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學造價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做造價的小夥伴都知道,鋼筋算量是一個最基礎但是至關重要的技能。但是學習鋼筋算量的過程,簡直「生不如死」!
怎樣才能快速高效的學習鋼筋算量?先來看看大多數人採用學習的方法(偷偷告訴你,文末有驚喜呦!)
1
看書自學
自己去淘寶買書、百度下載資料自己挑燈夜戰,經過長時間的學習會有不錯的效果,滿足日常工作是不成問題。
★優勢:經濟成本低。
★劣勢:時間成本高、效率低、局限性大、選擇成本高。
2
視頻跟學
自己購買一套線上的課程,根據配套的課程講義,在短時間內可以獲取不小的成果,系統的學習鋼筋算量,輕鬆解決工作。
★優勢:高效、時間成本低、沒有局限性、學習成體系。
★劣勢:經濟成本高、選擇成本高。
小編給大家摘錄了一些乾貨資料,大家來感受一下!
一、框架梁1、首跨(1)、上部貫通筋上部貫通筋(上通長筋1)長度=通跨淨跨長+首尾端支座錨固值(2)、端支座負筋端支座負筋長度:第一排為Ln/3+端支座錨固值;第二排為Ln/4+端支座錨固值(3)、下部鋼筋下部鋼筋長度=淨跨長+左右支座錨固值以上三類鋼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錨固問題,那麼總結一下以上三類鋼筋的支座錨固判斷問題:支座寬≥Lae且≥0.5Hc+5d,為直錨,取Max{Lae,0.5Hc+5d }。鋼筋的端支座錨固值=支座寬≤Lae或≤0.5Hc+5d,為彎錨,取Max{Lae,支座寬度-保護層+15d }。鋼筋的中間支座錨固值=Max{Lae,0.5Hc+5d }(4)、腰筋構造鋼筋:構造鋼筋長度=淨跨長+2×15d抗扭鋼筋:算法同貫通鋼筋(5)、拉筋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層)+2×11.9d(抗震彎鉤值)+2d拉筋根數:如果我們沒有在平法輸入中給定拉筋的布筋間距,那麼拉筋的根數=(箍筋根數/2)×(構造筋根數/2);如果給定了拉筋的布筋間距,那麼拉筋的根數=布筋長度/布筋間距。(6)、箍筋箍筋長度=(梁寬-2×保護層+梁高-2×保護層)*2+2×11.9d+8d箍筋根數=(加密區長度/加密區間距+1)×2+(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區間距-1)+1注意:因為構件扣減保護層時,都是扣至縱筋的外皮,那麼,我們可以發現,拉筋和箍筋在每個保護層處均被多扣掉了直徑值;並且我們在預算中計算鋼筋長度時,都是按照外皮計算的,所以軟體自動會將多扣掉的長度在補充回來,由此,拉筋計算時增加了2d,箍筋計算時增加了8d。(7)、吊筋吊筋長度=2*錨固(20d)+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夾角=60°,梁寬高度≤800mm 夾角=45°。2、中間跨(1)、中間支座負筋中間支座負筋:第一排為:Ln/3+中間支座值+Ln/3;第二排為:Ln/4+中間支座值+Ln/4注意:當中間跨兩端的支座負筋延伸長度之和≥該跨的淨跨長時,其鋼筋長度:第一排為:該跨淨跨長+(Ln/3+前中間支座值)+(Ln/3+後中間支座值);第二排為:該跨淨跨長+(Ln/4+前中間支座值)+(Ln/4+後中間支座值)。其他鋼筋計算同首跨鋼筋計算,LN為支座兩邊跨較大值。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內容)
二、其他梁1、非框架梁對於非框架梁的配筋簡單的解釋,與框架梁鋼筋處理的不同之處在於:(1)、 普通梁箍筋設置時不再區分加密區與非加密區的問題;(2)、 下部縱筋錨入支座只需12d;(3)、 上部縱筋錨入支座,不再考慮0.5Hc+5d的判斷值。2、框架梁(1)、框支梁的支座負筋的延伸長度為Ln/3;(2)、下部縱筋端支座錨固值處理同框架梁;(3)、上部縱筋中第一排主筋端支座錨固長度=支座寬度-保護層+梁高-保護層+Lae,第二排主筋錨固長度≥Lae;(4)、梁中部筋伸至梁端部水平直錨,再橫向彎折15d;(5)、箍筋的加密範圍為≥0.2Ln1≥1.5hb;(6)、 側面構造鋼筋與抗扭鋼筋處理與框架梁一致。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內容)
三、剪力牆1、剪力牆牆身(1)、水平鋼筋①、牆端為暗柱時A、外側鋼筋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內側鋼筋=牆長-保護層+彎折B、外側鋼筋不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0.65Lae內側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彎折水平鋼筋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牆身水平筋照設)②、牆端為端柱時A、外側鋼筋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內側鋼筋=牆淨長+錨固長度(彎錨、直錨)B、外側鋼筋不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牆長-保護層+0.65Lae內側鋼筋長度=牆淨長+錨固長度(彎錨、直錨)水平鋼筋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牆身水平筋照設)注意:如果剪力牆存在多排垂直筋和水平鋼筋時,其中間水平鋼筋在拐角處的錨固措施同該牆的內側水平筋的錨固構造。③、剪力牆牆身有洞口時當剪力牆牆身有洞口時,牆身水平筋在洞口左右兩邊截斷,分別向下彎折15d。(2)、豎直鋼筋①、首層牆身縱筋長度=基礎插筋+首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②、中間層牆身縱筋長度=本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③、頂層牆身縱筋長度=層淨高+頂層錨固長度牆身豎向鋼筋根數=牆淨長/間距+1(牆身豎向鋼筋從暗柱、端柱邊50mm開始布置)④、剪力牆牆身有洞口時,牆身豎向筋在洞口上下兩邊截斷,分別橫向彎折15d。(3)、拉筋①、長度=牆厚-保護層+彎鉤(彎鉤長度=11.9+2*D)②、根數=牆淨面積/拉筋的布置面積註:牆淨面積是指要扣除暗(端)柱、暗(連)梁,即牆面積-門洞總面積-暗柱剖面積 - 暗梁面積;拉筋的麵筋面積是指其橫向間距×豎向間距;例:(8000*3840)/(600*600)。2、剪力牆牆柱(1)、縱筋①、首層牆柱縱筋長度=基礎插筋+首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②、中間層牆柱縱筋長度=本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③、頂層牆柱縱筋長度=層淨高+頂層錨固長度注意:如果是端柱,頂層錨固要區分邊、中、角柱,要區分外側鋼筋和內側鋼筋。因為端柱可以看作是框架柱,所以其錨固也同框架柱相同。(2)、箍筋依據設計圖紙自由組合計算3、剪力牆牆梁(1)、受力主筋頂層連梁主筋長度=洞口寬度+左右兩邊錨固值LaE中間層連梁縱筋長度=洞口寬度+左右兩邊錨固值LaE(2)、箍筋①、連梁頂層連梁,縱筋長度範圍內均布置箍筋 即N=((LaE-100)/150+1)*2+(洞口寬-50*2)/間距+1(頂層)中間層連梁,洞口範圍內布置箍筋,洞口兩邊再各加一根 即N=(洞口寬-50*2)/間距+1(中間層)②、暗梁主筋長度=暗梁淨長+錨固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內容)
四、柱在鋼筋工程量計算中剪力牆是最難計算的構件,具體體現在:(1)、剪力牆包括牆身、牆梁、牆柱、洞口,必須要整考慮它們的關係;(2)、剪力牆在平面上有直角、丁字角、十字角、斜交角等各種轉角形式;(3)、剪力牆在立面上有各種洞口;(4)、牆身鋼筋可能有單排、雙排、多排,且可能每排鋼筋不同;(5)、牆柱有各種箍筋組合;(6)、連梁要區分頂層與中間層,依據洞口的位置不同還有不同的計算方法。1、基礎層(1)、柱主筋基礎插筋=基礎底板厚度-保護層+伸入上層的鋼筋長度+Max{10D,200mm}(2)、基礎內箍筋基礎內箍筋的作用僅起一個穩固作用,也可以說是防止鋼筋在澆注時受到撓動。一般是按2根進行計算(軟體中是按三根)。2、中間層(1)、柱縱筋KZ中間層的縱向鋼筋=層高-當前層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層伸出樓地面的高度(2)、柱箍筋KZ中間層的箍筋根數=N個加密區/加密區間距+N+非加密區/非加密區間距-1關於柱箍筋的加密區的規定如下:①首層柱箍筋的加密區有三個,分別為:下部的箍筋加密區長度取Hn/3;上部取Max{500,柱長邊尺寸,Hn/6};梁節點範圍內加密;如果該柱採用綁紮搭接,那麼搭接範圍內同時需要加密。②首層以上柱箍筋分別為:上、下部的箍筋加密區長度均取Max{500,柱長邊尺寸,Hn/6};梁節點範圍內加密;如果該柱採用綁紮搭接,那麼搭接範圍內同時需要加密。(3)、頂層頂層KZ因其所處位置不同,分為角柱、邊柱和中柱,也因此各種柱縱筋的頂層錨固各不相同。①、角柱邊柱角柱頂層縱筋長度:一、內筋a、內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直錨(≥Lae):梁高-保護層二、外筋b、外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外側鋼筋錨固長度=Max{1.5Lae ,梁高-保護層+ 柱寬-保護層} 柱頂部第一層:≥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8d(保證65 %伸入梁內)柱頂部第二層:≥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注意:在GGJ V8.1中,內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 +12d;直錨(≥Lae):梁高-保護層;外側鋼筋錨固長度=Max{1.5Lae ,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②、邊柱邊柱頂層縱筋長度=層淨高Hn+頂層鋼筋錨固值,那麼邊柱頂層鋼筋錨固值是如何考慮的呢?邊柱頂層縱筋的錨固分為內側鋼筋錨固和外側鋼筋錨固:a、內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直錨(≥Lae):梁高-保護層b、外側鋼筋錨固長度為:≥1.5Lae注意:在GGJ V8.1中,內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直錨(≥Lae):梁高-保護層;外側鋼筋錨固長度=Max{1.5Lae ,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③、中柱中柱頂層縱筋長度=層淨高Hn+頂層鋼筋錨固值,那麼中柱頂層鋼筋錨固值是如何考慮的呢?中柱頂層縱筋的錨固長度為: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直錨(≥Lae):梁高-保護層。注意:在GGJ V8.1中,處理同上。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內容)
五、板在實際工程中,我們知道板分為預製板和現澆板,這裡主要分析現澆板的布筋情況。板筋主要有:受力筋 (單向或雙向,單層或雙層)、支座負筋 、分布筋 、附加鋼筋 (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鋼筋)、撐腳鋼筋 (雙層鋼筋時支撐上下層)。1、受力筋軟體中,受力筋的長度是依據軸網計算的。受力筋長度=軸線尺寸+左錨固+右錨固+兩端彎鉤(如果是Ⅰ級筋)。根數=(軸線長度-扣減值)/布筋間距+12、負筋及分布筋負筋長度=負筋長度+左彎折+右彎折負筋根數=(布筋範圍-扣減值)/布筋間距+1分布筋長度=負筋布置範圍長度-負筋扣減值負筋分布筋根數=負筋輸入截面中負筋的長度/分布筋間距+13、附加鋼筋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鋼筋)、支撐鋼筋(雙層鋼筋時支撐上下層)。根據實際情況直接計算鋼筋的長度、根數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