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讀者群裡和大家瞎聊,說到我比較推崇費曼技巧。
有朋友問我什麼是費曼技巧,當時時間倉促,只是在網上複製粘貼了一段話,之後覺得挺值得展開來講一講。理察D.費曼,曾經任職於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他是美國著名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沉迷於美妙的物理世界的同時,他還熱衷於教育事業,喜歡向人們深入淺出的講解艱深的物理知識。而所謂的費曼技巧,則是人們根據他平時的論述總結出的一種簡單高效的學習方法,大概是四步:選擇要學習的概念就是首先要設定一個目標,拿出一張空白紙,在上面寫下你需要深入學習的概念;這一步講的是學習的目標設置,套用一個其他行業的詞彙來形容,就是「正念」。
在學習的過程中,不管時間長短,都要有一個目標,而不能泛泛的學習。沒有目標的學習,效率是非常低的,因為你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只是在哪裡坐著而已。第二步,把自己當成老師,正在試圖教會學生這個概念。
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你要想像著自己正在給一名對這個概念一竅不通的學生講解,絞盡腦汁,費勁口舌地自我解釋,你需要把過程記錄下來,在不斷的自我解釋中,你能夠更好地掌握這個概念。而且原先不明白的地方經過不斷的自我解釋,也能夠理清。這就相當於你在看一個故事,試圖將它講給周圍的人聽,這個時候你需要反覆去解釋,反覆去理解,怎樣才能夠把故事講好。其實在我之前的文章裡,我反覆在向讀者灌輸這個觀點:同桌之間互相講解答疑、孩子給父母去講等等這些,都是費曼技巧的具體體現。大家都知道我其實是一名數學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我比學生們的優勢在哪裡?
要說智力,可能有些孩子們的智力比我還要高一些,我比他們強的地方,一個是我比他們多學了一些知識,另一個就是我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首先自己要把課程知識吃透,知道知識的來龍去脈,知道題目的切入、深入,否則就沒有辦法給同學們去講,也無法面對學生的質疑。也正因此,我等於對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又重新按照自己的理解理了一遍,對知識的掌握要比學生們更加透徹,這其實就暗合了費曼技巧。當你遇到難題感到困惑的時候,返回去,你可以重新翻閱資料,查找百度,諮詢老師,想盡一切可以解決問題的辦法,直到把問題解決,然後記錄下來。學習不是單行道,適當返回,也是可以排憂解難的。這種方法在科研中未必一定適用,但在學習中是一定適用的。
其背後的原理是,你目前所遇到的問題,一定是基於你之前所學到的知識、技能才出現的。那麼如果你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就說明在之前的學習中,你是存在著某些欠缺的。有了問題,當然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僅僅滿足於看答案,而是應該回頭去重新開始,試圖從根子上解決問題,解決問題存在的土壤。當你看到很囉嗦或者很艱澀的句子的時候,你要試著用簡單直白的語言來描述出來,或者找一個比喻更好地更恰當地理解它。舉個例子,有人問愛因斯坦「相對論是什麼?」愛因斯坦回答「你坐在美女旁邊一小時感覺只是一分鐘,而夏天坐在火爐旁一分鐘,你感覺是一個小時,這就是相對論。」
簡單化和比喻,看起來簡單,實際上是非常難得,一旦達到了這種境地,事實上說明你對知識的掌握已經很到位了。舉個生活中的例子,我們往往會比喻,奔騰的長江就像是一條巨龍在中華大地上蜿蜒曲折,奔流到海。
這個比喻的前提是你對長江和巨龍的特徵都有非常深刻的認識,抽象出了兩者之間的共同特徵。同樣的,如果你能把一個理論比喻成另一個對象,這裡面就存在了洞察和輸出兩個成果,第一你洞察、理解了它的關鍵點,第二你可以把它用自己的方式講出來。這種技巧,與其說是一種技巧,不如說是一種理念,一種判定標準,你的學習要達到什麼樣的標準?什麼樣的學習效果才是最好的?
你可能還想讀
噹噹高一數學教輔書評價(按銷量排序)
關於培優和補差,課內與課外關係的思考
「上了985、211的孩子就了不起嗎?」「是的,就是了不起!」
從一個知乎回答談如何解決初中生的壓力問題?
「原創」初高數學銜接暨數學新課標教材解讀(一)
「原創」中考、高考之前如何幫助孩子調整心態
每日一題——18年高考導數題目回顧(6)
每日一題(初中)——一元二次函數壓軸題(2)
「與生說」我們應該如何做到寬容?
「與生說」數學解題,是一場通關遊戲!
「與生說」時間的價值
「與生說」如何真正看懂數學習題的答案?
「與生說」拿到期中考試試卷之後,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與生說」如何快速提高中考數學成績
「與生說」初中數學偷得懶,是你高中數學流的淚
我在這裡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