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ing power
世上沒有永遠的盒飯,能力要隨時更新!比起經驗十足,企業看重的是走得更快更遠的人。持久高效的學習能力,正是成就這一切的根本。
如何成為學習高手?如何將學習能力落地?如何利用學習力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今天湛廬君為你精心挑選了四本書,從大腦的學習原理和機制說起,教給你高效學習的技巧和方法,通過不斷挑戰你的固有認知,直線升級你的思維水平,最後讓你不光能想到更有能力做到。
①《腦與閱讀》:打破認知誤區,用閱讀改造大腦
作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愛因斯坦的大腦備受關注,常人都覺得一個人的認知能力一定與大腦的重量有關,所以大家都認為因為愛因斯坦的大腦天生比普通人的大腦更重。
在他在去世後不久,有人就對他的大腦進行了剖析,試圖發現他的大腦與普通人之間的大腦究竟不同在哪?
出人意料的是,經研究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並不比一般人的重也並不包含更多的神經元,但他的大腦有更多的膠質細胞,這些膠質細胞讓他的數學思考和視覺空間認知能力遠遠超越了平常人。
另外,愛因斯坦的胼胝體更厚,胼胝體就像一個巨大的管道一樣,連接著兩個大腦半球,胼胝體變厚就像管道變厚,兩個大腦半球之間的信息交換就會明顯增加,左右腦協作能力越強。可以說,愛因斯坦的大腦之所以更強,完全是後天訓練和學習閱讀的結果。
此後,科學家又將文盲的腦和識字人的腦進行了實驗對比,結果顯示,常常讀書的人後天形成了文字識別區域,而文盲沒有文字識別區域 他的這個區域用來識別面孔的。
《腦與閱讀》這本書就為我們展現了人腦神奇的閱讀能力,回答了「我們是如何閱讀的?」,並通過考察兒童是如何習得閱讀的,向我們明示什麼樣的方法是科學有效的,對目前教育實踐中錯誤的閱讀學習方法進行了抨擊,針對「應該如何學習閱讀?」給出了答案。同時,作者用科學研究成果論證了閱讀的價值,揭示了「閱讀是如何塑造我們的大腦」。
②《如何學習》:教你何時學、在哪學、怎麼學
清楚了大腦是如何閱讀的,我們就要學會運用大腦運作機制和規律,改善我們的學習方式。從小我們就被灌輸這樣的觀念:學習靠的是自律。我們必須把自己關在一個安靜的地方,不許聽音樂,家長也小心翼翼,生怕打擾了孩子學習,好像唯有這樣我們才能考出好成績。
但是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表明:這些老一套的學習方法並不是好方法,怎麼樣才能花更少的時間取得更好學習效果?
《如何學習》這本書從大腦的學習機制講起,帶你一路探尋記憶的真相,環境的影響等,教你在何時學、在哪學、怎麼學,才能輕鬆有效。
比如書中提到,我們在學習時要注重背景的多樣性,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傳統的學習認為我們學習就應該找固定的時間、固定的桌子、安靜的地方,要保持固定性,但研究表明,經常變換學習的場景有助於強化你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其次我們善用間隔重複,有些學霸看起來沒有花更多的時間,也沒有那麼刻苦的去學習,但是他們卻能記住很多東西,就是因為他們掌握了記憶的規律,他們善於把大塊的知識打散,分成小塊小塊的知識,在不同的時間段去學習和主動回顧。
再有就是他們注重刻意練習,刻意練習並不是意味著一味重複,而是你要去找高手求教,找到他們學習方法規律,有目的的去練習。
③《直覺泵》:直線提升你的思維水平
雷軍說,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這句話適合企業,同樣適用於學習這件事。高手的成長,不單單只限於簡單學習知識、掌握技能,而在於過程中不停思考,從思維方式上發力。
那些思想高手特別擅長做思想實驗,並把這些實驗(工具)稱為「直覺泵」,它們可以激活你對某個事物或問題的一種直覺上的認識,同時還可以依照對思想實驗中的場景設想種種變化,來驗證我們的直覺是否正確,進而重新為我們開啟一個新的思考維度,直線升級我們的思維水平。
比如: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就是通過這樣的思想實驗駁斥了亞里斯多德的論斷。
如果依照亞里斯多德的理論,假設有兩塊石頭,大的重量為8,小的為4,則大的下落速度為8,小的下落速度為4,當兩塊石頭被綁在一起的時候,下落快的會因為慢的而被拖慢。所以整體的下落速度在4-8之間。但是,兩塊綁在一起的石頭的整體重量為12,下落速度也就應該大於8,這就陷入了一個自相矛盾的境界。
無論你處在成長的哪個階段,你都會受到現有認知水平的限制,大師也不例外。所以,我們需要掌握直覺泵和更多思考工具,不斷挑戰那些與工作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在你的固有認知裡的那些習以為常、一層不變的事物,才能有新的洞見。
《直覺泵和其他思考工具》一書中,作者哲學大師丹尼爾·丹尼特講述了8大工具箱和77招思維搏擊術,列舉了非常多好的直覺泵的例子,只要你願意就可以隨時開啟它,欣賞它的機智。
④《如何想到又做到》:7大武器,高效提升你的行動力!
不管是學習也好,還是做別的事情,行動或者說做到是最重要!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通常我們把拖延或者最終放棄的原因,都歸於自己的壞習慣。但相關研究表明,習慣問題僅僅佔到一個人生活和工作行為的40%,也就是說,你靠自控力、意志力和習慣養成,只能夠去解決生活和工作當中不到一半的問題,還有剩下的60%的行為問題,該拿它們怎麼辦?
《如何想到又做到》這本書給出了你另外的一個解決思路,那就是:要想解決行為問題,首先要準確地把行為進行分類,然後用對應的心理武器去攻克它。
作者肖恩·楊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都可以分成三類,分別是自動行為、衝動行為和常見行為。然後,他又為我們提供了對應的七種心理武器,你可以用七種心理武器進行有效的組合,成功攻克的概率會大大提高。當你使用這套方法的時候,持久改變行為的可能性要高出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