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有一個人會開始講故事,這樣大家在黑暗中就不再害怕。」
還記得小時候最喜歡逛的就是書店,每次都有所收穫,雖然現在智慧型手機上就能看書,但實體書的紙質感還是更讓人舒服,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後期,中國就有了刻在甲骨上的書,當時紙尚未被發明,人們就地取材,以龜甲和獸骨作為材料,把內容都刻在上面。
無論古今中外,對於書本,人們總是能給予肯定,圖書也是經歷了無數次的更迭,才有了今天的模樣,而寫書的人被稱為「作家」。
荀子說:「人之於文學也,猶玉之於琢磨也」。作家巴金說:「寫到死、改到死;用辛勤的修改來彌補自己作品的漏洞」。作家蘇禹說:「作家是我的信仰,而非職業」。那什麼才是與文學相關的職業呢?那就是——編輯
並非所有從事文學工作的人都能被稱作為「作家」,因為一般能被稱為「作家」者,其作品大都能夠獲得正規出版社的出版,並在市場上暢銷,擁有一定的讀者群。
2017年,好萊塢傳記電影《天才捕手》在國內上映,本來傳記體就無趣,又是美國作家和編輯的那些事兒,所以這種題材註定沒幾個人買帳。但是電影向我們傳遞的是美國出版業那些流金歲月,講述了美國最偉大的文學編輯麥克斯·鉑金斯的編輯人生和與作者之間的故事。
影片再現了20世紀重要的文學作品誕生的細節始末,可以說對於編輯出版從業人員是最好的職業教育片,作為一名文學編輯,鉑金斯被認為是無法被超越的代表,他不僅掀起了20世紀美國文學的革命,也重新定義了編輯這一職業的意義,幾十年「為書籍的一生」,讓鉑金斯成了出版社的奇蹟和傳奇,不是因為其他的,而是因為他對這份職業的熱愛,對工作的盡責,對作者的愛護,對作品的尊重。
編輯與作家
編輯不僅是作者的好朋友,也是可以給與他們最真誠的支持和鼓勵的人。
「生命的力量在於從事重要且有利於他人的工作」、「我們真的讓書變得更好了嗎?」、「沒有什麼比一本書更重要的了」……這些都是出自《天才捕手》中的臺詞,這本就是一部傳記片,從編輯的視角出發,分析探討了編輯的職業自豪感、職業敬畏感、職業使命感和職業投入感。
新時代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編輯,也引發了眾多的思考。
文學工作者要實現責任擔當,首先要深刻認識到出版與編輯工作對人生、對讀者以及對社會發展的意義所帶來的影響,樹立起職業自豪感,毫無疑問,編輯是神聖的職業,自古以來書籍的傳播,讓知識、文明都能夠很好的傳遞,「一本好書可以改變人的一生」,編輯是個古老的職業,也是值得追尋一生的文化事業。
《天才捕手》是一部傳記電影,傳記電影首先就要有「傳主」,電影採用「雙傳主」的敘事模式,簡單的說就是「雙男主」, 美國著名作家沃爾夫以及他的編輯麥克斯·珀金斯為傳主,兩個人物的戲份平分秋色,兩人的關係也超越了編輯和作者的關係,俗話說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當沃爾夫最初找到珀金斯的時候,他答應刪減自己的小說初稿,而珀金斯則強調:「這是你的書,我唯一想做的,就是將這本書以最好的形態出版面世。我的工作,我唯一的工作,是將優秀的書交到讀者手中。」這是他作為編輯的職業理念。
所以當鉑金斯看到沃爾夫的《天使,望故鄉》初稿的時候,雙眼放光,職業的敏銳讓他察覺到沃爾夫的天賦異稟,由此兩人的合作開始了。
上個世紀90年代,託馬斯·沃爾夫為了自己的文學夢想來到了紐約,最終遇到了成功推出海明威與菲茲傑拉德的著名文學編輯麥克斯·伯斯金,並在麥克斯·伯斯金的幫助之下對其自傳體小說進行大幅度修改,最終成功出版並大獲成功。
「我們真的讓書變得更好了嗎?」
其實編輯的工作並不是那麼容易,編輯工作是政治性、思想性、科學性、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依靠大量的經驗和積累,對文字抱有一顆敬畏之心,也正是因為鉑金斯懷著「我們真的讓書變得更好了嗎?」這樣的職業敬畏感,才讓他在行業裡脫穎而出,美國出版業的曇花一現卻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茨威格曾經說過,那些偉大的人物之所以偉大,都是因為「到不朽的事業中尋求庇護」
1947年6月,珀金斯去世,5年後,海明威出版了《老人與海》,他在這本書的獻詞中說,這是他獻給珀金斯的書。菲茨傑拉德也有在他的小說《美麗與詛咒》的獻詞中,說這本書是獻給珀金斯的。這可能是一個編輯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
沃爾夫後來也公開談及:「一位編輯,同時也是我的好朋友,大約一年前,他告訴我,他很遺憾沒有記日記,把我們倆共同工作的經歷記下來:全部的努力、困難、推進、停頓、結尾,成千上萬次嘗試、替換、勝利、屈服,最終造就了一本書。」
他真的讓書變的更好了,影片中,鉑金斯為作家沃爾夫嘔心瀝血,遠遠超越了一個編輯的職業本分,他與好幾位大作家都是一生的摯友,可以說對作者他投入了畢生的真情實感。
文學的重要
周國平在《閒適》中說過,世間有味之事,詩、酒、書、情而已,往往無用。吟無用之詩,醉無用之酒,讀無用之書,傾無用之情,終成無用之人,卻得以有滋有味。而文學,來源於生活。我們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是生活的作家。很多人會通過對生活的感悟寫出一些驚世駭俗的句子,也有人因為一本書上的一句話,在生活的懸崖邊上回頭,倘若沒有文字,就沒有文學,那這個世界可能就失去了很多色彩,一個黑白的世界還有什麼好追憶的呢?
《人類簡史》中說,人類想像的共同體,造就了意義,有了這層想像,讓這個世界不再冷冰冰,文學的意義,可能就是我們賦予的想像和精神意義,一塊石碑,因為上邊有著千百年來的刻字讓人銘記,一首歌、一首詩、一本書,一個人都是因為寫出這些才會被人銘記,人類總是希望能從不同的物質世界中,賦予它不同的地方,這個時候,意義就起了重要的作用。
很多人在不斷的創作,也就是賦予了這個世界,一個事物的意義,會讓我們眼下的世界變得非同尋常,如果你足夠有才華,足夠被人類所記住,也就成為了這個世界不平凡的註腳。
相信成為不朽的經典,是對一個文學工作者最大的誘惑。
結語
一個健康的電影市場,就是應該既有漫威大片,又有人願意拍像《天才捕手》這樣的電影,穩穩噹噹的講了一個好故事,大牌演員們也奉獻了很精彩的表演,勾起了文學愛好者對那個時代和那些人物的追憶。
關於作家和編輯的傳記片本來就很難拍,畢竟其他職業可以用視覺表現,比如運動員、演員、歌手等都比較直觀,但作家的生平與狀態如何展現?如何像拍比賽大場面一樣的拍攝寫作狀態?所以說這部電影拍得很優秀,也是因為故事本就動人,什麼是偉大,什麼是不朽,什麼是經典?每一本傳世之作都是編輯與作者的角力。
文原創,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