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繁忙工作後,周末能抽空來書店,都心懷幸福感,如果有人把圖書館比作天堂的樣子,我覺得書店也有這樣的實力,這裡對我來說,是一方世外桃源」。5月17日,在新華書店銀川書城三樓文學書架旁,35歲的王林杺正在過道裡靜靜地閱讀。
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周末到家附近的書店逛一逛,成了同王林杺一般都市人生活中充滿文藝氣質的事情。「這是我想要邂逅『詩與遠方』的方式。」當天,她選購了4本文藝理論方面的書籍,「相對於買衣服動輒數百元的花銷,書籍消費很值」。
當天,還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走進書店。「用筆點『小紅帽』,聽聽說什麼了?」在書店一樓的低幼閱讀區,37歲的楊女士正指導4歲的女兒珊珊嘗試有聲書閱讀。楊女士告訴記者,周末和孩子一起逛書店,見識書的海洋,在這一個小小的動作裡,會在孩子心田種下一粒探索的種子,也會定格為難忘的親子記憶。
記者看到,在書城設置的「品味時光」等數個專門閱讀區,人們和書籍彼此陪伴,度過美好周末。
新華書店銀川書城店副經理王永鳳說,隨著全民閱讀深入人心,書店的閱讀氛圍越來越濃厚。今年自2月26日開門以來,線上營業額逐漸減少,讀者更喜歡到實體店購書。書店從最初周末人流量200餘人,到近兩周的周末達500餘人,周末營業額也從起初的2萬多元,達到目前的7萬多元。她認為,在電子閱讀便捷的當下,仍然能在實體店裡感知到不同年齡段讀者對紙質圖書的熱愛,作為書店經營者,「很歡迎讀者坐下來靜心地閱讀,選書、購書」。
若以往把新華書店、圖書館比作大多數銀川人走進「精神生活」的「後花園」,如今的銀川,多了個性氣質的獨立書店,讓愛書人有了去處。
5月17日,位於銀川市興慶區某小區裡弄的不慌書店,從午間1時到晚間11時的營業時間裡,幾乎滿座。曾幾何時,這樣的書店只存在於北上廣等大都市,但如今,在銀川的小區裡,也有這樣的書店隱於街巷。
這裡有書、咖啡、貓,一草一木都被同樣愛書的主人無痕地植入成書店風景。在周末或閒暇時光,你可以安靜地閱讀,逗貓,賞花,或看雲聽雨,或者只是發發呆。一支幹枯的插瓶花骨朵、濃陰下投下的一束詩一樣的陽光,任一處微小景致,都被店主人拾進某一天的微信號裡,這也許正是微信號中插畫師筆下的靈感來源……
書店主人張耀說,從4月份開始,幾乎每天都是客滿。顧客大多喜歡在這裡安靜看書,或者有自由職業者找個不被打擾的空間專注工作,近期還有許多暫未開學的大學生來書店學習和寫論文。
創辦書店已有3年,張先生的理念是「開一家書店,改變一座城市的氣質」。他說,「一座城市的氣質、文化、消費習慣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之前銀川少有這類的消費場景,咖啡書店的出現,改變了部分讀者的習慣,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到這種舒適的環境裡閱讀和消費。」
周末,讀者在一間咖啡書店閱讀。
(責編:閻夢婕、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