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裡的影像詩》&《最後的書店》|獨立書店紀錄片觀影會

2021-02-08 方寸別野

人們喜歡書,喜歡讀書,喜歡拿著書,喜歡收藏書

他們每天都來,也因此改變了自己的生活

他們之前每天做的事也因此不再做了

我們希望可以給人帶來真實的可靠的經歷

這是我們需要做的。否則我們會像其他書店一樣停業

摘自《最後的書店》


《書店裡的影像詩》

這部短小的片子用心記錄了臺灣獨立書店的生命樣貌

長120分鐘,每3分鐘表現一家書店,共計40家


導演侯季然通過這40家書店給我們講了40個故事

水平書局老闆曾大福邊按計算器算折扣邊跟客人聊天推銷書

新手書店老闆鄭宇庭只陳列100本書,每周淘汰更換,書目都是他想推薦給新手讀者的作品

臺東晃晃書店的店名來自一隻因失聰而走路搖晃的貓

古今書廊老闆陳麗夙、賴進義的工作現場不只在書店,

他們也穿梭於各地回收廠搶救一箱箱舊書

——那些奇妙的書店,奇妙的人,揣著的是我們自己曾經的信仰和夢境。


科學技術爆炸的時代

我們的生活得到了各種便利與快捷

比如電子閱讀方式的興起使紙質書籍受到了冷落

在美國也不例外,大規模的連鎖書店接二連三的倒閉

然而這部紀錄片裡位於紐約市中心的「最後的書店」

卻在消退的浪潮中創造了一場印刷文字的復燃

回潮了書店對社會的磁吸引力


《最後的書店》

不足15分鐘的短片聚焦於探索男主人公Josh Spencer的生活

他是一個商人、一個父親、一個丈夫

追尋自己內心,雖身有殘缺也不能改變他的情懷和執著的堅守……

半身截癱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毀滅性的打擊,除了疾病本身的痛苦,留在生活裡更長久的痛苦是,男主人公做為一個身體殘缺的人該如何繼續人生路,該如何走出情緒的低谷,該如何取得成功?


也許每一件事都是挑戰,但是換個角度想想,也許只是每一件事情的處理方法變得不一樣了,所以我們需要了解的只是學會新的處理辦法。

正如科技讓紙質書受到了冷落,但科技也讓書籍的歸檔、信息採集等工作變得簡單,當看著攝影師James Laxton撲捉的鏡頭下Josh Spencer得心應手地處理手頭的工作,就仿佛看到了無限可能的人生正在閃耀著熠熠的希望之光。他同樣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可愛健康的女兒、喜歡並成功的事業,身體的殘缺沒有阻止人生繼續發光,而是讓人生煥發出不一樣的光芒。


導演Chad Howitt用不徐不疾的拍攝節奏,配合Josh Spencer沉著的旁白,告訴每一個人經歷過或將會經歷不幸的人,不用自怨自艾,更不要自暴自棄,我們的人生困境最終都會被解圍。不徐不疾中更有一種不容置疑的強大力量。

「最後的書店」對於Josh Spencer來說是一種被需要的存在、自我價值的體現,對於喜歡紙質書的人來說,也是我們精神的堡壘和最後的退路。


#一本舊書換一場書店紀錄片觀影#

分享空間|方寸別野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嶽麓山莊中門松廬103(不方便泊車)

時間|2016年8月28日 晚19:00-21:30

放映時間

   19:00—21:00 《書店裡的影像詩》

21:00—21:15 《最後的書店》

尾聲十五分鐘自由交流

其他報名|關注公眾號或添加微信提交姓名+職業+電話

免費提供|單品咖啡、茶飲其他

參與眾籌投影設備人員與會員可以不帶書進場(理論上可空降)

報名限額10位,成功會得通知,請提前十分鐘帶一本文學社科類書籍交換進場,紀錄書店類的書籍更佳

方寸別野

一家隱匿在嶽麓山腳

可以住宿的獨立書館

這裡藏著迷途的野花與頹喪的詩情

相關焦點

  • 書店裡的影像詩
    因為這些記憶會和書籍一樣在書架上或床頭邊躺下來, 偶爾翻一翻, 都會帶來新意.今天想要分享一個系列紀錄短片——《書店裡的影像詩》(Poetries From the Bookstores). 這部紀錄片於2014年由夢田文創製作。
  • 書店裡的影像詩|臺灣獨立書店紀錄片
    《書店裡的影像詩》記錄臺灣40家獨立書店樣貌,每集三四分鐘,呈現一家書店的故事和氣質。
  • 書店裡的影像詩臺北‧全國最愛聊天的書店‧水準書局
  • 在難熬的時刻點開:《書店裡的影像詩》
    常看常新,但影單裡很多好電影,我連完整的一次都沒看完。而這部影像詩,我每年都會看。 她是我嚮往的人間理想,也是我對抗生活的利器。 《書店裡的影像詩》是臺灣導演侯季然記錄臺灣失落的獨立書店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是偶像劇《巷弄裡的那家書店》的延伸作品。
  • 書店裡的影像詩 獻給孩子們的書店
    去臺灣時,書店是必不可少的「著名景點」,然而大多數人的第一站都是誠品,沒有注意過在小巷弄內默默經營的獨立書店。
  • 實體書店不會好了嗎?不妨聽聽這80家獨立書店老闆的話
    直播所賣的「保衛獨立書店盲袋」,內附各家書店的精心選書與限定文創,整場直播單向空間盲袋銷售利潤將會用於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獨立書店。據單向街書店介紹,這次「隱藏直播間企劃」共吸引了 14.5 萬觀眾來到單向空間直播間,總計售出近 8000 份書店盲袋,銷售額超 70 萬元。
  • 書店裡的影像詩:40個書店,40個故事
    微信ID:ibookreview『與113000位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 編者按:有這樣一部紀錄片,名字挺有詩意——《書店裡的影像詩》,片子記錄了臺灣獨立書店的生命樣貌,長120分鐘,每3分鐘表現一家書店,共40家。
  • 書店裡的影像詩:四十家書店,四十樣人生!
    這些悠悠然坐落在臺灣各處的獨立書店,被侯季然導演用鏡頭記錄下來,讓我們有幸開始一場書店之旅,一起來讀這一首首泛著微光的《書店裡的影像詩》。 《書店裡的影像詩》是作家導演侯季然為戲劇《巷弄裡的那家書店》所拍攝的40家獨立書店紀錄片。片中所拍攝的獨立書店,南至臺灣最南端的屏東春成書店,北至九份樂伯二手書店,東至花蓮的時光二手書店、舊書舖子;中西部則有臺中新手書店及雲嘉的虎尾厝及洪雅書房;以及大臺北地區的性別主題書店女書店、全球最美的書店之一的好樣本事及知名的茉莉二手書店。
  • 追著書店去旅行|臺灣獨立書店第二篇
    為什麼會想要做一個臺灣書店合集給大家,也是因為臺灣的閱讀底蘊非常深厚,當地許多街上都有著大大小小的書店,閱讀已經像飲水喝茶一樣深入臺灣人的生活。但縱觀大陸這邊,很多以前的舊書店都漸漸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裡,作為一個對紙質書籍有著執拗的三碗來講,書店的消失真的是讓人十分遺憾的事,所以對臺灣這樣全民讀書的氛圍更是特別嚮往。
  • 書萌書店行——武漢獨立書店行
    在武漢三天三夜,我們當然不能錯過當地的獨立書店。就像上一篇文章一樣,我們仍然想找一條時間線來記錄武漢的這些獨立書店。靖思介紹說,立光有一個自己的獨特之處,就是開發了一系列的兒童讀書課,這個課叫做《馬丁叔叔故事會》。
  • 香港獨立書店風景
    獨立音樂,獨立設計,獨立攝影,獨立書店,好像冠上了「獨立」這個稱呼,就變得特別美好特別文藝一樣。事實上呢?
  • 書店影像詩 | 臺灣書店暴走日記
    好樣本事的主人王麗琴說,每到一個城市,她先去的一定是書店,然後發現意想不到的作者,他們腦袋裡想了很多有趣的事,把它用一本書呈現出來。於是她把自己喜歡的書通過書店和大家分享。3.臺大周邊臺大附近的「溫羅汀」地區還有新生南路一帶,是二手書店和獨立書店的聚集地。
  • 臺灣必訪五大獨立書店
    ◎位於臺北的誠品敦南店其實除了人人皆知的誠品大型連鎖書店以外,在臺灣的各個角落,還藏著很多很有特色的獨立書店。臺灣作家侯季然的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裡就講述了40家獨立書店。其中包括南至東春成書店,北至九份的樂伯二手書店,東有花蓮時光二手書店……每個書店因為主人的不同,都被賦予了不同的「性格」。獨立書店和大型連鎖書店的格調是不一樣的,每一家都有著屬於它自己的故事。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臺灣的特色獨立書店吧。
  • 在臺灣 | 獨立書店初印象
    臺灣的書店真的很多臺灣島面積不到3.6萬平方公裡,人口2300萬出頭,但這裡分布著各式各樣自成一體的書店。有像誠品,茉莉,諾貝爾這樣開遍全臺的連鎖書店,還有如珍珠般灑落在角落裡的一百多家獨立書店。摘自《2015福爾摩沙書店地圖冊》這裡的獨立書店不僅數量多,形式也很多樣。
  • 老闆們的「獨立書店」保衛戰
    投稿來源:首席人物觀01獨立書店還在等待春天。疫情撕破了很多行業表面的現世安穩,將其商業模式的脆弱暴露於眾,獨立書店的生意,便是其一。「沒走到那一步」,莊見果說,書店營收雖然減少,但生存沒問題。他還在照常上門收書,資金不寬裕以及庫存較多時,他選書時會更挑剔,但不會停止收書——斷了收購的舊書生意,就相當於無米之炊。堅持,是獨立書店老闆們早已熟悉的詞語。疫情只是放大了它的重要性。
  • 魔都圖鑑|獨立書店裡的上海縮影
    而上海也從來不乏書店,傳統書店的書香文藝氣息,加之獨立書店複合著咖啡吧、文創、沙龍的組合,越來越多高顏值設計的建築本身,又給書店平添了份藝術的調性,足以讓生活在上海浮華城市的人,尋覓到一份短暫的靜謐,也讓人從中感受到這座城市的上海腔調。
  • 吉井忍:東京獨立書店巡禮
    店主大林女士2002年創辦了Popotame的前身HarappaHouse(草原小屋)書店。當時大林女士正好懷孕生子,所以對育兒的話題格外關注,對社會上的育兒觀念和環境有了些意見和想法,當時的出發點在現在的Popotame書店選書或活動裡到處可見。Popotame會不定期地推出面向社區家庭的活動,為小朋友開設學習班,為爸爸媽媽舉辦育兒講座。
  • 書店眼︱北大校園裡的書店
    提到北大校園裡的書店,首先想到的是校內45號宿舍樓地下一層的三個書店,即博雅堂書店、漢學書店、野草書店。要穿過超市、紀念品店、藥店,才能看到書店的模樣。這裡沒有咖啡,沒有音樂,沒有排行榜,沒有推薦書目,舉凡說起書店容易想到的那些調調,這裡都沒有。有的只是書。
  • 複合型書店:書店or商場?
    陳斌如今投入很多精力在上海亞町文創空間,他也計劃在這裡開一家有主題的獨立書店。澎湃新聞:你是什麼時候進金石堂書店的?為什麼?陳斌:金石堂是我去籌備的,大概是1982年吧。會去金石堂其實也很巧,就是喜歡看書。去之前其實我在百貨行業工作,因為喜歡看書,所以認識許多出版界的朋友。
  • 漂洋過海來看你——臺北獨立書店之旅
    學人君深知實體書店生存之不易,尤其是獨立書店,除了彰顯理想主義情懷外,更要有靈活求生和積極主動的智慧。在交流過程中,學人君儼然成為一名「訓誡人」,頻繁「拷問」友人做書店的意願和思路。「希望你冷靜下來好好想想,並鄭重告誡你:如果你『固執己見』,繼續進行書店開立活動,你將會遇到許多挑戰,你明白了嗎?」顯然這位友人已經做好了面對的準備,希望他一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