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木素年主題放映日|畢贛影像裡的夢境與詩意

2021-03-01 溪木素年

一次刀尖入水,顯微鏡看雪

一粒如鳥的星辰在胸口的跳傘

一場不斷見證失去的路邊野餐

電影是個容器,盛放記憶、夢境、甚至人生。

夢境裡,你遇見自己回憶中的人,把人生中的遺憾,以最溫柔的方式消解。

導演畢贛用影像繪就了一首永恆的詩歌,那是一首打破時間與空間的散文詩,搭配獨具氣質的畫面,營造出一場夢境裡的隻言片語。

生命的永恆是建立在個體生命的毀滅之上的。那麼時間的無限,不也存在於我們個體有限的記憶構成的生命對於有限的超越與徒勞中……那麼夢境也就是我們另一種生命痕跡的詩意的真實: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溪木素年主題放映日 

 讓我們帶著朦朧的微醺情緒 

 沉浸於充滿夢境與詩意的影像世界

放映日程

2.22(周五) 晚 7點半

《路邊野餐》

2.23(周六) 晚 7點半

《地球最後的夜晚》


票價

早鳥票 19.9元,普通票 25元,2場套票36元

(票價包含飲品)


  1   


2016年上映,片長118分鐘

   路邊野餐  

時間:2019/2/22  7:30PM

地點:蛇口工業一路7號,溪木素年書店

購票:關注溪木素年公眾號,後臺回復關鍵字 電影

諮詢:微信 xmsn2015

細碎的獨白,情緒化的空鏡頭,雜糅的時間線索,三者之間奇妙組合為《路邊野餐》提供了一種基於敘事又超越敘事的美學方案。

在凱裡和鎮遠的現實敘事中,慢節奏的空境又以心理時間的方式,不斷隔開觀眾和現實敘事的距離。

畢贛喜歡將詩運用到電影中,這些詩歌全部來自於他自己的創作。他的詩歌總會和他的影像在表達某種情感時無縫連接,大量的詩歌都是平行於電影之間,當觀眾有一些自己的經驗交流的時候,那些詩馬上就可以和他們產生交匯。

《路邊野餐》似乎為電影提供了另一種可能,即通過看似不成片斷的詩句將故事情節緩慢延伸串聯。

「你攝取我的靈魂,沒有了心臟卻活了九年。」「白醋,春夢,野柚子。」「所有的懷念隱藏在相似的日子裡。」「當我的光曝在你身上,重逢就是一間暗室。」單列出來的詩句構築不成一個完整的圖形,但它們卻與電影中的場景片段莫名契合。也許,畢贛就是通過鏡頭中一個個時而忙碌掙扎,時而庸碌放空的小人物,道出夢囈一般散亂卻又無比真誠的話,就像他那句「一定有人離開了會回來。」

  2   

2018上映,片長128分鐘

   地球最後的夜晚  

時間:2019/2/23  7:30PM

地點:蛇口工業一路7號,溪木素年書店

購票:關注溪木素年公眾號,後臺回復關鍵字 電影

諮詢:微信 xmsn2015


畢贛的電影非常私人,以時間、回憶、夢境、幻想這樣意識流的影像組成,並不十分親和觀眾,甚至有些粗糙和莫名,其中偶爾迸發出的靈氣和不完美,卻讓人對其未來充滿期待,並能夠共情感到一種人類腦海底層未知的、潛意識的幻想與意識流式的東西。

主人公在老家的故地重遊,使他產生回憶和尋找,電影通過種種意象、臺詞和神秘感,給我們呈現出夢境般的飄忽、真實與幻想交疊的感受。

「你怎麼可以送人表呢,表代表永恆啊。」「你怎麼可以送人煙花呢?煙花代表短暫啊。」當黑膠唱片旋轉起來,時間也不再線性變化,而是變成一個輪迴的圓;當夜色來臨,夢境將至,所有的真實和夢境也可以交替進行。

《地球最後的夜晚》是如夢般的電影,若不是為了表達夢境,或與夢境相似的種種現實,那電影就毫無意義,無論到底有多麼努力的靠近現實,電影永遠都是夢的代名詞!

 這次我們不妨放空心情 

 在一間文藝的小書店裡 

 感受一場珍貴奢侈的大夢 

上一期的溪木素年主題放映日,我們去感受了王家衛電影的色彩哲學,其實這一期的畢贛和王家衛是有相似之處的。儘管一個講繾綣的小資階級,一個是髒亂落寞的小鎮世界,然而這些只是表象,他們的精神世界是一致的。他們的影像都帶著極強的主觀色彩,他們一點都不關注這個世界,他們只對自己的內心有感受,他們也都熱愛在形式在去玩一些花活兒。他們真正關注的都是逝去,都是時間,都喜歡精細入微地描述主人公內心那些含混不清的情感褶皺。

 倘若觀影后不著急回家 

 我們也可以聊聊電影,聊聊生活 

 共同度過美好的夜晚 

電影周邊

活動中我們還會展出各種電影周邊產品。影迷朋友一起觀看電影,交流心得的同時,也能淘到很多好東西,包括電影書籍,電影音樂珍藏碟,電影紀念卡片、電影手帳本等等,熱愛電影的你說不定就會找到意外的驚喜哦。


- 票價 -

早鳥票19.9元   普通票25元  2場套票36元

(票價包含飲品)

- 時間 -

2月22日(周五)晚7點半

2月23日(周六)晚7點半

(分別放映《路邊野餐》《地球最後的夜晚》)

- 地點 -

南山蛇口工業一路7號,溪木素年書店

(海濤酒店對面,順發商廈旁邊,地鐵蛇口港C出口)

 主辦方 

溪木素年

溪木素年,位於深圳蛇口工業一路7號的一家獨立書店,店內有8000多冊中外文圖書,除了閱讀,我們不定期組織各種文化活動,涵蓋電影、音樂、繪畫、手作,分享會,小劇場等,也開發自己的文創產品,包括禮品、雜貨、花束。溪木素年不止是一個店,也是一個複合空間,我們希望它能連結到更多的人,為大家帶去豐富,有趣,美好的文化生活。

- END -

場地合作及活動合作

請加微信:  xmsn2015 (註明聯繫事由)

租借場地攝影,拍視頻,聚會,企業會議等

手工課程合作

請加微信:  xmsn2015 (註明課程類別)

開展手工體驗課程,承接企業團建手工活動

- 溪木素年禮物-

    禮品 花束 雜貨    

    那些生活中的小美好    

    都在溪木素年

去溪木素年微店看看禮物吧

相關焦點

  • 她站在神話的暗影裡,升級了畢贛影像詩裡的性感
    《路邊野餐》電影截圖亞熱帶季風的河岸畢贛影像詩裡的性感背著手路邊吹響的蘆笙、行走在山間公路上的苗族女人、窗外不斷降落的雨、一座又一座秘境深處的山、遙遠的記憶和交錯的時間……在畢贛的影像詩裡,凱裡遠山深處的每一抹顏色都充滿了遙遠的隱喻,帶著夏季亞熱帶季風氣候溼熱的性感。
  • 詩意在夢境中照進現實,電影《路邊野餐》關於人生的回味與思考
    夢境裡一事一物,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一絲蹤影,現實與夢境的界限就在於看待人生的心境不一樣。夢境與現實的結合,能夠吸引觀眾深入電影當中,成為電影美學中的成功典範,畢贛執導的電影《路邊野餐》就是這樣。這部於2016年7月15日在國內上映的電影,敢於嘗試用魔幻現實主義的拍攝手法,將時間巧妙地動態線性化,將電影拍成了詩性,而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則在迷幻的夢境中通過時空層面一一展現。
  • 《地球最後的夜晚》讓全世界驚嘆,畢贛靠什麼?
    今日更新的坎城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綜合評分表上,呈現出了亞洲電影大年的勢態,前六名有四部亞洲影片,畢贛新片《地球最後的夜晚》則排在第六。在《地球最後的夜晚》裡,畢贛花了一個小時(準確地說是55分鐘),將一個與夢境有關的世界無縫而連續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並且因為3D拍攝而具備前所未有的沉浸感。
  • 能「殺死」畢贛的,只有他自己
    3.我看的時候也想過,如果把塔可夫斯基、貝拉·塔爾、安哲羅普洛斯、楊索等人的片子放在這樣的熒幕上,吐槽看不懂的憤怒的人仍然一點也不會少,《都靈之馬》裡吃土豆的場景、《鄉愁》裡持燭逡巡池塘的場景,都要比《地球》吃蘋果的場景要更長
  • 深度|從符號表達、超長鏡頭及主題3方面解讀《路邊野餐》的魅力
    本文將從韻味獨特的符號表達,東方詩意下的超長鏡頭以及多重主題建構下的哲學思考三個方面,解讀導演是怎樣營造一個充滿意境的鄉土世界。經典歌曲配合影像的地域性和年代感,懷舊的旋律緩緩響起,讓觀眾的心中仿佛也升騰起詩意的迷霧。
  • 用詩意表達時間
    《路邊野餐》中,導演畢贛通過詩意的方式讓過去、現在和未來存在於同一個空間、時間中,以此來呈現陳昇這個人物和他的經歷。  「現實」的鏡頭拍攝「非現實」的場景  這樣的敘事方式離不開畢贛獨特的鏡頭語言。「長鏡頭」是與「蒙太奇」相對應的電影拍攝方式。如果說「蒙太奇」是剪輯的藝術,那麼長鏡頭就是一種對於一個鏡頭連續表現的藝術。
  • 畢贛的痛苦成人禮
    總之,畢贛的作者風格對他們而言是十足陌生的。可以理解,觀眾被營銷策略所蠱惑,是想在2018年的最後一夜品嘗到一吻定情的愛情甜品。但萬萬沒想到,這《地球最後的夜晚》竟基於露水之歡,更沒想到,如此陌生的影像敘事風格甚至不屬於此刻的地球人,而是獻給電影的未來。營銷層面所允諾的「浪漫」,大多數觀眾無法感知,他們氣憤地給出差評,以發洩在影院中抓耳撓腮、百思不得其解的煎熬感。
  • 畢贛:被人期待挺好,我從來不會讓他們失望
    15日,畢贛新片《地球最後的夜晚》在坎城電影節首映。直到放映前一天,畢贛才帶著自己的終剪拷貝來到坎城。之前畢贛一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夠趕得上坎城,但坎城早就熱情地向這位1989年出生的年輕導演拋出橄欖枝。在《電影手冊》年初發布的2018年度最期待片單上,《地球最後的夜晚》就赫然在列。而影片首映之後,觀眾席中也隨之爆發出歡呼。能在坎城放映的,都是好電影,贏得掌聲很平常,歡呼連連的放映卻不多。
  • 畢贛的《路邊野餐》是致敬了塔可夫斯基,是長鏡頭和詩的交響曲
    畢贛的《路邊野餐》是致敬了塔可夫斯基,是長鏡頭和詩的交響曲。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年4月4日出生於蘇聯小鎮扎弗拉熱,詩人阿爾謝尼·塔可夫斯基之子。1986年12月28日因癌症病逝於巴黎,享年54歲。1979年,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愛沙尼亞拍出了科幻傑作《潛行者》,電影改編自斯特魯伽茨基兄弟的經典短篇小說《路邊野餐》不由想到畢贛。
  • 畢贛的《路邊野餐》:國產片這些年缺少的,正是這部電影的氣質
    作為89年出生的青年導演,人生的第一部長片就能達到如此水準,前途真的不可限量。給於一定的時間,相信導演畢贛也許就是下一個賈樟柯,甚至侯孝賢。他12年拍攝過一部黑白短片《金剛經》,獲得香港IFVA電影節特別表揚獎。《路邊野餐》他依舊沿用了《金剛經》來作為電影的主題展現:」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
  • 畢贛是一個水貨嗎?
    2015年,貴州籍導演畢贛橫空出世,憑藉處女座《路邊野餐》一路斬將搴旗,收穫如潮好評。人云亦云的吹捧提高了它的高度:80年代凱裡大十字1989年,畢贛出生在貴州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小城凱裡,媽媽是一個理髮師,爸爸是一名司機,畢贛從小跟奶奶一起長大。
  • 淺析電影《路邊野餐》的影像敘事:迷失在記憶的霧中風景
    虛構與真實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堅固壁壘,在真實的凱裡影像中設計著些許刻意為之的超現實,比如衛衛家的環境,溼漉漉的地板和昏暗的紅色彩燈,牆上衛衛用粉筆畫的時鐘和海豚,以及花和尚送衛衛手錶的時候床上投射的火車呼嘯而過的影像和轟隆隆的響動。藝術化頗有設計感的鏡頭段落與之後蕩麥的手持攝影的長鏡頭表面上迥異,卻統一服務於影片的超驗主題。
  • 《路邊野餐》:一場關於時間、地域的詩意探索
    電影《路邊野餐》英文名:Kaili Blues(凱裡布魯斯)——電影名字聽起來直接並且顯露出濃烈的詩意和浪漫色彩。凱裡就是電影中的故事發生地,也是導演畢贛的家鄉。布魯斯就是藍調音樂的音譯,藍色代表憂鬱,藍調音樂起源於黑人音樂,是特別感性的情緒重於情節的音樂。名字非常符合這部電影的氣質。凱裡是電影的背景,也是苗族青年導演畢贛的家鄉。
  • 《路邊野餐》走紅 畢贛:有人需要藝術電影,我們就能存在
    由畢贛擔任導演、編劇,陳永忠等主演的電影《路邊野餐》將於7月15日全國上映。近日畢贛接受京華時報專訪,談及這部在圈內獲得好口碑的藝術電影,回應片中長鏡頭、影片中詩歌化電影語言遇到的不同評價。將自己詩歌融入電影語言中,生活中的他卻稱自己是「普通」青年,也會和家人一起關注商業的流行的東西。
  • 5.13(周六)| 溪木影院 |《託斯卡納豔陽下》
    時間:5月13日(周六)晚7點    地點:
  • 《路邊野餐》《地球最後的夜晚》——畢贛導演,請且行且珍惜!
    《路邊野餐》是青年導演畢贛處女作,作為國內新晉的文藝片導演,第一部作品就獲得比較大的反響,業界認為畢贛是一位很有潛力的年輕導演。這部電影在只有幾十萬的資金預算情況下完成,而且出來的成果可圈可點,確實體現了畢贛的電影才華。前面紀錄片形式的敘事,貼近生活的人物形象,緩慢瑣碎的節奏,後面的魔幻主義色彩,雖然不是很完美,幾十萬的預算能拍出這樣的電影已經很難能可貴了。
  • 雕刻時空的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紀念展再現詩意蒙太奇
    作為前蘇聯著名詩人的兒子,塔可夫斯基自成一派的先鋒鏡頭語言被稱為「詩意蒙太奇」。他的作品將夢境與記憶、過去與現實編織在一起,如夢如幻,若虛若實,被譽為「最像詩的電影」。近日,位於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電影博物館(Eye Filmmuseum)展出了這位前蘇聯電影大師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專題展覽以及配套的電影節目,專注於塔可夫斯基對存在主義真理的追求。
  • 地球最後的夜晚,畢贛最迷人的詩(附臺詞、配樂)
    ,時空交疊的影像  談起其他導演,觀眾一般會從畫面、劇情、拍攝技巧等方面做出評價,而說到畢贛,大多數人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只有一個字——詩。《地球最後的夜晚》延續了畢贛詩意的話語表達,近乎夢囈的對白與鏡頭語言,充滿濃鬱的抒情色彩,有時候臺詞連起來,就像是一首現代詩歌。
  • 行影院|詩意電影放映會第二期——安哲羅普洛斯《永恆與一日》
    8月7日,周五晚上19:30-22:30 將我們將放映電影大師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永恆和一日》,屆時還會邀請到北大歷史系學者範美忠和視覺藝術家周怡君,作為本次分享會的觀影嘉賓,與大家一起討論!這些霧蒙蒙的,帶著些許憂傷的長鏡頭,有著超出電影本身的形而上之能量,這些影像被轉化成詩,讓我們沉浸在其中,每看一部安哲的電影都像是一次尤利西斯式的精神之旅。安哲的電影無時無刻不再向我們傾訴著流浪者在離開「母體」之後無處安放的歸屬感,如果說塔可夫斯基的電影裡不斷地在提出「我從哪裡來?」這樣的哲學問題,那麼安哲就在不斷地問道:「我到哪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