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追星,不做韭菜|寫給被消費主義綁架的飯圈

2020-09-05 甜茶酒釀

近期,微博上的【搬家】活動引起廣泛關注。什麼是【搬家】?飯圈的解釋是這樣的:娛樂圈的一些粉絲想讓偶像從微博新星榜搬到微博內地明星榜,就需要進行比拼,比拼中優勝的前三名可以「搬家」成功。

為了能夠搬家成功,粉絲投入了大量金錢,花費動輒百萬千萬。除了粉絲要努力之外,偶像本人也要配合。搬家的其中一項是明星的正能量值,就是明星帶上「愛豆能量月」、「元氣愛豆的日常」類似的話題發微博,而且需要自評。在搬家的偶像往往會瘋狂發微博和自評來完成數據指標。

付出這麼多人力物力,換一個曝光率並不算高的榜單究竟值不值,已經沒人在乎了,問就是「飯圈面子」「別人都搬了」。這不得不讓人重新審視消費主義之下的飯圈。

追星就是為了買買買?

追星需要買買買,需要消費帶來的參與感、優質服務、內心滿足,但追星絕對不只是買買買。偶像本人帶來的作品、情緒價值,才是追星體驗的核心。沒有這些,追星還不如去追金牌銷售。把追星偷換概念成消費,其實更多是市場推廣消費主義、推銷商品的說辭。就像榜單要直白地說需要你花錢花精力,你肯定不幹。但是包裝一下,榜單需要你的努力來置換你偶像的資源(曝光度),你支持榜單就是表達對你偶像的愛,你支持榜單就是在追星,在為偶像帶給你的快樂買單,你可能就樂意許多了。

飯圈「數據女工」這個說法其實是很寫實的,無論包裝得多麼光鮮,內裡都是「粉絲勞動」換來「給偶像的報酬」這一邏輯。雖然很多打榜都是免費,但是需要你去點擊、去看廣告。粉絲貢獻點擊率——平臺用點擊率置換廣告——廣告給平臺投錢——平臺用獲得的錢購置應援資源,在這個流程裡,粉絲充當的角色,就是配合「中介商」平臺集體「打工」,換取資金,再用資金來為偶像買應援產品。除掉「購買應援產品」這一環,可以說是完全與愛意無關的赤裸裸的商業行為——幫人集體「打工」,換取報酬罷了。而在這個變現過程中,平臺抽成是很高的,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是壓榨。因此,在整治飯圈的過程中,對各類榜單是下手最狠的。

除了榜單之外,飯圈常見的買買買還有支持代言產品。支持代言產品比起支持榜單是要實在許多也容易許多的,就是生活必需品換個牌子的問題,是更理性的支持渠道。支持偶像代言的產品一點問題也沒有,但要注意心態,理性支持,不要被飯圈攀比心理綁架,被商家推銷機制洗腦,【過度追求高銷量,達不到就焦慮】的心理不可取。

商業價值勝過一切?

商業價值其實是藝人的變現能力,將獲得的喜愛轉化成錢的能力。粉絲為了偶像賺到更多錢,過得更好而希望他有更高商業價值一點問題也沒有,可以通過更多支持代言產品等商務資源來實現。但粉絲被飯圈消費主義綁架,將藝人的商業價值視為一切,就不對了。商業價值很重要,體現了社會對藝人的認可,但商務價值不是一切。作品才是藝人的立身之本。對藝人來說,沒有好的作品支撐,商業價值只是一時泡沫。真正能長久創造價值的,是讓觀眾記住的角色,是打動聽眾的歌,是成為經典的舞臺……

「好韭菜」才是好粉絲?

「花錢才是真愛」「白嫖不是粉」的說法由來已久,個人看法是,愛意不能用金錢衡量,但適度付費也有必要。

做粉絲更多是為愛,為情緒價值而來,忽視掉粉絲複雜的情緒訴求,將其矮化醜化為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韭菜是不恰當的。消費只是享受追星過程後,為服務為快樂買單的環節,並不是追星、做粉絲的核心。

消費雖然不是核心,但也有必要。我們會為電影票買單,為歌曲版權買單,為各種各樣的知識付費買單,原因就是享受了服務,花錢支持這些內容再生產。對於偶像的支持也是同理。我們享受偶像帶來的作品、情緒價值之後,適度消費,是在鼓勵偶像在圈子中更好發展,從而為我們帶來更好的作品。

理智追星,不被消費主義綁架。

追星,很多時刻的確是情緒性消費,「千金難買我樂意」,花錢只為快樂。為享受到的快樂付費,無可厚非,但一定注意不要把「為追星付費」扭曲成「追星就是為了付費」,是因為「追星才要支持商務」,而不是「支持商務才是追星」,不要把商務看得比作品還重要。我認同消費是追星過程中必要的一環,但我不認同把追星簡化為消費。

作為消費者,我們更多消費的是偶像帶來的作品、情緒價值,而非商家洗腦的「飯圈榮譽」。消費是為偶像提供的優質服務買單,而不是向商家展現「氪金能力」。粉絲最該在乎的是偶像本人,而非商家。商家再厲害,也還是要迎合消費者(別忘了粉絲也是重要消費者)。消費者才是真正的「金主爸爸」。

消費主義浪潮下,偶像的正確引導也很重要。

有的人為了快速實現流量變現,狂接代言,絲毫不考慮品質口碑,把自己變成了和產品一樣的「快消品」。也有人愛惜羽毛,再三挑選,一路謹慎。只看當下變現能力,顯然是前者贏了。但放眼未來,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還是後者。

近期存在爭議的肖戰,其實是愛惜羽毛的典範。率先提出「不需要應援」,退出商業化榜單;逆境時期也沒有放任自流,亂接代言,而是沉下心來一心走演員路。個人認為,他絕不是快消品,而是能成為有長久生命力的藝人。雖暫遇波折,但整體發展還是呈螺旋式上升的。

相關焦點

  • 陳卓璇粉絲「四派團建」,讓我看到不一樣的飯圈,這才是理性追星
    自從飯圈的「八月搬家」讓謝可寅、趙粵、趙小棠、曾可妮四位小偶像辛苦了一整個月後,相信很多人都對飯圈粉絲組織的「團建方式」有看法了,覺得有時候飯圈的一些活動,會讓小偶像辛苦不已。不過在近期看了陳卓璇粉絲的「四派團建」之後,相信很多人都有了這樣的看法吧,那就是理性追星還有這種打開方式!
  • 反對pua式戀愛,也要避免掉入pua式追星陷阱
    某些「大粉」用道德、用偶像的「前途」綁架那些對消費還心存猶豫的粉絲。「他這兩個月已經很困難了,你不買,就是對不起我們哥哥。」在飯圈內部反覆的「肖戰只有我了」「這首歌銷量上不去他就徹底完蛋」的群體內部輿論催迫之下,大量粉絲出於從眾心理或者是迫於這種愧疚感,就會「頭腦一熱」,進行自己原本不願意的消費。洗腦、精神控制、逼迫消費、強加價值觀,這種套路,和情感騙子常用的「PUA」手法又有什麼不同呢?
  • 「姿正腔媛」面對面|「飯圈文化」看過來
    沒有規矩不成「飯圈」楊麗 崇拜偶像自古有之,只不過今日更甚。從前追某個明星,最多就是買專輯、看演唱會、追偶像出演的電視劇、電影,基本都是個體行為,並沒有形成圈層概念。近年來,隨著娛樂產業發展,粉絲群體不斷擴大,催生了一個追星新名詞——「飯圈」。 「飯圈」到底是個什麼圈?
  • 青少年追星調查:警惕飯圈思維侵蝕主流價值觀
    類似的「學生粉」數量龐大,近年來飯圈低齡化特點也越來越明顯。此次調查問卷顯示,有42.2%的中學生自小學就開始了追星生活,有52%的中學生追星時間在3年以上。受制於自身財力和課業壓力,學生粉絲對偶像的支持多處在「聲援」(公開發表言論表示支援,不付出或付出少量金錢)層面。
  • 深度|「飯圈文化」異化下的社會失格
    (以下所述皆為異化的「飯圈文化」)1、過度容錯機制 「飯圈文化」影響下,飯圈粉絲在追星過程中往往將自己的偶像當做「完美」的化身,偶像所呈現的永遠是粉絲理想中的狀態,這就形成一種過度容錯機制:偶像做的都是對的。
  • 肖戰再發聲,文明理性追星
    職業底「線」不能破,理性之「圈」不能出,飯圈不能圈一切。並強調不需要應援。用文明指引追星行為,用理性影響粉絲文化,才能顯現粉絲群體正能量。日益發展成熟的飯圈文化,很大程度上也規範了粉絲個體的追星行為。在肖戰超話中,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粉絲互幫互助,在線解題,共同進步,這就是偶像帶來的力量。肖戰粉絲事件已經過去幾個月了,相信粉絲的不理智行為只是少部分,大部分粉絲群體都是用積極向上的心態理性追星。但這個事件也給眾多明星一個警醒,更給肖戰一個警告。
  • 消費主義在2019
    不過既然年底了,我們就對今年做一個小盤點,畢竟年復一年,只要經濟體制不發生變化,消費主義就永遠不會削弱,而是加強。同時消費主義要求對商品、服務以及概念不斷地更型換代,不斷用更高、更快、更強的手段來割取更多地韭菜,所以熱點商品熱點事件熱點營銷接踵而來,讓人應接不暇,但往往也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很快就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永遠不再出現。
  • 問題藝人,還要割多少韭菜?
    追星可以花錢,但是飯圈以愛之名裹挾所有粉絲必須花錢的行為,對偶像來說真的是好事嗎?   3.集中精力收割韭菜。  像這次儘管肖戰工作室就發布微博呼籲粉絲理性消費,但肖戰和他本就備受關注的粉絲群體還是再次陷入了「飯圈原罪」的怪圈。   上一次因為給粉絲打榜,而引起社會熱議的人還是蔡徐坤粉絲和周杰倫粉絲的那場大戰。   因為一篇帖子質疑周杰倫的流量能力,「夕陽紅粉絲團」揭竿而起,開始從頭學習打榜。
  • 肖戰再發聲:飯圈不能圈一切!希望粉絲理性粉圈
    從年初開始,肖戰這邊就節奏不斷,部分粉絲以及黑粉一直帶節奏,沉默許久的肖戰默默做公益等待機會復出,沒想到最近一件事又引起輿論了,連人民日報都評論了,肖戰轉發評論人民日報的微博:職業底「線」不能破,理性之「圈」不能出,飯圈不能圈一切。
  • 飯圈營銷秘訣:一個成熟的粉絲,一定是覺醒的韭菜
    覺醒的「韭菜」談明星營銷,離不開飯圈。如果不理解這個圈層權利結構、傳遞方式、動機,肯定做不好明星營銷。今天有些人會把追星的女孩當做「韭菜」,其實我特別反感這樣的叫法,這恰恰展示了對飯圈的無知。追星的女孩就是飯圈了嗎?
  • 《飯圈文化的哲學省思》解讀:宗教式追星的狂潮
    「泥塑」是美化,「姨化」就是侮辱在飯圈粉絲中有一小群人熱衷於「泥塑」偶像,「泥塑」狹義上是指將男藝人女性化,由於其跨性別的處理使得「泥塑」的支持者自詡為女權主義先鋒,「矛盾文學」的欣賞者,越是徹底的「泥塑」越是能夠體現其在智識上的優越性。
  • 教皇方濟各批評荒誕的耶穌誕生場景:聖誕節已被「消費主義」綁架
    教皇方濟各強調:伯利恆的馬槽裡沒有消費主義,那裡只有愛和希望,據路透社報導,教皇方濟各指出,這些展覽展示了「人們如何試圖用藝術來展示耶穌是如何誕生的……」
  • 飯圈追星背後的代際更迭、明星制度與文化治理挑戰
    反而那些有一定缺點、但個性更為鮮明突出的流量明星,更容易成為「飯圈」文化娛樂消費的首選。受日韓「偶像養成」式的粉絲文化、粉絲經濟的影響,「飯圈」的種種運行模式也隨之而來。近年來,線上線下各類明星應援活動層出不窮,如何放大流量明星的個人影響力是各家粉絲角力、比拼的焦點。為流量明星一擲千金的行為開始此起彼伏,水漲船高。
  • 「自己可以餓死,偶像不能不出道」,飯圈PUA何時休?
    這種集資在「飯圈」相當普遍,指的是粉絲主動形成團體,為喜歡的偶像籌款以示支持的行為。集資來的錢,由後援會統一支配。多數用於投票打榜,少數用於製作周邊、線下應援等活動。自2018年所謂「偶像元年」開始,這種集資活動變得越來越熱鬧。不久前落幕的《創造營2021》,在決賽前粉絲集資高達1.5億元,「創造」了集資「傳奇」。然而,集資越熱,詬病越多。
  • 飯圈追星行為圖鑑
    每一個粉絲剛入坑的時候都是以「快樂追星」為自己的追星第一準則,管他飯圈掰頭多紛擾,你只想每天安安靜靜地嗑愛豆美顏,有機會再去演唱會見見本尊,就是理想中的完美追星狀態。但等你一旦開始把追星這件事逐漸經營成自己生活主線的時候就會發現,追星這個坑真的是深似海,不同類型的粉絲也有著不同的境遇。
  • 讓眾多品牌翻車的反「消費主義」到底在說什麼?|TREND
    作者| 薛夏敏 胖鯨研究分析師 編輯| 王婧 胖鯨創始人兼首席知識官 擾擾 胖鯨高級研究分析師 1989年,致力於反諷廣告的加拿大雜誌 Adbuster (《廣告破壞者》)創立,至今仍保持著不俗銷量;Buy Nothing
  • 一場飯圈集資數千萬:不花錢不配當粉絲
    「你不投我不投,愛豆何時能出頭?」這是每年偶像選秀開始時粉絲必喊的口號。當然了,像那種只追綜藝、只投平臺帳號裡免費票數的觀眾,在飯圈裡是算不得粉絲的,最多叫作路人。真粉絲要靠錢說話,必須買過帳號打過投,衝過銷量集過資,只有真金白銀砸下去了,才算得粉絲。換句話說,不花錢就不是追星,更不配當粉絲。
  • 飯圈女孩,兵荒馬亂又一年:她們甘當「被資本利用的韭菜」
    外側圍欄的LED屏上,浮現著今年故事主角們的臉:李現、肖戰、蔡徐坤、TFboys……這場聚集了上百位明星的娛樂盛典無疑是當天飯圈的重要話題。 「李現是個很低調的人,他不會去炒作或者營銷,所以需要我們粉絲幫他去做這些排面。」陳曼說,排面是她新學會的飯圈用詞。粉上李現之前,在網際網路公司做編程的她連微博都沒有下載。
  • 3歲就被誘導消費,1月花光爺爺積蓄,飯圈文化整治在即
    」:「再不……著,哥哥(姐姐)就糊了」「粉絲裡不養廢人,不氪金/不打榜/不空瓶,不配做粉絲」「養號5個,10個,輪博都來一遍,切號點讚,隔幾秒投票」……我猜你多半看到過。02伴隨著流量明星的飯圈互撕、超出天際的流量,當前流量明星所引導的新一代追星模式,不斷刷新下限,更是對未成年人形成了不可估量的另類成長影響。毫不誇張地說,以不良「飯圈文化」為代表的網絡空間環境,已經成為未成年人接受正常教育的阻礙。有人認為,這些粉絲是自願自主的行為,並不違反法治公序。
  • 【飯圈不能圈一切】如何正確追星?
    」這個詞對於我這種佛系追星的人算是比較陌生的,我不知道它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圈子。但我想說不能把所有追星的人都納入「飯圈」裡,因為追星不代表不理智、不代表沒有底線。現在媒體大多爆出的是一些不理智的追星行為,並大肆渲染其惡劣影響,更多的人看到的便是追星不好的一面,但其實也存在許多正能量的引導。比如這次疫情,有很多90後醫護人員在一線奮戰的時候,背上就寫著自己偶像的名字,只為了在面對困難時多給自己一份勇氣和堅持的力量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