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過海奮鬥,回鄉起大厝,是每個華僑的心願。在泉州石獅市寶蓋鎮山雅村,處處可見菲律賓華僑吳文炳及其家人故土情深的印記,建學校、造公園、砌石亭、鋪道路……
吳先生家的番仔樓是山雅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建築風格中西合璧,鮮豔的紅磚與精緻裝飾彰顯閩南特色。這座番仔樓名為寧遠樓,屋內格局有兩櫸頭,四間小廳,天井通透,寬敞明亮。走出位於三層的閣樓,站在平臺上可遠眺村中景色,也可仰望欣賞屋頂活靈活現的剪瓷雕裝飾,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龍鳳、花紋等剪瓷雕色澤豔麗,盡顯風採。一旁小院子裡的大樹已與番仔樓齊高,鳥語花香給居住環境增添幽靜氣息。
根據房子的主人吳先生介紹,那時候,建築材料都要從浦內港人力運輸,參與建設的青壯年挑著磚頭、水泥、杉木等材料徒步而來。這座番仔樓耗時兩年建成,先建兩層,後來建屋頂的閣樓。徜徉其間,你可以發現番仔樓裡的每一處設計都頗顯用心。比如,一層天井旁的石柱下方有排水口,為了暢通雨水,石柱還具有排水的功用。再看每一扇木窗,雕刻細膩,古色古香,牆上的彩繪生動,地上的花磚出彩,每一處建築細節都給人以美的享受。
番仔樓裡的楹聯豐富,一言一字都透露著優良家風。「謙己隨時多受益,讓人到處總成祥」「傳家萬事皆宜慎,教子千方莫若勤」「謙於涉世無荊棘,讓以傳家育子孫」「自覺成家原不易,須知建業更為難」等聯語,都是教育子女要謙遜謹慎,勤奮創業。「新屋祥開三讓地,錦堂瑞靄一家春」「梅裡平分左右鄰,鯉城遙望東西塔」「水澈龜湖觀鑄鏡,風來鳳裡聽吹簫」幾對門聯彰顯房屋周邊的秀麗環境,又透露出鄰裡和諧相處的願望。
海外打拼 回鄉奉獻
一磚一瓦壘起的番仔樓,飽含著華僑對故土的深情,背後是深刻的打拼烙印。這些背井離鄉的華僑長期資助家鄉教育、工農業發展建設。世紀70年代,吳先生的父親還支持家鄉發展集體經濟,捐贈了抽水機、拖拉機,捐建了曬穀場,並帶頭捐資為村裡安裝電力線路,等等。
捐資公益創家鄉
寧遠樓裡不僅有以「贊續」為冠頭的楹聯,還有多對讚頌母親王荷幼的楹聯,如「輔夫教子素齋處誦正己復禮,慈幼恤貧建校贈藥丕德育仁」「荷行並茂華枝春滿,幼長鹹集天心月圓」「寬仁長齋種累世之德以裕後,慈幼建校願兒孫能賢而光前」等。
早些年,村裡沒有學校,需要走很遠的路到村外讀書。事業有成回到家鄉的吳文炳決定獨資捐建山雅學校大禮堂,並捐贈全部設備。目前山雅學校已因教育資源整合而停辦,但我們依然可從其氣派的建築外觀中,看出吳文炳為家鄉年輕一輩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此外,吳文炳還分別為華僑中學、石光中學捐建了「贊續樓」和「荷幼樓」。
自幼在山雅村長大,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是吳文炳心中揮之不去的鄉愁。每當回到家鄉,吳文炳總是惦記著村裡的發展。山雅村內外石路曾由吳文炳捐資鋪設,村中的公園「雅園」與石亭也是由他於上世紀80年代出資捐建的。「吳贊續、吳文炳先生父子兩代離居海外,艱苦創業,不忘鄉梓,繼承和發揚華僑愛國愛鄉的光榮傳統,熱心為家鄉的教育及農田水利建設事業做出貢獻……」這是1982年吳文炳先生捐建的山雅學校即將竣工時,國務院僑辦發來的賀電。
如今,吳文炳時常回到村中,到老人會同村裡人交流,故鄉的山山水水給了吳文炳心靈的慰藉,而吳文炳兩代人接力公益的善舉也在番仔樓裡傳承和發揚。
對此,不知道各位看官對於泉州海外華僑的公益還知道多少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