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體壇萬曉生,我結合自己的體會來講解一下為什麼桌球發下旋球,卻不是很轉的問題。下面我們直奔問題和解決方案:
發下旋球發不轉的原因總結如下
第一,摩擦球的感覺不好,吃不住球;
第二,板形和用力方向控制的不夠理想,比如板形太立了導致撞擊太多;
第三,觸球的部位沒有找好,例如,你對著球體的中部發力,這個球同樣很難發轉;
第四,桌球在球拍上的接觸位置偏上導致摩擦距離太短,這樣也發不轉;
第五,只是單純的手臂勻速且僵硬發力,沒有借上身體重心力量和手腕手指的瞬間寸勁;
第六,引拍幅度太小導致發不上力;
第七,膠皮老化導致摩擦不住球。
找到了以上發球不轉的原因,問題解決一大半,下面小編一一進行分析和說明。
第一,摩擦球的感覺不好,這個說實話必須多練體會。
為了儘快找到摩擦球的感覺,小編建議大家可以學習下面許昕的這種摩擦動作,
觸球的時候儘可能的讓球在球拍上多停留一會,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吃住球。
這種感覺說起來很神奇,有個小訣竅就是你的前臂和手腕跟著球拍多往前送一送,久而久之就會體會到摩擦球的感覺。找到了這種感覺,對於發下旋球還是很有幫助的。
第二,發下旋球的板形和用力方向控制非常關鍵。
具體來說,板形必須要平一些,用力向下、向前切一下。很多球迷發球時對板形控制太過隨意,例如,你立著拍子去發下旋,即使用上很大的力量,這個球也不會太轉,這個時候,試著將板形放平一些,橫向水平發力多一些,這樣才能將球發的死轉。
第三,發下旋球,一定要多接觸球的底部位置,這是比較理想的發力位置。
對於底部位置,觸球點不同,以同樣的力量發球,會得到不同的旋轉。以上圖為例,如果接觸A點,向下用力砍球,這個球就是一般意義上的下旋球;如果接觸B點,也就是正底部,用力橫向切球,這個球就是死轉的下旋球;如果接觸C點,由後下往前上發力摩擦,這個球就是超級迴旋球。
下方的動圖就是馬琳發的迴旋球,這種球下旋很強,二跳不僅不出臺,還往迴轉。
第四,桌球在球拍上的接觸位置不同,也會決定球的旋轉強度。
具體來說,以下圖為例,想發出強下旋球,就要用球拍的紅色區域摩擦球,這樣的好處是對球體有一個很好的摩擦空間和距離,如果用藍色區域摩擦球,這個球就是不轉球,因為這個位置根本吃不住球。用綠色區域發出的旋轉介於紅色和藍色之間。
第五,發球不止是上肢參與發力,其實跟攻球或者拉球類似,也非常講究藉助身體發力。
利用腰胯的轉動帶動手臂,然後手臂再帶動手腕手指參與發力,這個力量的傳導過程非常重要。尤其是手腕手指在接觸球的瞬間要有寸勁點那麼一下。換言之,在接觸球的時候,手腕手指粘球的爆發力要達到峰值,這才是發球的精髓所在。至於這個寸勁怎麼來體會,這裡有個小訣竅,你在觸球的時候,手腕要有一個瞬間抖動的感覺,這樣發過去的下旋兩個字:死轉!
值得一提的是,要想找到那個寸勁,必須先學會放鬆,如果手臂手腕一直僵硬著,是不可能做出抖動動作的。有一種先松後緊的感覺,觸球的時候猛的抓一下球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緊急制動。
第六,想把球發轉,必須首先學會發力,力量小旋轉肯定出不來。發力的一個前提是加大引拍幅度,製造足夠的做功距離,這一點很好理解。
很多業餘球迷發球時幾乎不引拍,這種「零距離」的去碰球是不可能製造出旋轉的。
大家可以嘗試著加大引拍幅度,剛開始學發下旋球球的時候一定要敢於發力,不要擔心球出界,等著能發出力了,再慢慢的控制這種力道。
很多球迷認為國手們的引拍動作很小,於是紛紛效仿之,其實國手們的手腕手指力量很大,人家已經練到火候了,可以隨心所欲的發球了,咱們不能只是學皮毛啊。
第七,發球不轉跟膠皮老化有一定關係,這是一個很容易被忽視的問題。
發球不轉,這個時候可以看看問題是不是出在膠皮上了,尤其是粘性膠皮,如果膠皮面看上去有些發光了,可以當鏡子照了,這說明膠皮已經失去粘性了,根本掛不住球,這種情況下,你就是手法再好也很難發轉。
如下圖,判斷粘性膠皮老化的一個方法就是將其放在燈光下,會有一些反光,用手摸一下,會感覺打滑。
總結
以上幾點是我給球迷們的一些建議,大家可以試試看。發球技術是桌球所有技術裡邊唯一不受對方限制的技術,而發下旋球又是我們業餘選手限制對方直接上手的手段之一。在每次練球的時候,拿出十多分鐘來練習下發球技術,久而久之,你就會掌握髮球的技巧,也會體會到發球的重要性,現在比賽是11分制,發球至關重要,好的發球可以讓對手苦不堪言,在這方面下下功夫,你會嘗到甜頭。
另外,小編認為我們在學習發球的時候,一定要把轉和不轉發球結合起來,這樣才能起到迷惑對手的作用,如果只是一味的求轉,對手時間長了就會適應你的旋轉節奏。最後,想發好球,一是善於琢磨,二是勤學苦練,沒有捷徑的。
關注國乒,關注體壇萬曉生,您的點讚與關注是我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