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鳴曲》毀滅,他說

2020-10-12 小么

「如果有絕望存在,它是對什麼絕望,它就證明著什麼。」       ——保羅·利科    《花火》是令人驚訝著絕望的。它的光豔,它黑到瞎盲的幽默,它帶著血溫的嘲諷,一直是我衡量北野武其他作品的標尺。它的高度使我覺得《玩偶》之後的北野武已趨於自毀自棄,到看完《導演萬歲》,我曾一度放棄對北野武再度回歸的想望。這對曾把文化形態看得很重要的我來說很好理解,後現代嘛,戲仿嘛,深度消解嘛,作為一個把實驗當作生命的導演來說,前進就意味著拆毀,同時,重複當然就意味著死亡。所以,在看這最後一部《奏鳴曲》前,我已原諒並忍耐了近期北野武的破碎和調皮,原諒了他削尖腦袋往威尼斯電影節鑽的厚顏,並在我的大師牌位中把北野武頭上那頂冠冕摘下,換上一頂滑稽且憂傷的小丑帽。    但《奏鳴曲》又令我絕望著驚訝了。我把它和《花火》並看是因為我覺得《花火》中的所有元素,在《奏鳴曲》中都已或多或少的顯現。我這樣說有兩個意圖,一是為《花火》的高度找到了踏板,二是這兩部電影的串聯給出了重新理解近期北野武的契機:黑色幽默。    我想先說說北野武的溫情和憂傷,我指的是他最愛用的「焰火」這個物件所隱喻的那些東西。北野武的憂傷一開始就帶著厭世的意味,他從不停止冥想並調戲死亡。在他那兒,世界的中心是個黑色漩渦,暴力是閃爍其中的雷電,他的溫情則是開在漩渦邊的藍花。毫無疑問,這些花的存在除了證明漩渦的強噬,無法吸收別的養料。當然,這會給觀眾留下一點光豔消散後的悵惘,而這正是北野武嘲笑「世界」這個黑色漩渦的一部分。《花火》中的警察和妻子旅行(同時是逃亡)中的那些溫情且滑稽的細節,以及它所暗示的卑微的反抗和冷嘲,其實早在《奏鳴曲》中已顯現:老大和手下們在海邊拿魔術彈做槍使打焰火仗,和《花火》中警察被不燃的焰火噴倒,都是在焰火和槍的隱喻轉換中,釋放著北野武早已覺察到,並預支給觀眾的冷冽。他的絕望使他在《奏鳴曲》中以黑社會老大這個替身沒有玩夠死亡——也就是說,死亡的冷酷中那妖冶的一面還沒有盡現——所以在《花火》中,他乾脆化身制度和法規的代言人「警察」,大聲喊出毀滅。北野武的意思是,連制度本身都放棄了制度,這個世界早已在毀滅中跳起了旋轉之舞。《花火》中的死亡,無限誘人,無限魅惑。    然後,從峰頂潛入海底。也許是《花火》築起的絕望之壘讓北野武感到窒息,迫使他尋找出口並自救,也許是他為實現一直以來對歸隱的渴望(《奏鳴曲》的開頭,他借一個去做招待的手下說出歸隱之想,這個手下後來在《Kids Return》中以招待的面目出現),總之,九九年,仿佛是對自己的舊電影世紀的總結和訣別,《菊次郎的夏天》做為一劑恰到好處的療傷藥出現了。就像剛活過死亡的人會展露最天真的笑,《菊次郎》展示給我們的也無非是情感回歸本源時的純澈和輕盈。但是,一直像個鐘擺一樣不停晃蕩的北野武從來不會信任在純真中有他最適合居住的心房,他的根早在《寧靜的海》時就已被浸黑了。記得那個衝浪少年再沒有從海中歸來嗎?就算在我們來看,少年已擁有了擺脫孤獨的一切手段。所以,當鐘擺擺出了死亡又擺回純真,它下一次的擺動如果不能超越死亡,則一定要消解它,以使我們一時不適應它突然暴露在陽光下,使我們看不清它實際上已越擺越低,越無力。《雙面北野武》和《導演萬歲》,就是這種對無力感的自嘲。簡單的說,一個因溫情而絕望的人要怎樣洗掉身上的黑暗?死亡,當然可以。舍此,只有以嘲笑來消解黑暗和自我。二選一,做為個人的北野武不會選擇前者,做為觀眾的我們則一起和他選擇後者。而我所看重的是做為消解的幽默,到底黑不黑?或者你只是仗著觀眾有一雙黑眼睛(觀眾的眼睛通常是有色的)就把一切看黑?這個答案我沒有在《雙面》和《萬歲》中找到,不管是《雙面》的身份焦慮,還是《萬歲》近乎惡搞的戲仿。我可以去問北野武嗎?我想他除了那標誌性的一臉讒笑,給不出別的。我知道這笑也就是他和他的電影的一切。    北野武如此鍾愛把死亡交給大海,從一去不返的衝浪少年,到《花火》和《奏鳴曲》中的兩起海邊自殺,大海做為無限深渺的墳地或天堂的倒影其實從來不是北野武想望的歸宿。他只是一隻海面上晃蕩的鐘擺,徒勞的計算著在無望中虛耗掉的時日。「海面上的鐘擺」,這是我見過的對北野武電影最漂亮且精確的隱喻。鐘擺的使命就是擺動,它從來不會停在最美的高度。這一點,我們應該寬容。       9.23

相關焦點

  • 奏鳴曲、奏鳴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上) ——奏鳴曲sonata
    喜愛古典音樂的人,對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這些名詞都不會陌生。奏鳴曲(sonata)作為最常見的音樂體裁,不但在音樂會的曲目單中經常出現,還伴隨著琴童們每個階段的練習。尤其是彈鋼琴的學生,只要說起貝多芬的「月光」「熱情」「暴風雨」「黎明」(標題都是後人起的)奏鳴曲,總有一兩個「在手上」的。
  • 《奏鳴曲》奏鳴曲
    奏鳴曲(sonata)就是獨奏。所有黑幫回到自己的故事線,就像被看不見的線牽動著一樣去完成一段劇情,走向戰鬥,走向死亡。只剩下那個女孩孤獨的在海邊一個人放著煙花,沒人再陪她遊戲。這與之前他們玩遊戲時的無憂無慮、歡快形成鮮明對比。社會好似熱鬧,其實卻並不讓人真正的消除孤單。每個人為了生存或者別的原因都在構建自己的身份,這個身份推動著人的行動,給人套上面具,牽上線。
  • 奏鳴曲、奏鳴曲式,傻傻分不清楚(下) ——奏鳴曲sonata
    在上一期的音樂理論科普中,劇小院帶大家初步了解了「奏鳴曲」及「奏鳴曲式」的區別,那麼它們在實際的應用中,有什麼具體的體現呢?在今天的小課堂中,劇小院將會繼續這一主題的講解~很多人認為「奏鳴曲式」就是「奏鳴曲」,其實奏鳴曲≠奏鳴曲式。
  • 《奏鳴曲》視角 View|雙面北野武的「奏鳴曲」
    他⾃⼰的解釋是,搞笑或不太認真時會⽤藝名,⽽當他認真起來的時候就⽤本名。姑且⽆論這是否能⾃圓其說,不得不說,極端差異的「雙⾯性」在北野武⾃⾝和他的作品上⽐⽐皆是。 北野武的電影以兩⼤的元素著稱。》(1993) 藝術海報 by Gokaiju《奏鳴曲》⼀⽅⾯繼承了⽇本現實主義⿊幫⽚的傳統。
  • 他努力將文學和繪畫的內容納入到奏鳴曲中丨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
    4、古典作品演奏視頻丨王羽佳、特裡福諾夫演奏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李斯特是個典型的浮士德式的人物。他曾是巴黎樂壇的神童、不可一世的巨星、到處留情的浪子,卻在後半生執著於新音樂創作,並在54歲時受洗成為天主教徒,成為了李斯特神父。魏瑪,這個孕育了歌德的曠世巨著《浮士德》的德國小城,註定是李斯特一生的轉折點。
  • 北野武《奏鳴曲》:像花火一樣綻放生命
    一極是《那年夏天,寧靜的海》、《菊次郎的夏天》,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另一極是《座頭市》、《奏鳴曲》,嗚咽著人性的黑暗。難怪鄰居們一直念叨,這個怪小孩阿武會不會是個瘋子。北野武完全中了摩羯座的典型特徵:冰山撲克,靈魂逗比。
  • 北野武《奏鳴曲》:像花火一樣綻放生命
    一極是《那年夏天,寧靜的海》、《菊次郎的夏天》,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另一極是《座頭市》、《奏鳴曲》,嗚咽著人性的黑暗。難怪鄰居們一直念叨,這個怪小孩阿武會不會是個瘋子。備受好評的黑幫械鬥影片《奏鳴曲》,無疑將他的雙重性格展現的極致分明。北野武飾演的北島組頭頭村川,因與大老闆關係不佳,被派去衝繩協助其他兄弟幫派對抗阿南組。然而,他們的到來激化了原有的矛盾,導致雙方對抗逐漸升級。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本樂章擁有精巧的結構與美妙的鋼琴性效果和充實的音樂內容,急風暴雨般的旋律中包含著各種複雜的鋼琴技巧,表達出一種憤懣的情緒和高昂的鬥志。直到全曲結束之前,還是一種作「最後衝擊」的態勢。[1] 曲式分析編輯貝多芬這一時期的奏鳴曲充滿了嘗試性的作法,他企圖重新評價奏鳴曲式主要的創作原理。
  • 《奏鳴曲》「叛逃」
    也許在他看來再沒有比黑社會題材更能極致地體現世界的充滿了「無處不在的威權的可怖性」(葉廷芳)和「作弄人的生命的『法』」(同上)這一屬性。「沒有擁有,只有存在,只有一種追求最後的呼吸,追求窒息的存在。」而即便如此,「為了這個世界,你可笑地給自己套上了挽具。」卡夫卡在一百多年前那堆臨死前叮囑友人燒毀的文稿裡如是總結他眼中的人生。
  • 索爾的三首吉他奏鳴曲
    索爾的作品中有三首奏鳴曲:第一是OP15b的《C大調奏鳴曲》。
  • 莫扎特奏鳴曲全集
    他是歐洲最偉大的古典主義音樂家之一。莫扎特出生於薩爾茨堡,很早就展露了鍵盤樂器的演奏天分,並很快開始作曲。莫扎特短暫的一生留下大量的作品,總括了當時幾乎所有音樂類型。鋼琴奏鳴曲 在莫扎特的作品裡佔有相當的分量。奏鳴曲式是西方音樂中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曲式,這一曲式的確立雖然是海頓的貢獻,莫扎特卻敏銳地緊隨其後,用當時新發展的奏鳴曲式,寫出了比海頓更出色的鋼琴奏鳴曲。
  • 【音樂百科】奏鳴曲(sonare)簡介
    、小步舞曲或詼諧曲;第四樂章快板迴旋曲或迴旋奏鳴曲。  18世紀下半葉,海頓、莫扎特省去了以往奏鳴曲中的第二樂章或第三樂章,確立了三個樂章的奏鳴曲形式(快板—行板—快板);在貝多芬的發展下,奏鳴曲體裁又向前邁了一步,就樂章數量來看他的作品包括三個樂章,有的擴展為四個樂章(創用小步舞曲,稍後用諧謔曲作為第三樂章),在發展規模上接近交響曲結構;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為這種體裁做出了歷史性的重要貢獻,標誌著奏鳴曲進入成熟的發展時期。
  • 如何演奏貝多芬《悲愴》奏鳴曲?
    在這一時期,他大膽地把理想主義引入到了音樂中,描繪出了戰爭與高尚的美。《悲愴》奏鳴曲是貝多芬最著名的五首奏鳴曲之一,是他初期鋼琴奏鳴曲的頂峰之作。在這首奏鳴曲中,莫扎特和海頓的影響已經完全消失。  人們習慣把貝多芬的作品按風格和年代分成三個階段,這種分法通常不把他在波恩寫的作品包括在內,即:早期從1792年他到維也納至1802年為止,共15首奏鳴曲;中期從1802年至1816年,共12首奏鳴曲;晚期從1816年至1827年,共5首奏鳴曲。
  • 貝多芬:《悲愴奏鳴曲》
    貝多芬的第一位音樂老師是他嗜酒成性的父親。22歲開始終生定居於維也納,創作於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標誌著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此後20餘年間,他數量眾多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氣魄,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並預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
  • 聆聽肯普夫及其貝多芬奏鳴曲全集
    、舒伯特,給我們一種端莊、神聖的塑像般的效果,而他整理演奏的舒曼,也不是那種情感熾熱和纖細的舒曼的效果,追求的完全是舒曼的內蘊。(以下整理轉自古典音樂公眾號)第1號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No.1 Op.2.1 1795 F小調第2號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No.2 Op.2.2 1795 A大調
  • 《奏鳴曲》雙面拍子武
    《奏鳴曲》於93年上映以後,北野武在94年酗酒開摩託車出了車禍。當時他自己都以為活不過來了,結果是救了好久,最後造成了嚴重的面癱。北野武在後來的訪談和小書中說自己年輕時很害怕死亡,因為怕自己一事無成就歸了天;後來搞電視電影出了名,卻又迷失了方向。《奏鳴曲》的結局映射著北野武當時的心理狀態,大概是一種看盡世界後的蒼涼,對死亡是一種無所謂的態度,甚至是有些迷戀。
  • 貝多芬《熱情》奏鳴曲
    創作了32首鋼琴奏鳴曲,其中,《熱情》奏鳴曲是他傑出代表作之一,這首奏鳴曲充分展現了貝多芬獨特的音樂風格和高深的精神內涵。關注公眾號  進入曲譜商城        二、創作背景        《熱情》奏鳴曲創作於1806年,是貝多芬中期創作的奏鳴曲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欣賞指南
    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就是《月光奏鳴曲》。成熟時期(1802-1814 年),在這個時期,貝多芬使用了一些新的創作題材,其作品《f 小調奏鳴曲》 讓他的創作到達巔峰。晚年時期(1815-1827 年),這一時期的貝多芬創作的許多藝術構思複雜並且深刻的作品。   1801年,貝多芬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月光奏鳴曲》被創作了出來。 這首作品打破了快、慢、快的傳統曲式結構,表現出一定的特色。
  • 樂曲賞析:《貝多芬月光奏鳴曲》
    為奏鳴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興性的柔和抒情曲。一反鋼琴奏鳴曲的傳統形式,貝多芬在本曲的首樂章中運用了慢板,徐緩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種淡淡的傷感。第一樂章情感的表現極其豐富,有冥想的柔情,悲傷的吟誦,也有陰暗的預感。雖然伴奏,主題和力度的變化不大,但仍通過和聲,音區和節奏的變化,細膩地表現了作者心弦的波動。這首奏鳴曲包含著貝多芬最原始的構思。
  • 小提琴和奏鳴曲的發展都離不開他,科雷利來自義大利的音樂家
    阿爾坎傑羅·科雷利(A.Arcangelo Corelli),義大利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在音樂史上的貢獻是發展了小提琴音樂藝術,寫出很多卓越的小提琴作品,較著名的作品是《福利亞變奏曲》(La Folia)Op.5,No.12;其次,他的室內三重奏鳴曲和大協奏曲,為巴赫和亨德爾等人的獨奏奏鳴曲和管弦樂協奏曲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