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在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的帖子這兩天在持續發酵,王路的《中大是個很裝的學校》引起的爭議不小,而其他的回覆被轉發出來後,似乎也引發了一些反對的聲音。
其中,《「離北京太遠,離香港太近」的自由》中關於彩虹社式微原因的觀點被中珠雨後彩虹小組的成員強烈反駁。
以下是中珠雨後彩虹小組的博文:
近兩天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的回答在朋友圈轉的很火,其中一篇《中大是個很裝的學校》受到了很多童鞋和中大青年的關注。於是中大青年也轉載了一個「更值得一讀」的回覆《「離北京太遠,離香港太近」的自由》。
有意思的是兩篇文章都談到了中大在「同性戀領域」的影響和彩虹社,卻都有所偏頗。特別是中青推薦的那一篇更信口胡謅道「今天中大彩虹社早已式微,因為LGBQ(少打了T,transgender)在早已對之包容開放的中大實在難稱『議題』了。」
既然大家都頂著「自由開放」的驕傲口氣說到了彩虹社,那我也就不得不出來說說我們的故事了,也好讓更多人知道中大目前的現狀和有待改善的地方。
既然話題是【名校就讀體驗】,中大能算入其中也還是有些道理的。華南地區鼎鼎有名的中山大學曾經被拆分為很多學校,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華南師範大學。也併入了很多學校,中山醫科大學,嶺南大學。這兩所學校的併入讓中大排名陡然大增,科研教學實力大大加強。最俏皮的是「中山大學」這個名號,赫然從名字上和華工華師華農分開了。這也使得曾經的「國立廣東大學」借著孫中山仙逝後的名號在南方成為了數一數二的名校。同學們也得以把4個鋼鏰自豪地拍在桌上說道「中大的,來瓶珠江啤酒!」
中山大學分為四個校區,校區之間相隔很遠,特別是珠海校區,離廣州三個校區有1.5到2小時長途車程,這也使得一所總體實力強大的大學資源被不平均地分配到了四個地方。
所以彩虹社的故事就在2006年的珠海校區開始了,事實上在這之前,中大老教授艾曉明老師就有和學生私下有一個酷兒讀書小組,主要討論一些酷兒理論的問題。幹嘛不把它辦成社團呢?這樣更有意思也能讓更多學生加入吧~整個社團籌備工作固然麻煩,敏感的同性戀話題更讓人感覺驚心動魄,但師生們都充滿熱情,就像有著英雄情懷的先驅們要開始一段史詩般的歷險一般。
雖然學校領導們不太清楚LGBT社團是要幹嘛的,但是也沒有存太大戒心,老師學生們搞點奇怪的活動而已嘛,也沒有反DANG反ZHENGFU,於是就同意了。
興奮的師生們買來大幅的布料,自己用手工縫製了到目前為止依然是全中國最大的六色彩虹旗。彩虹旗在珠海校區教學樓攤開,居然快有3層樓高!成立儀式當天,著名的同志社會活動家吳幼堅之子,鄭海濤專程搭飛機從國外回到廣州,又奔赴珠海參加了中山像前意義非凡的揚旗活動。斑斕的彩虹旗開始釋放和諧包容,多元平等的魔力,更吸引了國內外媒體的目光。
於是乎中大X工委辦公室電話都快被打爆了!!
「喂,您好!我是香港鳳凰X媒體的記者,聽說中山大學成立了全國第一個LGBT社團,您能更我介紹下貴校LGBT群體的狀況嗎?」「啊....L啊,就是字母啊,LGB社團啊...研究點詩歌文學什麼的吧...」
「喂!您好!我是Yang城晚報的記者,聽說中山大學成立了同性戀社團?請問社團同學都是同性戀嗎?」「啊....同性戀啊....我們也不清楚哦....」
同學們私底下也議論開了!
「聽說那個人就是彩虹社的哦~」「是嗎!?我都不知道,原理TA是同性戀哦~」
「好像說彩虹社會組織一群人搞基群P哦~」「額...不是吧!」
更有媒體記者趕赴中珠和學生們見面。
「請問!同學您是彩虹社的負責人嗎?您是同性戀嗎?」
....
於是呢,在堅持了一年以後,迫於各種壓力,學校不希望名譽受損,07年並沒有通過彩虹社的審查,彩虹「社」也開始轉入「地下」。
有老師鼓勵說,你們可以以學生小組身份繼續辦活動呀!
可是在不是「共青團」認可的組織在China大學是借不到課室的哦。
學生是木有錢的哦。
很多學生一腔熱血但是木有出櫃哦。
過了段時間艾曉明老師也因為支持民主活動被迫提前退休了哦。
這就是中青推薦的《『離北京太遠,離香港太近』的自由》文章中彩虹社「式微」的原因!
最好笑的是該文居然把彩虹社陷入頹勢的原因歸於「中大的自由開放使得這個話題不再重要」!
簡直就像是一巴掌打碎你的牙還要讓你把牙齒往肚子裡咽,同時還要歌頌「打得好!力道剛柔相濟簡直讓人高潮迭起欲罷不能!」
彩虹社「式微」以後中大的同性戀故事陷入一片和諧~基友們紛紛都以Q群調侃撕逼為樂,可是一說到公開見面都緊張得要死。稀有的戀愛關係幾乎都是躲躲藏藏。出櫃更是想都不敢想的怪異之事。抑鬱症成為性少數學生的普遍現象。
一次在上哲學系田明老師的課,田老師忽然非常亢奮:「那些同性戀患者!或者我們不能說「患者」,不過隨便啦!不僅自己有問題,還自私得要去危害他人。同性戀患者就和同性戀在一起就好啦!幹嘛要去危害人家姑娘呢?所以說自由主義的很多東西是很不好的!」
一次在上大學英語的課,代課的英語老師突然亢奮了:「Boys can't wear pink shirt. You know, pink shirk are for sissy boys. Boys don't want to be called sissy, don't you?」
一次和一個地院的小師妹聊天,說道我是彩虹社的。「哎呀,我以為彩虹社的人都是很神秘的,都晚上悄悄出來用接頭暗號什麼的~」
甚至有孩子因為自己性傾向碰撞社會的困惑而自殺了。
...
中青推薦的文中,作者讚頌「中大對性少數的『容忍包容』」和殘酷的事實對比起來實在是懸殊太大了!
唯有一句話說得很對,那就是「LGBQ(同樣作者不屑於談論T,也許他自己也不知道,隨便打幾個字母而已,只是一個用作驕傲談資的象徵)在中大實在難稱議題了」
接下來就要說女性主義和性別議題的故事了。
艾曉明老師離開後,一些艾老師的朋友,學生也成為了中大的老師,進入了中大中文系。中大在女性主義方面的確是有一些教授的。政務院,中文系,亞太研究院都有人研究女性議題。雖然都研究女性議題,她們之間很多人互相卻並不熟識。這也難怪,不在一起工作,不在同一個學院怎麼會互相很熟呢?
這就說道女性研究和學術自由了。
女性研究在國外都是可以單獨成為學科的,不同領域交叉合作也很頻繁,甚至可以一起給學生上課或者成為一個major。
可是中國的學科框架是定好的,框架上並沒有給性別研究、女性主義一席之地。
原文中自以為把「學術」的定義放寬些,中大容下了女性主義性別研究。可事實上是學術自由被鎖緊後擠壓著女性主義與性別研究。
沒有充足資金人力支持的中山大學性別研究中心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老師學生出於熱情勉強支持運行。中山大學的陰道獨白話劇雖然在多地表演,卻在自己的學校,中山大學東校區被臨時禁演。中大著名的《社會文化與多元性別》課程也不斷受到校方的審查。珠海校區再次申請彩虹社同樣被拒。甚至出於「非正規社團」身份的原因,彩虹小組無法獲得珠海疾控中心提供的1.5W元的資金,就連疾控中心的周所長都深感遺憾。回過頭在再看看文中高唱「中大開放風氣」不免讓人貽笑大方。
在知乎很火的第一篇文章《中大是一個很裝的學校》中調侃道中大在同性戀領域的影響力不輸給中國傳媒大學。看到這裡,我感到很驕傲,這種驕傲並不是出自中大本身,而是出自那些一直在孤獨堅持的中大師生。雖然不知道中國傳媒大學在LGBT活動上發展如何,但中大出於一批批熱血師生的緣故讓母校在多元性別議題上成為了國內的名校。可是我們都知道,這種名氣是師生們頂住壓力,忍受非議,主動出錢出力堅持下來的。要說榮譽也應該歸屬於他們,歸屬於對廣大學生來說默默無聞的艾曉明老師,宋素鳳老師,柯倩婷老師而不是廣義地歸屬給中山大學這個「組織」!
可這種孤獨的堅持還能持續多久呢?以前一直擔任《社會文化與多元性別》課程的宋素鳳老師將回臺灣家鄉,艱苦開創彩虹小組的很多學生也進入高年級即將畢業。貼不出的海報,申不到的課室,得不到的贊助讓中山大學的性別教育研究發展空間越來越小,也讓校園內的性少數學生難以得到幫助,更讓校園內更多的自以為「正常」的師生對LGBTQ人群深陷不解和偏見。
彩虹社並不是故意要搞得神神秘秘,是我們發不出聲音得不到支持。
中山大學也並不是你們引以為傲的那麼自由包容。
所以與其不斷舉著「彩虹社」牌子炫耀中大的自由包容,同時又不斷擠壓彩虹社的生存空間,不如實實在在多給中大的彩虹社一些資源和人力的幫助,給他們合法平等的地位,對老師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審查。
文章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逸仙傳媒立場。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閱讀知乎帖子《在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文章來源:新浪微博@中珠雨後彩虹小組
責任編輯:湯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