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是周杰倫在快手短視頻平臺的直播首秀日,這已經不是快手第一次與周杰倫合作了。今年3月,周杰倫的綜藝節目《週遊記》播出,快手就迅速拿下了獨家冠名權,也算是靠著頂流大IP怒刷了一波存在感。
綜藝節目《週遊記》
到目前為止,距離周杰倫直播首秀已經過去兩天了,快手的微博官方帳號,首條置頂微博仍然是周杰倫魔術直播的預熱內容。可見,對於平臺和飯圈,周杰倫這塊行走的招牌『後效』有多大。
據快手平臺官方數據顯示,短短30分鐘左右的直播時長,周同學快手官方帳號在線觀看總人次破6800w,最高同時在線人數610w,直播間互動總量3.8億,預約直播總人數1670w,快手熱度6121w,這樣的數據放在任何一個平臺上絕對都是一張「價值不菲」的成績單。
快手官博直播數據
但是這些搶眼的數據並不能和這次直播首秀的粉絲滿意度之間畫上平穩的等號。快手在周杰倫直播前還放了一張參考節目單,表示在當晚的直播中周董除了會唱新歌《Mojito》,也會唱些老歌比如《說好不哭》《晴天》等,來波回憶殺。本以為這場直播是偶像與粉絲難得的一次敘舊機會,但最終從表演內容來看除了開場的兩個魔術直播以外,其實周董本身並沒有過多的才藝展示,與粉絲的預期相差甚遠,似乎更像是一種噱頭。
直播內容預告
不論是直播的時長還是直播內容的設計層面看,粉絲似乎又陷入了一種被放鴿子的意難平情緒當中。
01 偶像是什麼?是商業噱頭,還是情懷寄託
關於偶像是什麼這個問題,曾在騰訊新聞《十三邀》的節目裡,聽到過這樣一種回答,在整個互動交流過程中談及偶像這個概念時,李宇春給到的答案是:我覺得偶像是質疑、生意、忍辱負重。
從一個偶像的表達中,我們看到了偶像的另一種意義,這種含義是從自己視角出發,審視著作為偶像的她經歷過什麼,李宇春用出道13年的時間,慢慢形成了她對偶像的認知。
於粉絲這個群體而言,並非任何一個明星與公眾人物都能擔得起偶像這個頭銜。首先偶像要有足夠強的業務能力,以實力讓人信服,因為能夠成為唯粉、鐵粉、死忠粉的人多多少少都存在慕強心理,也就是對強者的崇拜,這種吸引力是長久深遠的。
劉憲華工地版《believer》
多數能夠成為偶像的人,八九不離十都是從作品中走出來的,用作品說話。當然偶像的核心精神一定是擁有正確的三觀與極具魄力的格局的人。其人格魅力成為了自己的人生開路劍,用實力為自己證明,這樣的人終將從小部分人的熱愛,變成影響力巨大的全民偶像。他們除了那些讓我們難忘的作品意外,還有我們還有著共同成長的回憶。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些沉甸甸的情懷重量,成為了資本拓展商業版圖的工具。就像這次周杰倫的快手直播首秀,不論是入坑周董幾個月的粉絲還是躺平數十年的老粉,滿滿的期待不亞於一場演唱會,大家想聽聽周董「哎呦,不錯哦」的口頭禪,也想聽聽陪伴青春的歌聲,但是都沒有得到滿足。30分鐘不尷不尬,以類似週遊記的形式開始,但是關於周董本身的內容極少。有人也說,這次快手平臺一定沒有給夠錢,要不場面怎麼如此尷尬?
是啊,這場直播商業目的與粉絲濾鏡已經遠遠高於粉絲情懷。就平臺而言,忘記了內容運營的核心,就是把用戶需要的內容呈現給他們,過於看重粉絲濾鏡,認為倚著大IP就有穩定用戶基數和暴增的流量,其實用戶歸根到底消費的是感興趣的好內容,如果沒有實質意義上的內容,即使擁有偶像情懷這張王牌,粉絲的熱情也會遲早被消耗光的。
02 偶像究竟是在唱時代,還是在唱自己
每一個偶像都有一個自己要唱的時代。我們父輩那一帶的偶像,比如說羅大佑、閻維文等更多的是唱家國情懷,因為生長在那個環境下,父母那代要比我們更明白大國與小家的那種情感聯繫。
而現在的偶像更多的是唱自己,表達自己的觀點與內心世界。
你可以喝著冒著氣泡的可樂,吃著冰西瓜,看著《樂隊的夏天》,為搖滾音樂吶喊!你慢慢發現自己喜歡上了那些從前根本聽不懂的饒舌歌曲,那些曾經不被主流所看好的小眾文化正如雨後春筍般的速度迅速萌芽成長起來。
我們為什麼開始接受並且愛上小眾文化呢?
因為我們需要表達,需要獲得自我在群體中的認同感,雖然我們不希望被標籤化,但是我們需要有醒目的群體標籤——態度青年。正是因為這種急需被認同的情感與強烈的自我表達欲望,才迅速誕生如今的新生代偶像,他們更多的是唱自己,唱自己的世界、唱自己的態度,同時他們也在代替一部分人向世界表態。
偶像始終是一個經得起打磨的詞。它會讓那些渾水摸魚假扮偶像的人,最終會被這個名頭所累,永遠不能翻身。例如,柯震東吸毒前被冠以的名銜是「青年偶像」,如今費盡心機很難東山再起,因為你只享受了偶像的待遇,卻沒有承擔偶像的責任。
當然偶像這個詞也會成為勤勉之人的鞭策,會讓自己越來越好,不斷的幫助更多的人,因為他們深知偶像的背後不僅僅是「喜歡」二字,更是太多人付出的時間與真心。
「能成為你的粉絲真的是我的幸運」我想著我對偶像最高的評價,希望未來我們能借著偶像的力量,成為那個我們想成為的自己。
與他們一起長大,一起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