,獲得總計4500萬美元的貸款。③

法國投降、德意日三國軸心建立,都使美國放寬對華援助。不過1940年9月,羅斯福主持制定美國在遠東行動的原則時,還是將「避免和日本衝突」列為第一條。直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方打消顧慮,於次年3月給了中國5億美元「無擔保、無利息、無指定用途、無任何附帶條件的貸款」。④

此前在某種意義上,美國還是日本侵華的「後盾」。以石油為例,1937年日本從美國進口石油2900萬桶,1940年為2300萬桶,各佔日本當年進口的80%和60%。⑤

1943年,蔣介石與羅斯福、邱吉爾在開羅會議上。此時中美已結成同盟,但美國對華援助也還是很有限的。
二戰中,美國對華援助是對蘇援助的1/7,是對英援助的1/20

美國大舉援華前,蘇聯出於牽制日本的目的,給予了中國最大援助。從1939年到1941年,美國援華貸款1.95億美元,同期蘇聯援華總額則有2.5億美元。⑥

1941年4月,蘇聯與日本籤訂中立條約,停止援華。好在美國國會此時通過了《租借法案》,這被蔣介石稱為「抗戰中一大事也。」但讓蔣失望的是,各國所得的租借物資極不平等。

在奉行「歐洲第一」、「先歐後亞」策略的美國看來,同德國作戰的英國、蘇聯才是要優先援助的對象。1941年,美國對英國援助9.99億美元,次年為43.25億美元,1943年增到86.25億美元,全部對英租借佔總額的64.65%。即使是對蘇聯,美國也很慷慨,租借總額112.6億美元,約佔美國租借法案下全部對外援助額的23.2%。⑦史達林說,如果沒有美國援助,「那我們就會戰敗」。

相比之下,美國對中國的援助,只是維持國民政府不至投降。從1941年到1945年,美國援華的租借總額只有8.25億美元(加上戰後援助,一共15.48億美元,佔美國租借外援的3.2%)。美國對華援助不僅少,且分配不均,在中國戰場最困難的1943年和1944年,美國租借給中國的物資僅分別價值4900萬美元、5300萬美元。⑧

通過以上史實可以看到,美國對華援助的從無到有、由少到多,其出發點都是自己的國家利益,而不是想像中的「道義」。說美國慷慨和無私,都過於一廂情願。更重要的是,美國援助中國的回報是巨大的,使中國成功地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換言之,即以甚小的代價,換取到了極大的利益。承認美國抗戰援華之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應了解其上述援華的內在決策邏輯。

1942年3月,美國飛虎隊員在昆明機場P-40戰鬥機前合影。飛虎隊中的一部分飛機即是通過《租借法案》獲得。

注釋:

①郭倩:《論抗戰時期中國尋求美國租借援華的外交努力》,安徽大學碩士論文;②《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第97頁;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年;③④林宇梅:《美國援華貸款與中國抗戰》,《民國檔案》2003年第4期;⑤闕敏:《抗戰時期美國逐漸走向援華過程初探》,《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9年第20卷;⑥⑦⑧翟全禎、董興林:《從數量關係看抗戰時期美國「租借」援華》,《齊魯學刊》2003年第4期。

相關焦點

  • 重慶成立飛虎郵局緬懷美國飛虎隊援華壯舉(圖)
    該郵局旨在紀念美國飛虎隊為中國抗戰勝利作出的貢獻,向大眾普及中美兩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合作精神。重慶友好飛虎隊展覽館館長代慶標介紹說,二戰時期,重慶作為國民政府戰時首都,是美國空軍援華抗戰指揮中樞和重要決策地,駐紮著大量飛虎隊將士及援華抗戰人員。
  • 中國哪種神奇生物讓美軍放棄日本,美國支援抗戰是真的慷慨無私嗎
    十六世紀初,葡萄牙人在對華貿易中,第一次將桐油作為商品輸出到世界各地。可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西方對桐油的認識僅限於優質油漆。直到二十世紀初,歐洲科學家才發現,桐油除了具有防腐、防水等功效外,還具有良好的絕緣性。因此,桐油成為製作電線、電纜及一切和電有關產品中必不可少的原料。後來美國科學家還發現,桐油加熱處理後凝成的固體可替代橡膠。
  • 紅色飛鷹——抗戰期間蘇聯志願航空隊援華始末
    二戰中擔任蘇聯紅軍工程兵部部長的卡利亞金,就是蘇聯援華抗戰期間來到中國的一位高級軍事顧問。他撰寫的《沿著陌生的道路》,回顧了1939年奉調回國前的所見所聞。卡利亞金雖然不是空軍,但對蘇聯援華情況有相對全面的掌握。他在回憶蘇聯援華武器裝備的章節中,用很大篇幅敘述了蘇聯戰鬥機的優異性能,以及對日本飛機的各項優勢。那個章節的標題翻譯成中文是「蘇聯技術裝備顯神威」。
  • 抗戰期間,蘇聯援華空軍奇襲臺灣的日軍基地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全面抗戰由此展開。當時日軍的鐵騎肆意踐踏著我國的大地,而在我國的領空上,日軍的飛機也在肆無忌憚地橫行施暴,欺負的就是當時我國沒有強大的空軍。在抗戰爆發初期,這個最危險的時刻裡,與我國一樣都是同盟國的西方大國們,沒有一個肯施以援手。而國民黨政府在此時則與蘇聯政府在南京籤訂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應中國政府的邀請,史達林決定在當年的11月派遣蘇聯援華空軍志願隊來華參戰。
  • 藥農上山採藥回途中,意外發現飛機殘骸,竟是二戰美軍援華軍機?
    看到這些物品,專業人員很快反應過來:這具飛機殘骸是二戰時期美軍援華航空隊的軍機。為了進一步核實有關情況,我國有關部門將飛機的照片交給了美國。美國最終做出了確認:這就是援華航空隊軍機的殘骸。這名飛行員是美軍要找的失蹤多年的援華飛行員。一段塵封的歷史被揭開了——這架飛機是幫助中國抗戰的英雄戰機。這位飛行員是幫助中國抗戰的英雄飛行員。
  • 「抗戰時期'飛虎隊'不求回報,中國欠了美國天大的恩情」?真相是……
    到1941年,中國沿海已被封鎖,在日軍已經進入法屬印度支那,切斷了滇越鐵路的情況下,苦苦支撐著抗戰戰局的國民政府,可資依靠的外來物資輸入通道只剩下西南的滇緬公路,這是支撐國民政府繼續抗戰的「生命線」。深諳這一點的日本軍部之所以發動緬甸戰役,主要目的之一便是切斷外界對華「輸血」的最後一條「血管」,用經濟窒息的手段迫使國民政府乞降。
  • 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戰公路陳列館
    抗日戰爭時期,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戰公路作為中美兩國人民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歷史的真實寫照,是中國抗日戰爭大後方唯一的陸路運輸線及國際援華物資的大動脈,被譽為「中國抗戰的生命線」。 「二十四道拐展館」 「中國抗戰的生命線」-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戰公路陳列館
  • 抗戰時期,德、意、英、法、美、蘇都對中國做了什麼?
    (圖為1944年的美國援華軍官陳納德與魏德邁)無論是哪個國家,無論其動機是什麼,只要它的行為客觀上有助於中國抗戰,那麼都應牢記;同理,只要它的行為客觀上損害了中國人民的抗戰事業,同樣不能選擇性遺忘。(圖為美國援華志願航空隊——「飛虎隊」,這是一支民間性質的高價僱傭軍)在軍事方面,為了讓中國能在戰爭中繼續堅持下去,美國於1941年為陳納德以民間人士身份赴美招募援華志願飛行隊——即著名的「飛虎隊」——提供了若干便利條件
  • 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軍事頻道-新華網
    當記者前往瀋陽採訪研究「九·一八」的相關人士時,以「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井曉光館長為代表的一批專家學者不約而同地提醒記者,「『九·一八事變』準確的稱謂應該是『九·一八侵略戰爭』,而中國抗戰的起始時間也應該從這一天算起,同時在這 裡中國人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
  • 抗戰記憶不滅,僑鄉精神永存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回顧抗戰歲月,有苦痛,但也有更多值得我們傳承和銘記的東西。為了傳承偉大的抗戰精神,近日,江門市網絡文化協會組織全國主流網媒追尋江門抗戰印記採訪團走進江門活動。
  • 飛虎隊後裔齊聚昆明 追述中美抗戰情緣
    飛虎隊後裔齊聚昆明 追述中美抗戰情緣 2020年12月21日 07:58   來源:中國新聞網
  • 胡山:蘇聯版《西行漫記》之《在華一年》
    蘇聯援華抗戰,卡爾曼烽火漫記李輝大使介紹,羅曼·卡爾曼是蘇聯著名的電影攝影師和新聞電影導演。1936年至1937年,卡爾曼作為戰地攝影記者進入西班牙拍攝內戰。1937年8月從西班牙回國後,1938年9月受史達林和蘇聯政府委派,卡爾曼又以蘇聯《消息報》特派攝影記者和蘇聯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攝影師身份來華,報導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時間長達一年。
  • 昆明南強街,從清朝開始繁華至今,抗戰時期在這能看好萊塢大片
    南昌諸魯是昆明今天食道樂中的佳餚,是一條豐富夜生活的巷子,誰能想像,只有河智苑在現代風格的閣樓後身,才有歷史遺蹟,今天我給大家講講南疆街的歷史典故,昆明南強街, 從清朝開始繁華至今, 抗戰時期在這能看好萊塢大片。
  • 從電影《八佰》看我國抗戰的武器裝備
    盤點我國抗戰的武器裝備來源,就是外購、外援+自主製造,外購/外援先後來自德國、蘇聯、美國。很多人會有疑問,德國和日本不是一夥的,為什麼還能從德國購買裝備。 抗戰開始後,基於在遠東牽制日本的戰略訴求,蘇聯開始了對華援助,通過新疆陸路抵達中國,包括飛機,大炮,坦克,機槍等,直接派出飛行員參戰,派遣高規格的軍事代表團,其中的代表人物崔可夫還是未來蘇德戰爭的英雄,因為影像資料缺乏,國軍也沒怎麼組建有影響力的蘇械師,對蘇聯渠道的武器裝備後世知道的人較少
  • 芷江:定格抗戰歷史的「勝利之城」
    在抗戰勝利75周年到來之際,本網推出紀念專題,重回日軍受降之地小城芷江,重溫延安慶祝勝利歡樂場景……回望過去,向抗戰英烈致敬;銘記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9月3日,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楠木坪鄉大禾衝村的抗戰老兵譚義才,將去縣城參加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慶祝活動。79年前,17歲的譚義才在芷江加入了抗戰隊伍,成為一名炮兵。
  • 芷江:一座見證抗戰受降的勝利之城
    原標題:芷江:一座見證抗戰受降的勝利之城 美麗的湘西,舞水河畔,坐落著一個侗族小城。小城山清水秀,風光優雅,舞水河四季清澈見底,河邊古樸的吊腳樓倒映在水中,時不時有小巧的烏篷船划過,帶起層層波紋。清晨時分,婦人們來到河邊洗汰,傍晚時分,伴著彩霞,漁民們撐船打魚,一派安寧祥和。小城是侗族人民世代居住地,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抗戰歷史名城。
  • 邵瑋楠:抗戰後期國民政府關於假道運輸之交涉
    第一,作為之前蘇聯援華主要線路之一,新疆和甘肅境內公路、附屬設施及維護相對較完善。1941年9月,美國駐華大使館副武官弗裡曼(Paul Freeman)勘察了中國西北的道路。他在報告中指出,從哈密經蘭州,再到重慶的道路要好於中國公路的平均水準,更遠勝於滇緬路。全線道路寬闊,坡度和緩,橋梁和涵洞結實,足以承載重型卡車,維護工作也很到位。
  • 美媒:中國不應該忘了這些「美國英雄」,是我們幫著打跑了日本
    當地時間7月21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其官網頭版刊載了一篇介紹美籍援華航空大隊——"飛虎隊"的文章。文章對"飛虎隊"的形成經過,及在華作戰情況作了詳細介紹。CNN在文中更是不忘強調——這些美國僱傭軍是中國的英雄。
  • 中俄抗戰勝利圖片展在寧開展
    在當年的抗戰中,蘇聯人民率先給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寶貴的政治和道義支持,不僅支援了大批物資、裝備,還派出大批人員幫助中國抗擊日本侵略者。先後有2000多名蘇聯勇士參加了援華志願飛行隊,參與了南京、武漢等20多次空戰。
  • 美國飛虎隊後裔定居北京,成央視知名嘉賓,稱:很自豪成中國人
    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抗日戰爭時期,遍地狼煙,但是唐麥克美國人的身份變成了免受戰爭傷害的「護身符」,在短暫的旅行之後,唐麥克返回了美國。但是中國的文化和中國人民抗擊外敵的信念,對這個美國青年的內心產生了強烈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