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產品經理這個行業還會存在多久呢?誰又會代替產品經理這個崗位?本文作者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思考,並且找到了一些產品經理不被替代的理由。只有這樣,產品經理才可以從容進化,無懼未來。
產品經理距離「物種滅絕」還有多久?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比話題更沉重的,是現實。
疫情期間,這邊廂因為社交隔離的要求,IOB(行為網際網路)技術的相關應用得以快速而廣泛推廣,使得「工作語境」中人的作用開始模糊和弱化,系統取代人來執行信息的獲取、記錄、識別和分析,進而進行決策。
那邊廂人力成本持續增高,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僱主剛好也在考量人在工作語境中的價值。
前幾天和一個做電商的同行聊天,他現在的公司去年績效拿S的團隊已經縮編至三分之一,業務線合併的時候,首先被「衝擊」的,剛好就是產品經理的崗位。
「我需要努力找到一個產品經理不被替代的理由。」
一、藝術與科學
2018年,一家全球知名的香精生產公司與一家同樣全球知名的信息技術解決方案公司合作開發了一款香水調試系統。
該系統通過分析現有的芳香配方,將配方中的香精成分構成與在售國家、地區、客戶年齡、購買頻次等數據進行關聯匹配,從而根據預設的算法自動調製出最符合目標客戶喜好的香水。
繼AI作曲、AI作畫和AI寫詩之後,AI在更廣泛的領域出手了。
在感嘆數據技術和人工智慧愈發無所不能的同時,我在情感上依然感覺彆扭和怪異。
我大膽猜想每一個香水的日常使用者,始終更願意相信香水是在天使一般的調香師經過對各種味道的識別、喚醒了嗅覺和神經的愉悅、併到達腦部高潮之後的藝術創造,進而期待與用戶產生跨越時空的共鳴。
這是一種創造性的體驗,所以,我認為無疑是要歸屬到藝術的範疇。
如果你沒法理解這種「玄妙」,可以嘗試去體驗被一部電影強化至「變態」的在2006年上映的略驚悚的電影——《香水》(《Perfume:The Story of a Murderer》)。
這部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講述了一個不善與人相處但嗅覺異常靈敏的少年發現、辨別、留存和收集各種味道,並為了追尋、留存世上最完美的香味(處女體香)而不惜殺人的故事。
故事畢竟是故事,顯然是已經超越了正常人追求生活審美、情趣和藝術感染、共鳴的方式方法,並且也超越了理性的程度和範圍。
但是電影藝術創造的誇張情感可以讓我們真實地體驗到,對審美和藝術追求過程中獨特的個人體驗,對情感和欲望的滿足,以及在此過程中與情緒和感情聯結。
從香水作為「造物」這個角度來說,AI香水調試系統和電影中的調香師構成了兩個「極端」維度的認知:調香師是藝術的,是狂野、浪漫、感性、無規律、即興,有著基於最真實的個人化情感和欲望。
AI系統裡是理性的,是通過邏輯理解和關聯分析後進行的拆分再合成,是「還原」、是通過「算法結果」來模擬某種香精組合對人的情緒、情感的影響,再通過科學設計的試驗來推測、證實或者說「建立」兩者之間的相關性。
如果抽離這個實現的過程,藝術和科學看似都達到了一個相同的結果,但是藝術無疑是創造性的,是前瞻性的,是原發的。
而科學不是,科學是解釋、分析、分解、解構、組合、再現、實驗和論證,目的在於在「不依賴人」的情況下重現藝術達到的效果,是繼發的,再現的。
換個說法,藝術依賴創作者的天賦、靈感和獨一無二的體驗,而科學依賴是技術、算法和程序的執行。
二、產品經理的工作
那我們追求的是藝術,還是科學?這個問題從現實的角度來說可能很難有一個準確答案。
如果我們縮小一下範圍,產品經理應該追求藝術,還是科學?我想,產品經理的工作是一個追求科學,但能夠,也更應該去追求藝術的工作。
產品經理作為產品的設計者,發現人們體驗下的生產和生活需要,並通過流程設計、體驗設計和情感設計來規劃需要實現的路徑,發現美,引領美和傳達美。
睜開眼睛,「落地」一想,作為「原型」和「需求文檔」兩個產出物的所有者,同時又在不斷追求文檔標準化和格式化的產品經理,試圖通過標準的需求模板、標準的文檔語言、標準的原型控制項,從而實現通用的語境、需求語言,最終提升溝通效率,減少誤解。
產品經理在努力推進這一切發生的過程中,自以為是在實現自我價值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標準化建立的同時,產品經理的價值似乎也在降低。
特別是現在人工智慧技術越來越成熟的時候,這些標準化的成果、結構化思維的規劃或許遲早會成為了人工智慧訓練的素材,然後把產品經理直接就替代了。
從這個上意義上來說,產品經理的工作也正是調製師的工作,產品經理的未來也正是調香師的現在,就像AI香水調試系統能夠分析現有的香氛的成分(標準件),並進行拆分、重組,解構再建構的循環過程之後,最終按需提供適合不同地區、階層、性別等組合之後的用戶的需要。
從這個角度推演下來的話,產品經理是不是通過標準化給自己挖了一個完美的「墳墓」。
三、AI的進擊?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
半個多世紀以前,一批有遠見卓識的年輕科學家在一起聚會,共同研究和探討用機器模擬智能的一系列有關問題,首次提出了「人工智慧」這一術語,標誌著「人工智慧」這門新興學科的正式誕生。
總的說來,人工智慧的目的就是讓計算機這臺「機器」模擬人的某些思維過程和智能行為(如學習、推理、思考、規劃等),從而能夠像人一樣思考,屬於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
在日常生活可及的範圍,AI的應用的領域已經越來越多,已經從高精尖落地到我們身邊生活中的各個領域:
比如:我們生活中現在隨處可見的語音遙控的硬體設備,各種品牌的智能音箱,便是計算機對於人類自然語音和語義的接收、識別、理解並對指令做出相應的應答;比如:「去編輯(editor)化」的信息和內容選擇、推送乃至創作,便是計算機對於個體人類心智偏好的、興趣偏好的識別、理解;比如:特斯拉為代表的一眾車企的自動駕駛技術,也是計算機對於人類心智對於路況、車況以及駕乘感受等綜合需要的識別和理解後進行的自動行為決策;再比如:個體的「整體數字孿生」,便是計算機通過各種終端(手機、電腦等)對於人的社會信息、行為信息、身體信息等進行記錄、識別和認知後再「還原」,進而進行的行為再現和行為預測,是一個類似「平行宇宙」的存在。如果這些對於AI來說都是小兒科的話,那麼產品經理的「兩份」文檔對AI來說就更是不算什麼了,可能AI只是「看不上」。
而且「需求說明書」和「原型」最終所面向的更多還是使用「固定」語言和「固定」思維的計算機系統,最終實現也是通過計算機的代碼來完成的,這一點對於AI來說更是便利,應該說是屬於相對「低級」的應用了,更多是屬於邏輯而非「智能」的部分了。
因此,如果按照「輸入(需要)——加工——輸出(模板)」這個產品經理工作的框架流程來說,只要把對輸入 進行加工的邏輯、步驟和方法「教會」給AI,由計算機對於需要,如工作內容、工作元素進行充分的分解、關聯分析之後,再按照模板進行輸出,就可以得到標準的需求文檔。
想來更為有趣的是,如果這一個過程由AI完成之後,產品需求後的代碼編寫階段是否也可以通過AI來自動完成,順帶著是不是也能取代了程式設計師的工作,這一點我還真說不好。
而作為輸入的部分的「用戶需要」,隨著IOB技術的逐步被認可和廣泛使用,也會通過系統對於用戶行為的記錄而顯現出來(做過前端產品,特別是處理過頁面行為數據埋點需求的同學應該都能理解我在說什麼)。
這樣,從前到後,AI完全就可以取代產品經理的工作,可能順帶著把上下遊,包括用戶運營和程式設計師的工作都幹了。
看似,AI已經把產品經理的「活路」都殺死了。
但當我在腦子裡把一整個過程再過了這一遍的時候,被替代的恐懼反而變少了,因為產品經理的真正價值的逐漸清晰了:產品經理應該去投入更多精力和時間去構想怎樣創建「輸入(需要)——加工——輸出(模板)」模式,特別是源發性的模式構建,而將模式的具體實現過程藉助越發智能的AI來執行。
說人話就是,產品經理動腦,AI動手。既然產品經理能夠給自己完美的挖一個「墳墓」,那麼產品經理就更應該把這個「墳墓」挖得更好一些——為AI去更好地執行這個過程而設計,給AI自動化地去執行「輸入(需要)——加工——輸出(模板)」這一產品經理「標準」工作流程設定好初始的規則和出發點。
另外,AI技術本身以及使用了AI技術且擁有具體形態的機器人的出現和成熟,看似輕輕鬆鬆替代了很多原本由人來執行的工作。
但實際上絕大部分還是偏向操作性,操作中所涉及到的決策也是在操作層面的決策,比如遇到障礙後向左拐,減速、剎車等等,這是目前階段AI自身的性質所決定的。
也就是我們在前文對比的時候所描述的那樣,AI的「智能」(我們暫且認為是智能)和人類的智慧不同,它不是一種自我的、源發的思考,更多的是對於過往事件從信息獲取、事件記錄到數據的歸類、分析,再到決策和對應結果的比對,最終進行概率的計算。
同時,再以當前事件獲得的信息對照過往事件計算的結果進行推演並進行決策,是一種後天「智能」,所以嚴格意義上應該是一種能力,而能力是可以通過反覆的訓練而習得的。
用帶點宗教的說法就是,AI所具有的能力是人性的,人所具有的智慧是神性的。
所以,再回歸到我們對於藝術和科學的討論,科學的高效,精確對於藝術的替代始終會存在本質上的不足,對人性的、智慧的能力的模仿終究是無法跳出「慣性」的思維裡。
也許正因為這樣,產品經理從內心裡不願意被劃入技術序列(只是便於表達,不存在任何對於開發小哥的不敬。
四、產品經理還是組織者
回歸到產品經理日常的工作過程中,「輸入(需要)——加工——輸出(模板)」的標準模式裡:同外部用戶的、內部業務部門的需求採集並同需求來源(無外部來源的則產品經理自身就是需求的來源)進行的需求溝通和確認,經過同設計部門和開發部門的需求評審,最終進入到開發階段。
這是每一個產品、項目都需要經歷的過程,在這整個過程中,至少按照目前行業通常對於產品經理的要求來看,產品經理還是處在整個過程的「核心」位置。
這個核心並不是指產品經理是職權的核心,而是責任的核心,是過程的組織者、協調者和推動者。
即使在開發階段這個主要由程式設計師小哥哥接棒的過程中,作為產品實現的最終負責者,依然需要對項目進行動態地跟進,這其中包括了:
通過與設計團隊和技術團隊隨時溝通而獲得的項目的實時進度,並比對項目計劃和進度對話進行對應的跟蹤、把控和協調;響應需求來源方對於功能實現進度、功能實現變更、新增等要求,並協調其與技術部門的協調和溝通,進行決策(同意變更新增或者拒絕);技術開發階段,包括內容和版本計劃的調整等異常情況的幹預和處理、需求的調整變更。這些工作過程中,大部分是「彈性」而非「線性」的,是在溝通過程中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和具體的溝通情況來靈活權衡決策的,也就是並沒有一個唯一性的「正確」答案。
這個過程中的工作,屬於「非標」的範圍,而且特別重要的是在這些工作過程中,產品經理髮揮更多的是人在「人情世故」上的能力,從某種層面上也正是藝術上的能力。
是科學通過簡單「是非判斷」所不可以理解,至少是目前的科學,目前的AI所不能理解的「非線性」的一種能力。
因此,作為了解業務、也了解技術的「橋梁」和「翻譯」,產品經理或許也能夠在項目管理職責的執行上多點時間和精力;也可以在項目管理的維度上找到自己更多的自信和在項目價值上的認同,產品經理關注的實現是「端到端」的,從Idea到Reality,而不僅僅是去輸出Paperwork。
「產品經理要保有信仰。」
五、結語
計算機什麼時候才能代替人,計算機能夠在多大程度代替人,估計在當下都很難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但是人的神性,靈性和自由性無疑會比單純依賴邏輯和計算的理性擁有更多的色彩。
作為產品經理的工作,雖然是「面向」電腦程式,是對於現實生活需要的「虛擬」映射,但是工作的目的還是在關注人和人的需要。也正是如此,產品經理可以從容進化,無懼未來。
#專欄作家#
大俠,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混過文青的支付出道的產品人,長期以支付廝混,關注支付、O2O、社交領域,擅長行業、業務需求分析,產品設計和用戶體驗。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