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 倒是沒什麼特別的感覺, 一切照常的平靜.
聖誕+元旦, 收到了許多可愛的禮物, 其中有幾本書格外令人開心. 因為這些記憶會和書籍一樣在書架上或床頭邊躺下來, 偶爾翻一翻, 都會帶來新意.
今天想要分享一個系列紀錄短片——《書店裡的影像詩》(Poetries From the Bookstores).
這部紀錄片於2014年由夢田文創製作。夢田文創執行長蘇麗媚擔任監製、作家楊照擔任顧問,導演侯季然拍攝。
左圖為2014年第一季的海報
右圖為2016年第二季的海報
導演紀錄了臺灣40家獨立書店,一共兩季,每集3-5分鐘,總共40支紀錄短片,挖掘書店主人的自由靈魂,希望透過影像找回人與閱讀之間的溫度。
適合早餐時, 通勤路上或睡前看一眼, 總會受到觸動. 在忙碌的生活中, 靜下來一小會兒, 觀看、認識80間獨立書店, 80段不同人生.
2016年8月《書店裡的影像詩》推出第二季,導演侯季然再度紀錄下一批40家書店,遍及臺灣、澎湖、金門、馬祖,以影像喚起沉睡的記憶,挖掘40位書店主人的生活哲學、定格出此時此刻臺灣的書店風貌。
書店並不只是書店,而是社區文化與思想萌芽的基地,它們的風華將透過影像紀錄跨世代流傳。
「新手書店」是一處持續成長與改變的有機書店,靜靜佇立在街角,希望成為城市人文風景,也為居民提供一處休憩與閱讀的無壓力空間。
書店致力於傳遞閱讀精神,也將持續發掘新手創作者來此分享,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城市居民可以從「閱讀」、「樂趣」、「分享」中學習,自在呼吸。
花蓮的「舊書鋪子」寬敞明亮,書籍整齊有序,一踏進店裡還能聞到書櫃木頭香。
書店主人喜愛在回收場挖寶,除了可以找到經典珍本與讀者分享外,最大的收穫就是能挖到許多與人相關的情感物件,諸如:老照片、畢業紀念冊。
老闆認為這些東西與書一樣,都保存了人的回憶。
這是一家專注於偵探主題的書屋, 分類仔細嚴密: 日本本格派、日本社會派、美國硬漢派、英國犯罪小說、臺灣本土推理等等.
小間在日本的算法,是約六個榻榻米大的空間,意即物慾的最小量化,而「小間書菜」在宜蘭員山,用一座手工改造且有20年歷史的舊碾米廠作為書店空間。
這裡有自家栽種的「小間米」、友善蔬菜,以及文學、旅遊、美食等書籍,也能用二手書「以書換菜」,帶領讀者回到最簡單、滿足的生活。
書店店主買下小巷裡的老宅, 將老宅中的窗、瓦、門、板重新作用書架. 每個月的第一周開門.
「書店吃茶一二三亭」有古本、新冊、文具、吃茶,但最珍貴的,是知識的流轉,是思潮的形塑。
書店空間曾經歷戰前的繁華,躲過美軍的轟炸,從20世紀初的高級料亭,到今天的吃茶店。這是一座跨越百年,看盡高雄繁華起落的日治、戰後建築混合體。
臺東「晃晃二手書店」提供二手書或專才交換住宿,成為旅人旅途中的家和臺東文青的客廳。
這裡也是對狗貓友善和推廣TNR理念的地方,擺有各式貓主題的書籍和文創品,常見到店裡的貓咪和鄰居的狗自由進出。
晃晃的書籍其實很廣也雜,店主是以「賣不掉自己也會想看」為收書原則,國內外文學、環保生態、旅遊、生活類為主。
獨立書店之所以獨立, 因為從裡到外、由下往上, 每一個角落, 以及俯首拾及的每一本書, 都妝點著主人的靈魂, 拼貼著書店裡的每片光影.
誰沒有一個開書店的夢想呢?
(世上最奢侈的夢想之一)
另推薦兩部書籍相關的紀錄片推薦:
央視9套的《書迷》和嗶哩嗶哩的《但是,還有書籍》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ss27249/from=search&seid=15622030319902762480
更多精彩內容點擊左下角進入新片場
喜歡的話請在右下角WOW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