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過海奮鬥,回鄉起大厝」泉州石獅市番仔樓傳遞的桑梓情深!

2021-01-11 夢想的划水者

漂洋過海奮鬥,回鄉起大厝,是每個華僑的心願。在泉州石獅市寶蓋鎮山雅村,處處可見菲律賓華僑吳文炳及其家人故土情深的印記,建學校、造公園、砌石亭、鋪道路……

番仔樓楹聯裡藏家風

吳先生家的番仔樓是山雅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建築風格中西合璧,鮮豔的紅磚與精緻裝飾彰顯閩南特色。這座番仔樓名為寧遠樓,屋內格局有兩櫸頭,四間小廳,天井通透,寬敞明亮。走出位於三層的閣樓,站在平臺上可遠眺村中景色,也可仰望欣賞屋頂活靈活現的剪瓷雕裝飾,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龍鳳、花紋等剪瓷雕色澤豔麗,盡顯風採。一旁小院子裡的大樹已與番仔樓齊高,鳥語花香給居住環境增添幽靜氣息。

根據房子的主人吳先生介紹,那時候,建築材料都要從浦內港人力運輸,參與建設的青壯年挑著磚頭、水泥、杉木等材料徒步而來。這座番仔樓耗時兩年建成,先建兩層,後來建屋頂的閣樓。徜徉其間,你可以發現番仔樓裡的每一處設計都頗顯用心。比如,一層天井旁的石柱下方有排水口,為了暢通雨水,石柱還具有排水的功用。再看每一扇木窗,雕刻細膩,古色古香,牆上的彩繪生動,地上的花磚出彩,每一處建築細節都給人以美的享受。

▲裝飾華麗
▲石柱可排水

番仔樓裡的楹聯豐富,一言一字都透露著優良家風。「謙己隨時多受益,讓人到處總成祥」「傳家萬事皆宜慎,教子千方莫若勤」「謙於涉世無荊棘,讓以傳家育子孫」「自覺成家原不易,須知建業更為難」等聯語,都是教育子女要謙遜謹慎,勤奮創業。「新屋祥開三讓地,錦堂瑞靄一家春」「梅裡平分左右鄰,鯉城遙望東西塔」「水澈龜湖觀鑄鏡,風來鳳裡聽吹簫」幾對門聯彰顯房屋周邊的秀麗環境,又透露出鄰裡和諧相處的願望。

海外打拼 回鄉奉獻

一磚一瓦壘起的番仔樓,飽含著華僑對故土的深情,背後是深刻的打拼烙印。這些背井離鄉的華僑長期資助家鄉教育、工農業發展建設。世紀70年代,吳先生的父親還支持家鄉發展集體經濟,捐贈了抽水機、拖拉機,捐建了曬穀場,並帶頭捐資為村裡安裝電力線路,等等。

捐資公益創家鄉

寧遠樓裡不僅有以「贊續」為冠頭的楹聯,還有多對讚頌母親王荷幼的楹聯,如「輔夫教子素齋處誦正己復禮,慈幼恤貧建校贈藥丕德育仁」「荷行並茂華枝春滿,幼長鹹集天心月圓」「寬仁長齋種累世之德以裕後,慈幼建校願兒孫能賢而光前」等。

早些年,村裡沒有學校,需要走很遠的路到村外讀書。事業有成回到家鄉的吳文炳決定獨資捐建山雅學校大禮堂,並捐贈全部設備。目前山雅學校已因教育資源整合而停辦,但我們依然可從其氣派的建築外觀中,看出吳文炳為家鄉年輕一輩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此外,吳文炳還分別為華僑中學、石光中學捐建了「贊續樓」和「荷幼樓」。

自幼在山雅村長大,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是吳文炳心中揮之不去的鄉愁。每當回到家鄉,吳文炳總是惦記著村裡的發展。山雅村內外石路曾由吳文炳捐資鋪設,村中的公園「雅園」與石亭也是由他於上世紀80年代出資捐建的。「吳贊續、吳文炳先生父子兩代離居海外,艱苦創業,不忘鄉梓,繼承和發揚華僑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熱心為家鄉的教育及農田水利建設事業做出貢獻……」這是1982年吳文炳先生捐建的山雅學校即將竣工時,國務院僑辦發來的賀電。

如今,吳文炳時常回到村中,到老人會同村裡人交流,故鄉的山山水水給了吳文炳心靈的慰藉,而吳文炳兩代人接力公益的善舉也在番仔樓裡傳承和發揚。

對此,不知道各位看官對於泉州海外華僑的公益還知道多少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觀點。

相關焦點

  • 漂洋過海奮鬥,回鄉起大厝!走進番仔樓感受桑梓情深……
    漂洋過海奮鬥,回鄉起大厝,是每個華僑的心願。
  • 除了「古早味」,泉州還有這些……
    除此以外,小山叢竹、雙塔凌空、筍江月色、東湖荷香、鳳山春曉、清真夕照、玉球風動、崇福晚鐘,從上世紀50年代起流行的「泉州舊八景」,至今仍是海內外泉州人的「鄉愁」記憶,寄託著濃濃的鄉情。國畫大師李碩卿創作的《泉州八景——小山叢竹》。
  • 風雨凌煙「番仔樓」
    在閩南僑鄉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一種集傳統紅磚白牆古民居與南洋建築特色於一體的洋樓,被稱為「番仔樓」。「番仔」是家鄉人對漂洋過海到南洋生活的華僑的稱謂,語氣中隱含羨慕和妒忌雙重意味。  每一幢「番仔樓」都承載著一位母親對漂洋過海兒子的牽掛,一個妻子對在異國他鄉丈夫的守望,一個孩子對父親歸來的期盼,同時也是一個離鄉海外僑胞思鄉念祖、與家鄉親族血緣關係的時代紐帶,見證了一輩「過番」人謀生創業的辛酸歷程。
  • 有故事,更有情懷,這三座古厝都是泉州石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早在今年3月的時候,泉州石獅市公布了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其中古厝就佔了5處。這五座古厝中的三座都是華僑回鄉所建,均歷經百餘年滄桑。如今,這三處文物保護單位有的已修繕完畢,有的還在進一步修繕中。蔡松柏古厝 據介紹,蔡松柏先生早年旅菲,業成後回鄉建造了這座大厝。蔡松柏為人仗義,經常熱心幫助落難的同鄉人,據說,當年如果泉州南門外晉南片區華僑遇到什麼事端,總是會請蔡松柏出面調解。
  • 9年時間再現「99間」祖厝!這座古厝你去過沒?
    二排主樓「旭日東升」樓屹立在大厝的中軸線位置,用洗沙石裝飾的鏡面牆,接閩南地氣地用堆剪工藝製作中國傳統的獸類闢邪。二樓走廊用繪有山水、松鶴等吉祥圖案的瓷磚裝飾牆面。主樓二樓左右兩邊分別築起天橋,通往旁邊兩棟兩層外廊式番仔樓。右邊大兒子洪肇旋曾住過的番仔樓鑲有兩對父親洪祖杉和母親烏省的藏頭聯。家門祖訓則撰寫成聯,鑲於各樓對看堵的位置。算上「回向」(雜物間),洪於俊說:「大厝裡的房間超過百間。」
  • 【探秘閩南】石獅永寧老街深藏情義故事 番仔樓飽含家國情懷
    凝結了四代人心血的漢林樓四代接力 桑梓情深永寧,除了老街故事多,還有一多,就是番仔樓。這些番仔樓多為上世紀初由南洋歸國華僑所建,漢林樓就是其中一座。這座建於1947年,集鋼筋混凝土、磚、木、石綜合結構的中西合璧三層大樓,是當時泉州南門外首屈一指的著名洋樓。踏上木板階梯,直達二樓,玻璃天窗將陽光收入囊中,屋內光線充足,視野明亮,幽靜的樓屋裡還住著蔡氏的後人。「這位是大伯,這位小叔,房子首先是由二伯建的……」七旬老人指著屋內一張蔡氏宗親圖,介紹了與這座樓有關的人和事。
  • 漳州:風雨凌煙「番仔樓」見證家族的海上絲綢史
    「番仔」是家鄉人對漂洋過海到南洋生活的華僑的稱謂,語氣中隱含羨慕和妒忌雙重意味。每一幢「番仔樓」都承載著一位母親對漂洋過海兒子的牽掛,一個妻子對在異國他鄉丈夫的守望,一個孩子對父親歸來的期盼,同時也是一個離鄉海外僑胞思鄉念祖、與家鄉親族血緣關係的時代紐帶,見證了一輩「過番」人謀生創業的辛酸歷程。
  • 角美「番仔樓」 見證僑民闖蕩南洋傳奇故事
    天一總局北樓。(洪曼英 攝)    【核心提示】  漳州臺商投資區仍保存的10多座古村落中,大厝古樸典雅,古香古色,閩南建築文化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本期報導,讓我們觀賞角美的「番仔樓」。這些富麗堂皇、精雕細刻的番仔樓,吸收了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築中的裝飾藝術特點,與廈門「穿西裝戴鬥笠」的嘉庚建築風格有相同之處又有所不同,堪稱中外藝術合璧的傑作。這些番仔樓,是角美先人漂洋過海、敢拼會贏、創立偉業的歷史見證,也反映他們具有懷念故土、愛鄉愛國的良好品德。
  • 漳州山水|百年滄桑''番仔樓''
    「番仔」是過去閩南一帶對「南洋人」的稱呼,出洋祖先回鄉蓋的房子被稱為「番仔樓」。  一對新人在曾氏番仔樓前拍攝婚紗。  冬至將至,曾百和的兒媳婦陳小燕到「番仔樓」進行攝影創作。這幾年,已是漳州市攝影協會會員的陳小燕一直專注於「番仔樓」題材的拍攝。到了中午飯點,她留在祖屋吃飯,與小叔子曾力毅、曾力林小聚,談及冬至祭祖的事情。後輩們每次回家,憶起祖先曾振源以及這座名噪一時的華僑莊園總是引以為豪。「有『番仔樓』的富,也沒有『番仔樓』的厝」,民間一直流傳這樣的俚語。 時光回溯到20 世紀初。
  • 古韻湖裡 | 一棟棟番仔樓,一段段傳奇故事
    殿前是僑鄉旅居海外的華僑心繫故土事業有成之後「回鄉起厝不少華僑帶回他們在僑居地所熟知的洋樓式樣興起了一股修建洋樓的熱潮因其為華僑所建,俗稱為「番仔樓」這些番仔樓集閩南傳統古民居
  • 漳州臺商投資區百年「番仔樓」講述華僑出洋奮鬥史
    這座曾氏「番仔樓」歷經百餘年,依然透露其昔日輝煌。如今已越來越廣泛地引起有關部門和專家的興趣,各地遊客也慕名前往。落成的番仔樓,布局嚴謹、氣勢恢宏、工藝精湛、流光溢彩。曾氏「番仔樓」,坐南向北,從建築布局來看,以曾氏家廟為中心,三橫三縱,「凹」字形布局的中西合璧樓群。從北向南,正中依次:前為三座二進平房,為曾氏家廟為中心,家廟內門窗、房梁上布滿各種精美的石雕、木雕,呈典型的閩南建築風格。
  • 「清漳菁萃」丨漳州「番仔樓」
    漳州「番仔樓」田 豐文/圖閩南一帶流行一句口頭禪:「泉州人過番,漳州人去臺灣」言外之意,漳州人往往路走不遠。其實,這一說法有失公允。中西合璧的「番仔樓」中的經典之作,象珍珠般地散布於漳州市鎮及鄉村。經過百年的風雲變幻,進入新世紀,漳州大地尚倖存許多「番仔樓」。
  • 票選【永寧十大番仔樓】,動起你的手來吧!!!!
    你總是說你多熱愛閩南文化————但是,蔡掌柜的文章都不見你轉發,素不素!!!???說的就是你!!!!好吧,那,這個,這次,就請你一定要給力,一起轉發起來,一起投票起來,一起宣傳起來,大家說,好不好!!!
  • 南安這座百年番仔樓,免費辦過託兒所和敬老院,無償移交政府!
    南安詩山有這麼一座百年番仔樓,曾開辦過南安第一家幼兒園,也曾作為養老院供孤寡老人居住,而今,樓主的後人將它移交給政府,希望老樓經過開發保護,能煥發新的生機。*視頻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南安詩山鎮鵬峰村,有一座中西合璧的番仔樓:調志樓,它由當地僑親陳宏調始建於1921年,距今已有近百年歷史,外觀看起來依舊堅固。陳宏調,又名宏潮,是知名的菲律賓僑領。他幼時家貧,後來到菲律賓創業,生意有成後,回鄉興建調志樓。這是一座兩層四角樓,共有33間房間,建築面積700多平方米,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走進樓內,彩繪的瓶裝欄杆依舊精美。
  • 洪厝有座遠近聞名的七開間番仔樓
    鴻山鎮的洪厝村有一座中西合璧的番仔樓。這座番仔樓三進七開間雙櫸頭,外牆以紅磚和石條為主要建築材料。屋內有個20多平方米的長方形天井直通二樓,讓整幢樓房顯得更寬敞明亮。房屋的特色之一就是二樓天井的兩側也搭建房屋。屋前屋後均設石埕,地面建築面積334平方米。這就是村莊裡遠近聞名的七開間雙櫸頭的番仔樓。
  • 泉州高新區(臺商區):「黨建+」激活鄉愁記憶 「番仔樓」賦能鄉村振興
    在中國著名僑鄉福建泉州,「番客樓」作為承載當地華僑的特別存在,幾乎遍布泉州每一個縣(市、區)乃至鄉鎮、街道。  素有「十戶八九僑」之稱的龍蒼村,位於泉州高新區(臺商區)東園鎮,面積不大的村子裡坐落著30多幢「番客樓」,靜靜地展示龍蒼村華僑們的美麗鄉愁。
  • 金井石圳:開發保護番仔樓 助力村莊發展
    如何將現有資源帶動村莊經濟發展,石圳村將思路放在了番仔樓的開發保護上,讓遊客感受石圳人的打拼精神。  眼前這棟頗具特色的民宿,由番仔樓改造而成;這是去年村民李文錦看到村裡大力發展旅遊資源後,回鄉投資的一個項目。他說,這樣可以讓遊客放慢腳步,細細品味石圳的美景。
  • 到臺商區,別錯過番仔樓!下一個網紅打卡點...
    不過,這次,「有加料」你可能不知道兩個月前有一波文藝青年進駐番仔樓在他們的打造下現在,番仔樓已經變得很「文藝範」啦隨手拍一拍你就是朋友圈最靚的仔臺商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曾玲華這裡是東園鎮龍蒼村,大家有沒有發現,我身邊的建築,跟普通的民宅不一樣,它們既有閩南紅磚古大厝的影子,又融入了南洋建築風格,當地人稱它們為「番仔樓」。
  • 石獅海歸設計師助力書投樓煥新生!一起瞧瞧去
    「我出生於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我始終都保存著一份對家鄉的牽掛。」在石獅女孩蔡沂軒身上,一直有著「愛拼才會贏」的閩南基因,她深深熱愛著中華傳統文化,於是她回到家鄉,將這份愛傾注在古建工作中,用自己的行動回報桑梓。
  • 五年努力達共識 南安詩山百年番仔樓「調志樓」移交政府
    泉州網12月14日訊(記者 黃耿煌 陳靈 通訊員 蘇穎寶 洪順興 陳少峰 文/圖)籤字、蓋印、握手、合影……12日下午,一座歷經百年、鐫刻慈善基因的華僑番仔樓「調志樓」(又名「宏潮樓」)由華僑後代手裡,正式移交給南安詩山鎮人民政府管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