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是誰最後幹掉了產品經理?

2020-12-24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產品經理這個行業還會存在多久呢?誰又會代替產品經理這個崗位?本文作者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思考,並且找到了一些產品經理不被替代的理由。只有這樣,產品經理才可以從容進化,無懼未來。

產品經理距離「物種滅絕」還有多久?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比話題更沉重的,是現實。

疫情期間,這邊廂因為社交隔離的要求,IOB(行為網際網路)技術的相關應用得以快速而廣泛推廣,使得「工作語境」中人的作用開始模糊和弱化,系統取代人來執行信息的獲取、記錄、識別和分析,進而進行決策。

那邊廂人力成本持續增高,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僱主剛好也在考量人在工作語境中的價值。

前幾天和一個做電商的同行聊天,他現在的公司去年績效拿S的團隊已經縮編至三分之一,業務線合併的時候,首先被「衝擊」的,剛好就是產品經理的崗位。

「我需要努力找到一個產品經理不被替代的理由。」

一、藝術與科學

2018年,一家全球知名的香精生產公司與一家同樣全球知名的信息技術解決方案公司合作開發了一款香水調試系統。

該系統通過分析現有的芳香配方,將配方中的香精成分構成與在售國家、地區、客戶年齡、購買頻次等數據進行關聯匹配,從而根據預設的算法自動調製出最符合目標客戶喜好的香水。

繼AI作曲、AI作畫和AI寫詩之後,AI在更廣泛的領域出手了。

在感嘆數據技術和人工智慧愈發無所不能的同時,我在情感上依然感覺彆扭和怪異。

我大膽猜想每一個香水的日常使用者,始終更願意相信香水是在天使一般的調香師經過對各種味道的識別、喚醒了嗅覺和神經的愉悅、併到達腦部高潮之後的藝術創造,進而期待與用戶產生跨越時空的共鳴。

這是一種創造性的體驗,所以,我認為無疑是要歸屬到藝術的範疇。

如果你沒法理解這種「玄妙」,可以嘗試去體驗被一部電影強化至「變態」的在2006年上映的略驚悚的電影——《香水》(《Perfume:The Story of a Murderer》)。

這部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講述了一個不善與人相處但嗅覺異常靈敏的少年發現、辨別、留存和收集各種味道,並為了追尋、留存世上最完美的香味(處女體香)而不惜殺人的故事。

故事畢竟是故事,顯然是已經超越了正常人追求生活審美、情趣和藝術感染、共鳴的方式方法,並且也超越了理性的程度和範圍。

但是電影藝術創造的誇張情感可以讓我們真實地體驗到,對審美和藝術追求過程中獨特的個人體驗,對情感和欲望的滿足,以及在此過程中與情緒和感情聯結。

從香水作為「造物」這個角度來說,AI香水調試系統和電影中的調香師構成了兩個「極端」維度的認知:調香師是藝術的,是狂野、浪漫、感性、無規律、即興,有著基於最真實的個人化情感和欲望。

AI系統裡是理性的,是通過邏輯理解和關聯分析後進行的拆分再合成,是「還原」、是通過「算法結果」來模擬某種香精組合對人的情緒、情感的影響,再通過科學設計的試驗來推測、證實或者說「建立」兩者之間的相關性。

如果抽離這個實現的過程,藝術和科學看似都達到了一個相同的結果,但是藝術無疑是創造性的,是前瞻性的,是原發的。

而科學不是,科學是解釋、分析、分解、解構、組合、再現、實驗和論證,目的在於在「不依賴人」的情況下重現藝術達到的效果,是繼發的,再現的。

換個說法,藝術依賴創作者的天賦、靈感和獨一無二的體驗,而科學依賴是技術、算法和程序的執行。

二、產品經理的工作

那我們追求的是藝術,還是科學?這個問題從現實的角度來說可能很難有一個準確答案。

如果我們縮小一下範圍,產品經理應該追求藝術,還是科學?我想,產品經理的工作是一個追求科學,但能夠,也更應該去追求藝術的工作。

產品經理作為產品的設計者,發現人們體驗下的生產和生活需要,並通過流程設計、體驗設計和情感設計來規劃需要實現的路徑,發現美,引領美和傳達美。

睜開眼睛,「落地」一想,作為「原型」和「需求文檔」兩個產出物的所有者,同時又在不斷追求文檔標準化和格式化的產品經理,試圖通過標準的需求模板、標準的文檔語言、標準的原型控制項,從而實現通用的語境、需求語言,最終提升溝通效率,減少誤解。

產品經理在努力推進這一切發生的過程中,自以為是在實現自我價值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標準化建立的同時,產品經理的價值似乎也在降低。

特別是現在人工智慧技術越來越成熟的時候,這些標準化的成果、結構化思維的規劃或許遲早會成為了人工智慧訓練的素材,然後把產品經理直接就替代了。

從這個上意義上來說,產品經理的工作也正是調製師的工作,產品經理的未來也正是調香師的現在,就像AI香水調試系統能夠分析現有的香氛的成分(標準件),並進行拆分、重組,解構再建構的循環過程之後,最終按需提供適合不同地區、階層、性別等組合之後的用戶的需要。

從這個角度推演下來的話,產品經理是不是通過標準化給自己挖了一個完美的「墳墓」。

三、AI的進擊?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

半個多世紀以前,一批有遠見卓識的年輕科學家在一起聚會,共同研究和探討用機器模擬智能的一系列有關問題,首次提出了「人工智慧」這一術語,標誌著「人工智慧」這門新興學科的正式誕生。

總的說來,人工智慧的目的就是讓計算機這臺「機器」模擬人的某些思維過程和智能行為(如學習、推理、思考、規劃等),從而能夠像人一樣思考,屬於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

在日常生活可及的範圍,AI的應用的領域已經越來越多,已經從高精尖落地到我們身邊生活中的各個領域:

比如:我們生活中現在隨處可見的語音遙控的硬體設備,各種品牌的智能音箱,便是計算機對於人類自然語音和語義的接收、識別、理解並對指令做出相應的應答;比如:「去編輯(editor)化」的信息和內容選擇、推送乃至創作,便是計算機對於個體人類心智偏好的、興趣偏好的識別、理解;比如:特斯拉為代表的一眾車企的自動駕駛技術,也是計算機對於人類心智對於路況、車況以及駕乘感受等綜合需要的識別和理解後進行的自動行為決策;再比如:個體的「整體數字孿生」,便是計算機通過各種終端(手機、電腦等)對於人的社會信息、行為信息、身體信息等進行記錄、識別和認知後再「還原」,進而進行的行為再現和行為預測,是一個類似「平行宇宙」的存在。如果這些對於AI來說都是小兒科的話,那麼產品經理的「兩份」文檔對AI來說就更是不算什麼了,可能AI只是「看不上」。

而且「需求說明書」和「原型」最終所面向的更多還是使用「固定」語言和「固定」思維的計算機系統,最終實現也是通過計算機的代碼來完成的,這一點對於AI來說更是便利,應該說是屬於相對「低級」的應用了,更多是屬於邏輯而非「智能」的部分了。

因此,如果按照「輸入(需要)——加工——輸出(模板)」這個產品經理工作的框架流程來說,只要把對輸入 進行加工的邏輯、步驟和方法「教會」給AI,由計算機對於需要,如工作內容、工作元素進行充分的分解、關聯分析之後,再按照模板進行輸出,就可以得到標準的需求文檔。

想來更為有趣的是,如果這一個過程由AI完成之後,產品需求後的代碼編寫階段是否也可以通過AI來自動完成,順帶著是不是也能取代了程式設計師的工作,這一點我還真說不好。

而作為輸入的部分的「用戶需要」,隨著IOB技術的逐步被認可和廣泛使用,也會通過系統對於用戶行為的記錄而顯現出來(做過前端產品,特別是處理過頁面行為數據埋點需求的同學應該都能理解我在說什麼)。

這樣,從前到後,AI完全就可以取代產品經理的工作,可能順帶著把上下遊,包括用戶運營和程式設計師的工作都幹了。

看似,AI已經把產品經理的「活路」都殺死了。

但當我在腦子裡把一整個過程再過了這一遍的時候,被替代的恐懼反而變少了,因為產品經理的真正價值的逐漸清晰了:產品經理應該去投入更多精力和時間去構想怎樣創建「輸入(需要)——加工——輸出(模板)」模式,特別是源發性的模式構建,而將模式的具體實現過程藉助越發智能的AI來執行。

說人話就是,產品經理動腦,AI動手。既然產品經理能夠給自己完美的挖一個「墳墓」,那麼產品經理就更應該把這個「墳墓」挖得更好一些——為AI去更好地執行這個過程而設計,給AI自動化地去執行「輸入(需要)——加工——輸出(模板)」這一產品經理「標準」工作流程設定好初始的規則和出發點。

另外,AI技術本身以及使用了AI技術且擁有具體形態的機器人的出現和成熟,看似輕輕鬆鬆替代了很多原本由人來執行的工作。

但實際上絕大部分還是偏向操作性,操作中所涉及到的決策也是在操作層面的決策,比如遇到障礙後向左拐,減速、剎車等等,這是目前階段AI自身的性質所決定的。

也就是我們在前文對比的時候所描述的那樣,AI的「智能」(我們暫且認為是智能)和人類的智慧不同,它不是一種自我的、源發的思考,更多的是對於過往事件從信息獲取、事件記錄到數據的歸類、分析,再到決策和對應結果的比對,最終進行概率的計算。

同時,再以當前事件獲得的信息對照過往事件計算的結果進行推演並進行決策,是一種後天「智能」,所以嚴格意義上應該是一種能力,而能力是可以通過反覆的訓練而習得的。

用帶點宗教的說法就是,AI所具有的能力是人性的,人所具有的智慧是神性的。

所以,再回歸到我們對於藝術和科學的討論,科學的高效,精確對於藝術的替代始終會存在本質上的不足,對人性的、智慧的能力的模仿終究是無法跳出「慣性」的思維裡。

也許正因為這樣,產品經理從內心裡不願意被劃入技術序列(只是便於表達,不存在任何對於開發小哥的不敬。

四、產品經理還是組織者

回歸到產品經理日常的工作過程中,「輸入(需要)——加工——輸出(模板)」的標準模式裡:同外部用戶的、內部業務部門的需求採集並同需求來源(無外部來源的則產品經理自身就是需求的來源)進行的需求溝通和確認,經過同設計部門和開發部門的需求評審,最終進入到開發階段。

這是每一個產品、項目都需要經歷的過程,在這整個過程中,至少按照目前行業通常對於產品經理的要求來看,產品經理還是處在整個過程的「核心」位置。

這個核心並不是指產品經理是職權的核心,而是責任的核心,是過程的組織者、協調者和推動者。

即使在開發階段這個主要由程式設計師小哥哥接棒的過程中,作為產品實現的最終負責者,依然需要對項目進行動態地跟進,這其中包括了:

通過與設計團隊和技術團隊隨時溝通而獲得的項目的實時進度,並比對項目計劃和進度對話進行對應的跟蹤、把控和協調;響應需求來源方對於功能實現進度、功能實現變更、新增等要求,並協調其與技術部門的協調和溝通,進行決策(同意變更新增或者拒絕);技術開發階段,包括內容和版本計劃的調整等異常情況的幹預和處理、需求的調整變更。這些工作過程中,大部分是「彈性」而非「線性」的,是在溝通過程中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和具體的溝通情況來靈活權衡決策的,也就是並沒有一個唯一性的「正確」答案。

這個過程中的工作,屬於「非標」的範圍,而且特別重要的是在這些工作過程中,產品經理髮揮更多的是人在「人情世故」上的能力,從某種層面上也正是藝術上的能力。

是科學通過簡單「是非判斷」所不可以理解,至少是目前的科學,目前的AI所不能理解的「非線性」的一種能力。

因此,作為了解業務、也了解技術的「橋梁」和「翻譯」,產品經理或許也能夠在項目管理職責的執行上多點時間和精力;也可以在項目管理的維度上找到自己更多的自信和在項目價值上的認同,產品經理關注的實現是「端到端」的,從Idea到Reality,而不僅僅是去輸出Paperwork。

「產品經理要保有信仰。」

五、結語

計算機什麼時候才能代替人,計算機能夠在多大程度代替人,估計在當下都很難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但是人的神性,靈性和自由性無疑會比單純依賴邏輯和計算的理性擁有更多的色彩。

作為產品經理的工作,雖然是「面向」電腦程式,是對於現實生活需要的「虛擬」映射,但是工作的目的還是在關注人和人的需要。也正是如此,產品經理可以從容進化,無懼未來。

#專欄作家#

大俠,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混過文青的支付出道的產品人,長期以支付廝混,關注支付、O2O、社交領域,擅長行業、業務需求分析,產品設計和用戶體驗。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Facebook資深產品經理:卓越的產品經理 VS 普通的產品經理,看這4點...
    本文作者結合自身經驗來談談:卓越的產品經理和普通的產品經理之間,到底有啥區別?enjoy~我是Facebook的產品經理,之前我創過業,也在Instagram和Microsoft擔任過產品經理。我給Facebook面試過數不清的產品經理,只有非常少的人能夠拿到offer。大多數時候,如果每個面試官都覺得這個產品經理可上可下,那我們一定不會錄取他們。我們通常會問自己,這個人好到你會請假半天,開車到他家門口求他入職嗎?如果任何面試官都沒有這個衝動的話,我們沒必要錄取這個人。 其實大部分人都是挺好的產品經理,沒有什麼硬傷,但是談不上出類拔萃,所以我們都拒絕了。
  • 入行建議|2021年,還要做產品經理嗎?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於是很多人去上了個速成班,學會了幾項基本技能——畫原型圖和流程圖、會寫需求文檔,不限經驗和學歷,基本上都能找到產品經理工作。如今,放眼整個行業,騰訊的產品經理算是業內翹楚。今年6月,脈脈職言上就傳出了一則「騰訊內部郵件重新定義產品經理」的消息:12級以上的崗位才是產品經理。
  • 入門產品經理|百度、知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能帶給我們什麼信息?
    並不是比較誰好誰壞,因為這三個網站首先定位就是完全不同的,其次體量也差異巨大。所以這篇文章並不會告訴你哪個好,別的你不用去了,而是會告訴你作為一個想要入行的人,如何來了解產品經理到底是一份什麼樣的工作。另外,所有對比的都是免費功能,因為付費功能變數太大,比如如果付錢,找到一線產品經理一對一的指導都是不難的,所以沒有代表意義。
  • 產品經理與產品設計師:到底有什麼區別?
    編輯導語:產品經理,產品設計師,這兩個職業都與產品有關,看起來很相似,但是實際上有很大的區別。接下來,本文作者為我們分析了產品設計師和產品經理之間的關係,看看優秀的產品經理和優秀的產品設計師之間,到底有什麼關聯吧。
  • AI 產品經理入門與勸退指南
    很多產品經理或者還未入行的新人,都在糾結到底要不要做AI產品經理,畢竟帶了「AI」就覺得非常光鮮、非常前沿了,仿佛自己可以趕上一波時代紅利。所以在講AI產品經理的相關知識前,先勸退一波。否則只是跟風去做一件事時,最後不僅花了時間花了錢,還經歷了一個痛苦的學習過程,但最後學到的東西不是淺嘗輒止,就是對自己的工作根本發揮不了任何作用。而關於行業的發展問題,如果自己要是明確想衝入人工智慧行業,趕上所謂的時代紅利,尋找一些工作機會,比如做一名AI產品經理,那依舊是勸退。
  • 三節課產品經理視頻下載 - CSDN
    你可以理解為,美國的產品經理能夠hold住更多的研發工程師,又或者是說,美國可能需要的產品經理更少,對產品經理的要求卻會更高,這一點上,我們接下來具體進行一些解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網際網路公司內,基本不存在「運營」這個職位。這同樣是個很有趣的現象,關於這個現象,我們會在此後單獨再通過一篇文章來進行分析和解讀。  2.
  • 大話PM|產品經理必備利器:UML
    產品經理經常與文檔打交道,而如果想輸出高質量的文檔更離不開 UML 的幫助。本文將通過具體的需求實例來介紹產品經理必須掌握的幾種 UML 圖、繪製方式以及各自的使用場景。如果用戶已經購買的商品,那麼他的狀態會變成無購買需求。在購物的整個過程中,用戶和商家之間通過平臺進行信息交流。對於產品經理,熟練掌握 UML 的作用在於:梳理產品需求及其業務流程;梳理產品實現價值及其運用場景;準確向設計及開發傳達產品需求。
  • 產品經理如何做好團隊協作?
    編輯導讀:一個產品的上線和運轉,離不開公司各個部門的協作。而作為產品「父母」的產品經理,需要經常和其他部門溝通協作,這時候溝通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團隊協作中,產品經理應該具備什麼能力呢?本文作者針對這個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與你分享。
  • 平均月薪16K,我嘗試靠這6步轉行產品經理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截止2020年11月11日,全國範圍內數據採樣統計,有91.4%的產品經理月薪在8k以上,超過80%的產品經理月薪過萬。注意確定產品方向後不要輕易更改,否則會浪費你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我選定的是視頻方向~那麼確定好產品方向了讓我們愉悅的開始學習吧!01商業模式首先進入第一部分的內容商業模式。一個產品存活的基礎就是其商業模式,簡單來說就產品掙錢的渠道,確定好你的產品方向以後,這也是作為一個產品經理,必須要思考的。
  • 產品經理成為原型人的七大跡象
    編輯導語: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之一,就是實現需求方的需求,將假設的功能變為現實。然而,對於不少產品經理來說,隨著工作日復一日的推進,逐漸變成了完成需求,開發新功能的「原型人」,產品經理成為原型人的七大跡象都有哪些呢?你是這樣的產品經理嗎?
  • 商業思維,對產品經理有什麼用?
    編輯導語:對於產品經理來說,往往需要具備很多思維,比如演繹思維、歸納思維、批判思維和辯證思維等等,但是除此之外,還需要具備商業思維。為什麼產品經理還需要具備商業思維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本文作者的分析吧。很多產品從業者發現,現在的網際網路行業對產品經理技能要求越來越精細,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
  • 【視頻】娛樂圈也流行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 愛範兒
    在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的年代,明星們也不願錯過當產品經理的好機會。本期愛範兒視頻,我們就來介紹幾位當產品經理的紅人。youku汪峰,FIIL 耳機產品經理首次擔任產品經理的汪峰在發布會上說的比唱的要多得多,且一次發布三款產品:頭戴式降噪耳機 FIIL,無線藍牙耳機 FIIL Wireless 以及入耳式耳機 FIIL Bestie。與明星代言產品不同,汪峰是 FIIL 的大股東,持有四成股份,且親自出任董事長兼首席產品經理。
  • 產品經理能力解析:通才與專才的結合體
    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管理過程中需要藉助的相關工具,相關文檔,數據表格大致了解了產品經理的工作之後,接下來就要講一下「通才」和「專才」這兩個詞的含義 ,以及為什麼說高階產品經理是通才與專才的結合體。所謂「通才 」就是指產品經理的一些必備技能,這是每個產品經理都必須具備的能力,可以說是做產品經理的門檻。
  • 產品經理必看:常用的UML建模詳解
    關於UML,我相信在做B端的產品經理一定知道它的重要性。那麼UML常用的圖都包含哪些呢?它們都在什麼場景什麼階段使用?如何使用?這篇文章主要幫助小夥伴們解答這些問題。
  • B端產品經理入門的第一年做了什麼?
    今年年初我入職了一家醫療信息化行業的公司做產品實習生,在這裡第一次接觸到了B端產品經理的職位。入職快一年了,從最開始零基礎入行到現在確定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為產品經理,在這個過程種不斷的會有朋友問到我一個問題,「B端產品經理這個職位是做什麼的?」
  • 宗寧:好產品新廣告,產品經理成主角
    比如說明星代言完全是商業行為,本質上可能對代言產品沒有什麼感覺,只是對代言費有感覺。比如吳亦凡曾經代言過榮耀手機,現在又代言小米手機,那麼到底是榮耀手機好還是小米手機好呢?還是誰給代言費就說誰好呢?就算和代言費無關,明星真的懂哪個手機好,哪個手機不好嗎?明星說好的產品,自己知道好在哪裡嗎?最終不過是一個劇本而已。
  • 產品經理,到底是拼天賦,還是靠後天努力?
    俞軍作為1997畢業於同濟大學的高材生,2001年加入百度,先後主導百度知道、百度貼吧等多款產品,產品領域已經封神。純銀則不相同,大學畢業後做過法警,幹過編輯,半路出道做了產品經理,發現自己天賦爆棚,N次創業。餘軍曾公開表示過「我只看重人身上那些後天學不到的東西」,純銀也表達過天賦對產品經理的重要性。
  • 音頻行業數據產品經理的點、線、面思考
    編輯導語:在職場中,產品經理扮演者紐帶的職責,對於業務、團隊等都有著很大的作用;產品經理在企業中的定位也要清楚,是如何進行相互的賦能等;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音頻行業數據產品經理的點、線、面思考,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產品經理要有的創意思維
    編輯導語:所有的產品經理都想做出能夠讓用戶尖叫的產品,但事實上,尤其對於初級產品經理來說,在推動產品實現的過程中,往往就已經坎坷不斷,別說產品創意,能通過立項就是第一步的勝利,因此很多創意在小步快跑中就被抹殺了。在這種情況下,產品經應該如何培養自己的創意思維呢?
  • 全媒派 | 新聞業需要產品思維嗎?詳述記者如何成為產品經理
    用產品思維去解決問題,要憑藉用戶思維和數據思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為什麼會產生這個問題;以效率為導向,解決問題;最後以標準化思維建立問題解決方案。 新聞業為什麼需要產品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