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馬斯克過得最慘的一年,雖然有50萬輛汽車訂單,但是汽車產能跟不上,很多汽車可能要幾年後才能交付到用戶手裡。這種購買體驗是絕對不可能在網際網路公司存在的,這也提醒產品經理,即使有再偉大的產品計劃,也要關注研發能力,要注意產品迭代速度、版本計劃、產品發布的節奏。
你千萬不能認為自己有一個舉世無雙的產品創意,未來就能夠在市場上取得成功,在你用了兩三年研發產品並把產品推向市場時可能已經沒有人再想用這個產品了。
2002年,馬斯克創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有人說他以前沒有做過火箭,所以肯定見不到真正的火箭;
2006年,獵鷹1號火箭發射三次,失敗三次,當時有人說個人做火箭沒戲;
2010年,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推出獵鷹9號,當時有人說聽說過谷歌把幾臺伺服器捆綁在一起當成大型基站用,沒見過火箭也能夠綁在一起發射,一定會失敗;
2015年,火箭回收失敗兩次,火箭發射爆炸一次,當時有人說火箭是不可能回收的;
2017年,第十三次火箭發射後回收成功,火箭復用成功,48小時連續兩次發射成功,12天內三發成功。
這一連串的成功讓那些從一開始就質疑馬斯克的人都不說話了。這種堅持到最後得到的勝利就是長期思考的勝利,這和亞馬遜連續虧損20年的故事如出一轍。
你可能會好奇地說,這不應該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秘密嗎?如果競爭對手得到這些內容,不就可以很輕鬆地超越特斯拉汽車公司或者通過控制原材料供應商來排擠掉特斯拉汽車公司嗎?埃隆·馬斯克不是這樣認為的,他不但公布了總體規劃,而且還公開了大部分電動汽車的生產專利。
埃隆·馬斯克的做法顯然不是為了獨佔某些資源以獲取暴利,要知道Model S汽車的毛利在20%以上,如果他想賺錢,分分鐘就可以成為億萬富翁。
我想他要做的是完成超級夢想,順便推動行業的變革,引領行業的進步。他之所以要公布專利,是因為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參與;他之所以敢把特斯拉汽車公司的總體規劃公布出來,是因為生產汽車不是目的,成為「對能源有積極貢獻的人」是他的信仰。
創造驚人高效的太陽能使用系統是他的目的,打造一整套能在火星上使用的能源方案、出行方案、生活方案才是他的最終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