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電影《路邊野餐》?

2021-01-08 百度知道問答

在夥哥看來《路邊野餐》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作品。雖然可能在部分觀眾眼中覺得這部文藝風格的片子有些難懂,看完之後並沒能理解導演所想要表達的寓意,但卻也不可否認這是一部很優秀的電影。雖然電影的名字叫做《路邊野餐》,可實際上全片中和「野餐」二字沒有半點關聯。主要都是圍繞著劇中的主要人物「老陳」在講述著。在這部作品中出現的人物並不多,人物關係也相對比較簡單,並且客觀來說電影前半段的劇情多多少少會讓觀眾覺得略有些乏味,這也是部分網友看到一半就沒有繼續看下去的原因。但實際上這部電影真正的精彩之處正是在於電影的後半段,老陳踏上火車進入夢境之後的劇情設計的著實是很精妙的。很多觀眾之所以說沒看懂這部電影也正是因為後來老陳進入夢境後所發生的一切讓大家覺得摸不著頭腦。夥哥倒是覺得與其說那是老陳的夢,不如說那是老陳潛意識裡經常在幻想的畫面。年輕的理髮姑娘是老陳妻子年輕時候的模樣,他鼓起勇氣在路邊為這個和妻子長得一模一樣的姑娘唱上一首《小茉莉》,似乎是為了彌補年輕時候的遺憾。騎摩託車的年輕小夥子是侄子衛衛長大的模樣,其實這樣的一個設計等於是過去現在以及將來三個時空重合在一起。導演用鏡頭語言把不同時空過渡到了一起,想要表達的就是老陳最期待的生活狀態。可是三個時空終究是無法重合的,妻子已經去世了,衛衛也還沒有長大,老陳也依然是孤身一人。其實夥哥覺得「路邊野餐」所表達的的真正寓意是人生中的短暫相聚,匆忙而又未知。相信每一個看懂了這部電影的觀眾一定能從這部作品中品味到很多內容,關於人生,關於身邊的家人愛人等等。每個人也會根據自身不同的人生經歷和見解賦予這部作品一個不同的闡釋。與諸多頗受好評的大製作相比,《路邊野餐》的拍攝風格則是一切從簡。這部製作成本僅僅五十萬的影片能夠取得現有的成績屬實是非常難得也特別不可思議。夥哥只能說畢贛確實是一位很有想法和天分的年輕導演,他憑藉此片獲得了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等諸多獎項也說明了他和他的這部電影都是成功且頗受認可的。事實證明並不是高投入和大咖加盟的大製作才是好作品,像《路邊野餐》這樣走簡約路線的片子一樣只要內容豐富充實也一樣會得到大家的認可和喜愛。

相關焦點

  • 《路邊野餐》不僅是一場中國電影革命
    這周,持續被《路邊野餐》的新聞、評論刷屏。幾乎所有的媒體和影評人都對這部影片讚不絕口。電影《路邊野餐》講的是在貴州黔東的陳昇,出獄後重新生活。
  • 電影 《 路邊野餐》
    >
  • 從中國詩意電影的消散與重組解構電影《路邊野餐》
    《路邊野餐》具有大陸第六代電影人以及青年獨立電影統一的紀實審美,在「蕩麥」中找到情結所在,完成個人價值的、樸實無華的英雄主義。四、《路邊野餐》的藝術特點1、迷影背景畢贛導演的《路邊野餐》原名為《惶然錄》,後影片在國內發行時發行公司認為《惶然錄》這個名字不利於傳播,於是畢贛親自將其更名為《路邊野餐》,《路邊野餐》這個名字有點淵源,它來源於一部短篇小說,即:斯特魯伽茨基兄弟的《The Roadside Picnic》(路邊的野餐),這部短篇小說被蘇聯藝術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改編為《潛行者
  • 你眼中的《路邊野餐》?
    據說《路邊野餐》只是畢贛導演的第一部長片,但我看到一種在最成熟的大導演的顛峰狀態才有的泰然自若,身為影痴我太願意臣服於這種全面性的主宰(domination)。⋯⋯對我而言,看《路邊野餐》類似於飛行,我可以鳥瞰,也可以聚焦於地面上的一粒砂,這種體驗無與倫比。」
  • 《路邊野餐》備受讚譽 畢贛自稱「把看電影叫面壁思過」
    「侯孝賢導演的評價,比獎項更重要」   《路邊野餐》出來後,被不少影評人稱讚有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潛行者》和侯孝賢《南國再見,南國》的味道,很難想像幾年前才24歲的畢贛能拍出讓大家看出大師影子的電影。對於「這部電影的風格和你的年紀不太相稱」,畢贛反問:「你知道牛頓是在幾歲完成他想做的事情嗎?
  • 《路邊野餐》把音樂吟成了詩
    《告別》這首歌可以說是《路邊野餐》的靈魂之聲,和這部「詩意電影」相得益彰,它的歌詞本身也是一位著名詩人夏宇所創作。《告別》的演唱者李泰祥在大眾中最有名的作品,是電影《歡顏》的同名主題曲和插曲《橄欖樹》,他還有一首叫《不要告別》的歌曲也很有名。
  • 臺灣如何《路邊野餐》?
    「畢贛,看了他的電影發現所謂的電影天才,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在《路邊野餐》裡面我覺得就是同時滿足了夢境、詩意、幻想、鄉愁,然後在這部電影裡面同時看到了所謂好幾個大師的融合體
  • 向塔氏致敬的內地詩意電影《路邊野餐》
    >《路邊野餐》這種純粹個人囈語表達方式的電影,看的吃力不說,而且由於長鏡頭的緣故,竟然有暈車暈船的感覺。這種如夢如幻的電影,到了後來,確實有點意思,劇本先行的抒情,技術用力過猛帶偏了劇情。 這幾年華語電影的頹勢比較明顯,總的來說是缺少現實之作。票房宛若毒鴉片,連所謂陳大師張大師都趨之若鶩,在此論英雄為時過早,大家都欲罷不能。如果說楊超的《長江圖》嫻熟的魔幻令人神往,那麼畢贛的《路邊野餐》倒是名副其實地透著清新,詩意般不知今夕何夕。
  • 《路邊野餐》走紅 畢贛:有人需要藝術電影,我們就能存在
    由畢贛擔任導演、編劇,陳永忠等主演的電影《路邊野餐》將於7月15日全國上映。近日畢贛接受京華時報專訪,談及這部在圈內獲得好口碑的藝術電影,回應片中長鏡頭、影片中詩歌化電影語言遇到的不同評價。將自己詩歌融入電影語言中,生活中的他卻稱自己是「普通」青年,也會和家人一起關注商業的流行的東西。
  • 《路邊野餐》,這是一部極度內向和主觀的電影
    《路邊野餐》整個影片都是夢境。不僅長鏡頭的部分是夢境,整個影片都是一個失去了所有親人的獨身男子的夢。最後火車上的那個逆行的鐘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提示。這就是關於《路邊野餐》的第一個美學討論——電影中的夢境呈現。很有趣的一個部分,也是被討論較多的,是影片中的音樂。
  • 這部電影講了一個奇幻的故事《路邊野餐》
    之前有部電影《闖入者》,沒去電影院看,後來下映後等了很久也沒看上。所以呢,不要讓自己失望畢贛導演的電影《路邊野餐》,之前忘了在哪看到過一次,沒想到這麼快就上映了。不出所料,排片太少,上映才幾天,我點進去一看,唯一的一家為它排片的影院明後天已經沒有場次了,於是今天一定要把它看了。
  • 頭條丨《路邊野餐》曝終極版海報 僅上10天抓緊「享用」
    新晉金馬獎導演畢贛執導的《路邊野餐》7月15日上映。今天發布超現實風格終極海報,一列在水下的綠皮火車揭示了陳昇的夢境、以及漫漫的追尋之路。無論是水面上的陽光、還是火車頭上的狗、整張海報充滿了魔幻現實主義色彩。這部令人驚豔的電影即將揭開面紗,與全國觀眾見面。
  • 你對電影的長鏡頭有什麼看法?——評《路邊野餐》
    從畫面來看,看《路邊野餐》的時候,腦海裡一直閃爍著賈樟柯的《三峽好人》,總覺得太像了,舒緩的劇情節奏也好,實在的山水景色也好,意境相似程度相當高。同是帶有文藝氣質的電影,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路邊野餐》玩虛的太多了,而《三峽好人》則是採用平實地講述一段故事的手法,即使小學生也能看明白《三峽好人》的故事,更難能可貴的是相比之下《三峽好人》並不缺少虛的部分,非要比較這兩部電影其實也沒有多少意思,只是我的一種感受罷了,誰讓自己想到了《三峽好人》了呢?
  • 畢贛的《路邊野餐》:國產片這些年缺少的,正是這部電影的氣質
    《路邊野餐》他依舊沿用了《金剛經》來作為電影的主題展現:」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的概念非常自然的與電影融合為一體,電影也竭盡在每個細節闡述這一點。電影改編自蘇聯作家斯特魯伽茨基兄弟的小說《路邊野餐》。
  • 《路邊野餐》是一部意識流電影
    這就是電影《路邊野餐》與我的故鄉印象的夢境般的融合。不過最初看完時,我就像闖入某一個陌生人最平常不過的日常意識的流動中,不知何起,也不知何終。但我從電影院走出來直到兩天後的現在,它卻一直讓我回味,我還在男主角那張捉摸不定的臉上尋找著某種意義的表達,被它滲透的情緒感染裹纏。
  • 《路邊野餐》:最動人是永恆的鄉愁
    觀看後者的電影如同夢遊,在《熱帶疾病》、《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等影像中,夢境、鬼魂、迷霧森林、前世來生是阿氏的標誌性修辭。《路邊野餐》帶來的是相似的感受,儘管影片在日常生活敘事上與侯孝賢如出一轍,但它不同於侯孝賢鏡頭中詩意現實主義的南國,而更接近阿彼察邦筆觸下魔幻現實主義的暹羅。
  • 去年的今天,我去了《路邊野餐》電影拍攝地
    去年的今天,我在蕩麥,也就是《路邊野餐》裡那個現實與回憶交織的小山村,也就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裡)大風洞鄉平良村...去凱裡,當然是因為中《路邊野餐》的毒太深,我太喜歡了,2016年個人最佳,我一定要去電影拍攝地看看。
  • 《路邊野餐》今天下檔了,我們懷念它
    我還看到有人在黑暗中沉沉睡去,卻又被電影中的悶雷驚醒,於是目瞪口呆地看完了那段長鏡頭,並且爆了一句粗口。十天,畢贛和他的《路邊野餐》迅速完成了「神化」的過程,但也因此冒犯了相當一批專業影評人。我能夠理解影評人們怒從何來。在這部電影中,他們找不到過去文藝片裡常見的政治符號,其學生作業一般業餘且粗糙的影像質感更是讓他們倒胃口。歸根結底,他們慣用的評判話語在這部電影面前突然失效了。
  • 其實,《路邊野餐》也沒那麼難懂
    《路邊野餐》劇照對於我這個湖北人而言,貴州方言、「山路十八彎」、野人傳說、穿著微透內衣的廉價劣質緊身上衣的女人,這些都不陌生,看《路邊野餐》,我沒有絲毫獵奇心。對村民而言,外面的世界和貧困的當地反差太大,有人去了趟凱裡,即《路邊野餐》裡那個看來不那麼發達和特別的城鎮,回村之後就絕望自殺了。快離開時,村民送別支教的大學生們,一起喝了數不清多少碗米酒,朋友第一次喝醉,釋放了大量情緒。聽說《路邊野餐》,就是在這種米酒灌溉下培育出的。所以,請想像一下那個由四十分鐘長鏡頭拍下的沒有時間界限的虛擬村莊,蕩麥,會是怎樣一個地方。
  • 《路邊野餐》導演畢贛:讚譽和詆毀早就習慣
    《路邊野餐》導演畢贛:讚譽和詆毀早就習慣「2015年8月15日,畢贛獲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當代影人」競賽單元最佳新導演獎。11月21日,畢贛獲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12月1日,《路邊野餐》獲第37屆法國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金氣球」獎。畢贛,1989年生於貴州凱裡,今年27歲,畢業於山西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