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8日,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內展覽的由畢卡索創作的《女子半身像》被一名來自倫敦西北部的20歲嫌疑人Shakeel Massey當場撕壞。具體細節我們不得而知,但更引起我們關注的是這個行為背後所反映出的問題。
《女子半身像》
網絡上有很多關於名畫被撕的討論,有人認為「撕得好」,也有人認為嫌疑人應該受到嚴懲,人們對其態度不一的原因在於對世界名畫的認可度不同。這幅畫被估價在1.8億元左右,但很多不懂畫的人根本無法欣賞出它的價值,想當然的覺得該畫被炒出了天價,認為《女子半身像》撕得好。但並不是你覺得不好的東西就是沒有價值的,這只是個人審美能力有限,我們看待這些畫作時,關注的並不應該是它竟然值1.8億元這個表面的價格,它所代表的是創作者畢卡索所處時代的歷史、美學和文化等等,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關心和研究的。而《女子半身像》是畢卡索在1944年,以情人朵拉·瑪爾為原型創作的一副油畫作品,但其創作時間正值納粹德軍佔領巴黎的最後日子。一個月後,盟軍成功登陸諾曼第,同年8月,巴黎解放。學者認為,《女子半身像》是畢卡索感到光明將要到來、敵人終將滅亡的創作。就如同我國國寶流亡海外,它代表的不只是那一百年的屈辱歷史,更多的還有那些國寶承載著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這都需要我們從國寶自身去挖掘。因此,看待一件藝術品不能只流於表面的價格,更要發現內在的價值,而關於這一點公眾的藝術審美亟待提高。
其次,我一直在思考的是嫌疑人為何能在眾目睽睽之下將這幅畫撕掉,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難道對畫作沒有任何的保護措施嗎?或許是有的,但對突發事件猝不及防,也有可能是美術館的安保措施有漏洞,還有一些美術館根本不設置安保,只在展覽品周圍設置警衛線,但這並不能有效阻止一些人破壞藝術品。而在展覽過程中藝術珍品被毀的事件屢見不鮮,如:2011年陳列在英國國家美術館,法國古典主義繪畫大師尼古拉斯·普桑所作油畫《金牛犢的崇拜》,2018年俄羅斯莫斯科特列季亞科夫畫廊,伊利亞·列賓的名畫《1581年11月16日恐怖的伊凡和他的兒子》。更有甚者,有些畫家為了使自己的作品能夠與參觀者更好的見面,選擇去掉警衛線,使作品與參觀者零距離接觸,但這就加大了藝術品被無意或惡意破壞的危險性,一旦藝術品被破壞,無論美術館所申的保險有多高都無法彌補。所以還是希望美術館能夠提高防範意識,加大對重要藝術品的保護措施;而作為參觀者,要給予藝術品最起碼的尊重,認真遵守各館的參觀要求。
《金牛犢的崇拜》
被噴漆的《金牛犢的崇拜》
最後,這次畢卡索名畫被撕事件正好契合了李誕在奇葩說中關於救貓還是就畫的討論,李誕說:「比《蒙娜麗莎》更美的就是正在「燃燒」的《蒙娜麗莎》……藝術的最大價值就是永遠活在人們心中。」不可否認他的話是值得肯定的,但前提是「燃燒」《蒙娜麗莎》的那把火不是人惡意為之,而且人都是健忘的,有什麼被毀掉的藝術品能夠永遠活在人們心中呢?沒有人能夠保證,所以我們為什麼不將它更好地保存在這個世上。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