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魔性神片《路邊野餐》僅上10天欲看從速
影片裡蔚為壯觀的42分鐘長鏡頭、現實和夢幻交織的感覺以及充滿詩意的風格自揭開神秘面紗後,也讓這部僅上映10天的影片成為暑期檔第一部口碑爆款。 業內力薦《路邊野餐》 國外屢屢過獎實至名歸 《路邊野餐》運用了大量現代電影的風格形式,在國內上映的電影裡十分少見。自開畫以來,影片憑藉著先鋒派的風格讓人眼前一亮,得到了姜文、侯孝賢、鸚鵡史航等眾多業內人士和影評人的青睞。
-
其實,《路邊野餐》也沒那麼難懂
其實,《路邊野餐》也沒那麼難懂 張閱 2016-07-17 14:05 來源:澎湃新聞
-
從中國詩意電影的消散與重組解構電影《路邊野餐》
這樣以冷靜客觀旁觀者的鏡頭仿佛目擊者的逼近現場,這種令人陷入矛盾又展現出生活本質的詩意影像風格也是《路邊野餐》中以生活中的紀實攝影畫面所帶來的。貼近現場無間距直面生活本質的零度攝影,給《路邊野餐》的觀眾展現了生活本真的質感,仿佛以冷靜的旁觀者觀看了這個中年男人愛恨失去,沒有任何情緒波動的傷感,只有無奈與沉默久久縈繞心中。詩意在生活中被表露,在理解中被穿透。
-
《路邊野餐》:一場關於時間、地域的詩意探索
這不得不提到「文藝」氣息濃厚的院線電影《路邊野餐》。如此一部無任何「明星」出演、低成本製作的電影能在院線上映實屬不易,獨立極端的影片基調更是廣受觀眾和行業人士的好評,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電影《路邊野餐》英文名:Kaili Blues(凱裡布魯斯)——電影名字聽起來直接並且顯露出濃烈的詩意和浪漫色彩。凱裡就是電影中的故事發生地,也是導演畢贛的家鄉。
-
向塔氏致敬的內地詩意電影《路邊野餐》
向塔氏致敬的內地詩意電影《路邊野餐》>《路邊野餐》這種純粹個人囈語表達方式的電影,看的吃力不說,而且由於長鏡頭的緣故,竟然有暈車暈船的感覺。 總是有粗糙的人喜歡挑刺,他們自己一根筋思維,便問主題思想,這段話什麼意思?
-
《路邊野餐》把音樂吟成了詩
而《路邊野餐》也是由林強擔綱配樂,在音樂氣質上可謂與「南國」有某種微妙的情緒呼應。從音樂的維度來說,《路邊野餐》的歌曲是畢贛的一次詩意組合,或許也是林強音樂生命的一次「輪迴」。《告別》詞:李格弟 曲:李泰祥演唱:唐曉詩 李泰祥
-
《路邊野餐》:最動人是永恆的鄉愁
《路邊野餐》帶來的是相似的感受,儘管影片在日常生活敘事上與侯孝賢如出一轍,但它不同於侯孝賢鏡頭中詩意現實主義的南國,而更接近阿彼察邦筆觸下魔幻現實主義的暹羅。《路邊野餐》的劇情並不複雜:潮溼多雨的貴州凱裡,視如己出的侄子衛衛被他人帶走,診所大夫陳昇由此踏上了尋找之旅。過去混跡幫派的陳昇曾因傷人而招致九年牢獄之災,出獄後母親與妻子都已不在人世。
-
《路邊野餐》引線上線下熱議 影評界:能被看見就值得歡喜
詩意,成為影評人爭論最集中的焦點 主人公陳昇去鎮遠找侄子衛衛,順便幫女同事給病重的老情人捎幾件物品。在一個名叫蕩麥的地方,他遭遇了逝去的妻子,還有成年的衛衛和他暗戀的姑娘洋洋。 這就是《路邊野餐》的劇情,看上去和「路邊野餐」四個字毫無聯繫。
-
電影 《 路邊野餐》
>
-
怎麼評價電影《路邊野餐》?
在夥哥看來《路邊野餐》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作品。雖然可能在部分觀眾眼中覺得這部文藝風格的片子有些難懂,看完之後並沒能理解導演所想要表達的寓意,但卻也不可否認這是一部很優秀的電影。雖然電影的名字叫做《路邊野餐》,可實際上全片中和「野餐」二字沒有半點關聯。
-
臺灣如何《路邊野餐》?
「畢贛,看了他的電影發現所謂的電影天才,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在《路邊野餐》裡面我覺得就是同時滿足了夢境、詩意、幻想、鄉愁,然後在這部電影裡面同時看到了所謂好幾個大師的融合體
-
西方最好的電影雜誌都怎麼說《路邊野餐》?
《電影手冊》將《路邊野餐》定義為一部「自我走失」的電影,不同於將劇情設定在某類刻意的、示意圖式的表達習慣中,這部影片以一根根錯綜複雜的故事線,用或盤旋或直敘的方式,將所有主角自然有機地串連到了一起。仿佛是河流的條條支流,但又都淺嘗輒止,不求深入。
-
路邊野餐:一場亞熱帶雨季的奇幻與詩意之旅
我們有個貴州籍的剪輯師特別喜歡《路邊野餐再後來就是《路邊野餐》有人說,《路邊野餐》有塔科夫斯基的影子,很多觀眾止步於蹩腳詩朗誦和長鏡頭。影片最撩動情緒的不是時空交錯之迷,而是陳昇在漸上年歲之後對周遭生活的不適,年輕時犯下的錯,中年無法償還,同母異父的弟弟老歪,始終視他為仇敵,動不動就要揭他的瘡疤。這是一部沒有時間的電影,不能用現實的邏輯去看待。
-
《路邊野餐》詩意與視聽構建分析
《路邊野餐》是由畢贛執導的劇情片,陳永忠、餘世學、郭月等聯合主演。該片講述了一個生活在貴州凱裡的鄉村醫生陳昇,為了尋找侄子,來到陌生的小鎮,在這個亦真亦幻的小鎮中,他與逝去的愛人張夕在一個神秘時空獲得重逢的故事。
-
詩意在夢境中照進現實,電影《路邊野餐》關於人生的回味與思考
夢境與現實的結合,能夠吸引觀眾深入電影當中,成為電影美學中的成功典範,畢贛執導的電影《路邊野餐》就是這樣。這部於2016年7月15日在國內上映的電影,敢於嘗試用魔幻現實主義的拍攝手法,將時間巧妙地動態線性化,將電影拍成了詩性,而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則在迷幻的夢境中通過時空層面一一展現。
-
《路邊野餐》:疏離而寂寞,小人物的遠途
我不知道片名《路邊野餐》跟實際的內容有什麼關係,如片中所述,它只是詩的名字,詩句貫穿全片,籠起若有若無的詩意,至於英文名「Kaili Blues」,似乎可以譯作「凱裡的憂鬱」,更為直接地拋出了故事主要發生地凱裡,以老陳等人的活動線路,展示了一個很有年代感和凡人凡景的獨特凱裡。
-
影視評論地方、白日夢與國家:論《路邊野餐》的時空建構
在快要結束博士論文的田野調查並開啟關于田野地點的歷史地理描繪的時候,《路邊野餐》正好在深圳有限的幾家影院輪流展映。這部電影我看了兩遍,它簡直是近年來看過的最好的華語電影。第一遍,我是和一位正在搜集英國方面撰寫以及收藏的關於上海公共租界的地方文獻的年輕歷史學家一起看的;第二遍,我則約上本科時期曾在《路邊野餐》拍攝地凱裡附近的丹寨縣做關於民間造紙術的田野的工業設計師一起重溫。在和兩個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好朋友交流觀影感受的時候,我們分別在乎的是同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位詩意的、腦洞特別大的年輕導演,拍出了凱裡的真實的地方感?
-
《路邊野餐》不僅是一場中國電影革命
這周,持續被《路邊野餐》的新聞、評論刷屏。幾乎所有的媒體和影評人都對這部影片讚不絕口。電影《路邊野餐》講的是在貴州黔東的陳昇,出獄後重新生活。
-
《路邊野餐》今天下檔了,我們懷念它
年輕的導演畢贛曾說,野餐就是一種短暫的相逢。聽起來詩意且從容,似乎又透出些許無奈。縱然他可以用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在夢境一般的電影中讓時間倒流,可一旦回到現實的穹頂之下,恐怕就無力抵禦太多重荷。這十天裡我看了三遍《路邊野餐》,場場座無虛席,場場臺下有戲。我曾聽見一個姑娘憤怒地吶喊:「我就看不慣你們這幫文藝青年……」我也見識了字幕淡出之後影院裡響起堅定而真誠的掌聲。
-
「路邊野餐」背後的「潛行者」
2016年,27歲的中國獨立導演畢贛終於將他的第二部長片《路邊野餐》(22歲曾執導《老虎》)送上了大銀幕。影片原定名《惶然錄》,與葡萄牙詩人佩索阿之書同名,之後才改名《路邊野餐》,則與塔可夫斯基《潛行者》的原著小說同名。影片中那個長達42分鐘的長鏡頭,同樣貫穿了過去、現在和未來,就像畫了一個圓形的鐘,藉由兩男兩女的視角流轉,帶出整片地理空間,仿佛一場驚豔的亞熱帶桃源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