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進書店受阻:莫讓閱讀的平等,淪為「潔癖」的症候

2020-11-19 騰訊網

「潔癖的症候就像是一種「霸權」,一方面在加強書店內部人們對潔淨的認同的時候,另一方面也在將「我是汙穢」的理念潛移默化地植入到那些徘徊在書店門檻邊緣的人群當中,讓他們無法產生歸屬感以至於望而卻步。」

>>>

「即便是民工又怎樣,不能進你們書店嗎?」

書店本是供人們自由閱讀,享受精神食糧的公共場所。但最近西安的一家書店卻因為圍繞顧客衣著所引發的爭議而成為了眾矢之的。

9月7日,西安方所創聯中心,也就是一家近期頗為火熱的網紅書店,開啟試營業。

(書店外觀)

而作為攝影愛好者的李先生本想在試營業當天進店看一看,卻在門口遭到了保安的阻攔。

李先生在微博上說到,因為自己當天身著迷彩褲,保安將他誤認為了在旁邊工地打工的農民工,所以對其禁止入內。

雖然經過一番解釋之後李先生最終還是進入了書店,但是對於保安的「以貌取人」,以及這其中暗含的身份歧視,他還是感到憤憤不平、難以理解。

(李先生發布的微博)

隨著李先生的遭遇被媒體進一步曝光,這家網紅書店也成為了網友們口誅筆伐的對象。

(網友評論)

(網友評論)

事後,這家書店也及時發布了致歉聲明,直言其營業宗旨始終是以公共性、平等性、開放性為基礎,對遭受不良體驗的顧客深表歉意,並表示會在接下來加強對安保人員的培訓和管理。

(方所書店的致歉聲明)

不論是難以言清的身份歧視,還是缺乏溝通的簡單化管理,我們在打抱不平之外又該如何來「閱讀」這本難念的經呢?

01

緊盯身份:價值偏離的入場規則

對於保安當天的行為,我們自然無法揣摩當時他究竟是出於何種動機才選擇了對李先生的解釋充耳不聞。但從客觀的角度來說,如果這位保安認為李先生的衣著可能會影響店內其他顧客的正常閱讀、消費行為,那麼他當然有責任和義務去做出提醒和勸告。

換言之,讓顧客在一個正常、乾淨的場所中進行活動,這種目的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妥。

但問題是,目的不能為手段買單。如果保安對顧客的衣著裝束產生了合理的質疑,那么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耐心的溝通和詢問,而不是僅僅根據一條褲子就將想來書店閱讀的普通人拒之門外。

(李先生的褲子)

況且,當天李先生的裝扮與言行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不存在會對他人造成阻礙的幹擾因素。在顧客闡明身份之後卻仍舊遭到拒絕,並且無法給出合情合理的拒絕理由,保安的做法的確讓人難以接受。

從事後書店發布的致歉聲明來看,當天保安對李先生「農民工」身份的懷疑更像是一場無意的誤會。因為周邊店鋪正在裝修,書店周圍會有大量的農民工出沒,所以為了維護書店秩序而加強對這些工作人員流動的管理,這自然是書店按照自身實際情況制定規則的自由。

但是,從保安三番兩次的拒絕中可以看出,書店一方在管理方面確實存在著對於農民工讀者的一刀切嫌疑。因為,就算周邊有大量的農民工在工作,那麼他們難道就沒有到書店中去看書、休息的權利了嗎?為什麼在規則制定之初就將周邊農民工進店閱讀的權利所剝奪?

(相關視頻截圖)

換句話說,書店在制定進場的標準時顯然不應該以「農民工」的社會身份劃分作為保安攔截的唯一依據,更不該在規定中將「農民工」預設為書店秩序的潛在破壞者,或者將其排除在進入書店閱讀、消費的行列之外。

所以說,從李先生的遭遇所反映出的,其實是一種被逐漸扭曲的價值判斷。書店的最初目的可能是正當的,但是其達成目的的「方法論」卻是漏洞百出,在執行過程中難以被當作有效的參考。

能否進入書店的真正標準,應該是顧客自身的整潔程度和言行舉止,而不是一條簡簡單單的迷彩褲,更不是這種褲子背後被人為標籤化的農民工「身份符號」。

(相關視頻截圖)

社會身份的不同,不應成為劃分三六九等,區隔閱讀品味乃至導致社會歧視的犧牲品。以割裂社會身份而推行的粗暴化管理,不僅無法真正地應對問題,為顧客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反而會造成不必要的誤會與對立,讓書店本身承載的精神價值、人文關懷大打折扣。

書本雖然被圈定在水泥磚瓦組成的閉合空間之中,但其本身的內容卻依然是開放、平等的存在。書店的最終落點不只有經濟收益,還有社會效益。

02

遁入圖片:在解構「潔癖」中重思書店精神

我們的討論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書店的批評以及對少數群體聲援這上面,而是應該跳出這二者的窠臼,以一個更加深入的視角來重新審視這一事件。

而我們或許應當追問:農民工被禁止入內,這僅僅是保安誤會、管理不當所導致的偶發事件,還是一件擁有著深層次邏輯的「必然事件」?

知著君認為,在媒介化、商業化的雙重影響下,當下的書店正在經歷著一種自身降維的過程,從三維的空間互動逐漸轉變為二維的圖片展演。而這種變化都是從對書店本身的空間規訓所展開的。

(方所書店外觀)

如今,實體書店的發展正難以為繼。而為了生存,書店自身也展開了一場自救運動,即轉變為飲食、玩樂、遊覽等多功能一體化的複雜聚合體,而非當初僅僅依靠書籍的銷售來維繫生存的單一模式。

書店通過對自身空間的規訓,將功能多元化,消費最大化,場地風景化,但是同時也將自身媒介化降維,讓原本需要在三維空間中以親身「閱讀」來感知的書店存在,過多地以二維圖像的方式被公眾所認知。

來到這裡的人們也不再只是看書那麼簡單。他們被迫「遁入圖片」,在各種由書籍當作陪襯的「景點」之中尋覓著最佳的展演地點,讓書店變成由一個個視頻與圖片所組成的超真實景觀,以吸引更多的人前來膜拜與消費。

(方所書店內部)

然而,人們對圖像的熱衷、對景觀的追逐雖然可以為書店帶來潛在的顧客,卻也無形中助長了一種病態潔癖的症候。既然圖像已經超越了對現實的單純反映,那麼作為理想化圖像的必然要求,美好的照片或是視頻自然會不遺餘力地將它們所不能容忍的汙穢排除在自身的建構邏輯之外。

而當這種要求返回到現實之中,便是對書店環境「整潔」的極度追求。對於這種症候來說,極致的圖像必須要以無條件地驅逐與屏蔽現實的汙穢為前提,它們必須要警惕任何可能破壞「二維美好」的潛在「越軌者」。

這種隨著消費化、媒介化、景觀化而愈演愈烈的潔癖症候,也就導致書店建立起了一種對汙穢的免疫反應,或者說對圖像當中不和諧因素的零容忍態度。由此,它必然要在書店的場景中建立起一套有效的過濾、排斥系統;在空間內部搭建起更加漂亮、乾淨的景觀來掃除內部汙垢,加深人們對於「乾淨共識」的認同。

(方所書店的反饋)

所以我們會發現,書店所進行的空間規訓,是以「主體將客體安置在其『合適』的位置上」而展開的。它的潔癖症候與社會上對少數群體的刻板印象相互契合,並理所當然地將以農民工為代表的弱勢群體視作能夠引發系統紊亂,外表骯髒、知識低下的「汙穢」來處理,從而導致了這些人邊緣之邊緣的尷尬境地。

而更巧妙的是,這種對「汙穢」的單獨定義與排斥,其實並不藉助於任何外力就能夠輕易達成它的目的。潔癖的症候就像是一種「霸權」,一方面在加強書店內部人們對潔淨的認同的時候,另一方面也在將「我是汙穢」的理念潛移默化地植入到那些徘徊在書店門檻邊緣的人群當中,讓他們無法產生歸屬感以至於望而卻步。

因此,雖然我們不能將上述的思考歸結為一種已經普遍存在於書店的運營邏輯,但是它表現出的無疑是一種能夠顛覆書店人本精神的現實風險。

因為當書店遁入圖片,並逐漸景觀化的時候,它的公共屬性遭到了消費主義的過度殖民,從而逐漸以「擁抱消費者」而非「尊重多元群體」為價值判斷的首要標準。

(書店內部配置)

書店的功能逐漸多元了,但精神的內涵卻隨著對參與主體的排斥而漸趨單一了。

我們需要指出的是,書店的網紅化是正常的經營和生存策略,不應過度指摘。但留給經營者們的問題卻在於:在以華麗的裝飾與宏大的場景重新喚醒了社會大眾對實體書店的美好想像之後,書店是否還能夠堅持其本質?書店最終能夠傳遞給受眾的,除了為一張張精美的照片充當背景之外,還應該有些什麼?

顯然,書與人的相遇必須以思想為重,景觀只能是陪襯。無論功能如何疊加,書店的立身之本仍是書籍,是讀書的人,而不是讀書的風景。多點人情味,少些一刀切;唯有書店與人彼此的尊重,才能實現相互的成全。

同時,治療這種潔癖症候就必須要避免書店對自身的過度降維,要將其從二維圖像的個人表演重新拉回到三維的多元主體並存之中。打破對他者「汙穢」化的霸權,讓多元的社會群體能夠在有限的空間內以「思想」為交往貨幣,實現平等的交流與認同。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你是不是農民工?」男子穿迷彩褲進書店,卻被保安再三阻攔詢問
    一男子穿著迷彩褲子要進網紅書店,但是保安卻將他攔下,還問他是不是農民工,此事發酵後,書店作出回應,那麼書店又是如何解釋這一情況的呢?因為穿了一條迷彩褲而被保安詢問李先生是一位讀書愛好者,前不久,居住地開了一家網紅書店,試營業期間,李先生去看了一下,當天他穿了一條迷彩褲子,上衣是長袖襯衫。經過書店門口的時候,保安將李先生攔下,問他是不是隔壁的農民工。
  • 西安一男子穿迷彩褲進網紅書店被保安當農民工攔下 書店公開道歉
    對於頗具網紅氣質的方所書店,不少西安市民都十分期待,攝影愛好者李先生亦是如此。&nbsp&nbsp&nbsp&nbsp試營業當天,李先生準備去書店內逛逛,順便拍點照片,卻因為自己穿的迷彩褲,被保安認為是農民工,而被拒絕進入書店。
  • 追蹤 | 穿迷彩褲進「網紅書店」被攔?網友不幹了!男子再發聲
    △該網友微博截圖當事網友表示,「不管是誰都要尊重人,退一步講,假如我真的是個工人,真的喜歡看書,是不是進不去了?」
  • 拒絕民工入內,方所書店的自我定位是什麼?
    文|篤鮮 近日有網友稱,自己穿迷彩褲進入一家書店時,被保安攔下說是民工不讓進,溝通半天才被放行。目前,涉事書店方所西安店在微博發文致歉,但輿論爭議仍未平息。
  • 【文化力量】北京實體書店達到1994家 將扶持實體書店進校園、進商場、進園區
    ,截至2020年底,北京實體書店數量達到1994家,已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萬人擁有實體書店」的指標任務。2021年起,北京將出臺專項扶持政策,推進書店進校園、進商場、進園區。  實體書店是城市重要的文化地標,承載市民精神文化需求,體現城市文化氣質。近年來,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北京將實體書店扶持作為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抓手,制定出臺政策文件,連續5年投入扶持資金,大力推動實體書店產業發展。
  • 書店淪為旅遊景點,書架淪為拍照背景,你覺得悲哀麼?
    一句句評論,都讓人感嘆。我也開過半年的書店,在自己的咖啡館劈了一面牆,精心挑選喜歡的書,每天在朋友圈估計大家不要玩手機,買一本書看看,哪怕不消費,也提供安靜的閱讀環境。然並卵!一個月有時只能賣掉幾本書。
  • 只有笨蛋才會開這樣的書店!
    傳統書店淪為了「教輔圖書倉庫」,「網絡書店樣品店」,「偽文青的攝影棚」人們說...「現 在 只 有 笨 蛋 才 開 書 店!」愛妻去世,書店危機,寶貝也遭竊,他的人生陷入僵局,內心淪為荒島...女書店專業收集中文地區最完整的女性、性別議題圖書與影音產品。
  • 2016中國社會各階層閱讀報告
    洗腳的人比看書的人多,開足浴店比開書店掙錢,這就是當下中國的閱讀狀況。剖開中國各階層的閱讀秘密,年底各種「年度好書榜」很少會符合大眾閱讀的趣味,他們也許更願意坐在軟皮沙發上,享受著足底按摩,緩緩地打開一條來自某新聞APP的推送:林志玲年過四十身材火辣,範冰冰膚白貌美嬌豔十足,萊昂納多狂撩內衣超模難自持……
  • 書店生存:為「詩與遠方」提供閱讀「島嶼」
    「每當繁忙工作後,周末能抽空來書店,都心懷幸福感,如果有人把圖書館比作天堂的樣子,我覺得書店也有這樣的實力,這裡對我來說,是一方世外桃源」。5月17日,在新華書店銀川書城三樓文學書架旁,35歲的王林杺正在過道裡靜靜地閱讀。 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周末到家附近的書店逛一逛,成了同王林杺一般都市人生活中充滿文藝氣質的事情。
  • 誠品書店進東京
    你可能已經看了各種「探店報告」,但你有想過嗎——誠品書店為什麼要在此時出現在那裡?△ 發布在 Instagram 上的誠品生活日本橋店開業倒計時海報。圖片來源 | @eslite_japan進東京,誠品選擇了日本橋街區。
  • 浙江新華書店掌門人王忠義:未來的閱讀是無時不在的
    時光荏苒,事過境遷,浙江新華書店見證了70年來浙江人的閱讀史,在這高速發展的時代中,關於閱讀究竟發生了多少的變化呢?為了追尋這個答案,在這個陽光明媚的初春,記者採訪了浙江新華書店現任的掌門人: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忠義。
  • 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樊登書店中國旗艦店正式開業
    「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熱愛書籍,享受閱讀,品位人生。」……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西安不僅是十三朝古都,更是一個光耀東方的文化符號。西安文脈深厚,打造「書香之城」恰逢其時。6月30日樊登書店中國旗艦店終於迎來了開業慶典,這是見證樊登書店發展的重要日子。
  • 書店」跨年夜:為書店加油 為閱讀守望
    書店」主題曲《燃燈者》溫暖無比……2020年12月31日晚,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攜手幸福集薈書店、抖音平臺主辦,上海市徐匯區圖書館協辦的第五季「加油!書店」跨年夜活動在上海幸福集薈書店舉行。跨年夜活動是第五季「加油!書店」創意單元的重頭戲,通過對談、脫口秀表演、音樂表演、崑曲、影像展映、詩歌朗誦等多種形式,與線上線下的讀者共度奇妙的書店跨年之夜,為書店加油,為閱讀守望。
  • 藝術閱讀在上海①|書香仍在福州路,未來也許「+書店」……
    與此同時,購書與閱讀也仍持續成為一種極受歡迎的生活方式。2020「上海書展」狂歡式的成功、獨立書店的備受追捧以及閱讀社群的建立,都是見證。然而,實體書店近年來經營壓力日益增長卻也是不爭的事實。「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今起推出「藝術閱讀在上海」系列,以藝術板塊為切口,觀察上海不同形態書店的藝術閱讀部分。
  • 即便電子閱讀時代,書店也從未失去價值
    我要尋訪世界各地的書店,與書店人進行對話,聆聽他們在嚴峻現實中如何堅守書店的價值,渴望分享他們的經驗和智慧。探訪世界各地書店,我感知著書籍的尊貴和書店的力量,重新梳理出版與閱讀的定義。 書店人為書全心投入的至誠深切地打動我。
  • 體會閱讀魅力 品味書店之美
    徐報融媒記者 魏欣 見習記者 吳浩然在資訊時代,碎片化閱讀的趨勢雖然難以逆轉,但優雅的環境和周到的服務仍可為讀者帶來極佳的閱讀體驗。據工作人員董舒介紹,擁有徐州市最大的兒童繪本館是該書店的一大特色,面積達300多平方米,藏有繪本萬餘冊。此外,書店也會不定期地舉辦一些全民閱讀沙龍活動,吸引了徐州醫科大學、徐工集團、經開區美協等知名組織參與,並開設親子閱讀區閱讀園林,各類活動累計1.2萬人參加。
  • 印度人「潔癖」進廚房脫鞋,進神廟脫鞋,「不乾淨」的人不準進
    印度人有「潔癖」?印象裡印度人的手抓飯不是直接拿手抓起來吃的嗎,而且看到一些印度人居住的場所,都可以用髒汙不堪來形容了,說印度人有「潔癖」,真的不是在開玩笑嗎?小編明確地告訴你,並不是。印度人在進廚房之前都會脫掉自己的鞋子,而進到神聖的神廟更是虔誠,那些被認為「不乾淨」的人還不能進去呢!而幹不乾淨的評判標準,並不是在於這個人身上的清潔程度,而是依靠種族等級的劃分。
  • 《島上書店》:適合在不開心的時候閱讀
    疫情以來,一直在家,閒著無事,響應愛豆的號召,把空窗期利用起來,看看書,看看電影……已經看完了一些,不過有一些卻記憶深刻:東野圭吾的《惡意》,《白夜行》;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以及加布瑞埃拉澤文《島上書店》。為什麼會選擇看《島上書店》?因為聽到推薦者說了這樣一句話:適合在不開心的時候閱讀。我忽然就想到了餘華的《活著》。
  • 《在森崎書店的日子》:閱讀的救贖與慰藉
    一個閱讀著的人也完全可能是受傷的人,或著受過傷的人,但是閱讀卻具有可以治癒的力量。《森崎書店的日常》,可以當作是閱讀帶來救贖和慰藉的故事來觀賞。這部據日本七O後作家八木澤裡志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雖然沒有以過多的篇幅來敘述書籍或者閱讀,故事情節簡單,敘事平淡,但是卻讓我感受到閱讀帶來的溫情和治癒。
  • 農民工將不再叫「農民工」,這種新稱呼更高尚,你知道叫啥嗎?
    農民工換稱呼——新產業工人不過現在城市中可以看到那麼多高樓大廈,還要歸功於可愛的農民工們,當城市發展需求不斷增強時,這些農民工也獲得了應有的薪資,而這些不斷為城市發展做貢獻的人之所以被稱作農民工,就是因為他們大多來自於農村到城裡務工,不過現如今這些農民工們的叫法發生變化,這種新稱呼更顯尊重,以後他們將被稱作「新產業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