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喜歡書,喜歡讀書,喜歡拿著書,喜歡收藏書
他們每天都來,也因此改變了自己的生活
他們之前每天做的事也因此不再做了
我們希望可以給人帶來真實的可靠的經歷
這是我們需要做的。否則我們會像其他書店一樣停業
摘自《最後的書店》
《書店裡的影像詩》
這部短小的片子用心記錄了臺灣獨立書店的生命樣貌
長120分鐘,每3分鐘表現一家書店,共計40家
導演侯季然通過這40家書店給我們講了40個故事
水平書局老闆曾大福邊按計算器算折扣邊跟客人聊天推銷書
新手書店老闆鄭宇庭只陳列100本書,每周淘汰更換,書目都是他想推薦給新手讀者的作品
臺東晃晃書店的店名來自一隻因失聰而走路搖晃的貓
古今書廊老闆陳麗夙、賴進義的工作現場不只在書店,
他們也穿梭於各地回收廠搶救一箱箱舊書
——那些奇妙的書店,奇妙的人,揣著的是我們自己曾經的信仰和夢境。
科學技術爆炸的時代
我們的生活得到了各種便利與快捷
比如電子閱讀方式的興起使紙質書籍受到了冷落
在美國也不例外,大規模的連鎖書店接二連三的倒閉
然而這部紀錄片裡位於紐約市中心的「最後的書店」
卻在消退的浪潮中創造了一場印刷文字的復燃
回潮了書店對社會的磁吸引力
《最後的書店》
不足15分鐘的短片聚焦於探索男主人公Josh Spencer的生活
他是一個商人、一個父親、一個丈夫
追尋自己內心,雖身有殘缺也不能改變他的情懷和執著的堅守……
半身截癱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毀滅性的打擊,除了疾病本身的痛苦,留在生活裡更長久的痛苦是,男主人公做為一個身體殘缺的人該如何繼續人生路,該如何走出情緒的低谷,該如何取得成功?
也許每一件事都是挑戰,但是換個角度想想,也許只是每一件事情的處理方法變得不一樣了,所以我們需要了解的只是學會新的處理辦法。
正如科技讓紙質書受到了冷落,但科技也讓書籍的歸檔、信息採集等工作變得簡單,當看著攝影師James Laxton撲捉的鏡頭下Josh Spencer得心應手地處理手頭的工作,就仿佛看到了無限可能的人生正在閃耀著熠熠的希望之光。他同樣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可愛健康的女兒、喜歡並成功的事業,身體的殘缺沒有阻止人生繼續發光,而是讓人生煥發出不一樣的光芒。
導演Chad Howitt用不徐不疾的拍攝節奏,配合Josh Spencer沉著的旁白,告訴每一個人經歷過或將會經歷不幸的人,不用自怨自艾,更不要自暴自棄,我們的人生困境最終都會被解圍。不徐不疾中更有一種不容置疑的強大力量。
「最後的書店」對於Josh Spencer來說是一種被需要的存在、自我價值的體現,對於喜歡紙質書的人來說,也是我們精神的堡壘和最後的退路。
#一本舊書換一場書店紀錄片觀影#
分享空間|方寸別野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嶽麓山莊中門松廬103(不方便泊車)
時間|2016年8月28日 晚19:00-21:30
放映時間
19:00—21:00 《書店裡的影像詩》
21:00—21:15 《最後的書店》
尾聲十五分鐘自由交流
其他報名|關注公眾號或添加微信提交姓名+職業+電話
免費提供|單品咖啡、茶飲其他
參與眾籌投影設備人員與會員可以不帶書進場(理論上可空降)
報名限額10位,成功會得通知,請提前十分鐘帶一本文學社科類書籍交換進場,紀錄書店類的書籍更佳
方寸別野
一家隱匿在嶽麓山腳
可以住宿的獨立書館
這裡藏著迷途的野花與頹喪的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