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儒俠胡金銓的紅與黑 《俠女》等4部佳作背後的故事

2021-03-02 映畫臺灣

作為今日開幕的第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重頭戲,「大師回顧」單元中,生於北京的武俠電影大師胡金銓的回顧展,有著那麼一種「葉落歸根」的情結與意義。雖然胡金銓擁有極高的江湖地位,但年代畢竟久遠,真正了解甚至系統研究他的人並不多。本文是灰狼為時光網撰寫的特稿專題文字,通過這次參展的胡金銓四部作品《大醉俠》、《迎春閣之風波》、《龍門客棧》和《俠女》幕後的解析,對「一代宗師」的一生進行回顧,帶你走進他的失敗與偉大。

胡金銓導演的離世,好比名貴瓷器,碎一件,少一件。 ——鍾阿城

他在我心中是一位大師。 ——蔡明亮

他身上可以學到各種古老的文化和傳統。 ——王童

胡金銓是我最重要的靈感來源。 ——約翰·史蒂文森(美國導演)

胡金銓的電影,讓我們不斷回去看他那個武俠世界,我們今天的導演,可以用他的東西,比那些模仿西方的電影還要新穎,還要有創意。 ——徐克

像胡金銓他們創造出來的影像,對我的影響,不止電影語言,包括表達情感的方式,對電影的理解。讓我覺得中國片就是這樣的,過去的中國是這樣的。 ——李安

「太認真了」乎?還是應該就要這樣認真?我也一直沒有定論,但胡金銓就是那樣認真,卻可以肯定。 ——倪匡

胡金銓以人物血肉之軀在空間疾筆狂書,想像力豐富與技巧高超,讓人目瞪口呆。 ——黃愛玲(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員)

在試圖融匯中國戲曲與電影這種源於西方藝術形式時,胡金銓也許就是佛學裡提及的舟子, 將觀眾從東方的河岸渡到西方,然後再將他們渡回來。 ——張建德(影評人)

香港資深影評人羅卡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作為一個電影導演/天涯行腳僧,胡金銓有時走得太慢,有時走得太快,似乎都與我們的腳步若即若離。

胡金銓生於北京,成名於香港,之後輾轉臺灣。他是第一個到韓國取景的華人導演(《空山靈雨》和《山中傳奇》),也是第一個試圖與好萊塢合拍的作者,然而這部嘔心瀝血的《華工血淚史》最終因導演逝世而夭折。

終其一生,胡金銓的開創性有目共睹,他被視為技術創造的先驅,也被遵奉為中國美學的代表,更被樹立為武俠電影的一代宗師,他的一生被劍氣和墨香滌蕩,知識分子的書卷氣和眉宇間的俠氣,是一種剛柔並濟的東方氣節。

換句話說,胡金銓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電影導演,這一點恐怕無人能夠否認。他的四部代表作:《大醉俠》、《迎春閣之風波》、《龍門客棧》和《俠女》各具特點,通過解析4部電影的幕後來了解武俠片歷史上的一代宗師。

▌胡金銓其人 ▌

生於北京的胡金銓,浸淫於老胡同文化中,耳濡目染,古文、繪畫、京劇都自然成行家。他在北京歷經了戰爭年代,卻在1949年隻身飄零,南下香港。胡金銓做過印刷工、下過崗、畫過廣告畫,後任電影廠「陳設」一職,實際上是堪稱劇組閒人的道具師。1953年,揭不開鍋的胡金銓與李翰祥、蔣光超、宋存壽等人在他們蝸居的九龍界限街107號結為異姓兄弟,號稱「七大閒」。日後他們各有所成,宋存壽與胡金銓同處臺灣四大導演之列,李翰祥與胡金銓之間的關係那更是如俠客知己,恨不得肝腦塗地。


同為華語影壇巨擘級導演,胡金銓與李翰祥是一生的兄弟與摯友

二十多歲的胡金銓在影片中亮相的時候,無疑是個帥小生,在出演了

嚴俊的《笑聲淚痕》之後,他的道具生涯戛然而止,此後又放棄了「美國之音」的工作,成為邵氏棟梁。1959年李翰祥以《江山美人》功成名就的時候,他的義弟胡金銓還只是片中的一個配角「大牛」而已。

數年之間,他跟隨李翰祥東奔西走,做過《梁祝》副導演,接替李翰祥拍攝《玉堂春》,他的《大地兒女》展露出作者跡象,《大醉俠》則開邵氏武俠之先河,開啟了一個長達20年的電影文化帝國時代,胡金銓本人則激流勇退,在此時拋下一切遠赴臺灣。


《江山美人》的大牛一角,讓胡金銓得到亞太影展最佳男配角獎

在歷史的定位中,胡金銓被視為臺灣導演,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大多數作品都是在臺灣製作完成,他同時也是臺灣現代電影復興的推手,徐楓、石雋、白鷹、上官靈鳳、田鵬等人都由其發掘和訓練。他的《大地兒女》獲得金馬獎數座大獎,《龍門客棧》成為年內票房冠軍並出口國外,而在《喜怒哀樂》誕生之時,他與李翰祥、李行、白景瑞各執其中一段,臺灣電影界可謂空前團結。事實上在其義兄李翰祥反出邵氏前往臺灣自立門戶之際,亦多虧胡金銓援手,可謂投桃報李,情比金堅。

胡金銓的電影在70年代初便成為國際東方文化的研究對象,他受邀參加國際研討會,並且在坎城電影界獲得技術大獎(《俠女》),這也可能是華人導演在三大影展的第一個獎項(雖然有資料顯示1962年李翰祥的《楊貴妃》曾獲攝影獎,但仍無最終定論),但本片在香港卻賣座不佳。1971年胡金銓自組金銓影業公司,拍攝了他最具野心的作品《空山靈雨》,這被視為他最好的作品之一,但本片最終也令其公司夭折。


《空山靈雨》堪稱胡金銓巔峰之作,卻害他下半生潦倒清苦

這些電影雖然難言票房上的巨大成功,卻已奠定其作者地位,在《俠女》之後,《忠烈圖》、《迎春閣之風波》相繼參加歐美影展,他也成為第一個走出國門,在西方電影界獲得認可的華人導演。1978年,他更是被英國《國際電影指南》評選為當年世界五大導演之一。

▌東方主義 ▌

除了拍電影之外,胡金銓還是一位文化研究專家,他博學多才,對中國古典文化如數家珍,尤其是京劇和書畫。他的不少電影都以明朝為背景,因為他本身就是一位明史專家。

作為一名文化學者,他參與了許多國際交流,1975年,他在巴黎大學做了「電影是獨立的藝術」的主題演講,同一年,他應邀在哈佛大學辦了一場老舍作品研究的文化專題講座。兩年之後,他研究老舍作品的專著《老舍和他的作品》由香港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1981年4月,臺北龍門畫廊還舉辦了他的主題畫展。

在胡金銓的侄女胡維堯編著的《胡金銓隨筆》中,集結了其生前的多篇文章(這些文章很多來自胡金銓在1995年為《明報》和《東周刊》撰寫的專欄),涉及飲食、文化、社會、歷史等多個方面,可見其知識淵廣,學貫中西,尤其對中日為代表的東方文化了如指掌,他還是第一位被香港演藝學院頒布榮譽院士的藝術工作者。胡金銓本人喜歡收藏書籍和字畫,但其電影票房不佳,終至入不敷出。

而胡金銓的電影也就是中國美學的標誌性呈現,在《空山靈雨》、《山中傳奇》等電影中達到了作者化的極端,他的嶄新之處在於將武俠片引向空靈玄妙的東方意境,佛家表象、道家風骨,這種宗教氣質令其電影在華語影壇獨樹一幟。影片的攝影、構圖、人物造型、音樂都追求寫意,神鬼鬥法的特技和雲煙山水的畫面綿延出盎然詩意。胡金銓電影的每一幀畫面都如山水畫,正如胡金銓自己所說的:「我學習、涵泳在中國藝術的無限傳統之內。」毫無疑問,電影是個舶來之物,胡金銓卻另起爐灶,欲將用一套東方符號建立自己的電影語法。在中國電影誕生的110年裡,有這種念頭的導演可謂鳳毛麟角。


《山中傳奇》的雲煙山水及當年文藝片乖乖女轉型的張艾嘉

他的電影有別於傳統武俠,他幾乎不用威壓,他的劍客總是習慣獨步於寂寥的荒野之中,這是他精神中的自我——一條困難而孤獨的電影之路。與此同時,胡金銓通過對武俠電影的革新和超越,將這一原本粗糙的類型具備了文化視野中的深度和廣度,確立起在國際電影界的美學尊嚴。

▌壯志未酬身先死 ▌

然而在1970年末,有人質疑胡金銓「媚外」,他的武俠片意境高遠,商業性、觀賞性卻不及張徹、楚原,尤其是《空山靈雨》、《山中傳奇》票房持續不佳令外界頗有微詞。輿論界認為胡金銓過度追求形式技巧而忽略整體敘事,傾向於販賣中國文化而逢迎外國觀眾。許多製片公司也對其望而生畏:製作周期過長、成本過高、票房不靈……種種問題讓其環顧蕭然,進退維谷。

性情剛烈的胡金銓自然介意,他試圖轉型的時裝片《終身大事》卻最終失敗。1983年拿到官方投資的《天下第一》同樣野心勃勃,但因拍攝時間緊迫,最終虎頭蛇尾,票房口碑都不盡如人意。然而胡金銓壯志未酬,他為自己的二十年計劃《華工血淚史》東奔西走,轉輾港臺和北美集資,甚至考慮過到內地發展,最終未能成行。

事實上,礙於他之前作品的失敗,他的導演生涯已經陷入困境,1982年,他與李行、白景瑞合作的《大輪迴》可謂是這批老導演的最後一擊,實際上已經被時代拋棄,這也造就了1983年之後六年無作品的困境。但即使如此,他仍在1987年被《時代周刊》評選為國際最出色的50位導演之一,與黑澤明、溝口健二等大師並列。


《大輪迴》慘敗之後,胡金銓從此再未回臺灣拍片

隨著多部電影計劃的夭折,以及徐克新武俠的興起,胡金銓似乎已落後於時代,但徐克工作室在1988年仍然邀請胡金銓執導《笑傲江湖》,然而影片隨之陷入混亂,即使胡金銓的弟子許鞍華也加入救場(影片最終的導演達到了6位之多,分別是胡金銓、徐克、程小東、許鞍華、李惠民、金揚樺),仍不免中途憤然退出,關於其中原因,普遍認為是徐克以監製身份過度幹涉創作,二人理念有重大分歧)。影片最終由徐克完成,總導演仍掛名胡金銓,事實上本片雖然在很多環節違背胡金銓意願,但整體氣質上仍然有胡金銓的鮮明特點。

1992年,胡金銓拍攝最後一部作品《畫皮之陰陽法王》,影片在大陸西北取景,雖然仍有奇妙之處,但整體製作顯得陳舊,道具化妝和特技的陳舊令其遠遠落後於新時代的武俠電影。這部電影最終票房只排在香港當年排行榜的117位。自此胡金銓心灰意冷,定居美國,只為自己的《華工血淚史》做最後的努力。

胡金銓後期生活潦倒,很多時候靠弟子照應:鄭佩佩照顧他在美國的飲食起居,孫樹培、石雋等弟子則全程解決他來臺的各種消費,甚至《畫皮之陰陽法王》的投資都是他昔日弟子吳明才、洪金寶供應。1996年,《華工血淚史》已經由吳宇森、張家振籌得資金,計劃由周潤發主演,準備數月內開機,然未過多久,胡金銓因心臟問題入院治癒無功,一代宗師帶著遺憾撒手人寰。

▌幕後故事 ▌


《大醉俠》(1966)

出品:邵氏兄弟

上映時間:1966年4月7日

主演:鄭佩佩 嶽華 陳鴻烈 楊志卿 谷峰

片長:95分鐘

這部作品是華語電影中最早使用武術指導的電影,胡金銓最不滿意之前武俠片中的京劇「打套子」,覺得很假;他對真實的擂臺同樣失望,因為缺乏觀賞性,不適合電影的表現。胡金銓最終決意創一套新的辦法,以中國傳統戲劇、舞蹈和雜技為基礎,設計一套動作系統,展示中國武術的節奏與美感。

胡金銓找到了科班出身的韓英傑,以及日本攝影師西本正,他們像連環畫一樣畫出了每場動作戲的草圖。真實拍攝之前,動作戲先由武師進行演示,以便設計如何保護演員、尋找膠片剪輯點以及何時運用替身,這一套今日司空見慣的程序,在當時可謂是業內創舉,影片甚至用上了彈床拍攝輕功效果。在《大醉俠》之後,香港電影迅速進入了武術指導坐鎮的產業時代,那些真實有趣節奏感十足的動作戲令武俠片進入一個空前繁榮的時期。


《大醉俠》讓鄭佩佩成為武俠巨星,右邊是當年剛籤邵氏的「醉俠」嶽華

在胡金銓的筆記中,他曾提到不少美國導演反覆觀看他的影片錄影帶,來設計他們電影中的動作部分。事實上除了技術出彩,影片也有中國文化傳統的古雅古風,兩位主角嶽華和鄭佩佩從此成為邵氏臺柱演員。但胡金銓本人卻因為導演能力備受邵逸夫輕視而屢有怨言,影片公映不久,他三年合同期滿離開邵氏。


《龍門客棧》(1967)

出品:聯邦影業

上映時間:1967年10月21日

主演:上官靈鳳 石雋 苗天 徐楓 韓英傑

片長:112分鐘

《龍門客棧》是胡金銓轉投聯邦影業後的第一部戲,本片票房大賣,成為當年票房冠軍。但因為胡金銓當年拖欠邵氏公司作品,聯邦影業最終在各種逼迫下交出新馬版權,這也令最初承諾給胡金銓的票房紅利泡湯。

影片中,客棧的場景被放大到極致,最精彩的就是表現各種力量的制衡,胡金銓用封閉空間和嚴守的三一律,製造出肅殺的氣氛,此種新奇前所未見。除此之外,胡金銓對片中一切精於考據,但仍然挨了罵,主要是片中的鬥笠,一些觀眾硬說那是「日本式的」。


石雋與上官靈鳳

胡金銓在1982年回大陸探親,隨身攜帶《龍門客棧》錄影帶,但被海關沒收。1990年代初徐克重拍本片,李惠民擔任執行導演,但據說不曾打過招呼,也未曾付過版權費,總之《笑傲江湖》之後二人形同路人已是事實。

蔡明亮也是胡金銓的超級粉絲,他11歲的時候第一次看到《龍門客棧》,那部當時的「超級票房大片」讓他魂牽夢繞。多年之後,蔡明亮在自己的電影《不散》中致敬了胡金銓,那部電影是關於停業前臺北福和大戲院放映的最後一場電影——《龍門客棧》,影院裡留到最後的兩位觀眾,則是當年《龍門客棧》的主角之石雋和苗天。


蔡明亮的《不散》中,放映《龍門客棧》的一幕


《俠女》(1970)

出品:國際影片公司

上映時間:1970年7月10日

主演:徐楓 石雋 白鷹 苗天 喬宏

片長:200分鐘

拍《俠女》之時,胡金銓希望能嘗試幻覺和真實的混合應用,並在動作戲中用到了這種風格不同的畫面交叉剪輯,製造出空靈的禪意。在拍攝喬宏扮演的高僧帶著徒弟跳下山坡的一場戲時,胡金銓運用了升格處理,這種緩慢的下降,令人物氣定神閒,完全是虛幻的方式營造的東方意境。

整部《俠女》拍攝歷時兩年,玄虛之境和蕭瑟殺機被胡金銓渲染到極致。其中竹林一場戲意境盎然,成為後續很多電影提升「品格」的標誌性場景,區別則是有人能深得其髓,有人卻東施效顰。整場戲僅有短短十分鐘,卻拍了足足25天。胡金銓對影像的要求近乎嚴苛(他就像那個時代的王家衛),其中徐楓藉助彈床高高躍過竹梢,再從天而降一劍穿心的鏡頭充滿視覺張力。


一代「俠女」徐楓

為了拍攝本片,胡金銓不惜血本,歷時九個月搭建仿古街道三條、老房屋百棟,動用技術人員超過1200名,燒毀部分建築,僅這些成本就達到了1400萬臺幣。加之拍攝周期過長,令其最終與聯邦影業老總——紡紗業巨子沙榮峰分道揚鑣。《俠女》完成後分上下集上映,但票房皆不理想。1975年他剪輯了三小時的國際版送往坎城影展(該片的英文字幕由胡金銓的助理許鞍華校對),但聯邦影業拒絕再出費用,胡金銓最終自費前往。影片最終獲獎,賣出了歐洲版權,最終才彌補了本片的虧損。

但武俠大宗師張徹選擇了為胡金銓辯護,他認為胡金銓不是個浪費的導演,首先是他不搞全明星陣容,不搞千軍萬馬的大場面,他的戲雖然外景極多,但都相對集中,屬於省錢的拍法。「如果胡金銓晚生幾十年,可以在大陸拍片,或者有外國資金支持的話,他的成就肯定不止於此。」


《迎春閣之風波》(1973)

出品:金銓電影公司

上映時間:1973年12月6日

主演: 李麗華 喬宏 田豐 徐楓 白鷹 胡錦

片長:105分鐘

《迎春閣之風波》是胡金銓的「客棧四部曲」終結篇,也是他將觀賞性和藝術性結合得最好的一部。在《俠女》、《忠烈圖》中扮演龍套的洪金寶已成為本片武術指導。本片同時也是大卡司陣容,李麗華、田豐、胡錦都是香港臺柱,徐楓、白鷹等則是臺灣中堅。這套陣容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胡金銓選擇了和鄒文懷的嘉禾公司合作。

而徐克在拍攝《新龍門客棧》之時,歷史背景沿自《龍門客棧》,但諸多細部則借鑑自本片,包括結尾在內。李麗華扮演的老闆娘則是《新龍門客棧》中金鑲玉的原型。


大明星李麗華其時已年過半百,但仍舊是焦點所在

然而這部電影目前都是胡金銓最被低估的作品,很大原因是同類型的《龍門客棧》在前,技術上也不如《俠女》有代表性,意境上遜於《空山靈雨》和《山中傳奇》,也不具有《大醉俠》那般開山效應。但從商業趣味和調度圓熟的層面來看,《迎春閣之風波》絕對是胡金銓的佳作之一。

(END)

【映畫臺灣】 關於臺灣電影的一切

相關焦點

  • 猝不及防就野合,胡金銓坎城獲獎經典《俠女》在講什麼?
    新派武俠開山祖師胡金銓被世界影壇關注和認可的代表作,是1970年的《俠女》。但它走上海外傳播的歷程純屬無奈。1970年和1971年,耗資2000萬,拍了四年才殺青的《俠女》被分拆為上下兩部上映,卻在商業上慘遭失利。
  • 猝不及防就野合,胡金銓坎城獲獎經典《俠女》在講什麼?
    1970年和1971年,耗資2000萬,拍了四年才殺青的《俠女》被分拆為上下兩部上映,卻在商業上慘遭失利。為挽救票房損失,1974年,在法國影評人休伯特·尼爾格瑞(Hubert Niogret)的經濟支持下,胡金銓向聯邦電影公司購得《俠女》的歐美版權並重新剪輯,將上下兩部編為三小時時長的單部影片。
  • 文人武俠:從《俠女》和《龍門客棧》看一代大師胡金銓的戲夢人生
    胡金銓的電影被許多影迷推崇,李安、徐克、許鞍華、侯孝賢等導演都受其影響,與其多次合作的徐楓、上官靈鳳、鄭佩佩、白鷹、石雋等老牌演員也多受其提攜。當然提起胡金銓,除了那部膾炙人口的《龍門客棧》外就是《俠女》了。最近重看《俠女》,即使過去那麼多年,仍然覺得賞心悅目。
  • 胡金銓在坎城拿下大獎的《俠女》難看懂,到底在講什麼?
    1978年,胡金銓之所以能夠被英國的《國際電影指南》評價為世界五大導演之一,是因為在1970年所上映的經典著作《俠女》。胡金銓是中國新派武俠開山鼻祖,這樣一名出色的導演再加上這樣一部經典的作品,大家肯定都會認為《俠女》在上映時的票房成績特別的驚人,確實很驚人,但卻是驚人的差。
  • 胡金銓在坎城拿下大獎的《俠女》難看懂,到底在講什麼?
    1978年,胡金銓之所以能夠被英國的《國際電影指南》評價為世界五大導演之一,是因為在1970年所上映的經典著作《俠女》。胡金銓是中國新派武俠開山鼻祖,這樣一名出色的導演再加上這樣一部經典的作品,大家肯定都會認為《俠女》在上映時的票房成績特別的驚人,確實很驚人,但卻是驚人的差。
  • 《俠女》:從胡金銓的電影來談古代道教
    最近看了一部新片,準確來說應該是老片了,是1970年胡金銓的《俠女》,英文名為the touch of zen,這部片與道教沒有關係
  • 胡金銓口述自傳出版:《俠女》對白為什麼那麼少
    計有一九九二年九月的東京國際電影節(在「亞細亞優秀電影周」中放映了《畫皮之陰陽法王》)、一九九五年九月的東京國際電影節(在「亞細亞優秀電影周」中放映了特別招待作品《龍門客棧》)和一九九六年二月的夕張國際冒險·奇幻電影節胡金銓導演被邀作評委)。全部訪問共超過三十小時。澎湃新聞經授權刊發該書中胡金銓談成長經歷和《俠女》的部分章節。
  • 刷爆你們朋友圈的《繡春刀2》,其實要從四十年前的胡金銓說起…
    竹林、倭刀、戚家軍,我們立刻想到了胡金銓,在40多年前的那部《忠烈圖》裡,胡導演拍的正是戚家軍的故事。儒俠+空靈美學+佛學禪理老實說,看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時我們總會想起胡金銓,其最大原因也是因為那兩部「山中」作品。
  • 影抒|胡金銓,大道無名
    【大醉俠】1966【大醉俠】如同自『影戲』試煉場中脫胎一般,更有義兄李翰祥美學滋養,戲曲颱風轉入幕後化作了骨髓,卻一如皮影背後的靈動雙手,讓鄭佩佩與嶽華在銀幕中大顯身手,無論暗器匕首、長劍彎刀,皆在韶光流轉之間掠影穿梭,更將舊派武俠靈創於新派剪輯,自此有了端倪,但窺得國風美學的胡金銓,被偌大邵氏影棚憋了心氣,決心出走於山水之間,因而【大醉俠】的道統,便有了一圍嶄新江湖。
  • 劍膽琴心——胡金銓
    編者註:第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大師回顧展」將播映武俠宗師胡金銓導演的四部名作《大醉俠》、《龍門客棧》(4k最新修復版)、《俠女》、《迎春閣之風波》。文|李小飛胡金銓在中國影壇之成名,始於1966年的《大醉俠》,而為西方電影界所認知,則始於1975年《俠女》於坎城電影節獲最高技術大獎,這也是中國電影在坎城電影節上首次獲獎。1978年,胡金銓被英國權威雜誌《國際電影指南》評為世界五大導演之一,為中國電影導演獲此榮譽的第一人。此前首獲此譽的亞洲導演是日本的黑澤明,繼胡金銓後被評為「五大」之一的中國導演則是張藝謀。
  • 中國武俠扛鼎之作徐楓《俠女》,第一部轟動坎城電影節的武俠片
    《俠女》改編,由胡金銓執導,石雋1970年7月10日,胡金銓的電影[俠女]在臺灣上映,到今年已經50餘年。作為中國第一部在坎城國際電影節,引起極大轟動的武俠片,[俠女]成為中國電影留給世界的第一印象。影片一改往日武俠片粗製濫造、滑稽取寵的樣式,為武俠題材附上了一股子濃濃的書卷氣。
  • 胡金銓的武俠電影美學
    (一)開創新武俠電影1.胡金銓是中國新武俠電影宗師。  胡金銓跟20世紀三四十年代知識分子及文藝青年一樣,經過抗日及內戰後,心態多少存有普羅色彩,憎恨當權者的專橫腐敗,同情百姓悲苦的命運。胡金銓第一部執導的《大地兒女》(1965)涉及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罪行。
  • 電影手冊 《俠女》,抑或太陽之子
    這個重新修復的版本,讓一次無與倫比的美學冒險重現光彩。1975年,《俠女》在坎城電影節初試啼聲。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該片從眾多傑出的武俠片中脫穎而出,並被一種神話的光環所籠罩。這既得益於導演胡金銓(1931-1997)獨特的個人魅力,也因為他用一種毫無拘束的方式實現了一個天馬行空的計劃。
  • 邵氏四大導演之三:胡金銓,有名無利的一代宗師
    1958年胡金銓接受李翰祥建議加入邵氏,在邵氏參演了《金鳳》、《三姐妹》、《江山美人》等二十餘部影片,最後以《鈔票與我》結束了其演藝生涯。1965年,《大地兒女》因題材敏感在新馬地區遭電檢刪剪,但卻在臺灣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票房,分別榮獲第4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編劇獎、最佳剪輯獎、最佳發揚民族精神特別獎。而《大醉俠》一經上映,又在港臺地區賣了個滿堂紅,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不但捧紅了女主角鄭佩佩(《唐伯虎點秋香》中的華夫人),也令胡金銓的地位迅速飆升,成為邵氏電影的一代宗師。
  • 曾是一代俠女,事業高峰期息影,後成製片人,投資過《霸王別姬》
    ,六次合作過大導演胡金銓,有著「一代俠女」之稱的徐楓。,卻讓胡金銓看到了她對演戲的熱忱,於是兩年後,胡金銓便為徐楓量身打造了脫胎自蒲松齡小說《聊齋志異》的《俠女》,該片上映後,榮獲了第28屆坎城電影節最高綜合技術大獎,而徐楓也隨其他主創一起出席坎城紅毯
  • 胡金銓導演電影片頭字體欣賞
    1932年4月29日,胡金銓出生於北平。幼年於河北省井陘煤礦坑念幼稚園。自幼在家習古文,深愛繪畫,喜看國劇中的武戲。1937年,「七七事變"後舉家遷回北平。1949年11月,隻身離開北平前往香港。1951年,由蔣光超介紹,為龍馬電影公司做廣告、海報、布景等工作。
  • 胡金銓: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位作者導演
    還有一個就是一代電影大師胡金銓。這三個人都是大製片廠時代中的佼佼者,在世界電影藝術還未成型的時刻,憑藉自己的一己之力向世人定義了什麼是電影。他們開宗立派,開花散葉,為世界電影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將自己的名字永遠定格在光影的時空。
  • 胡金銓去世後,港片再也沒有中華的魂
    而為了表達自己的崇拜之情,他用《臥虎藏龍》的竹林戲致敬了胡金銓的《俠女》。  所以,他就以明朝,這個中國間諜活動最為猖獗的年代裡就地取材,編寫了諜戰意味濃重的故事《俠女》。並希望以此來諷刺007的荒唐與滑稽,表達間諜戰的愚蠢與可笑。不過,這種鬼影幢幢的故事,胡金銓只在《俠女》和《龍門客棧》裡表現過,並沒有放在其他的作品之中。
  • 窮秀才遭遇女鬼的故事看過千遍,胡金銓這版最好看
    原來胡金銓對電影要求極高,很多道具都是用真古董,製片方怕花錢不讓買,他就自己掏腰包去買——正是這種苛刻到每一個細節的工匠精神,才造就了那些充滿東方古典韻味的傳奇佳作。這其中上映於1979年《山中傳奇》,是公認最具胡金銓中國風色彩的志怪題材佳作。
  • 原來胡金銓在老外那兒的地位,高到你想不到
    此外,即使沒有在香港片廠時那樣精心設計的場景以及種類繁多的戲服,他的赴臺之舉,如Tony Rayns在一篇關於《龍門客棧》的精彩文章中提到的那樣,給了他更多的自由去選擇自然場景,而這「遠勝於清水灣棚內受限的視覺效果」,在這裡他可以「完全利用臺灣中部的山谷、平原、溝壑和山脈[17]」 實景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