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珠區,布匹市場就像一列永不停歇的火車,人來人往,高速運轉,身後是無數被甩下的數字紀錄。
而在這一片鬧市當中,起於中山大學南門的瑞康路就是那條承載著一切的鐵軌,伴隨著「哐哐哐」的聲音帶著20萬人往前飛奔。
相比起羊城大大小小的古巷,瑞康路的開通至今也不過11年,可以說是一條為布市而存在的道路。
1987年,廣州市政府全面整頓市容環境,海印橋底不再允許擺賣。當時在橋底擺地攤賣毛線的「走鬼」,自發遷到了中山大學南門對面,漸漸地形成了氣候。由於地處中大校園附近,買賣的商品主要是布料,久而久之被周邊居民和商戶稱為「中大布匹市場」。
▲▼繁華的中大布匹市場。
到上世紀90年代初,布市的生意有所好轉,經營環境從擺地攤開始變為簡易的鐵皮棚,用鐵床當貨架,每個攤位每月工商收費100元。到1996年5月,整個市場已經有2100多個檔口,6000多人在此就業,經營範圍就集中在現時的瑞康路口附近。
然而,發展的速度超出了預期,密集的鐵皮屋開始成為更進一步發展的絆腳石。2004年,海珠區政府清拆了約1500多個檔口,並以中大南門為起點,投入巨資開發瑞康路,並於次年開通。至此,一度人滿為患的布市仿佛打通了血管,以瑞康路為軸心,迅速向前飛奔。
▲清晨的瑞康路只有稀稀落落的車輛。
清晨的瑞康路上,人流稀稀落落,空氣中透著沁人心脾的安靜。中大布匹市場管理委員會的工作人員說:「白天的瑞康路,早上和下午是兩個世界。」果不其然,到了下午,整個市場仿佛一下喧囂起來,送貨、接送客人的車輛密密麻麻,整條路猶如下了鍋的餃子,沸騰不已。
▲晚上高峰時期,是瑞康路一天最熱鬧的時候!
為方便運輸,每間商鋪都有2~3臺三輪車或電動車,還有一些非法載客的五類車,每天在瑞康路上來回穿梭。據介紹,這些車輛不遵守交通規則,導致瑞康路經常出現交通堵塞現象,非機動車頻頻與機動車搶道,極易發生交通事故。再加上部分行人違反交通規則過馬路,瑞康路頻頻見堵。
雖然交警部門曾多次整治五類車,但無論載人還是載貨,周邊商鋪對五類車的需求量很大,整治過後,很容易就會「死灰復燃」。
去年七月,瑞康路的單向四車道被對半分成兩條道路給非機動車使用,另外兩條給機動車使用。該工作人員說,現在市場已經成立了數十人的交通疏導隊,布控到瑞康路各交通路口,配合交警部門加強瑞康路全天候的交通管控,引導車輛、行人遵守秩序通行。
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被對半分開。
此外,每個布場的三輪車,都刷上了各自布場的統一顏色,並加上車牌進行規範,從源頭上保證布場自有的三輪車不能「仗著沒牌衝紅燈」。
長江國際紡織城的三輪車被統一噴成了黃色。(受訪者提供)
中大瑞紡紡織城的則是綠色。
(受訪者提供)
工作人員表示:「現在首先做的就是保證『五類車』走不出布市範圍,再進行慢慢規範。」去年底,環新滘路接駁巴士的開通,對於杜絕非法載客的電動車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在市場內部,長江紡織城和珠江紡織城也開始為上班族配備了免費的中巴。這些舉措都為取締「五類車」,起到不少積極的作用。
去年11月,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在中山大學事業發展報告會上,曾提出過「中大國際創新谷」的設想。根據規劃,中大國際創新谷將參照矽谷和中關村,建設約20萬平方米的關鍵技術創新平臺,用於延伸轉化中大及周邊科研單位積累的基礎研究成果,而選址,就在中大南門對面,瑞康路上望不到盡頭的輕紡城。「責任是政府的,產權是農民的,中大不是主體,只是助手。」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袁奇峰曾對此事作過個人表態。
無論怎麼說,這確實是一個讓人激動的未來。但對於在此工作和生活的20萬人,暫時可能還不會太當回事。e家君隨機詢問了幾位布匹商家,大多數人都只是表示「從沒聽過」。
瑞康路未來的發展,對中大布匹市場的各個商家而言很重要。
在珠江紡織城二樓開檔的王小姐就覺得,自己的店鋪年租幾十萬元,就更不用說樓下位置好,租金兩三千萬元的了,「哪有這麼容易關。不過只要能妥善安排好我們這些商家,其實也沒什麼不好的,重新規劃的話,應該會好很多吧。」對於未來可能的變化,王小姐顯得很樂觀。
文/圖 信息時報記者 徐達榮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信息時報編輯:Na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