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京報
據英國媒體報導及警方證實,2019年12月28日,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一幅價值2000萬英鎊(約合1.8億人民幣)的畢卡索名畫《女子半身像》,被一名來自倫敦西北部的20歲嫌疑人Shakeel Massey當場撕壞。目前,該男子已被收押,等待進行初審。美術館發言人表示,遭毀的畫作是畢卡索1944年在巴黎創作的,原型是畢卡索的情人朵拉·瑪爾(Dora Maar),具有珍貴的藝術價值。
該事件在國內很快登上熱搜,「價值1.8億元畢卡索名畫被撕」的話題引發廣泛關注,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對這件被撕畫作大加不屑和抨擊,對撕畫者的行為拍手叫好,認為此幅畫價格高純粹是炒作。
在筆者看來,此事引起熱議與「畢卡索」「名畫」等關係並不大,而是「1.8億元」這幾個字起了關鍵作用,也似乎更能刺激網友的神經和討論熱情。面對一件藝術作品,當前大眾依然會將目光過多停留在它的價格上。至於價格外的東西,比如其藝術價值、文化價值、美學價值、歷史價值等,以及對藝術創作本體的認識和了解,興趣則明顯不足。殊不知,藝術品的經濟價值是建立在以上價值的綜合基礎之上的,單純關注或標榜價格意義不大,也動機不純。這也是當下公眾普遍存在的問題,更是公眾審美所亟須提升的原因。
回到畫作被破壞這件事上。不管出於什麼目的、何種動機,破壞他人的作品,尤其是名家名作,都是惡劣、可恥的行為,甚至是一種犯罪。這一行為與前段時間被吃掉的那根賣出12萬美元的香蕉還有所不同,那件作品被創作者提前附加了替換說明,也有希望觀眾互動的意味。而吃香蕉者本人又恰好是一位藝術家,所以其行為也帶有了一定的藝術暗示性,與當時的場域、氛圍等還算比較吻合,能勉強解釋得通。此件作品卻不是,它純粹是一件靜止的、供大眾欣賞的畫作,且是已去世的大師畢卡索的作品。它既不具備藝術再創作、再演繹的條件,也不構成創作者與觀眾互動的可能。所以兩個「破壞」行為完全沒有可比性。
至於該撕畫男子會面臨怎樣的懲罰,不妨看一下類似案例。2012年,一名叫安德魯·沙倫的愛爾蘭男子進入愛爾蘭國家美術館,在館藏的唯一一幅莫奈作品《阿讓伊特盆地塞納河上的帆船》前,突然重拳砸向作品,並將其砸出一個大裂口。據悉,這幅名畫在當時價值高達780萬英鎊(約合7471萬元人民幣)。事發後,該肇事者被警方逮捕,最終被判入獄5年,且禁止其刑滿釋放後15個月內進入任何美術館或者展示畫作的公共機構。具體到本次畫作被撕行為,還要看實際的被破壞程度,以及嫌疑人是否蓄意為之等來綜合判斷,並以最終警方的調查結果為準。
眾所周知,畢卡索是國際公認的藝術大師,他一生的創作幾乎反映和見證了西方現代藝術發展的重要歷程,對世界藝術的推動也產生了極為重大的作用和影響,並極大改變了人們繪畫創作與觀賞的思維和方式。而他的此件畫作,看似一幅半抽象風格,其實是他立體主義時期較為成熟的一件作品。它打散了物體的原有具象,並進行了組合重構,將表現具象的物體本身和表現抽象的結構形態開創性地融合在了一起。而且此件作品又是其為特定對象所創作的特定作品,也的確如美術館發言人所說,「讓這幅畫在情感上似乎又多了一重意義」。
不過坦白地講,對於立體主義繪畫,如果沒有一定的知識背景、審美積澱,不了解藝術發展的相關脈絡,確實很難看明白,因為它確實具有藝術創作上的某種前衛性和引領性,也很難用一兩句話就能表述清楚。但對於網友所能理解的寫實繪畫,其實畢卡索早在十幾歲時就已經畫得非常出色,甚至不亞於我們所熟悉的達·文西、米開朗琪羅等大師水準,也是畢卡索繪畫天才的表現。
所以我們在評判藝術作品時,尤其是早已被藝術史認可了的大師作品,一定不能僅憑自己膚淺的觀感去武斷下結論,用畫得像與不像的簡單思維,二元對立、非此即彼地來看待,而是要用更加開放、更加包容的心態,更加豐富、多元的視角和標準去欣賞、去衡量,這對於我們自身審美能力的提升將會起到至關重要的積極作用。
當然,在此次撕畫事件中,美術館在安保方面也存在很大問題,勢必要負有一定責任,缺乏足夠的警戒心和保護措施,對重要藝術家的重要作品沒有予以特殊防護。其實關於展品及文物保護話題,已是老生常談,可一直以來仍然不斷出現被有意或無意破壞的事情,比如最近的2017年,中國兵馬俑在美國費城展出時就被一男子掰斷手指並偷走;2018年佳士得春拍時,任伯年《花鳥四屏》中的一幅在預展上也被一小孩撕毀等。
實事求是地講,雖然有些情況在展出過程中猝然難防,甚至無可避免,但在此還是要再次強調並呼籲大家:作為觀賞者,對藝術起碼的尊重之心要有,來不得半點褻瀆;作為展覽方,對作品始終的維護之責不能丟,來不得半點大意。另外,對破壞分子也絕不能縱容,在對其嚴懲的同時要進一步切實總結教訓、提高警惕、增強防範,唯有如此,才能讓展品和文物儘量免遭不必要的損失。□王進玉(藝術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