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在夢境中照進現實,電影《路邊野餐》關於人生的回味與思考

2021-02-08 聲影新播客

導語: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不盡相同,有人大富大貴、有人默默無聞。不管是怎樣的人生模式,總有不如意的地方,在某個時間節點驀然回首,你會發出如果人生重新來過,會不會少了很多缺憾這樣的設想。關於過去和未來,人們不會過多地停留在對過去的回憶中,而是滿懷希望地對未來充滿憧憬。夢境裡一事一物,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一絲蹤影,現實與夢境的界限就在於看待人生的心境不一樣。夢境與現實的結合,能夠吸引觀眾深入電影當中,成為電影美學中的成功典範,畢贛執導的電影《路邊野餐》就是這樣。這部於2016年7月15日在國內上映的電影,敢於嘗試用魔幻現實主義的拍攝手法,將時間巧妙地動態線性化,將電影拍成了詩性,而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則在迷幻的夢境中通過時空層面一一展現。

這是一部很樸實的詩性電影,導演畢贛新嘗試的電影構建手法足以讓人眼前一亮,特別是簡單的故事架構下依照時間主線將過去與現在、夢境與現實自然地融合到一起。通過不斷地進行時空穿插,不經意構建起一個時間與旅途的線性空間。在這部電影裡,導演將自己家鄉的各種生活習俗和自然美景逐一展現,並且用另類的方式對時間概念進行了詮釋。

初看片名,以為這是一個關於旅行路上所見所聞的故事。其實,片名與電影所講述的故事沒有半點關係,而《路邊野餐》也是導演擬定好的下一部作品的片名,這當然與導演和創作團隊有關。畢贛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藍本,劇本創作的靈感來源於自己親戚的真人真事。樸實的拍攝手法加上獨有的成功嘗試,讓這部電影兼具故事感人和電影美學的共性。

對於文藝電影的通病,普通大眾總會以內容空洞、不知所云、看不懂來評價,這也是文藝氣息濃厚的電影叫好不叫座的原因。而這部電影顯得很特別,不僅是青年導演畢贛的電影處女作,而且它在視覺呈現和詩意表達上極具創新性,讓人感受到導演畢贛的才華。在2015年舉辦的第6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上,畢贛獲得最佳處女作特別提名獎,該片也被稱為最好的華語藝術電影處女作之一。

沒有刻意地去交代人物背景,只有不多的角色對白,更多的是展現黔東南地區的山水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展現出中國偏遠鄉鎮別樣的慢節奏詩意生活,在時空跨域和虛實轉化中回味人生。

特定地域下普通人的時空旅程,虛幻現實下關於三段感情故事與時間超現實元素的融合,在回味人生中思考生活的意義

對時間概念的創新詮釋是本片的一大特色,兩列火車的相遇造成時鐘的倒轉,這個場景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記憶畫面再現,未來幻想展現,一切都以時間動態化為依據,全方位進行著時空和虛實之間的切換。倒敘插敘的敘事方式和長鏡頭的運用,讓這部電影的影像風格顯得與眾不同。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裡、鎮遠、蕩麥,溫潤的西南小城風光,特定地域下,一個人踏上了特殊的關於記憶與夢境的旅程。生活當中的點滴日常猶如時間的片段,在充滿遺憾的現實中讓人有點迷失和憂傷,在這段時空旅程中融入了導演特殊的個體意識。

各種後現代影像風格的加入,讓這部電影的前後半段的畫面特點截然不同,更能組成虛幻現實結合而成的閉環,再通過詩意的表達和理性化的描繪,在影像表達上有著很深的意境。朦朧含蓄的人物關係和大量無關緊要的橋段,卻能夠在無形之中構成簡單複雜的時空體系,讓故事脈絡全然鋪開。

三段感情故事,如同一種線性時間關係,代表著過去、現在和未來,人生總能留下遺憾,為了不至於過於悲傷,人們往往通過追尋記憶試圖改變什麼,但是人生如同時間的流逝,不能重來,不能逆轉,唯有把握眼下的生活,才能抓住屬於自己的最珍貴東西,這也是在思考生活的意義。

一座夢境裡的小鎮、一個已經長大成人的孩子、一列開往起點的火車,所有的人物關係由此展開,時間中的人融入了各種情感寄託

羅飛揚飾演的是小時候的衛衛,也就是男主人公陳昇的侄子。他成為動態時間線裡最初始的人物,他的成長伴隨著時間的計量,他喜歡在牆上畫各種各樣的鐘表,甚至是在自己的手臂上。由於家庭的關係,他經常被父親鎖在家裡,無依無靠,陳昇也是因為他才踏上這場虛幻現實之旅的。

郭月飾演的洋洋是長大之後衛衛的愛慕對象,但是她總是對衛衛愛理不理。作為本片中為數不多的女性角色,她與衛衛在平行時間上的愛戀似乎也是在對陳昇診所裡女醫生令人惋惜的愛情故事的一種翻版。一個摩的小夥,一個將要做導遊的女孩,註定不能最終走到一起。其實,這種感情羈絆,似乎是對男主人公過去愧對愛人的一種佐證。

陳永忠飾演的陳昇是這部電影的主角,從他的人生旅程來看似乎並不如意,自小被寄養在別人家,不能感受親情的溫暖,長大後誤入歧途被判入獄,出獄後發現自己最重要的親情和愛情都不存在了,孤身一人。對於過去,他很想彌補什麼,然而這一切都是徒勞無功的。就像他透過望遠鏡遠遠看著小時候的衛衛一樣,對於無法把握的人生,只能眼睜睜地觀望著,並不能改變什麼。

餘世學飾演長大成人後的衛衛,一名摩的司機。為了不讓心愛的洋洋去凱裡,他堅信時間是可以倒流的。與陳昇的偶遇,是他被其他摩的欺負的場合,此時在衛衛的身上,承載的是導演在平行時空中對過去的回憶以及未來的展望。在這座宛如夢境的小鎮裡,已經長大了的衛衛闖入了陳昇的生活裡,在陳昇坐上歸途的火車時,鐘錶出現了倒轉,關於過去和未來,融入了感情寄託的時間維度裡,亦真亦幻。

用零星碎片的記憶和對未來的展望,來組建美好的夢境,折射出難以把握人生的困境,回歸現實在回味過去中讓人生變得更有意義

影片中很多場景故意打亂時間的概念,讓觀眾陷入一種夢境中的錯覺,意在營造神秘的氛圍,這就是文藝電影擅長使用的方法。無論是在凱裡給小衛衛的房間開鎖,還是在蕩麥給大衛衛的摩託車開鎖,通過巧妙的細節設計,配合新穎的長鏡頭加持,讓夢境顯得特別真實。

人們總是追求美好的東西,夢境裡的洋洋或許就是陳昇妻子的化身。衛衛希望通過倒轉時間留下她,而陳昇也想通過夢境表達對亡妻的思念和愧疚之情。在零星的碎片化記憶中,加入了對未來的展望,因而在夢境裡融入了一些對生活的感觸。

坐在歸途的火車上,陳昇若有所思,在這個人生旅途中見證太多的悲歡離合,也對人生有了很深的感悟。牢獄之災讓他失去了最重要的兩樣東西:親情和愛情,縱使如何彌補,心中的缺憾難以撫平,只能寄希望於時光倒流,回到過去重新來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那只有在夢境裡實現。陳昇所面臨的人生困境具有很多共性,如何理性地去理解生活的意義,把握住美好的人生,值得人們去回味和思考。

影片的現實意義:每個人的人生歷程都會有缺憾,達到一個怎樣的人生境界,才能做到拿得起放得下,做到人生無悔

平行空間裡,時間可以被壓縮但不能逆轉,人生同樣如此。成功的人生將奮鬥的時間壓縮,留下更多的機會去珍惜眼前人;失敗的人生只能在歲月蹉跎中迷失自我,失意的時光只能被無限放大,遺憾將伴隨著每一個人生旅程。放眼未來,歲月的腳步一直前行,留下的腳印成為生命中的個人記錄,回首過去,痛苦與淚水,歡聲與笑語,都在此時得以體現。

人生的最高意境就是用一種坦然的心態去面對困惑,一半海水、一半沙漠,看透人世間的兩個極端,悲喜兩重天中能夠做到保持良好心態走出人生低谷。能夠鍛鍊成一種領悟能力,以海納百川的心態在任何事情上拿得起放得下。用一種勇氣和魄力,在對待生活的態度和選擇人生道路上,體現出一種掌控生活,把握人生的智慧,才能做到此生無悔。

電影《路邊野餐》可謂是新魔幻現實主義作品的典型代表,導演畢贛獨具匠心,無論是超級長鏡頭的運用還是可以模糊夢境與現實的界限,讓我們在歷經人生旅程中依然能夠感受靈魂的顫動。夢境、回憶、未來組合起詩意的夢境,通過時間與空間的載體,虛幻與現實在交融替換中達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也能給人以哲理性的感化和對人生的反思。導演畢贛用自己的處女作,充當了國產電影美學和結構創新的先鋒模範,值得被人記住。

相關焦點

  • 《路邊野餐》:一場關於時間、地域的詩意探索
    電影《路邊野餐》英文名:Kaili Blues(凱裡布魯斯)——電影名字聽起來直接並且顯露出濃烈的詩意和浪漫色彩。凱裡就是電影中的故事發生地,也是導演畢贛的家鄉。布魯斯就是藍調音樂的音譯,藍色代表憂鬱,藍調音樂起源於黑人音樂,是特別感性的情緒重於情節的音樂。名字非常符合這部電影的氣質。凱裡是電影的背景,也是苗族青年導演畢贛的家鄉。
  • 向塔氏致敬的內地詩意電影《路邊野餐》
    向塔氏致敬的內地詩意電影《路邊野餐》>《路邊野餐》這種純粹個人囈語表達方式的電影,看的吃力不說,而且由於長鏡頭的緣故,竟然有暈車暈船的感覺。這種如夢如幻的電影,到了後來,確實有點意思,劇本先行的抒情,技術用力過猛帶偏了劇情。 這幾年華語電影的頹勢比較明顯,總的來說是缺少現實之作。票房宛若毒鴉片,連所謂陳大師張大師都趨之若鶩,在此論英雄為時過早,大家都欲罷不能。如果說楊超的《長江圖》嫻熟的魔幻令人神往,那麼畢贛的《路邊野餐》倒是名副其實地透著清新,詩意般不知今夕何夕。
  • 從中國詩意電影的消散與重組解構電影《路邊野餐》
    本文作者:方舍予一、關於中國詩意電影1、詩意電影的內涵中國詩意電影長久以來借鑑中國古典詩詞歌賦文化的內容,在儒家美學上給人以詩意的感受,在社會問題上多以超脫的思想的觀點去看待,展現人性之美,情境之美,在敘事、劇情上不那麼注重,把劇情隱藏在語言之下,注重詩歌中的借景抒情,以情景抒發人物內心的哀思。
  • 《路邊野餐》是一部意識流電影
    在這些日復一日閉塞生活的意象裡,意識卻展開了夢的翅膀,在繁雜錯亂又搖曳不定的時空中,唱起了一支歲月的告別之歌。這就是電影《路邊野餐》與我的故鄉印象的夢境般的融合。不過最初看完時,我就像闖入某一個陌生人最平常不過的日常意識的流動中,不知何起,也不知何終。但我從電影院走出來直到兩天後的現在,它卻一直讓我回味,我還在男主角那張捉摸不定的臉上尋找著某種意義的表達,被它滲透的情緒感染裹纏。
  • 西方最好的電影雜誌都怎麼說《路邊野餐》?
    「從夢境到現實的轉換應該被分為三個部分:開始是在想像的夢境中暢遊,然後進入在夢境和現實間流動的部分,最後一切變得穩定、現實起來。如果你注意到太多夢境和現實間的界限,那麼就不會體會到這種流動的感覺。」《電影手冊》將《路邊野餐》定義為一部「自我走失」的電影,不同於將劇情設定在某類刻意的、示意圖式的表達習慣中,這部影片以一根根錯綜複雜的故事線,用或盤旋或直敘的方式,將所有主角自然有機地串連到了一起。仿佛是河流的條條支流,但又都淺嘗輒止,不求深入。
  • 《路邊野餐》:最動人是永恆的鄉愁
    觀看後者的電影如同夢遊,在《熱帶疾病》、《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等影像中,夢境、鬼魂、迷霧森林、前世來生是阿氏的標誌性修辭。《路邊野餐》帶來的是相似的感受,儘管影片在日常生活敘事上與侯孝賢如出一轍,但它不同於侯孝賢鏡頭中詩意現實主義的南國,而更接近阿彼察邦筆觸下魔幻現實主義的暹羅。
  • 路邊野餐:一場亞熱帶雨季的奇幻與詩意之旅
    再後來就是《路邊野餐》有人說,《路邊野餐》有塔科夫斯基的影子,很多觀眾止步於蹩腳詩朗誦和長鏡頭。影片最撩動情緒的不是時空交錯之迷,而是陳昇在漸上年歲之後對周遭生活的不適,年輕時犯下的錯,中年無法償還,同母異父的弟弟老歪,始終視他為仇敵,動不動就要揭他的瘡疤。這是一部沒有時間的電影,不能用現實的邏輯去看待。
  • 畢贛的《路邊野餐》:國產片這些年缺少的,正是這部電影的氣質
    在擺脫掉國產電影長久以來對社會現實性過度依賴的基礎上,畢贛將更為純淨的私人化視角與全新的時間機制引入到影像之中,算是對當下國產片語境越走越窄的一次積極拓寬。《路邊野餐》是一部關於時間的電影,時間是《路邊野餐》隱形的主題。但畢贛對其進行了時空「變形」處理。沙漏與褶皺,是時間從物理現實跳進精神旋渦後所呈現出來的特殊形狀。
  • 怎麼評價電影《路邊野餐》?
    在夥哥看來《路邊野餐》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作品。雖然可能在部分觀眾眼中覺得這部文藝風格的片子有些難懂,看完之後並沒能理解導演所想要表達的寓意,但卻也不可否認這是一部很優秀的電影。雖然電影的名字叫做《路邊野餐》,可實際上全片中和「野餐」二字沒有半點關聯。
  • 深度|從符號表達、超長鏡頭及主題3方面解讀《路邊野餐》的魅力
    雖然《路邊野餐》製作成本不足100萬,但豆瓣評分卻高達7.8分。本文將從韻味獨特的符號表達,東方詩意下的超長鏡頭以及多重主題建構下的哲學思考三個方面,解讀導演是怎樣營造一個充滿意境的鄉土世界。>《路邊野餐》中意象符號的設置是一種創造性的表現,在導演精心設計的意象中,人物形象更加飽滿。
  • 《路邊野餐》
    文藝片中的意象和詩意——以《路邊野餐》為例 《路邊野餐》是由畢贛執導的劇情片,陳永忠、餘世學、郭月等聯合主演。該片講述了一個生活在貴州凱裡的鄉村醫生,為了尋找侄子,來到陌生的小鎮,在這個亦真亦幻的小鎮中,他與逝去的愛人在一個神秘時空獲得重逢的故事。
  • 「路邊野餐」背後的「潛行者」
    畢贛的《路邊野餐》以詩歌念白貫穿始終,融入了導演自身的生命體驗以及對貴州凱裡的幻夢鄉愁,文本與鏡頭形成的光影互文,令人印象至深。那句摘錄在《路邊野餐》海報上的詩句,則使我們相信,只有詩歌才能揭秘鏡頭語言的本質:「當我的光曝在你身上,重逢就是一間暗室。」畢贛的這句詩,正好呼應了塔可夫斯基曾經提出的關於「雕刻時光」的創作理念:人們到電影院看什麼?什麼理由使他們走進一間暗室?
  • 臺灣如何《路邊野餐》?
    「畢贛,看了他的電影發現所謂的電影天才,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在《路邊野餐》裡面我覺得就是同時滿足了夢境、詩意、幻想、鄉愁,然後在這部電影裡面同時看到了所謂好幾個大師的融合體
  • 影視評論地方、白日夢與國家:論《路邊野餐》的時空建構
    那麼這部電影的時間觀究竟是如何被呈現的?電影中的空間的詩學隱喻,又是如何把想像的地點自然化為西南「地方性」的一個部分?最後,這部電影引發的關於「時間」與「空間」兩個範疇的討論,又能如何幫助我們重新思考影視作品對於當代中國的「地方性」(locality)的建構?
  • 魔性神片《路邊野餐》:詩意就在眼前 不要因難懂而拒絕
    這句話出現在7月15日上映的電影《路邊野餐》宣傳海報上,它來自導演畢贛的一首詩,同時也出現在影片《路邊野餐》中。《路邊野餐》是畢贛導演的長片處女作,畢贛本身是一位詩人,寫過詩集《路邊野餐》,而影片《路邊野餐》則是他用夢境與現實打造的時空交錯的電影詩。
  • 電影 《 路邊野餐》
    >
  • 溪木素年主題放映日|畢贛影像裡的夢境與詩意
    ,盛放記憶、夢境、甚至人生。夢境裡,你遇見自己回憶中的人,把人生中的遺憾,以最溫柔的方式消解。導演畢贛用影像繪就了一首永恆的詩歌,那是一首打破時間與空間的散文詩,搭配獨具氣質的畫面,營造出一場夢境裡的隻言片語。生命的永恆是建立在個體生命的毀滅之上的。
  • 淺析電影《路邊野餐》的影像敘事:迷失在記憶的霧中風景
    二、異質文本加持後的哲學與詩意  《路邊野餐》裡充斥著許多異質文本(詩歌、佛經),這些文本與本身的故事並沒有交集,甚至略顯衝突,但為影片的詩意氛圍做出了貢獻,成為影片私語化敘事風格的關鍵要素。影片開始出現了《金剛經》,以文字形式呈現於銀幕之上——「過去之心不可得,現在之心不可得,未來之心不可得。」
  • 《路邊野餐》:疏離而寂寞,小人物的遠途
    辛冶/文 源於網絡/圖沒有事先看簡介的我,一直以為這是一部治癒系的文藝電影,看完後久久惆悵,發覺它該是屬於「致鬱系」的。說實話,觀影感不太友好,故事支離破碎,看完似懂非懂,其中那長到讓人抓狂、晃得頭暈的一鏡到底長鏡頭,幾乎讓人生厭,這部影片有過於鮮明的創作者個人特點,導演很任性地進行著試驗,夢境與現實場景、過去和現在的時間毫無邊界地交錯著,讓觀者從隻言片語中艱難拼湊起主人公的經歷。可是觀看完,心頭縈繞著的是說不清的悠遠清淡的苦澀,就像片中吟誦的那些不連貫的詩章,情緒不安地顫抖著、瑟縮著。
  • 這部電影講了一個奇幻的故事《路邊野餐》
    之前有部電影《闖入者》,沒去電影院看,後來下映後等了很久也沒看上。所以呢,不要讓自己失望畢贛導演的電影《路邊野餐》,之前忘了在哪看到過一次,沒想到這麼快就上映了。不出所料,排片太少,上映才幾天,我點進去一看,唯一的一家為它排片的影院明後天已經沒有場次了,於是今天一定要把它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