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九月的一天》中,賈馬爾-阿爾-蓋什接受了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採訪。
在慕尼黑慘案中共有11名以色列運動員和官員和一名德國警察被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殺害。
「我為自己在慕尼黑的所作所為感到驕傲,這對巴勒斯坦的事業很有幫助。在此之前,世界對我們的抗爭一無所知,但那天過後,巴勒斯坦一次又一次被提起。」
【相關閱讀】11人在奧運村被綁架屠殺,死後慘遭閹割,兩名遺孀:一定要看丈夫遺照!
作為慕尼黑慘案的直接參與者,蓋什很幸運,沒有接受正義的審判,甚至逃過了以色列的追殺,而那些同夥以及與慘案有關聯的巴勒斯坦人,一個接一個進入天譴計劃的死亡名單。
【以暴制暴】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巴勒斯坦極端組織「黑色九月」在奧運村發動恐怖襲擊,綁架並最終殺死了11名以色列運動員在,三天後,以色列軍隊報復性地轟炸了巴解組織位於敘利亞和黎巴嫩的十個基地,造成數十名武裝分子和平民喪生。
以色列為慕尼黑慘案遇難者舉行的悼念儀式
這只是一個開始,以色列很快組建了X委員會。這是一個由政府高層組成的小組,由總理梅厄夫人和國防部長摩西-達揚直接領導,阿哈龍-雅裡夫將軍擔任反恐顧問,摩薩德局長茲維-扎米爾負責指揮。X委員會很快達成一致,為了防止將來針對以色列的恐怖襲擊,必須對所有慕尼黑慘案的參與者實施暗殺,血債血償。
時任以色列總理梅厄夫人
最開始,梅厄夫人授權X委員會進行暗殺行動時並不情願,更多還是迫於當時以色列的輿論和情報部門高層的壓力,而之後發生的事情徹底打消了她的顧慮。
慕尼黑慘案發生七周之後,「黑色九月」成員劫持了一架由大馬士革飛往法蘭克福途徑貝魯特的航班。飛機被帶到慕尼黑,恐怖分子只有一個要求:釋放慕尼黑慘案中被俘的三名成員。
慕尼黑機場在那場德國警方失敗的解救行動後一片狼藉
德國政府沒有和以色列進行磋商,直接放人。那架被劫持的波音727雖然能容納150人,但當時只有14名乘客,也沒有婦女和兒童。恐怖分子甚至沒有在慕尼黑的機場降落,三名被俘的「黑色九月」成員乘坐私人飛機到達薩格勒布機場,隨後換乘同伴劫持的飛機,直飛利比亞首都的黎波裡。
【相關閱讀】只靠一箱女性內衣,他們把衝鋒鎗帶進奧運村開始大屠殺,德國警察:???
多年以後,真相曝光,在這次劫機事件中德國政府並不是受害者,而是幫兇,他們和恐怖分子進行了交易,得到的好處是,法塔赫承諾今後不在德國境內採取任何行動。
被釋放的三名恐怖分子默汗默德·薩發迪、阿丹·阿爾·蓋什、賈馬爾·阿爾·蓋什(在座的右三位)在利比亞的裡波裡機場召開新聞發布會
就這樣,默汗默德-薩發迪、阿丹-阿爾-蓋什、賈馬爾-阿爾-蓋什,三個沾滿以色列人鮮血的劊子手,在世界的另一端得到英雄的禮遇。在此之前,幾個被擊斃恐怖分子的屍體也被空運到利比亞,以極高的規格下葬。
以色列人的怒火熊熊燃燒,在X委員會的授意下,情報部門開始起草暗殺名單。在為摩薩德工作的巴解組織特工和歐洲各國情報機構的幫助下,以色列摸清了所有參與策劃慕尼黑慘案的人員,而暗殺計劃的關鍵是,不能讓人發現與以色列政府有任何關聯。
慕尼黑慘案中以色列運動員遭殺害乘坐的直升機上彈孔和血跡清晰可見
前摩薩德副局長大衛-金切說:「這麼做的目的不是報復,而是讓巴勒斯坦的恐怖分子感到恐懼。我們希望讓他們心驚膽戰,感覺自己被盯上了。因此我們避免在街上開槍殺人,那實在太小兒科了。」
在《九月的一天》一書中,作家西蒙-裡夫介紹了這支暗殺小隊:15人分成5個小組,每個小組均以希伯來語的字母命名。Aleph組由兩名訓練有素的殺手組成;Bet組的兩名成員負責掩護;Het組的兩名特工負責搞定酒店房間、公寓、汽車等等;Ayin組是暗殺小隊的骨幹,由6到8名特工組成,負責跟蹤目標,制定撤退路線;Qoph組的兩名成員負責聯絡。
組隊完畢,天譴行動正式拉開帷幕。
【雷霆復仇】
1972年10月16日,巴解組織駐義大利代表瓦埃勒-茲懷伊特吃完晚飯,返回家中,他住在羅馬城北的一個公寓裡。走到公寓的門廳時,躲在暗處的兩名以色列特工悄然現身,近距離開了12槍,茲懷伊特倒在血泊中。
電影《慕尼黑》中以色列特工槍殺瓦埃勒-茲懷伊特
摩薩德的第二個目標是巴解組織駐法國代表穆罕穆德-哈姆沙裡,他和法國籍妻子以及女兒住在巴黎。1972年12月初,一名以色列特工冒充義大利記者,約哈姆沙裡在一家咖啡廳見面。與此同時,爆破專家潛入他的公寓,在放置電話的桌子下面安裝了一個小型爆炸裝置。
電影《慕尼黑》中以色列特工用炸彈定點清除了穆罕穆德-哈姆沙裡
12月8日,確認約哈姆沙裡的妻子送女兒上學之後,以色列特工撥通了哈姆沙裡家裡的電話。
「哈姆沙裡,是你嗎?」以色列特工用阿拉伯語問道。
「是的,我就是穆罕穆德-哈姆沙裡。」
炸彈立即被引爆,哈姆沙裡身受重傷,被送進醫院後他還保持清醒,向巴黎警方講述了爆炸事件的過程。由於傷勢過重,幾周之後他死在了醫院。
電影《慕尼黑》中以色列特工還用炸彈進行了多次暗殺
當摩薩德的暗殺小組遇到棘手的目標時,以色列直接動用了動特種部隊。1973年2月,以色列獲得情報,三名巴解組織的高官阿布-尤賽夫、卡馬爾-阿德旺和卡馬爾-納賽爾潛伏於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據點有重兵把守,特種兵偵察營營長埃胡德-巴拉克策劃了這次行動。
特種部隊偵察營營長的埃胡德·巴拉克,後擔任以色列總理
按照計劃,特種部隊從海灘登陸,分成四個小組,化妝潛入貝魯特,其中三個小組發動攻擊,每個小組負責一棟公寓,另外一個小組負責警戒,抵禦增援,預計20分鐘解決戰鬥。在特拉維夫北部的一棟公寓裡,特種部隊進行了反覆的演練,包括讓隊員男扮女裝,喬裝成情侶。
巴拉克戴上黑色假髮,畫著濃妝,胸罩裡藏著手榴彈。「我穿著褲子,」巴拉克回憶,「因為當時流行的裙子太短太窄,我還背了一個很時尚的包包,裡面很大,裝滿了炸藥。」
電影《慕尼黑》中以色列特種部隊換成女裝
1973年4月9日,「青春之泉」行動正式開始,暗殺小組乘坐快艇從海法出發,歷時7個小時抵達貝魯特海岸。與接應的摩薩德特工會合後,他們得到了最新情報,目標公寓附近意外出現了三名巡邏的黎巴嫩警察。只要巴拉克給總部打一個電話,行動將馬上取消,不過他決定按原計劃進行。
電影《慕尼黑》中以色列特種部隊突襲巴解組織在貝魯特的營地
接近目標公寓時,暗殺小組成員下車步行,按照之前的演練,扮成情侶,絲毫沒有引起警察的注意。行動乾淨利落,三個目標人物全部被擊斃,從登陸到撤離回快艇,用時不到30分鐘,只有一名隊員受傷。這次行動在阿拉伯世界引發了震動,所有人確信,以色列有能力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動襲擊。
18名與慕尼黑慘案有關的巴勒斯坦人先後被殺,他們的家人都收到了鮮花和弔唁卡片,上面寫著相同的話:只是一個提醒,我們不會忘記,不會原諒。
【雖遠必誅!?】
天譴行動持續了近二十年,以色列的暗殺計劃得到各國追捧,美國中央情報局、英國中情六處以及歐洲多國情報機構都曾派高級官員,前往特拉維夫取經。然而很多情報專家和摩薩德高層私下裡承認,這種暗殺不起作用,還引發了巴勒斯坦的瘋狂報復。
以色列國內在慕尼黑慘案後的示威遊行
1972年9月,「黑色九月」在阿姆斯特丹向以色列駐世界各地的外交機構寄送了51枚包裹炸彈,以色列駐英國農業顧問阿米-沙喬裡被炸死;1973年1月23日,摩薩德駐馬德裡的一名特工巴魯克-科恩被當街殺死;1973年7月1日,以色列駐美武官約瑟夫-阿隆上校在馬裡蘭州被暗殺。雖然法塔赫在1974年解散了黑色九月,但巴勒斯坦人的反擊從未停止。
對慕尼黑慘案遇害者的家屬,以色列政府沒有隱瞞天譴行動,有些人覺得應該以牙還牙,血債血償,而包括擊劍運動員安德雷-斯皮策的妻子安基-斯皮策在內的另外一些家屬,心裡卻很矛盾。被暗殺的摩薩德特工巴魯克-科恩的妻子稱,這種來來回回的暗殺,讓人作嘔。
擊劍教練安德烈·斯皮策的遺孀1972年在奧林匹克村的悲劇現場
雖然打著定點清除的旗號,但天譴行動暗殺的18個人裡,只有2個人與慕尼黑慘案有直接關係,其餘的死者都是巴勒斯坦的知識分子、政治家和詩人。另一方面,儘管以色列擁有豐富的情報搜集和作戰經驗,但定點清除並不能避免誤傷。
1973年,摩薩德特工前往挪威,執行暗殺17部隊頭目哈桑-阿里-薩拉馬的計劃,因為線人提供的情報有誤,結果錯殺了一名無辜的服務員,五名摩薩德特工鋃鐺入獄。1973年的青春之泉行動,納賽爾的妻子和一名義大利公民被誤殺,另外有兩名黎巴嫩警察喪生。
慕尼黑慘案後痛哭的以色列奧運代表團成員
多年以後,成為以色列總理的巴拉克這樣回憶這次暗殺行動:「我們絕不會為了恐嚇別人而去殺人,我們只是為了回應某些恐怖行為的挑釁。當然,我們已經儘可能地利用高科技和專業素質來避免傷及無辜,但有時候為了實現目標,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
有學者認為,定點清除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清除特定武裝組織核心人物,甚至造成組織癱瘓,卻很難完全摧毀他們的戰鬥力。
一方面,頭目被殺總會有新人接手,只要巴以雙方矛盾沒有化解,以色列永無安寧。另一方面,領導分散化使得定點清除在根本上無法瓦解恐怖組織。
摩薩德專家羅恩-伯格曼曾這樣評論:「天譴行動瓦解了巴解組織大部分在以色列邊境附近的活動,然而對中東的和平進程有幫助嗎?不,從戰略意義上講,這是一次徹頭徹尾的失敗。」
電影《慕尼黑》的結尾負責執行暗殺行動的特工阿夫納發出的疑問
阿哈龍-雅裡夫將軍則認為,從政治的層面上,天譴行動達到了目的。「我們別無選擇,必須阻止他們,別無他法。我們並不因此感到驕傲,但非常有必要。古老的聖經上寫著,以牙還牙。處理這種問題不是從道德角度,而是從成本收益的角度。冷靜地想一想,暗殺一個人有什麼政治利益?會讓雙方更接近和平?能讓我們和巴勒斯坦達成諒解?大多數情況下,我覺得不會。但是『黑色九月』率先發動了襲擊,我們別無選擇。道德上能否接受,可以討論,但在政治上,這至關重要。」
《天譴行動》中文版封面
多年以後,曾經參與過天譴行動的一名特工化名為阿夫納,與加拿大作家喬治-喬納斯合著了一本《天譴行動》。書中這樣寫道:「人們常常認為,反恐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潛在的緊張局勢沒有緩和下來,反而更加惡化,恐怖事件也沒有減少,這些說法都是事實。武力衝突從來都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除非有一場像滑鐵盧那樣決定性的戰役。即便那樣,最終解決還需要一兩代人。」
本文來源:網易體育專稿 作者:藍劍十三 責任編輯: 劉潔_NS6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