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新高山打令》/민요 《신고산타령》

2021-01-15 視覺DPRK

朝鮮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江原道新高山地方的民歌《新高山打令》。

原來這首歌是東海岸地方的口傳民謠。到了20世紀10年代中期,在高山地方出現新村「新高山」,這裡的人在這首歌前面插入「新高山」一詞,把歌名叫《新高山打令》。

20世紀30年代初,把《新高山打令》錄在唱片後,這首民歌普及到全國。

解放(1945.8)前,《新高山打令》歌詞風流庸俗,解放後用嶄新而健康的歌詞改編,由群眾藝術小組員和專門藝術人員廣為傳唱。

這首民歌因為歌曲好,在不同時代配上新的歌詞。

現在,江原道高城郡和金剛山地區的人在節假日唱這首民歌跳舞。

平壤金元均音樂大學等教育機關給新一代音樂家教授這首民歌,專業藝術團體也在進行演出時唱《新高山打令》。

조선의 국가비물질문화유산들중에는 강원도 신고산지방에서 나온 민요 《신고산타령》도 있다.

원래 동해안지방에서 구전민요로 불리우던 타령이였는데 1910년대 중엽에 고산지방에 새로 생긴 마을을 《신고산》이라고 하고 이곳 사람들이 민요곡조의 첫 시작에 《신고산이》라는 단어를 넣어 부르기 시작한 때로부터 《신고산타령》이라고 하게 되였다.

《신고산타령》이 전국적범위에 급속히 보급된것은 1930년대초 소리판에 취입되면서부터였다.

해방(1945. 8.)전까지 불리운 《신고산타령》의 가사에는 주로 련정적인 내용들과 속된 표현들이 들어있었으나 해방후 새롭고 건전한 생활감정을 담은 가사들로 개작되여 군중예술소조원들과 전문예술인들속에서 전승되여왔다.

민요는 곡이 좋은것으로 하여 여러 시대를 거치면서 가사들이 새롭게 붙여지군 하였다.

강원도 고성군을 비롯하여 금강산지역에 사는 사람들은 지금도 명절이나 휴식일이 되면 이 민요를 부르면서 춤놀이를 하고있다.

또한 김원균명칭 평양음악대학을 비롯한 교육기관들에서 새 세대음악가들에게 전습하고있으며 전문예술단체들에서도 공연때마다 이 노래를 무대에 올리고있다.


經典民謠《桔梗謠》/민요 《도라지》

相關焦點

  • 非常傳承:遼寧文化遺產賞析—丹東朝鮮族民歌
    丹東朝鮮族民歌,簡稱「打令」(它令),是深受朝鮮族民眾喜愛的一種以即興演唱為主的民間音樂形式,廣泛流傳於丹東市內及寬甸、鳳城、東港等地區。丹東朝鮮族民歌在演唱時主要以洞簫、長鼓、圓鼓、小鑼等民族樂器伴奏,有時也用瓢、盆、碗、碟等餐具即興伴奏,或者直接用手擊打飯桌參與伴奏。
  • 商南的民歌
    更如《古人賢文五更曲》:「鼓打一更月發白,單鞭救主胡敬德,近水樓臺先得月。昔日太公夢佳人,渭水釣魚將她尋,君無言,壽旦慶,一十八國她為尊,得遇文王訪賢臣,向陽花木早逢春。…鼓打三更月升高,昭君和番在漢朝,紅粉佳人休使老;昔日有個趙匡胤,賭博場上耍光棍,贏了錢,他要要,輸了錢就亂打人,後在東京坐龍廳,風流浪子莫教貧。
  • 975 民歌四十五
    2020年適逢民歌45周年,原是值得紀念的一年,但因新冠肺炎疫情,令大家面臨焦慮,在這個時機點下,雖受到疫情影響變量不斷、籌備時間倉促,但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仍決定攜手眾位民歌手
  • 安徽巢湖:「民歌之鄉」文藝匯演展示傳統民歌魅力
    11月3日晚,以「傳承民歌文化,唱響時代華章」為主題的巢湖市蘇灣鎮第六屆司集民歌文藝匯演,在「民歌之鄉」蘇灣鎮坊集社區農民文化活動廣場舉行,當晚匯演網絡直播平臺點擊率達41.1萬人次。
  • 【民歌40專題·叄】「民歌四十」特展背後的故事
    ▲民歌的年代,深深與校園掛鈎。堆積的課桌,塗滿民歌主題的黑板報,投影下是不斷變幻的民歌時代的照片,像是過去與現在的擁抱。
  • 臺灣30多組民歌歌手響應「相知相守 民歌45演唱會」
    華夏經緯網7月15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由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理事長李建復領軍,超過30多組民歌手響應參與將於今年9月舉辦的「相知相守民歌45演唱會」。李建復(開麗娛樂提供)據悉,包含丁曉雯、木吉他合唱團、王海玲、王新蓮、王瑞瑜、王夢麟、吳楚楚、李明德、李建復、林子軒、林佳蓉、林亭翰、林隆璇、邰肇玫、金智娟、南方二重唱、洪小喬、範怡文、殷正洋、馬永蒂、馬永霖、馬毓芬、徐曉菁、許淑絹、許景淳、黃仲昆、黃韻玲、葉佳修、趙詠華、趙樹海、潘越雲、鄭怡等民歌手齊聚,將於今年9月26
  • 民歌嘹亮
    《洪湖水,浪打浪》表現了對家鄉的熱愛,吟誦了家鄉無比美好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三十年後一九九零年的商業大潮中,它們個個成為當地的旅遊資源,為宣傳當地旅遊價值的品牌廣告歌。詞作家喬羽通過對廣西民歌的搜集和整理,作出了這部歌劇電影中全部的歌詞。
  • 《洪湖水浪打浪》的「前身」竟是這兩首湖北民歌,你肯定沒聽過!
    前幾天,剛分享過《洪湖水浪打浪》,是三位歌唱家——王玉珍、王麗達、王慶爽演繹的(點擊此處查看原文~),評論和點讚非常多,足見大家對這首作品之喜愛。然而,你可能不會想到,這首傳唱了數十年的歌曲,卻源於兩首十分「冷門」的民歌小調。今天,民歌君就帶你一同追本溯源,探尋《洪湖水浪打浪》的「前世今生」~1952年,為了紀念充滿傳奇的革命年代,湖北省地方歌劇團廣泛搜集洪湖地區的紅色歌謠、漁歌小曲,歌劇《洪湖赤衛隊》也應運而生。
  • 天下民歌匯左權 左權民歌響天下——2020年左權民歌匯總決賽 暨...
    用最嘹亮的歌喉唱響左權民歌,用最堅決的態度辦好左權民歌匯。與去年相比,今年的左權民歌匯選手,年齡跨度、地域分布、民族構成及涵蓋國家都更為廣泛,吸引了來自五大洲 13 個國家,國內 32 個省(直轄市、自治區)、19 個民族,共3266名選手報名參賽,參賽人數相比去年增長了57.1%,入圍選手也從去年的70組增加到100組。
  • 龔琳娜:搞怪另類民歌歌手,《忐忑》唱響民歌神曲,至今無人超越
    第一次聽龔琳娜,是在電視連續劇《血色浪漫》中她為秦嶺配唱信天遊,當時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這個歌手與以往聽到的民歌歌手的聲音有很明顯的不同,她的表達方式似乎更為直接,而且聲音裡有著一種不受傳統民歌表現方式約束的自由。也可能是角色的性格讓我產生出的某種錯覺,《滿天的花喲滿天的雲》深情而樸實,鍾躍民與秦嶺的對歌中又有一種充滿野性的辣妹子味兒。
  • 崖州民歌也有「freestyle」 七旬非遺傳承人帶崖州民歌「出圈」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2月16日消息(記者 譚琦)「我想像說一切一樣,聽一聽民歌,無論你是17歲還是70歲,我都想和你交個朋友,打個照面。」近日,在三亞市旅遊推廣局策劃舉辦的窮遊沙龍活動上,說唱歌手小老虎用一段freestyle(即興說唱)來回應張遠來唱的一首經典崖州民歌,說出了自己對海南的感受,也讓崖州民歌「出圈」了。
  • 哪首民歌曾經驚豔到你的耳朵?
    中華幾千年的文化,孕育出了風格各異的民歌,它們敘述的故事或沁人心脾,或震撼人心……表達各不相同。「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隻花~」中國豐富的民歌唱響了人們的心,在你的心中,哪一首是最美的?哪些民歌驚豔了你的耳朵,讓你久久不能忘懷?
  • 《民歌40》,臺灣民歌百科式珍藏檔案
    但這些耳熟能詳的金曲背後,都有同一個源流:臺灣民歌運動。長大以後,我寫的那些所謂'中國風'的歌曲很多都是受這些民歌的影響。」陳綺貞的說法則更為文藝:「民歌是陪伴我成長的聲音,民歌是情書。民歌運動的「民歌」提法,來源於當時「中國現代民歌」的主張。按照今天的觀念,可以直接理解為民謠。民歌與民謠都是翻譯自英文的folk,而當時民歌運動的興起也與美國的民謠復興(folk revival)有關。
  • 《歷城民歌》專輯首發 打造「歷城民歌」IP
    該專輯共收錄歷城民歌21首。  歷城民歌歷史悠久,形式豐富,有山間小調、船工號子、情歌式小調、童謠、敘述類歌曲等,但基本處於散佚狀態。通過策劃民間音樂節,建設黃河音樂小鎮等項目,不斷擴大影響力,打造「歷城民歌」IP,為濟南「曲山藝海」品牌助力,讓歷城民歌走出歷城,讓更多的人喜歡歷城民歌、傳唱歷城民歌,使優秀的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  活動中,與會領導、專家代表共同首發《歷城民歌》,在隨後的歌曲表演展示環節,由中國著名指揮家、音樂教育家、中國音樂學院教授曹文工擔任指揮、導聆,為現場觀眾傾情演繹出歷城民歌的清耳悅心、婉轉悠揚。
  • 左權民歌匯開幕在即 民歌金嗓蓄勢待發
    民歌界泰鬥田青、歌唱家閻維文、中國實力男歌手平安等明星大咖將和左權的「小花戲」「開花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以及來自五湖四海的百位民歌手齊聚一堂,共赴一場為期11天的民歌盛宴。他們將在此以樂傳情,以歌會友,感受不同民族的笙歌鼎沸。這個八月,民歌、民樂將再次響徹濃綠盎然的知音之城左權!
  • 辰良>讓中國民歌響遍世界
    而國外朋友對中國有地域特色的民族音樂的喜歡,促使她把路子定向民歌。於是,「做一系列中國音樂風情畫」的計劃湧上心頭。那是1996年。而黃河彼岸是回族令調「花兒」的發源地,也是周豔泓此行的目的地。走在前面的一位先生剛坐上小鐵桶,控制不住,失去平衡,手掌被鐵索刮光皮肉,骨頭翻白,鮮血淋漓,頓時昏倒。
  • 中國紅——陝北民歌發展史
    「幾回回夢裡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那一聲聲信天遊,響徹在廣漠無垠、千溝萬壑的黃色高原上」陝北民歌是陝北人創作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藝術瑰寶,是世界三大民歌之一,經久不息而代代相傳。如果論陝北民歌的廣泛影響在中華民族主體文化中的地位,我們可以用陝北民歌唱紅了天、哭慟了地、唱出了一個新天地來概括。
  • 詩文欣賞 讀樂府民歌掇拾
    而南朝樂府民歌,則像是江南女子專情的歌。從三國東吳開始,一直到陳,在六朝都城建業/建康(今南京)及周邊地區,產生了一些民歌。因為這一帶習稱吳地,故稱「吳歌」;不久,江漢流域的荊(今湖北江陵)、郢(今江陵附近)、樊(今湖北襄樊)、鄧(今河南鄧縣)等幾個南朝西部主要城市和經濟文化中心,也產生了一些民歌,因為地域的原因,這些民歌稱為「西曲」。
  • 朝鮮民歌《阿里郎》馬澤爾指揮紐約愛樂 1123
    朝鮮民歌《阿里郎》
  • 《阿里郎》為什麼會成為朝鮮最具代表性的民歌
    源於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阿里郎,朝鮮語:;英語:Arirang Folk song,全稱阿里郎打令(),是一首著名的朝鮮族民歌,被譽為朝鮮民族「第一國歌」。它的由來是源於高麗時期的一個愛情故事。唱出渴望獨立的悲歡而真正讓阿里郎這首歌響遍整個朝鮮半島則是源於一部朝鮮在日據時代拍的抗日電影《阿里郎》,電影的主題曲就是民歌阿里郎。1910年8月29日至1945年8月15日,朝鮮被日本強佔,淪為日本殖民地。在這樣的國讎家恨下,朝鮮愛國導演羅雲奎在1926年拍了一部電影《阿里郎》。電影的主人公永鎮是個瘋子(因為參加抗日運動,被日本警察打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