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德國人的工藝,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手錶和汽車,而說到德國人的美食,很多人往往只會想到——香腸!德國人有多愛香腸?論品種有1500多種,論食用量,平均每人一年要吃60公斤左右的香腸,連起來可繞地球好幾圈!尤其是足球比賽的時候,啤酒配香腸是德國球迷的標配,以至於很多人都誤以為,德國人只愛吃香腸。
但是實際上,還有兩樣食物在德國人心中的地位不輸香腸,那就是酸菜和肘子,沒有錯,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可能很想相信,德國人在食物的愛好上和咱們中國的東北人幾乎是一模一樣的,愛喝酒,愛肘子,愛酸菜,所以相信你也曾有所耳聞,德國人曾被稱為歐洲東北人。
酸菜,德國人的國菜
德國人對於酸菜的愛是狂熱的,據統計,德國平均每人每年要消費10公斤酸菜,在德國人看來,用酸菜款待好友是一種崇高的禮儀,甚至在他們的國宴菜單裡,酸菜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甚至因為實在太喜歡酸菜,德國人就連打仗都要隨著攜帶酸菜,以至於在二戰時期,英國人直接用Kraut(酸菜)來稱呼德國人。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高冷的德國人,會如此鍾愛酸菜呢?主要原因有兩個:
首先是地理原因。喜歡看德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德國的冬歇期特別長,冬天特別冷,這點跟咱們中國的東北就有點像,在這樣的環境下,冬天想要找到新鮮的食物吃是很困難的,因此學會醃製食物非常重要,說到這一點,德國人或許還要好好感謝中國人。
製作酸菜的技術其實不是德國人發明的,相傳在歐洲,羅馬人最先學會了醃酸菜,並在掠奪其他土地的時候將這項技術傳播了出去,接著在13世紀左右,蒙古人的鐵騎席捲歐洲,也帶來了中國的醃酸菜技術,結合了中西方的酸菜技術之後,日耳曼人逐漸開創出了自己的酸菜道路,最終形成了德國酸菜。
其次是健康原因。酸菜早期在德國並不算非常全民喜愛的食物,德國人雖然喜歡醃製酸菜,卻也沒有將其視為國菜,直到大航海時代,越來越多的歐洲人開始出海探險,但是卻遭遇了恐怖的壞血病,非常多的歐洲人因此喪命。
為了對抗壞血病,不同國家的人採取了不同的措施,有吃蘋果的,有吃橘子的,而德國人靠的就是酸菜。在早期壞血病開始在海上肆虐的時候,人們就發現德國人總是死傷最少,一開始人們百思不得其解,明明大家天天吃一樣的食物,為什麼德國人就更生龍活虎?直到後來人們才發現,那些德國人在吃飯時總會吃一點自帶的酸菜,這一點點的區別,卻成為了關鍵,自此歐洲人逐漸意識到酸菜的好處,德國人更是將其視為寶貝。
因此到了現在,酸菜已經成為了德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之一。和東北人一樣,德國人也喜歡吃各種食物搭配酸菜,但是和東北酸菜不同的是,德國酸菜的原料不是大白菜,而是圓白菜,也就是捲心菜。
德國人將圓白菜切成細絲後,用重物將菜絲錘壓至柔軟出水,然後加鹽,有些甚至還要再加一些白葡萄酒。接下來,將壓榨出的汁液一起放入容器中發酵,最後就醃製出了美味可口的德國酸菜。這種酸菜含水量不高,所以吃起來更脆一些,還會帶一點甜味,因此是可以拿出來直接生吃的。
但德國人更喜歡用酸菜搭配香腸、豬肉和粉絲來吃,跟東北的豬肉燉粉條類似,德國人也喜歡酸菜和粉絲的搭配,不過他們最喜歡的可能還是酸菜和豬肘的搭配。沒有錯,德國人也很喜歡吃大肘子。
豬肘子,德國人的摯愛
中國人對豬肉的喜歡不必多說,對於大肘子也是欲罷不能,而德國人可能也是全世界唯一能在吃豬肉這件事上和中國人一較高下的存在了,畢竟作為香腸狂魔,肯定是三餐離不開豬肉的。而豬肘子,就是德國人心中不輸於香腸的豬肉美食。
在德國,豬肘子分為南派和北派,在做法上風格差異很大,南派推崇烤制,北派喜歡燉煮。其中北派豬肘以柏林肘子為代表,通常先將豬肘用小火慢燉,讓其骨肉分離、肉質酥爛,接著拿到豬油熗好的鍋裡輕微油炸,把外層的豬皮煎得酥脆,最後為了不讓人吃起來覺得太油膩,就需要搭配一些豆泥、酸菜、芥末醬作為配菜。
南派豬肘以慕尼黑肘子為代表,先將豬肘用香料浸泡醃製入味,然後放入蔬菜湯裡燉煮,最後再經過炭火炙烤或果木煙燻,烤出來的肘子表皮酥脆油亮,肉質緊實,帶著濃鬱的肉香,口感耐嚼富有韌勁,豬肉汁水豐盈,飽滿入味。
據說在比較貧苦的年代,一份豬肘子就是德國人一天中最想吃到的食物,更是許多比賽中最讓人渴望的獎品,到了如今,德國人對於肘子依舊保留著炙熱的愛,很多德國人喜歡在休閒時來一杯啤酒,再搭配幾根香腸或者是一份豬肘子,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回味著當年的故事。
後記
很多中國人初次到德國想要品嘗當地美食時,看到菜單上的酸菜和肘子總是會產生自己是否身在東北的錯覺,而很多德國人在來到中國東北後也會產生同樣的驚喜,2016年德國總理默克爾造訪瀋陽時,見到一道酸菜白肉,大喜過望,竟然一口氣連吃兩大碗。這或許就是美食的魅力,在不同國家、民族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