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俠扛鼎之作《俠女》,該片根據蒲松齡所著《聊齋志異》中同名小說《俠女》改編,由胡金銓執導,石雋、徐楓、白鷹、喬宏、張冰玉、洪金寶、陳會毅、韓英傑、林正英等人主演的動作電影。
1970年7月10日,胡金銓的電影[俠女]在臺灣上映,到今年已經50餘年。
作為中國第一部在坎城國際電影節,引起極大轟動的武俠片,[俠女]成為中國電影留給世界的第一印象。影片一改往日武俠片粗製濫造、滑稽取寵的樣式,為武俠題材附上了一股子濃濃的書卷氣。
《俠女》的故事出自《聊齋志異》,原著不過區區幾千字,被胡金銓擴成一部近三小時的鴻篇巨製。劇本的改編應該說很成功:胡金銓喜讀《明史》,於是將《俠女》的故事的背景置入自己所熟稔的明代;將俠女安排為忠臣楊漣之後,使她的復仇有了更為人所認同的情感基礎。
沒落書生顧省齋(石雋 飾)在小鎮經營字畫鋪「代寫書信春聯」過活,奉養家中老母,偶然結識了家附近廢屯堡新搬來的楊之雲(徐楓 飾),與其暗生情愫。恰逢東廠人士歐陽年(田鵬 飾)前來打探,其與附近算命瞎子(白鷹 飾)動手,被顧生與其母遇見,遂將受傷的算命瞎子就近帶到楊之雲處, 從而得知他們的真正身份——因彈劾宦官魏忠賢而被杖斃的左副都御史楊漣之女楊慧貞;保衛忠良之後的石門樵將軍。因二人都被朝廷通緝,東廠追殺,顧生就此在屯堡設下重重計謀,又得高僧慧圓(喬宏 飾)幫助,以期擺脫東廠追兵,逃出生天。
在華語影壇裡,能夠有資格稱的上俠女、且最名副其實的當屬徐楓了。不僅因為在其輝煌的七十年代徐楓就成為「俠女」的代名詞,更因為她經歷了多次輝煌和挫折的傳奇一生,因此由徐楓來主演這部影片可以說是再合適不過了。
這三個多小時的電影專門分成上下兩部,胡金銓始終高出同時代華語武俠很大一塊,無論劇情、運鏡、還是動作、深意,甚至對白都極考究。其跌宕起伏的情節、冷靜懸疑的氣氛、熟練精準的技巧和滲透其中的禪思哲理受到如潮好評,獲得坎城電影節最高技術獎,將中國武俠電影在世界範圍內推向了頂峰。
蛛網蠶食,蒼山峻岭,邊塞小鎮,廢堡街道,陰森古宅,布衣書生,鬥笠劍客。
開篇寥寥數筆,便將這迷離幽遠的古意鋪展開來,一花一葉,一觀一景,皆是山水風骨的優雅定格。
比起張徹的硬弓硬馬,拳拳到肉,我更喜歡胡金銓的畫意詩情,空靈深刻。胡金銓的江湖是文雅的,優美的,是陰陽難辨的,如《大醉俠》裡的粉面書生,《龍門客棧》裡的東廠太監,再如《俠女》中剛烈英氣的楊慧貞。
瑕不掩瑜,非常好看,即便不是最經典的武俠片,也絕對是最經典的之一。
影片末尾,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慧元大師慢慢走上山頂,步伐穩重沉緩,神情肅穆安寧,盤腿坐下,太陽在其身後形成一圈佛像光芒,影片隨此落幕截然而止,但那一瞬間的空靈禪意,卻震懾人心,悠遠流長。
恩仇並無快意,江湖如何躍馬?且將刀劍束高閣,空禪伴餘生。
感謝大家認真的閱讀「唐宗文化」的文章,如果您喜歡,請關注、評論、點讚、轉發,未經作者允許,其他平臺號不得轉載使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