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開始寫作公眾號,一方面是認識到了個人IP的長期價值,如果有自己的個人IP,那麼不上班也可以獲得一份不錯的被動收入,另外一方面是認識到了費曼學習法的價值,通過輸出內容來倒逼自己深度學習。
首先,不管是投資還是創業,這兩者都是高風險的活動。
看看歐美那些股神,風光的時候很風光,慘的時候褲子都能輸掉。
例如我之前寫過文章,提到西班牙股神弗朗西斯科·加西亞·帕拉梅斯(Francisco García Paramés),管理的資金資產規模最高達到65億歐元,從1989年到2014年25年的投資業績是30倍。但是這個股神這幾年卻賠慘了,旗下基金淨值都是0.5上下,也就是淨虧損接近一半。
美國股神之一,投資回報曾經超越巴菲特的比爾米勒Bill Miller,在2008年金融危機抄底金融股,結果抄的公司都倒閉了,業績暴跌,股神跌下神壇。
創業的例子就更不用多說了,那麼多牛逼的大公司,都是「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中小公司更是朝不保夕,沒有幾個能活很久的。
相比較而言,自媒體不需要投入太多資本,投入最多的只是時間,但是生命周期卻可以維持很長,總體來看還是不錯的商業模式。
世界上最聰明的一群人,早就已經實現全球創獵的商業模式,哪裡有機會,哪裡適合生活,就去哪裡生活,成為數字時代的遊牧民族(Digital Nomad)。
很多人去泰國享受生活,但是依靠網站,博客blog,youtube頻道等,服務全世界的客戶,照樣一年收入幾十萬,上百萬美金。
肉身可以脫離任何國家的束縛,這是最終極的自由。
其次,不管是投資和創業,最關鍵的是掌握正確思維方式。
如果思維方式有太多的漏洞,那麼遲早「憑運氣賺的錢,憑實力賠光」。
看看國民老公這幾年的投資。
自媒體是幫助我們學習任何領域的知識和思維模式的最好方法。
為什麼?
我們來看看愛因斯坦之後最睿智的理論物理學家,理察·費曼(1918-1988年)提出的學習方法。
費曼於196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第一位提出納米概念的人。
費曼是曼哈頓計劃天才小組成員之一。二戰扔到日本的原子彈,就是他們研發出來的。
「費曼技巧」包括四個核心步驟。
1、選擇一個概念
2、講授這個概念
面對這個領域的菜鳥,試圖解釋清楚這個概念。
3、查漏補缺
當無法解釋的時候,回頭找答案,最終把這個概念解釋出來。
4、簡化語言和嘗試類比
嘗試用簡潔詞語來解釋,或者用別的東西來類比它。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如果你不能把一件事情簡單的說清楚,那就說明你還沒有完全弄明白。
這也正是費曼學習法的精髓所在。
通過輸出內容來學習,才能更好的學會任何東西。
學著學著,發現水平變高了,而寫的文章竟然也收穫了很多粉絲,一箭雙鵰。
就拿我自己舉例,在寫公眾號文章的過程當中,逼得自己去查資料,去深入學習。否則,寫出來的文章沒有原創性,沒有深度。
譬如,這幾天我在研究快遞行業的資料,就很有收穫。
我一直試圖搞明白順豐快遞和中通快遞未來究竟誰更有前途。
雖然現在看起來順豐更風光,但是未來一定是如此嗎?
我自信已經發現了一個關鍵點,這個點似乎很多人沒有注意到。
當然,這個關鍵點也不是我自己單獨發現的,是學習中通董事長的演講內容時才想明白的。
行業龍頭的創始人或者操盤者基本都是行業裡最精英的人物,他們有時候一句話透露的信息,我們要是不具備足夠的行業知識,是根本理解不透的。
如果我不寫公眾號,也許我就不會這麼深入研究快遞行業了。
因為我之前研究過快遞行業,感覺很複雜,變數很多,看不清楚。
那就把它排除在能力圈之外,不去投資算了。
但這其實是偷懶的做法,不利於自己的成長。
再回頭來談談我的公眾號定位。
為什麼我要同時寫作投資和創業的內容?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我的定位不夠專注。
炒股的人沒興趣看創業的案例,他們只想看到一個股票漲還是跌的結論。
創業的人又覺得炒股的人很無聊,都是外行在瞎想,商業實操才是有價值的。
首先,我已經說過我寫作有幫助自己學習的目的,而投資和實業都是我關注的內容。
其次,我認為很多炒股的人太急功近利,只想知道股票漲還是跌,不想學習背後的商業本質,這是走不遠的。
就像我已經寫了兩篇「點石成金」案例,都是我認為非常有價值的商業案例,只可惜看的人寥寥無幾。
第一個點石成金案例,主要介紹二八法則。
二八法則誰都知道,可是又有幾個人懂得在日常生活和商業運作裡去實踐?
就像案例裡那個美國潮牌電商的創始人,辛辛苦苦把公司做成美國最大潮牌電商,到頭來還是欠一屁股債破產倒閉。
如果他真正懂得應用二八法則,那麼他就不會一味的燒錢拉新客,他會懂得維護老顧客的價值,自然也就不會倒閉了。
看了這個案例,創業的人可以懂得二八法則的真正商業價值。
那麼投資的人難道看這個案例就浪費時間嗎?
下次如果碰到兩個某個消費品行業的上市公司,規模都很小,財務指標都不夠好,達不到價值投資的標準。
但是如果你深入調研,發現其中一個公司的部分客戶忠誠度特別高,而公司也懂得客戶關係管理CRM的套路,那麼你就可以推斷,很可能這個公司會成長壯大。
如果另外一個公司只是盲目燒錢拉新顧客,那麼你就可以推斷,也許公司以後會碰到麻煩了。
財務指標總是滯後的,而商業本質才是一個行業或者公司變化的根源。
如果通過學習各種商業案例,能夠比別人提前一步看清公司管理水平,那麼投資業績會不會比只懂得看財務報表的呆會計好呢?
再比如,第二個「點石成金」案例,介紹的是美國啤酒歷史上最有價值的商業案例之一。
如果是創業者,看了這篇文章,就更應懂得如何去挖掘消費者需求。
因為沒有抓住真正的消費需求痛點,即使是發明了一個很有前途的產品卻沒有能力把它發揚光大,多麼可惜?
對於投資者,下次看到一個消費品牌在推新品類的時候,會更懂得判斷這個品類是否有商業前景。
可能這個新品類罵聲一片,很多人都不看好。
那你自己去調研,發現某些城市這個產品反而挺受歡迎。
也許你自己和消費者聊天,獲取到真正的痛點需求,從而比任何行業分析師,甚至比公司管理層更加清楚這個產品的商業前景。
最牛逼的投資就是要比公司管理層還要看得遠,看得深。
就像騰訊的大股東MIH,如果沒有實業經驗,它能有那個眼光入股騰訊並且長期持股到現在嗎?
正是因為MIH自己在非洲已經把網際網路業務都實踐過一遍,只是因為非洲國情沒有成功。
通過實業MIH深深懂得了網際網路的商業價值,甚至可能比馬化騰更懂。
我相信,房地產在中國已經基本到頭了。
中國經濟隨著老齡化,加上內循環,未來兩極分化會更加迅速。
很多行業會步入完全的存量博弈,只有龍頭公司才可能踏著別人的屍骸前進。
股票市場已經是中國最有投資價值的資產。
當然,中國股票市場因為沒有註冊制,高估的公司太多了,可以說地雷數不勝數。
想靠投資股票賺錢,難度也是越來越大了。
投資A股賠錢的概率會遠遠超過賺錢的概率,除非你已經具備了深刻的商業洞察能力。
如果想改變命運,學習再學習,是我們唯一的出路。
引用我最敬佩的人之一,美國著名影星、加利福尼亞州前州長阿諾德·施瓦辛格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
「我一直把世界看成自己的課堂,我可以從中汲取經驗、聆聽故事,為我的前行之路添加燃料。我希望你也能夠這樣做。你所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認為自己知道的已經足夠多了。永遠不要停止學習——永遠!「
#股票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